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途径研究

2015-09-19 08:19李海燕毛振明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社会性同伴课程标准

李海燕,毛振明

1.Department of Sports and Physical Edu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2.Capital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Beijing 100191,China.

1 “社会性发展”在教育学、体育学中的研究

人的社会性是指人在社会生活过程中,由于群体生活、与别人交往而形成的那些社会性特征,包括社会认知、社会技能、社会适应性、自我概念、自我控制能力、道德品质等。[1]社会性发展即人的社会化过程,指个体通过与他人交往,接受社会文化影响,形成社会适应的人格并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社会性发展侧重个体的自身发展,强调个人成长和发展的主题内容。“社会性发展”的概念最早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心理学,主要注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社会适应指个体适应所处社会环境的过程,即人的社会性发展、人的社会化过程,故本文将“社会适应”同“社会性发展”作为同一概念进行研究。我国1993年《体育教学大纲》中提出了学生的社会性发展目标,学校体育中开始了“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本文通过中国知网检索了“社会性发展”及相关关键词“社会适应”的研究成果,结果发现,关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在教育、心理学科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核心期刊《教育研究》《学前教育研究》《心理科学》《心理发展与教育》作为主阵地刊发了较多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学前教育阶段,以家庭环境(单亲家庭、精神环境)、幼儿园环境、学业不良儿童、农村留守幼儿等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和内容。广西师范大学教授孙杰远[1]认为学生社会性发展和教化是一个复杂、特殊的过程,主要体现在3个层面:获得对社会规范的理解和社会技能的习用;形成关于社会的价值观念;具备社会认知、社会判断和有效参与社会的能力。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发展研究所陈会昌[2]教授致力于少年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研究,曾于20世纪90年代初研制出儿童社会性发展量表,并归纳为7个维度,32个因素。在这些学术成果中被引率最高的当属《心理科学》刊登的《互联网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3],被引率达153次,这与我国21世纪初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紧密相关。

在中国知网进行搜索时,增加关键词“体育”,则只有不到100条研究成果。其中,下载量(1 850次)和被引(79次)最高的属毛振明等撰写的文章《关于完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建议(上)——体育课程性质的表述和目标体系的讨论》[4],该文建议对新的课程标准中“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目标合并成为“促进心理健康与社会发展”的目标。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吴键博士曾就2001年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社会适应”目标进行解读,分别从基本概念的界定与核心目标、教学策略、教学环境创设等方面对学校体育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进行了阐述[5]。其他研究包括针对5~6岁幼儿或大学生的情景游戏对青少年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被引用最多的是杨保健撰写的《试论体育游戏对儿童少年社会性发展的作用》[6],被引64次;吴键博士撰写的《学校体育促进社会性发展基本概念的界定与核心目标》[7],被引18次,其他文献的被引则只有1~3次。以上调查结果充分说明,体育学科在学生的社会性发展、社会适应方面的研究较少,没有能引起学校和体育教师的足够重视。

2 中美体育标准中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2.1 我国《体育教学大纲》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关于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阐述

1993年版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中提出了学生的社会性发展目标,指出应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及群体意识等;2001年版和2011年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促进学生社会适应”的目标内容要求(见表1),指出“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是指个体自我感觉良好以及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状态与过程,与体育学习和锻炼、身体健康密切相关……是课程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

从表1可以看出:《体育教学大纲》中的目标内容比较全面,其中的表述方式主要是“教师要培养什么”;但其表述内容比较抽象,而且与体育有些脱节,很少涉及体育的具体情景。相比来说,2001版和2011版新课标中的目标内容则比较具体,表述方式是“学生能够做到什么”,多用“行为”来表述。与一段时期以来我国学校体育以“增进学生体质、传授三基、增强意志品质、培养集体主义精神”等为主的学校体育目标相比,新课标提出的目标内容在观念上是一个突破,对于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具有创新意义。对于如何有效的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和社会适应,关键就是要“在体育教学中创设一些专门的情景,采取一些特别的手段”[10];但细读课标就会发现,社会适应的目标内容与体育教学场景的关系不明确,如“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等目标在体育课的目标设置及安排上缺乏实现的场景和手段。

