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传播的仪式观

2015-10-20 08:33于雁红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20期
关键词:仪式化获奖者仪式

于雁红

(作者单位:山西广播电视台)

《感动中国》传播的仪式观

于雁红

(作者单位:山西广播电视台)

詹姆斯.W.凯瑞提出的传播的仪式观为传播学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他将传播的研究从传递的角度扩展为仪式的角度,为我们研究庆典式的仪式节目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本文以《感动中国》为例,通过对节目流程的符号化解析、节目元素符号所表达的仪式观的分析表现出仪式化的传播节目通过精神加冕的形式将人们以团体或共同体的形式凝聚在一起,强化民族的信仰精神力量。不过,目前仪式化形式节目在中国的表现形式和就目前而言这种类型的节目形式所存在的不足,基于此,对其不足进行一定的阐释。

感动中国;传播;仪式观;加冕;信仰

1 传播仪式观的定义

1.1什么是传播的仪式观

詹姆斯.W.凯瑞(1934-2006),著名的文化历史学者,美国文化研究的杰出代表。20世纪70年代初,他在传播信息论、传播技术论、实证传播论之外,提供了另一种崭新的认知传播的模式,即从人类文化传承角度考量传播的传播仪式观论。他的这个领域是文化研究与传播研究相结合,提出了一套与美国主流传播学完全不同的传播理论,同时他对传播学做出耳目一新的划分:传播的传递观和传播的仪式观。所谓传播的传递观就是一个信息在空间上的传播和发布的过程,它强调的是信息的物理方位的移动和传递。而传播的仪式观强调的是信息接受时更像是出席了一场仪式,使得特定的信仰得以强化和特定的社会系统得以维系,它所关注的重点并不是信息的流通和流通的得知效果,它关注的是在整个接收过程中信息在处理过程中是否为维系社会共同体,强化信仰而做出努力。

笔者试图以音乐为例,对仪式观进行大致解释。音乐自古以来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产品,在早期的社会中音乐就大量存在于我们生活之中。它以劳动号子的形式存在着,在工作之中的存在除了缓解枯燥单调的工作节奏以外,还承担着提高劳动者精神和唤起劳动者积极动力的作用;它以音乐符号的古典形式出现,试图以音乐符号的方式来激励听众,寻求心灵上的慰藉等;如今音乐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力量。音乐的发展在传递观中并没有得到充分地阐释,因为音乐的传递无法强调具体信息的获悉和对具体信息经过读者处理化后的反馈效果。而音乐作为符号体系,强化的是一种共享文化的确认。我们有理由相信传播的仪式观必将为音乐传播提供极好的理论支持。

1.2传播仪式观的理论渊源

一个理论的提出必定是一场博采众长的系统分析的结果,它一定会有本身理论的思想来源。而传播的仪式观主要是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汲取思想的。

1.2.1芝加哥学派

凯瑞从不掩饰自己从杜威及芝加哥学派关于传播的社会思想那里所汲取的思想给养并在其基础上提出了他对传播的理解。杜威,帕克和库利等人均强调了社会在人类发展中存在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凯瑞提出了仪式观在维系社会结构中的作用,他强调传播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互动”,这种互动是以符号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其目的是构建一个使交流者能参与其中的和谐社会。

1.2.2英国文化研究学派

美国传播学者对欧洲文化研究格外青睐。其中,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理论在美国文化研究学者中产生广泛的影响。尤其在方法论上,二者都沿袭了韦伯反实证主义的传统。其不同之处是凯瑞没有沿袭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批判传统而是转向了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兹的理念之中。

1.2.3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兹

格尔兹认为文化是一张“意义”之网,阐明的是意义对于人生与社会的重要意义。这一点也被凯瑞所吸收,他认为传播的文化研究取向就是要“阐释表面上神秘莫测的社会表达”。

1.2.4凯瑞将技术、历史和文化发展相结合,并对其进行全面分析

他认为技术一旦产生,就代表一种新的社会形势、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出现。它的出现改变了我们对时空的认识,我们的生活、思维方式都为此发生了改变。如此一来,技术在文化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阐释文化的一种重要工具。

2 从传播的仪式观视角下分析《感动中国》节目

在媒介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传播的仪式化形式越来越假托于节目报道的节目形式来表述了。电视媒介在重大事件中以仪式、典礼等形态呈现出一种媒介庆典。其中,以“加冕”“纪念”“团聚”或“庆祝”为主题活动的活动,强调区域性和全体性的参与感,使其取得良好的社会维系系统的建立和民族信仰的强化及升华作用。《感动中国》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

《感动中国》是评选出当年年度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作为主打内容的一档大型年播节目电视,它被誉为“让整个民族为之动容的精神史诗”。其基本理念就是以年度为单位对一年的新闻事件元素以人物化的张力加以表现,突出了新闻事件中主角的作用,将主角的行为加以细节化的感性描述,用感性的方式表达,以细节的魅力展现,在节目中展现出作为中国精神的一个个具体化的人物形象以及内心的人格力量,用国人的心路历程来展现整个民族的气节和文化内涵。

