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队伍的耗散结构特征

2015-09-10 07:22于静盖元臣
理论观察 2015年6期
关键词:党员队伍特征

于静 盖元臣

[摘 要]近几年,耗散结构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中,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耗散结构理论作为一种自组织系统学说,是系统研究中最有效的理论之一,而党员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力量,对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深远,研究党员队伍满足耗散结构特征,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党员队伍;耗散结构;特征

[中图分类号]D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6 — 0015 — 02

本文首先介绍了耗散结构理论的内容,并阐述耗散结构需满足的四个条件,然后逐一论述党员队伍满足这四个条件。

一、耗散结构理论的内容

1969年,比利时科学家普利高津通过对非平衡热力学和非平衡统计物理学的研究创立了耗散结构理论,即:在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中,如果系统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外界条件过渡到一定程度,系统的内部的某个参量的变化过渡到一定的阈值,通过涨落,系统就可能发生突变,由原来的无序的混乱状态转变到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的有序的新的状态。这种有序状态在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中得以维持,并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不因外界的微小扰动而消失。这种远离平衡的新的有序结构,称为耗散结构。

二、耗散结构形成的条件

根据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学说,耗散结构的形成,必须满足以下四下条件:

(一)系统必须开放

根据系统与外界环境的关系,系统可以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三类。不受外界影响的系统叫孤立系统。严格来说,自然界中并不存在真正的孤立系统。与外界有能量交换但是没有物质交换的系统叫做封闭系统,例如封闭容器。与外界既有能量交换又有物质交换的系统叫做开放系统。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孤立系统的熵会自发地趋于极大,因此,不可能自发地产生新的有序结构。而对于开放系统而言,系统本身由于不可逆过程(例如热传导、扩散、化学反应等)引起熵的增加,即熵产生,这一项永远是正的;但是系统还能因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而输入熵,称为“熵流”,这部分熵流可正、可负,也可为零。所以说耗散结构形成的首要条件是开放,当从外界流入的“负熵流”足够大时,流入系统的“负熵”不但可以抵消系统自身产生的“正熵”,还能使系统的“总熵”为负,推动系统逐步从无序向新的有序方向发展,形成并维持一个低熵的非平衡态的有序结构。

(二)系统应当远离平衡态

社会生活中提到的平衡态不同于耗散结构中讲的平衡态。在耗散结构中,“平衡态是一种静止状态,它是不随时间而变化的、与外界没有联系的、在孤立系统保持相当长时间后形成的一种‘死’的、混乱无序的状态,该系统具有均匀、单一的特点” 。换言之,“耗散结构中的平衡态满足以下两个特征:(1)状态参量不再随时间变化,即达到定态。(2)在静态系统内部,不存在物理的宏观流动如热流、例子流等。”而凡是不具备以上任一条的态,都叫做非平衡态。

布鲁塞尔学派从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分析中看出,高熵对应于无序化增加,低熵对应于有序化增加,若平衡对应无序,则非平衡就是有序的起源。由普利高津的最小熵产生原理可以得出,无论是否有“负熵”流入,系统的有序性都会逐渐被破坏,系统逐步趋于平衡。而远离平衡态的系统,才能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条件朝着功能或组织有序的方向发展。所以,“非平衡是有序之源”的重要论断诞生了。

(三)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存在非线性的相互作用

普利高津说:“对于形成耗散结构必须的另一个基本特性是在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非线性的相互作用机制”。形成耗散结构的另一个重要条件是,开放的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必须存在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在这些非线性作用下,系统产生正反馈,推动各种因素间产生协同效应,促进系统有序发展,产生耗散结构。

(四)系统从无序向有序演化是通过随机的涨落来实现的

“耗散结构理论的涨落指系统中某个变量的行为对平均值发生的偏离,它可能使系统离开原来的状态或轨道”。“变化”和“偶然”影响着涨落,非平衡状态的系统内的涨落通过相互作用,形成了“巨涨落”,进而使系统由无序状态向一种新的有序状态发展,形成耗散结构。而近平衡状态的系统因受涨落的影响导致系统内部混乱,致使系统变得无序。涨落能使耗散结构从无序的定态跳跃至一个新的有序状态,因此,也形成了涨落导致耗散结构有序的重要结论。

三、 党员队伍的“耗散结构”

(一)党员队伍的开放性

人们把对自然的研究称为自然科学,对人类的研究被称为社会科学。对社会科学研究与对自然科学研究不同之处主要是后者中有人的作用,由于人的思维等因素受环境等的影响较大,所以对社会科学的研究要比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复杂的多。

党员结构作为典型的社会系统,其开放性表现为社会系统与社会环境的交流,以及社会系统与自然环境的交流两个方面。首先,社会系统与社会环境的交流方面:众所周知,人要与自然环境进行交流,党员队伍作为有人参与的社会系统,人要生存,需要源源不断地从自然界吸取空气、水和必要的养料;同时,要向环境中排除废物。如果没有与自然界的开放交流,不吸收物质和能量,生命便不能维持。而社会系统与社会环境的交流方面:一方面,我们党一直在不断壮大队伍,将各个阶层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组织中来,不断从外界环境吸收“物质”。另一方面,作为我们国家的执政党,我们党历来重视对党员的教育培训,不断从外界吸收“能量”,用于我们自身的党员队伍建设,使得党员队伍朝着蓬勃、有序发展。

