汉语非结构复音序列词汇化的功能因素

2015-08-15 00:53
关键词:连词句法主观

李 永

(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河北 唐山 063000)

在汉语发展史上,有一些非结构化复音序列经过一个非结构的词汇化和语法化机制,发生理据重构而凝固成复音词。这些序列的源构成成分不在一个句法层次上,彼此相邻但没有直接的句法和语义关系,属于非结构化语言单位,如下文所分析的“恨不得”“从而”“然而”等。这种非结构化序列形成的复音词,在汉语史上每一个时期都有产生,成为现代汉语复音词尤其是复音虚词的重要来源。本文关注的是:在汉语非结构的复音序列词汇化的变化过程中,有哪些功能性因素在发挥作用,这些功能性因素在该过程中具有怎样的解释力?

在有关的研究中,成果固然多集中于个案的详细考察,但已不限于对具体词例演变的梳理,而已经在此基础上探讨各种促发因素,考察其成词机制。如董秀芳(2003)从“X 着”所处的句法位置探讨其词汇化的机制,认为“X 着”的句法位置正是介词可以出现的位置,因处在核心之外而有可能虚化为介词;江蓝生(2004)探讨了跨层非短语结构“的话”的演变,认为这种变化发生在话语层面的句法位置上,促成其词汇化的机制是句法的省略和移位;张谊生(2002)则用语境吸收(absorption of context)来解释助词“的话”的产生机制,为汉语的此类研究展示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总体来看,在有关机制的探讨上多涉及句法、语义层面,有关功能因素的揭示还比较少。

与既往研究不同的是,我们认为:在一个非结构化复音词的形成过程中,心理机制、语用机制是优先的,这些功能因素可以补偿句法、语义的不足。影响非结构化复音词产生的功能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揭示在此过程中所蕴含的主观化、转喻和篇章语用等因素,以及这些因素通过一个怎样的机制促进了其词汇化的进程。

一、非结构词汇化的主观化机制

非结构序列的词汇化与一般词汇化一样,也往往要经过一个主观化的过程,以主观化作为手段。主观化以语用推理为前提。Traugott 认为语用推理的反复运用和最终的凝固化,能形成主观性的表达成分。例如,英语“While”原是一个并列连词,表示“同时”,后来表示让步转折,就是由语用推理引起的:While 连接A 和B两个动作,表示在发生B 的同时发生A。由于说话人主观上对A 和B 的同时发生感到意外,因而产生出转折的意思。下文以“恨不得”的变化为例,来分析非结构序列词汇化的主观化机制。

在现代汉语中,“恨不得”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词语,《现代汉语词典》释为“急切希望(实现某事);巴不得”。《汉语大词典》释为“急切地盼望做成某事”。在中古汉语中,“恨不得”内部没有直接的结构语义关系,只是三个字符连续出现的非结构化序列,“恨”支配一个谓词性成分。其词汇化过程依赖于一个主观化的机制,语用推理发挥了主要作用。看例子:

(1)杨令君虽其人死日,恨不得一佳伴。(《北齐书》卷三四)

(2)狗辈,正由汝曹破我冀州,恨不得杀汝也!(《三国志》卷六裴注)

(3)唯魏征劝我,今遂得功业如此,恨不得使封德彝等见之。(《隋唐嘉话》卷上)

“恨”,遗憾,后悔。《史记·商君列传》:“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不得”表示没得到或没做到,没做到即不能,后接谓词性成分,是对某种客观现实性的一种否定,如《左传》:“蔡、许之君,一失其位,不得列于诸侯。”上例的“恨不得”在意义和结构上都不同于现代汉语。在意义上,表示因得不到或做不到而“恨”,如例(1),“恨”的致因是“不得一佳伴”;其他两例也做同样的分析。

在汉语史上,“恨不得”的转化依赖于一个语用推理。经过调查,凡是“恨”为遗憾义的“恨不得VP”,其出现的语境都蕴含了讲话者强烈的主观愿望①若是仇恨之“恨”,“恨不得”则表示主观禁止,不表愿望义。,“恨不得VP”的语用义就是要实现VP,如“恨不得杀汝也”,隐含了“杀汝”,反映了讲话者强烈的主观预设。Traugott(1995)认为,说话人要达到交流信息的目的,总要不断地借助一些表达实在意义或用作客观描述的词语,加上自己对客观情形的主观“识解”,从而把说话的目的和动机也传递给对方。因此,这种语用义或者说话者的主观预设,就逐渐被“恨不得”吸收,经过语用推理的反复运用和最终的凝固化,“恨不得”发生词汇化,结果就形成了表示讲话者强烈愿望的主观性表达成分。

