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综述

2015-09-10 07:22张翔
理论观察 2015年6期
关键词:研究综述意识形态安全

张翔

[摘 要]本文从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意识形态等相关概念的内涵、意识形态的战略地位及研究视角、关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对策探讨、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中不足和研究展望等四个方面,对学界的研究成果简要梳理和总结,从而引起学者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重视和积极推动。

[关键词]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6 — 0009 — 04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系统的重要组成。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种社会思潮、价值观相互碰撞,中外意识形态交融,意识形态安全问题逐渐凸显,该问题的研究也进入更多学者的视野。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5年5月,在CNKI数字资源平台进行检索,以“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为主题,搜索到期刊论文433篇,博硕士毕业论文202篇,会议收录论文45篇,重要报纸上发表论文26篇。从上面数据来看,对该问题的研究成果比较丰硕。这些成果,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推动了学界对该领域研究的深化。我们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是为了借鉴精华、改进不足,从而为相关研究奠定基石、指明前进的方向。

一、 关于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意识形态等相关概念的内涵

从现有学术成果来看,学界关于“什么是意识形态安全”、“什么是国家意识形态”,至今未能有统一的界定和阐释。

学界对意识形态安全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种是从意识形态安全的地位来界定。有学者认为,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不受外界颠覆,而保持其和谐与稳定的能力或状态。〔2〕另一种是从意识形态安全的组成部分来进行解释。有学者认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内容包括政治安全、道德安全、民族精神安全等,其核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3〕第三种是从意识形态安全本身的合理性角度来阐释。学者认为,意识形态安全就是指统治阶级的思想观念,能够抵御外界侵蚀,保证其有序和谐发展,是国家安全的本质体现。〔4〕更有学者立足中国基本国情,作深入说明 ,“意识形态安全”主要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受内、外部消极因子的威胁、侵蚀、同化。我们要求民众在政治思想、价值观念上的分歧从属于共同的政治信仰和主导价值,而并不强迫其保持高度一致的政治认知,整齐划一的行为方式。 〔5〕

学界对“国家意识形态”内涵的划分,有比较统一的意见,认为它是在社会意识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如有学者认为,国家意识形态就是指与国内外各种社会思潮处于交互作用中的支撑统治,执行合法性的主流意识形态。而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就是保证其不被侵蚀、稳定发展。〔6〕有学者认为,国家意识形态是统治集团基于自身根本利益所推行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主导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7〕

当然,学界也有少数研究者,从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来界定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如有学者指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实质上是统治阶级思想安全问题。〔8〕有学者指出,国家意识形态本质上是通过革命上升为统治阶级的思想所表现出来的阶级意识。并进一步提出,建立代表阶级利益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巩固国家政权的后盾。 〔9〕

二、 关于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地位及研究视角

(一) 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地位

学者们普遍认为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系统的重要组成,是我国深化改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但在具体理解和表述上又并不完全一致。一种看法是,有学者从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给予意识形态安全定位,认为意识形态安全作为主权国家内政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安全的精神防线和灵魂。〔2〕另一种看法是,有学者基于国家制度安全角度来认识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地位,认为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内政外交的原则方针,更是统治阶级维护其利益和统治地位的手段。〔3〕

意识形态安全所承载的导向性和灵魂性的战略地位,已经被众多学者所重视。这是个“没有硝烟”却“炮火纷飞”的战场,需要每一个国家下大工夫去治理和维护,不容懈怠。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悲剧,不难看出,完全摒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会导致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遭遇侵蚀,阻碍社会进步。所以,有学者具体指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关乎社会主义国家命运。它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当意识形态适应经济基础要求的时候,就会促进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反之,就会成为经济社会的阻力。〔10〕

(二) 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研究视角

1. 从国家治理视角看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

大多数学者认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需要国家治理。有学者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建设中还未最终实现的国家意识形态,或者说是国家理想,从战略研究的角度,它是可以被设计的,并进一步指出,意识形态具有异质免疫、经济规制、社会整合等功能。我们引入“国家治理”理念,作为意识形态安全“顶层设计”的具体思路,它强调国家主导、社会多元参与、制度规范。〔2〕

习近平同志在2014年4月15日国安委召开的第一次会议上指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11〕此内外兼修,内涵广泛的总体国家安全观被提出后,学者对我国如何应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实现国家治理,给出了相应的看法。有学者指出,国家的安全与发展是统一的,当代国家最根本的症结在于发展问题和安全问题。习近平同志关于“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的论述更表明,国家安全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大系统,是受经济社会发展制约的。〔3〕

2.从话语权视角看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

话语权,是通过创造,表达,设置,传播和运用一定话语来影响和引导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权利和权力,其话语交往现象的背后是权利意义世界。〔12〕冷战结束后,美国把中国作为“和平演变”的重要对象,妄想用西方意识形态取代在主流意识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面对纷繁复杂的局势,大多学者均认为只有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才能保障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第一,有学者从我国国家意识形态面临“消解”和“弱化”入手,认为市场经济利益化的价值取向对民众信仰的冲击及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国家主导价值体系的颠覆,使我国意识形态遭遇不安全。为此,我们需转换安全理念,使文化话语权成为意识形态的创新点和生长点。 〔5〕有学者指出,思想领导权的实现路径就是抢占话语权,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确立根本话语方式,坚持客观真理及哲学唯物观立场,对抗“普世价值”。〔9〕