《感动中国》以“感动”的理念为主题,强调了在民族价值观中需要我们强化的又往往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那一种情感和责任。它将“感动”付诸于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中,将一种精神的力量寓于丰满鲜活的平凡人的生活之中。然而,对这些平凡人、平凡事物所折射出的光辉以“加冕”的形式得以充分肯定,而这种“加冕”过程也充满了严肃感和权威感,让人在节目的每一个环节都感受到一种仪式感,一种参与感。至此,将这种精神和信仰通过仪式化的方式传递给在场参与的每一位受众。“感动”的本身已不再简单的是一场获奖的过程,它是对时代精神的一种坐标性指导。我们重视的往往不是获奖本身,而是在评奖过程中流露出我们对“感动”的尊重,对“美好”的敬意,对“人性”的升华。

2.1媒介符号运用

传播的仪式观强调媒介运用符号手段构建媒介盛典,以强调其内涵价值并尝试构筑起中国人的“价值共同体”。因此,符号在传播的仪式观节目中就显示其重要的勾连作用。

近几年,《感动中国》基本遵循的是同样的设计理念。其中,最重要的是两处地方的设计:一个是长长的步道,一个是丰碑的设计。所谓步道就是获奖者在获奖后走到台上接受颁奖而走过的这段路程。舞台设计师们将这个步道设计得非常长,他们并不认为这是浪费时间的一种表现。相反,节目组认为其长度和观众对人物的尊敬程度是成正比的。与此同时,在获奖人的“加冕仪式”的整个过程中可以让获奖人有充分的时间来获得关注,因为关注获奖人本身也是在对获奖人所代表的一种内在文化精神的一种内化过程。从技术方面来讲,首先,获奖人走路的时间差不多控制在30秒左右,而这个长度足够让观众完成一个转变,认识到这段路的意义,其次,它陡坡的设计风格又彰显出了获奖者亦或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之中都存在着起起伏伏的世态炎凉。丰碑的设计可以说是将晚会的仪式感推向高潮的一个重要部分。从第五届开始,《感动中国》的舞台上就出现了这个狭长的LED屏幕,它以纪念碑的形式出现在舞台上。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丰碑是一种神圣的事物,它代表着人们对崇敬事物的物化形式的推崇。它是精神力量的一种升华和凝结,它以纪念碑的形式出现在舞台上,这座丰碑的设计使人们对于人物,对于人物背后所承载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力量的尊重毫无疑问地提升到一种仪式感的崇敬。可以说,丰碑的设计是整个舞台的点睛之笔。在设计师的理念中,长步道与丰碑的建立映衬着一种思想:竖起来的是一块碑,昭示的是人物的精神;躺着是一条路,用长度改变观众的心理。

配音效果作为一台晚会的语言重点,在设计中也是尤为重要和突出的一项内容。在《感动中国》的舞台中,人物故事的跌宕起伏,悲壮和雄浑,在只属于《感动中国》这个节目的非专业的配音师大象的演绎下给观众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的声音和画面、音乐、同期声融合在一起毫不突出,让观众感受不到声音的单独存在,而是感觉嵌入于整个节目的呈现之中,如此一来却恰到好处地传达出了人物的情绪和精神内涵。

在奖杯的设计中也充分凸显了符号的仪式化形态。由于节目形式的约定是以“感动”为主题,因此在奖杯的设计上突显出对心的一种崇敬和敬仰。以水晶为材质表达出对纯粹、善良、透明、天真的一种向往之情。以“中国结,水晶心”作为其寓意更是彰显出人们对简单和纯粹的一种敬仰之意。它是一种积极精神的纪念物,是向心灵和精神的靠拢。它是一种力量的无形体现,是一种信仰的彰显。

在片头题字部分,设计者们也是运用了仪式化的符号概念。谦卑细致的字体夹杂着一位耄耋老人对于未来的期望与愿景,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到这四个字的分量,可以看到它是对生命、对时间的一种尊重,更是一种仪式化的最近和崇敬。

在媒介节目中的所有环节,音乐是仪式表达的主体元素之一,根据人物的不同性格、品格及情绪,为每个人在场、访谈、接受奖杯等仪式环节“量身定做”独特的音乐元素.在音乐的表达之中我们听到了人物的感情表达在符号中的跳跃。可见,音乐作为“仪式语言”在《感动中国》舞台中的表现力。音乐用其独特的移情效果将仪式化的效果有效表达并加以阐释。

2.2媒介节目流程的仪式化表达

仪式化作为话语的转化方式是对“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本身的精神的一种升华描述,他将个人年度人物的精神品质以仪式化的形式抽离、升华为整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和信仰追求。如丛飞代表着“不计个人得失,为社会奉献自己力量”,刘翔代表着“正在加速的民族形象”。即使是在整个感动人物的评选和晚会流程过程中也表现着一种仪式化的力量。