语用凝固要经过足够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大约在明代,“恨不得”出现明确的表示急切希望实现某事的用法,语用义凝固为语言义。例如:

(1)他闻得父亲殁了,恨不得自也寻死,如何肯停脚,巴不得飞到家里。(《水浒全传》第三五回)

(2)关上张飞恨不得平吞马超,三五番皆被玄德当住。(《三国演义》第六五回)

(3)凤生……一步恨不得做十步,踉跄归来。(《二刻拍案惊奇》卷九)

同时,随着语用推理的进行,“恨不得VP”也发生了重新分析:恨(不得VP)→(恨不得)VP。从语法化的角度看,“恨不得”经过语用推理,逐渐吸收了表示主观愿望的语用义,通过重新分析改变了其结构层次,最终导致边界的重新划分而发生句法融合,从而产生了新的语法成分。在未词汇化之前,“恨不得VP”是对虚拟事件的心理追述,表意愿的情感色彩不明显,词汇化之后,“恨不得”表示对实现VP 的迫切期待,具有强烈的主观情绪指向。

由此可见,在非结构的词汇化过程中,主观化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观化的意图就在于给主观性寻求明确的表现形式,使语言中的某一形式经过变化取得主观性的表达功能,这种主观追求往往会导致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发生。从这个角度来看,非结构序列的词汇化往往也要依赖一个主观性动因。

二、转喻和非结构的词汇化

转喻是发生在同一认知域(或认知域矩阵)内部的心理认知和语言创新行为,该行为可促进新的语言要素的产生。认知域是由关系和事物构成的,在同一个理想化认知框架内,其内部各种元素可因一定的条件相互映现,相互替代;或者说,转喻的成立依赖于一个经验性完形,在这个完形内,各成分可因主体的经验而互相激活。因此,我们可用一个概念来指称另一个概念,用一种关系来激活另一种关系。

在前文中,我们分析了非结构的“恨不得”词汇化的主观化机制,这里仍然以此为例来说明。从转喻的角度看,“恨不得”经过了两种转喻:语义转喻和组块转喻。前者是一种语义转指另一种语义,后者指在完形心理的作用下,两个及以上的语形成分合成一个模块,该模块是根据转喻机制建立起来的。

前例中的“恨”是“遗憾”的意思,所“恨”者“不得一佳伴”、“不得杀汝”、“不得使封德彝等见之”,概括之可表达为“恨不得+VP/NP”,即以不能做成某事或获得某物引以为恨(行为义),隐含了讲话者欲达到某种结果的强烈主观愿望(隐含结果义)。

“恨不得+VP/NP”表达一个理想认知框架(ICM)。对于一个ICM,其中存在“行动(或行为、原因、条件)——结果”的认知关系,它们之间可以形成转喻,比如可以结果转指行动、行为或者相反。在以上“恨不得+VP/NP”中,其行为义是喻体,以此来转指结果义。

从组块上看,“恨”与“不得”不在一个结构层次上,由于二者在线性上是邻近成分,人们追求“完形”的心理将之看作一个整体,该整体内隐含了一些缺省的成分和关系。通过转喻机制,提取“恨+不得”来表示整个的句法和语义框架,加之频率机制的强化,说话者将“恨+不得”压缩为“恨不得”,边界消失,逐步将后者处理为一个三音复词。

像“从而”“然而”“否则”“终于”这一类复音虚词的语义转喻,其机制比较隐晦,比较明显的是组块转喻。在其初始序列中,两个线性上邻接的成分在句法、语义上没有直接的关联,如“然而”:

(1)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

(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公孙丑下》)

(3)其卒虽多,然而轻走易北,不能坚战。(《史记·张仪列传》)

(4)臣闻人君莫不欲安,然而常危;莫不欲存,然而常亡,失御臣之术也。(《汉书·楚元王传》)

前两例的“然而”是“代词+连词”序列,“然”是代词,指代前面所陈述的事实,与连词“而”不属于同一个结构单元。随着二者共现频率的提高,又由于汉语双音韵律组合的要求,“然”和“而”在人们的心理上被整合为一个模块,在后两例中“然而”凝固为一个转折连词。

下例的“然”是一个独立的转折连词,其语义来之复音连词“然而”,与其代词义也没有关系:

(1)灌婴虽少,然数力战,乃拜灌婴为中大夫。(《史记·灌婴列传》)