第二,有学者从权力与力量的角度,阐释话语权在处理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重要性。有学者认为,文化话语权是一个国家传播本国文化话语,维护本国文化安全、主导本国文化发展、维护本国根本利益的权力。〔12〕有学者认为,意识形态话语权是经济、政治等社会因素占统治地位的利益群体将其思想文化与国家权力相结合,实现治理国家和管理社会不可或缺的力量。〔13〕

无论学界从哪种维度分析,无疑表明,文化是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所以意识形态话语权,更多的是文化话语权。文化话语权在潜移默化中教化社会成员,其在提高文化软实力、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方面的时代价值日益显现。

3.从社会思潮视角看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

在谈到社会思潮时,学界一致认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潮是当代中国的思想主流,而目前仍存在一些倒退、错误的支流思想,它们对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一定冲击,若放任自流,势必会瓦解政治信仰,对我国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建构将产生消极影响。

有学者认为,新自由主义、拜金和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对民众政治生活影响极大。〔14〕有学者认为,面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入侵,我们要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包容并引导支流意识形态,防止马克思主义“边缘化”和“淡化意识形态”。〔15〕具体谈到新自由主义,有学者认为,西方国家把新自由主义当作“软实力”渗透的工具,来规范他国改革和价值取向,以此满足其政治统治需要。 〔16〕持有类似观点的学者,更进一步指出,意识形态化是新自由主义的当代特征,是当今时代国际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表达。它通过各种渠道宣扬社会主义是不科学的,妄想实现“意识形态的终结”,从而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17〕

三、 关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对策探讨

学者们从不同切入点和立场探讨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对策,众多学者的观点有交集也有分歧,笔者对学界的主要观点做出梳理。

有学者提出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思路:第一,要从根本上确立意识形态安全的国家战略。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问题的三大基本原则——唯物主义原则、辩证法原则、实事求是原则。第二,推进意识形态立论、驳论、攻辩、创新、引领工作,使问题在意识形态领域内解决。第三,筑造先进而强大的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具体做到解放生产力、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政治制度、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8〕

有学者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为指导,构建当代中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需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主动性原则,做到“超前——超前——再超前”。二是认同性原则,理性看待事物本质及发展规律。三是包容性原则,同时也不放弃对主导意识形态的坚持。四是整合性原则,促使某种意识形态的社会化。〔19〕

有学者指出,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有效对策,一是要积极融入多元文化互动,增强我国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和影响力。二是要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辨别各种社会思潮,协调好主导思想“一元化”与社会价值“多元化”,以包容为导向,发挥我国意识形态的优秀整合能力。三是完善网络社会治理体系,要把网络信息技术安全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两手抓”,保证网络社会管理中的“有序”和“活力”。四是以掌握“领导权”、“话语权”、“管理权”为要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队伍建设,形成我国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五是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和大众化,以理论创新为动力,增强我国意识形态的吸引力。〔6〕

有学者指出,构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战略,要以文化软实力为立足点,对内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对外坚持文化传播创新,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提升我国意识形态的国际竞争力。〔7〕也有学者指出,通过提升意识形态理论的文化价值、构建文化资源,进而营造创新的文化环境,是开拓意识形态理论发展的文化路径。〔20〕还有学者从世情、国情、党情出发,制定符合我国实际的意识形态安全战略策略: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增强理论和实践创新,注重工作实效性。第二,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表达方式,发挥舆论媒体的正确导向作用。第三,坚持“一元主导,多元并存”,完善党的工作方式,增强文化发展的科学性。 〔4〕

有学者指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首先是指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因此,在方法论原则上,要处理好社会结构各个层面之间的客观逻辑关系,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在主要着力点上,要坚持党的建设和科学发展方式,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合力性和人民性,形成其余社会思潮的良性互动。〔21〕有学者指出,应对当代海外中国学的迅速发展,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选择是:一是学术传播与政治教育“双管齐下”。二是海外中国学的积极成果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筹兼顾”。三是大众传媒应承担起正确引导和客观评价的使命。四是在宣传变革革命话语体系时,彰显学术厚度和人文关怀。〔2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空间现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另一重要领域。有学者认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斗争伪装性强、方式多样,我们应科学应对网络兼虚拟与现实于一体的特征,增强我党对现实社会意识形态的掌控力 〔23〕有学者基于“大数据时代”的社会背景下,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大数据的特征相结合,充分利用大数据搜集、分析及预测的能力,加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侵袭。〔24〕

还有学者提出了我国在信息化条件下的意识形态安全策略:第一,以人为本,加强理论创新,发挥网络对舆论的正确导向作用。第二,重视网络新兴媒体的引领作用,形成“网络问政”的有效、常态机制,打造信用政府。第三,警惕 “西化与分化”及“网络文化帝国主义”,提升民族文化认同。第四,健全网络媒体的法律规范,建立严厉的违法惩戒机制。 〔25〕