《感动中国》从2002年第一届起就形成了四段式的媒介节目模式,即人物故事短片播放、现场访谈、颁奖词宣读和为获奖者颁奖环节。在这四段的构建模式中,首先,人物故事短片的播放是由主持人进行引导通过人物细节的感性化描述,通过类似于人物通讯特稿的短片表现方式,利用聚焦的镜头结构展现出了获奖者的鲜明特点和感动细节。其次,主持人运用二次评价的方式,借助推选委员的推选词和颁奖词表现出主流价值对其品质的赞扬和肯定。整个过程中,对于获奖者所代表的社会形象给予肯定。再次,现场访谈也是一个重要环节,如果说人物短片是从宏观层面让观众对获奖者有一种直观认识,那么人物采访就是将这种形式更加细致地通过微观手法进行描绘。通过主持人与获奖者的对话,细致刻画获奖者的经历和想法。这种通过当事人自己描述自己亲身经历的形式更加显得新闻来源的真实可信,更具说服力。这样的表现手法使获奖者不仅仅是一个人物和事迹的展现,更是一个活生生的生活在社会中的一份子,从而借此加强了人们对自身的一种移情化思考,将优秀的人拉下神坛成为我们每个社会细胞的一份子。这样一来,使获奖者人物显得更加丰满立体。最后,颁奖环节,在这样的一个加冕式的环节之中,通过电子碑的映衬,高举奖杯的获奖者接受着观众的掌声和喝彩之声,这一切的礼遇都来自于对他们的感动事迹的一种尊重、敬仰。整个仪式流程之中《感动中国》借助仪式化的形式强调人们对“感动”的社会认知,将人物事件以符号的形式转化为促进公众精神成长的“价值共同体”。每一个人都是这场加冕仪式的主角,每个人也都是这场盛宴的参与者。这也同样体现了作为传播仪式观中所强调的是受众的参与性而不是传递观所表达的接收性。

2.3传播仪式性节目的不足之处

仪式传播运用在媒介节目中也会表现出或多或少的不足。同时,仪式化的节目形式还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在实践层面易于走向极端。

2.3.1强调整体性而忽视个体性

这是长期以来我们工作中时常出现的一种情况,强调整个社会共同体的精神向往和力量,从而对个性化的一种忽视,使节目人物过于脸谱化和刻板化,给受众一种不真实的感觉。长期以往,会对仪式化的表现形式产生不利影响,使受众拒绝接受思维定性化,从而导致仪式化表现形式遭受受众的刻板成见而受到排斥。因此,单单追求的整体性而忽视个性化的发展模式的形式是在媒介的仪式化传播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2.3.2商业行为的过多侵入

目前,商业化的广告模式和其他一些模式越来越受到各个商家的重视和期盼。然而,在这个时候过多地植入商品元素的概念对仪式化的推崇存在着不合理因素,会对节目的仪式化表达或多或少产生一些差强人意的诟病。例如,同样是央视所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原本是全球华人在同一时刻集体参与共同体验的一个媒介公共平台,起到勾连昨天、今天、明天的一个赋予时间深刻文化内涵的仪式化符号。然而,商业植入广告的过多存在也引起了受众的一些诟病。由此,近两年来,春晚也在试图运用零植入广告等一系列措施来完善其形象魅力。

3 结语

《感动中国》展示的是一个国家的精神脊梁,彰显的是一个民族的集体意志,它所倡导的感动,它所追逐的梦想,存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感动中国》创作的核心价值与核心理念就是对人的尊重,并把这种尊重凝练成一种仪式感。它提供了这样一个舞台:让大人物和小人物,知名人士和默默无闻者一起接受尊重。这些人代表真诚、正义、勇敢、坚强、廉洁、孝悌等。它们聚合在一起就是《感动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就是整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感动中国》体现了媒体传播的仪式观,这也使《感动中国》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量、传承信仰的一个有效平台,这样的节目形态、表现方式和传播理念,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更需要我们去创新和发展。

[1]米莉.传播仪式观:一种独特的传播研究方法[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

[2]郭讲用.传播仪式观中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12).

[3]万芳.站在“感动”的支点上——解析央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J].中国电视,2005(6).

[4]明四新.孙金岭:《感动中国》的背后[N].中华新闻报,2005-02-23(A03).

[5]冉丹,王旭升.感动的价值[J].新闻与写作,2003(4).

于雁红(1978-),女,山西太原人,硕士,中级职称。研究方向:媒体发展、新闻宣传。

猜你喜欢
仪式化获奖者仪式
诺贝尔奖垂青气候科学,不仅是获奖者的成功,还是更多人的成功
第二届“刘征青年诗人奖”获奖者巡展
十岁成长仪式
第二届刘征青年诗人奖获奖者
仪式感重要吗?
狂欢建构、仪式化营销后的冷思考——以2017天猫双十一晚会的语言符号为例
仪式化传播对传播路径的科学建构
浅谈如何从少先队活动中促进队员习惯的养成
Talking strategies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土家跳丧仪式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