表1 《体育教学大纲》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关于社会性发展、社会适应的目标阐述[8-9]

2.2 美国《国家体育标准:内容和评价指南》中关于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阐述

在1995年出台的美国学校体育国家标准《走向未来——国家体育标准:内容和评价指南》[11]中明确指出,“能够理解和尊重人们在身体活动环境中的不同之处”“懂得身体活动能够提供快乐、挑战、自我展现和社会交往的能力”(八年级),这2个方面都涉及学生达到该水平时应该具有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在八年级内容标准中指出,“学生应该能够理解身体活动在现代文化多样性中扮演的角色;学生继续相互包容支持,并尊重团队每个成员的弱点和长处”。在具体目标范例中指出,“在个体交往中,关注他人的感受;尊重自己和他人在生理和表现上的局限”“认识到参加身体活动对社会交往的益处”。其具体目标范例为:“在参加身体活动时,感到满足。”通过教师观察、记录和学生作业和日志,并对这些作业和日志进行评价,最终达成目标。以上目标提出的“尊重每个成员的弱点和长处”“尊重自己和他人在生理和表现上的局限”都体现出对学生社会性发展的要求,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社会性发展、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3 体育教学对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培养途径

心理学认为:一个社会性发展良好的人,可以很好地与他人相处,适应他所生活的社会环境;而一个社会性发展不良的人,即使智力天赋再高,但如果很难与人相处,不能遵守社会规则,他将在社会上遭遇很大的困难[12]。我国的体育课程改革向来注重学生的集体性、社会性和组织纪律性培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了“促进学生社会适应”的目标,是对过去提出的培养学生“组织性”“纪律性”“合作”“集体主义精神”等社会化目标的归纳和概括。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及社会适应能力,是整个教育工作的任务,体育教学本身存在着教育意义,体育学科知识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完成其所能完成的某些教育工作,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社会性培养责任。在学校体育中,可通过建立良好的同伴社会关系,设立具体的活动情境及发挥教师的榜样、强化、教导作用,以有效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3.1 同伴社会关系:学生社会性发展的人际因素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学生社会性发展的软环境,是通过平等、民主、公平的交往搭建起来的。在学校体育环境中的人际关系主要体现在同伴社会关系,同伴社会关系是指年龄或心理发展水平相近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13]。心理学对同伴社会关系的研究[14]指出:同伴可以满足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儿童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建构自己的个人概念,获得他人对自己的多样性评价,丰富对自己的认识;同伴交往为儿童提供学习他人的机会;儿童还从同伴那里获得信息和参考架构。陈会昌教授分析出儿童社会性发展的7个维度中,有关同伴关系的因素出现过2次,分别在“社会性的情绪和情感”维度中有“与同伴交往的一般情绪状态”因素,在“社会认知”维度中有“对同伴意见的理解和采纳能力”因素,而在“同伴关系”这一维度中包括了同伴交往的一般特点、社会交往技能、侵犯性、竞争与合作、互惠与分享等5个因素[12]。

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同伴关系表现与课堂的学习项目密切相关,同时也与人际关系密不可分。美国学者科伊和道奇根据一套统计分析方法,把学生分为受欢迎、被忽视、被拒绝、受争议、普通5组[13]。在体育教学中,“受欢迎”者可能是运动项目技术较好者,也可能是技术不好但人缘(人际关系)较好者,这部分人善于主动向人传授经验或帮助别人;而反过来说,那些“被拒绝”者,则可能是技术差者,或者是技术好但人缘(人际关系)差者。“被忽视”者一般在课堂上默默无闻,技术不如人好且不善与人沟通。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这部分“受欢迎”者主动向其他同学传授运动技术经验,或帮助别的同学学习某项运动技能,会带动周围人群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他们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有集体荣誉感;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表现出公平、诚实、友爱、礼貌、尊重等行为。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具体分析这些不同人群的特点,发挥“受欢迎”者的优势作用,调动“被忽视”者“普通”人群的积极性,帮助“被拒绝”者找到合适的同伴,合理化解“受争议”者的矛盾冲突,使同伴关系得到良好发展,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发展。