(2)相如曰:“有是。然此乃诸侯之事,未足观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然”的转折连词的用法仍然来自转喻。表转折的“然而”是一个完形,“然”的意义即来自这个完形,通过一个转喻机制,激活并转指了“然而”,从而取得了后者的意义。

三、非结构序列词汇化的语篇凝固机制

在历时话语环境中,语篇的意义在频率等因素的作用下,可能会凝固到语篇中的某一语言项上,使后者逐渐成为一个常数性质的语言单位。语篇具有一种很强的整合力量,它能把一个没有结构语义关系的序列重新分析为一个词,并赋予其独特的语法属性。古汉语中非结构化复音虚词的衍生都经过了篇章语义的凝固机制。下文以“从而”的词汇化为例来说明。

在未语法化之前,“从”是一个动词,与“而”组成一个没有结构关系的序列,二者只是两个相邻接的成分。如:

(1)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论语·微子》)

(2)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未如之何也已矣。(《论语·子罕》)

(3)莒子亲鼓之,从而伐之,获杞梁。(《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在上例中,“从”是动词,意思是“跟从”“听从”“而”是顺接连词,二者并不在同一个结构层次上,“从+而”是一个非结构化序列。由于“从而”经常出现在特定语义的语篇环境中,便逐渐沾染上了相应的语篇义。调查发现,在先秦文献中,“从而”所在的语篇往往具有两种含义:一是语篇体现了一种递进关系,后项是对前项的深化。如:

(1)匡章,通国皆称不孝焉。夫子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敢问何也?(《孟子·离娄上》)

(2)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孟子·梁惠王上》)

(3)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孟子·滕文公上》)

如第一例“夫子”不但与举国皆称不孝的“匡章”来往,还进而“礼貌之”,体现了一种转折式递进关系。在上例中,“从而”的“从”后面意念已无蕴含宾语,并且与“而”均不可独立解释,在语义上形成了一个整体,说明二者已完全发生了融合,根据语料的调查分析,说明在战国时期“从而”已基本上语法化为一个表递进关系的复音虚词。

以下为某种原因、前提条件引起某种结果。如:

(1)我先君文公……守志弥笃,惠、怀弃民,民从而与之。(《左传·昭公十三年》)

(2)智氏信韩、魏,从而伐赵,攻晋阳之城,胜有日矣。(《战国策·秦策》)

(3)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泰侈者,因而毙之。(《左传·襄公三十年》)

如第一例,“民”之所以“从而与之”,是因为“先君文公”施行仁政,而“惠、怀弃民”,因此人民服从文公,整个语篇蕴含一种因果相承的语义关系。但是,这种情况下的“从而”还没有词化,理由是在“从”的后面还可以插入一个宾语,“从”是一个及物动词。

大约在魏晋时期,表结果的“从而”融合为一个语言单位,中间在意念上没有蕴含宾语,词汇化为一个复音连词,如《三国志·魏书》:

天寒雪,敌诸将置酒高会,(丁)奉见其前部兵少,相谓曰:“取封侯爵赏,正在今日!”乃使兵解铠著胄持短兵。敌人从而笑焉,不为设备。

上例中的“从而”表示顺承和结果,敌人认为丁奉部卒不堪一战,因而轻敌不加防备。“从”和“而”已经高度融合为一个整体,中间不能插入任何成分,最终词汇化为一个连词。

本文讨论了汉语非结构序列的词汇化所蕴含的功能因素,主要考察了主观化、转喻和语篇语用在这种类型的词汇化过程中的体现及作用机制。本文的分析证明,促使这种特殊语言形式发生变化的动力并非来自语法本身,而是一系列非句法因素致成的结果,依赖于心理、语用和语篇等多种机制的合力运作。这种“不可论证”的语言形式的产生,证实了语言成分在现实化过程中立足于功能主义视角的充分解释力。

[1]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

[2]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1).

[3]江蓝生.跨层非短语结构“的话”的词汇化[J].中国语文,2004(5).

[4]董秀芳.“X 着”的词汇化[J].语言学论丛,2003(28).

[5]徐时仪.“一味”的词汇化与语法化考探[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3).

[7]张谊生.助词与相关格式[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6]刘红妮.词汇化与语法化[J].当代语言学,2010(1).

[7]王灿龙.词汇化二例——兼谈词汇化与语法化的关系[J].当代语言学,2005(3).

[8]Jerome L.Packard.The Morphology of Chinese:A Linguistic and Cognitive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2000.

猜你喜欢
连词句法主观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句法二题
表格大团圆,连词学得全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西夏语中的对比连词 djij2
主观评述构式“很+x”认知研究
信息结构与句法异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