四、 关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不足和研究展望

(一) 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的不足

截止到2015年5月,在CNKI数字资源平台上进行检索,以“中国意识形态”为主题,检索到文献5815篇。而输入主题词“中国意识形态安全”,只检索到文献300篇。根据数据统计,各年度文献数量分布是:2014年58篇,2013年48篇,2012年40篇,2011年23篇,2010年21篇,2009年17篇,2008年13篇,2007年12篇,而1964——2006年,发表的文献数量仅为个位数。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近4年来关于“中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文献数量增加较快,但总体上我国学界对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研究可能还不够足够成熟。

理论指导实践。充分的理论依据和知识体系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础。因此,学者们应加强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深入研究,认真学习并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等一系列关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讲话精神。结合中国国情,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提供深度的学术支持。

(二) 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研究展望

1. 在研究内容方面,可增加从阶级阶层的角度来讨论意识形态安

全问题。目前,流行的是人民性、人类性话语,阶级性话语不是我们今天的显性话语,然而,如果没有阶级分析等隐形话语的支持,人民性、人类性话语则无立足的基点。因此,在阶级阶层变迁视角下,如何遵循阶级斗争规律,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实现人类解放,是一个常新的课题,鼓励学者通过调查研究掌握丰富史料,以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应用策略。

2. 在研究视角上有待拓展。学者们大多数从政治思想、经济发展、

文化繁荣等传统视野,来研究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忽略了其他方面。如我们普遍关注于新媒体的广泛性和交互性特征,然而新媒体机构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同样会影响意识形态的传播。又如我们致力于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路径的研究,对自身的学术根基、学术创新上研究的不够深入。科学知识所建构的严谨、系统、全面的框架体系,是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基础,应对时代发展给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带来的新挑战。

3.从研究方向上来看,国内学者主要是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支撑,从物质保障、政治保障等方向,提出处理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挑战的实现路径。综观学界现有的研究成果,在如何处理好一元指导思想与多种社会思潮的关系,如何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如何把中国文化的优秀成果推向国际舞台等方面,可能做得不够完善。我国依旧在不断探索出一条极具中国特色的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道路。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在国家和社会中的支配地位,这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的。面对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全球文化交融,意识形态碰撞的复杂局势,我们只有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分析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才能有效的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在复杂的国际斗争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保证社会主义立于不败之地。同时,对待非主流意识形态要采取包容的态度,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凸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强大的整合能力。我们始终致力于探索属于我国的文化话语体系,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理念,比如2004年开始投资建设的孔子学院项目、2012年中国文化部向外国电视台无偿提供中国制作的电影等,是我国推进以中国优秀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所做出的艰辛探索。相信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一定能够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完善,构建出一个科学合理、有助于保障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防范体系,实现我国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J〕.党建,2013,(09).

〔2〕赵欢春.“国家治理”理念下意识形态安全探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10).

〔3〕张素云,李晓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观的确立及其地位研究〔C〕//“改革与创新——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4年年会论文集,2014-11-01.

〔4〕石云霞.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中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02).

〔5〕袁三标.从软实力看当代中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3).

〔6〕夏自军.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新思考〔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5,(01).

〔7〕揭晓.文化软实力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J〕.前沿,2011,(16).

〔8〕周振彦.新形势下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思考〔J〕.探索,2014,(04).

〔9〕侯惠勤.意识形态话语初探〔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12).

〔10〕王存福.苏东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历史考察及其启示〔J〕.社会主义研究,2011,(01).

〔11〕习近平.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EB/OL〕.新华网,2014-04-15.

〔12〕骆郁廷,史姗姗.论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的文化话语权〔J〕.理论探讨,2014,(04).

〔13〕葛彦东.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初探〔J〕.理论探讨,2015,(1).

〔14〕李孝纯.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J〕.红旗文稿,2010,(2).

〔15〕汪勇.社会思潮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影响及应对〔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16〕张连梅.新自由主义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及应对措施〔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科学版,2011,(02).

〔17〕王熙.新自由主义的当代特征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策略〔C〕.科学发展·惠及民生——天津市社会科学届第八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2012-12-23.

〔18〕徐成芳,罗家峰.试论当前中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J〕.政治学研究,2012,(06).

〔19〕刘胜良.论当代中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构建的基本原则〔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12).

〔20〕胡伯项,刘浩东.论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理论的文化话语转换〔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04).

〔21〕高峰,艾辰.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论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05).

〔22〕张泽一,郭云.当代海外中国学视角下的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治理〔J〕.社会科学家,2014,(07).

〔23〕朱东来.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斗争的特征分析〔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5,(01).

〔24〕王超.大数据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探析〔J〕.学术论坛,2015,(01).

〔25〕陈东冬.关于创新网络虚拟社会治理体制的对策建议〔C〕.第十一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中国汽车集聚区发展与合作论坛论文集:人文社科与教育学分册,2014-06-26.

〔26〕孙英春,王祎.软实力理论反思与中国的“文化安全观”〔J〕.国际安全研究,2014,(02).

〔责任编辑:谭文富〕

猜你喜欢
研究综述意识形态安全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