3.2 具体的活动情境: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环境因素

学生的社会学习需要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体验,学校体育提供了丰富的活动场景;但是由于体育教学时空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的体验不可能在纯自然的状态下进行,要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获得社会性发展的体验,必须对教学施以专门的主题设计。如通过球类教学对学生进行合作精神的培养,如果没有精心的主题设计,在球类教学中,学生则主要集中于球类技术与技能的学习,而忽略了同伴之间的团结协作,技术技能好的学生更容易形成自我优越和独断自私的个性;因此,教师必须要进行专门的合作情境主题设计使学生在团结合作中达到运动机能的习得。情镜体验学习拓展了学生理解和认识社会的渠道,在练习或竞赛活动中获得了对现实社会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

学生在集体学习中的社会适应能力还表现在其他方面,例如:在耐久跑教学中,学生遇到极点时,在老师的启发和同学的鼓励下,调动身体的意志力,克服困难,无意中培养了抗挫折能力;在球类比赛中,尊重性别和个体能力差异,运动技术优者不歧视技术差者,身体素质好者不歧视身体素质差者,培养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的精神,尊重自我,尊重他人;在游戏场景下对社会角色的体验,如角色的分配,知道必须互相合作配合才能赢取比赛的胜利,个体的强势未必能带来团队的成功;在课堂教学或游戏中,遵守规则学会顺应与服从,从而对自己进行自我约束等。

3.3 体育教师的榜样、强化和教导作用: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引导因素

学校对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培养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社会关系进行有效指导,对所有学生公平公正,采取有针对性、适宜的课堂教学策略,对处于不同社会关系的学生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如被拒绝、受争议、受欢迎、被忽视以及普通学生等。相比语文、数学等学科来说,学校体育具有其他学科不能比拟的培养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独特的教育环境。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对学生的社会性培养途径主要体现在榜样作用、强化作用和教导作用3方面。第一,学生在社会学习和行为发展中通过对体育教师的观察,可以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体育教师正面的、积极的榜样作用对于学生良好的习惯和行为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二,当学生在对同伴表现出积极的情感态度如帮助、保护、鼓励时,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表扬,使得以后学生在遇到此类积极性行为动机时加以强化和巩固。第三,学生在同伴交往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体育教师要对此加以教化指导,以此协助学生走出困境,看到光明。学校体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往机会,营造了学生无拘无束的行为表现空间,创设了学生尽情宣泄的情景。学校体育的这些独特性,使得学校体育在促进和发展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当今独生子女盛行的时代,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担负起对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培养责任,利用其独有的优势,充分利用和创造环境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性,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1]孙杰远.论学生社会性发展[J].教育研究,2003,282(7):69.

[2]陈会昌.儿童社会性发展量表的编制与常模制订[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4):52.

[3]崔丽娟,刘琳.互联网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3,26(1):64-66.

[4]毛振明,赖天德,陈雁飞,等.关于完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建议(上):体育课程性质的表述和目标体系的讨论[J].体育学刊,2007,14(3):1-4.

[5]吴键.学校体育促进社会性发展基本概念的界定与核心目标[J].体育教学,2006,26(1):54-55.

[6]杨保建.试论体育游戏对儿童少年社会性发展的作用[J].中国体育科技,2002,38(6):58-60.

[7]吴键.学校体育促进社会性发展的教学策略[J].体育教学,2006,26(2):48-49.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32-33.

[10]毛振明,赖天德.论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十大关系:论“体育教学”与“促进学生社会适应”的关系[J].中国学校体育,2005(4):54-56.

[11]耿培新,梁国立.美国学校体育国家标准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17-120.

[12]陈会昌.儿童社会性发展量表的编制与常模制定[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4):52.

[13]夏雪梅.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182-183.

[14]赵贞贞.支持性同伴关系与儿童社会能力的发展[J].教育教学论坛,2012(4):26-27.

猜你喜欢
社会性同伴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以户外混龄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寻找失散的同伴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
从社会性弱势群体自身心理角度谈接受科技知识
社会性交互及其在三维虚拟学习环境中的实现
社会性软件在网上交互教学中的应用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