此外,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的广泛应用,党员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党员收集、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党员的思想受到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党员队伍教育管理的开放性也越来越明显。

(二)党员结构远离平衡态

系统远离平衡态时,系统能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能量和物质的交换,从而避免系统内部要素最终走向完全平均和无序。远离平衡态的系统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第一,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没有一个稳定的态势,他们总是参差不齐、此消彼长的。第二,系统出现稳定的态式,但是该态式是一种稳定的“活”动向而不是“死”结构。

党员结构的远离平衡态,即为上述的第二种表现。从宏观上看党员队伍是稳定的态势,党员队伍的年龄结构、思想结构、以及成分结构等都是趋于稳定的态势。各种社会阶层成员按照一定比例分布,党员学历分布,年龄分布等也都朝着有序方向发展。这些分布虽然随时间变化不大,但是依靠与外界环境的联系来维持这种平衡,形成一定的有序结构。而党员在政治上保持高度的理想信念,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就使国家的政治系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国内与国外的交往中保持一种稳定有序的结构。

达到有序发展是促进社会系统发展的目的,要达到这种动态平衡的有序,就必须打破原来僵死的平衡态,打破无序,使系统处于远离平衡的非平衡态。在建党初期,我们党的主要成分是知识分子,此后,按照党的指导思想,广大知识分子纷纷深入工农大众之中,宣传党的思想和纲领,扩大党的影响,发展工农阶层党员,打破了原有的平衡。建国初期,我国党员文化水平偏低,我们党开始注重发展高学历党员,充实党员队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又开始注重发展社会新阶层党员,不断优化党员结构,增强党员队伍建设。

(三)影响党员队伍建设的因素间作用是非线性的

影响党员队伍建设的因素很多,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思想因素。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党员的思想,尤其是理想信念,直接影响着党员能否发挥作用,习总书记把理想信念比作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可见思想因素对党员队伍的影响。二是素质因素。我们党要发挥先进性,必须有一支作风优良的党员队伍,而党员的素质则直接影响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环境因素。古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就深刻地揭示了环境对人的影响。共产党员也是人,也受到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一个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良好环境有利于党员队伍健康发展,相反,则会抑制或阻碍党员队伍发展。四是机制因素。我们党高度重视制度建设,一直坚持从严管党、从严治党,各种党员评价机制、发展党员机制、党内外监督机制等都影响着我们党的队伍建设。

作为社会系统之一的党员队伍,影响党员队伍建设的各种因素之间也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作用。这些要素间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并不是线性依赖关系,而既存在着正反馈的倍增效应,也存在着限制增长负反馈。例如,党员的思想既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又会受到我们党相关制度的制约,而党员的思想影响着党员的素质,党员思想积极进步,必然导致党员的素质得到提升,而党员素质的提升也会进一步推动党员思想的不断进步,这就是正反馈。

上面所列举的只是几个主要的因素,党员队伍建设还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而且不同时期,影响党员队伍建设的主要因素还有所不同,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些影响党员队伍建设的因素本身就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又受到党情、世情、国情等大环境的影响,影响党员队伍建设的这些因素间相互制约,错综复杂,绝不是简单的线性作用,他们之间是非线性的作用。

(四)党员结构从无序向有序演化是通过“涨落”实现的

党员队伍由大量的党员组成,党员个体的变化等影响着党员队伍整体。例如党员队伍整体文化水平较高,但这其中既有一些低学历的工农党员,又有突出的高学历的知识分子。党员的思想觉悟普遍较高,普遍具有崇高的信仰,但是这其中也不乏个别腐败分子,还有像于海河这样及其纯粹的共产党员。党员身上这些高于或低于党员队伍平均水平的行为或素质,就是党员队伍中的涨落。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不考虑党员队伍中的这些涨落,但是由于社会系统内部错综复杂的非线性作用,在临界点附近时,通过人为的调控“涨落”,系统则可能形成不同类型的耗散结构。在建党初期、大革命失败之后、国共合作期、以及全面深化改革的现阶段等临界点,我们党都人为调控这些“涨落”,使得我们党朝着更有序的方向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曹亚琴.思想政治教育的耗散结构分析 〔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09).

〔2〕 王杰.社会自组织理论研究 〔D〕.2012.

〔3〕 熊学兵.基于管理熵理论的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研究 〔D〕.2009.

〔4〕 普里戈金,斯唐热.从混沌到有序〔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5〕 权立枝.创新思维的耗散结构理论分析〔J〕.理论探索.2010,(05).

〔6〕 沈小峰,胡岗,姜璐.耗散结构理论的建立 〔J〕.自然辩证法研究.1986,(06).

〔责任编辑:谭文富〕

猜你喜欢
党员队伍特征
国有企业如何切实提升党员队伍建设水平
抓特征解方程组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之我见
加强新毕业党员培养教育
高校党员队伍建设制度体系探究
党员队伍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实践与研究
浅谈基层党支部如何抓好党员队伍建设
春天来啦(2则)
抓特征 猜成语
不存在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