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

2015-10-23 02:40林建良
文理导航 2015年28期
关键词:初中思品合作探究教学理念

林建良

【摘 要】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在悄悄发生转变,尤其是合作理念的应用。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师应帮助学生搭建合作探究的平台,做到教师主导与放权学生活动相结合,挖掘潜力,精心创设活动情境,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益。

【关键词】初中思品;教学理念;合作探究;情境创设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在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日渐得到更为广泛地推广,合作教育即是其中之一。这一先进的教育理念,也日益引起思想品德科目教师的重视,并逐渐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研究人教版的思想品德课教材也会发现,在八年级上册专设了一个单元内容深入进行“合作”理念的教学,即第八课“竞争合作求双赢”,以解读竞争与合作的正确关系和相互作用。正如其在课目引文中提及的那样,“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又是协同合作的世纪。竞争与合作,是每个人都面临的共同课题。”这一揭示单元教学主旨的引文,也从侧面告诉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合作与合作教育的重要性。

那么,在今天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上,作为教师,在合作教育的理念下,我们又该如何真正做到既要让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导,又要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呢?结合相关教学经验与研究,我认为,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应切实做到以下几点:

一、帮助学生搭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平台

不言而喻,当下思想品德课教师的压力是巨大的。直接原因即考试,思想品德课程仍是中考的必考科目,使教师不得不将大量的课堂时间用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无形之中就会占用一些本应用于学生自主探究与活动的时间。加之,尽管一些教师也想给予学生多一些的时间,用于学生自主活动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但又担心时间被浪费,思来想去,最后还是不得不选择令学生最为讨厌与了无生趣的“一手包办”方法。明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单纯的知识教学不如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的教学重要,还是如此去做,既说明了教师教学智慧的欠缺,也说明了当前考试这一指挥棒的压力之大。这就需要教师以极大的勇气和智慧,去进行开创性的教学。正如习近平主席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提出的“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的中国梦一样,开创性地开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学也应是每一个思想品德课教师的“教学梦”。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对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指导,多给学生合作探究的时间,只要有“合作”的内核,为着提高教学效益的目的,一切方法皆无有不可。持之以恒,等到学生们形成这种学习能力,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即可用自己的知识与能力解决问题,无烦教师出手相助了。

二、强化教师主导与放权学生活动相结合,使合作作用最优化

很多教师怕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中,浪费时间,实际上是放任学生的无序活动所导致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主导作用的放弃或者忽视。以学生为活动主体是必须的,让学生自主探究是正确的,但这个过程中,教师绝不应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旁观者。

教师主导下的学生活动的方式,则应不拘形式,灵活进行。教师要放权,放得开,允许学生在条件与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自由选择,并根据学生活动方式的特点给予相应的指导,以使每一个学生都在活动中得到自己想得到的收获与感受。以小组活动为例,这样做,既可使每个小组成员充分享受合作探究的快乐与价值,增强学习自信,又能提升小组整体的实力,最终实现探究目标与教学目标。以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二课“把握学习新节奏”的第2节“享受学习”为例,一位老师以当时已经进行了一年多的战火正酣的叙利亚战事为例,让学生去收集与战火中的叙利亚儿童相关的一些报道,进而安排学生们进行课上与课下相结合的材料展示与享受学习权利的相关讨论,表达自己对事关学习权利与享受学习机会的观点,最终使那些最讨厌上学的学生也充分认识到,“如果在放弃学习的权利与摆脱学习的困难两者中选择,我们将会明白,享有学习的权利和机会,这是多么令人快乐。”(教材原文,19页)

仅仅一个课堂合作探究活动,看似浪费了时间,实则收获很大。第一,使学生在合作探究活动中,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与价值,也深化了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兴趣。远比苦口婆心的说教强百倍;第二,学生们从自己的角度,借助相关的活生生的课程资源,使自己于无形中成为了管理自己学习的主人,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第三,使学生们通过活动,认识到了“合作”这一现代社会公民理念的重要性,为以后的学习合作以及社会生活中与他人的合作开启了一个良好的示范;第四,使学生们在活动中,既积累了相关的课内与课外知识,扩大了知识面,又锻炼了自己的合作探究能力、信息搜集能力等能力,亦成为学生个人能力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等等。这样的收获,单靠教师的课堂讲解,是无论如何也“讲”不来的。

三、发扬教学智慧,精心创设活动情境,积极鼓励、引导、推动

既然是探究、讨论等活动,那么错误的认识便是把问题抛给学生便再无它事,只静等学生汇报活动结果了。如果此前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活动习惯,那么这样的活动很可能会流于形式,不能达到教师的预期目的。所以,教师在提出的问题的同时,必要先以更高、更广泛的视野去组织问题,做出充分而全面的思考,再将此问题教给学生并给予必要的活动指导与情境创制,如活动程序、资料收集、时间控制、结论表达等。这种精心设置的问题,才会在最大的空间内,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进而达成预期的探究效果——既是学生的预期探究效果,也是教师的预期探究效果,即教学效果的统一体。

探究过程中,尽管有教师的方法指导,遇到意外困难的情况仍会时有发生。这个时候,来自于教师的方法指导固然重要,不可或缺,但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对学生此时的心理活动状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进而采取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与强大支持,以自己的热情积极鼓励学生去强化自信,千方百计,克服困难,以使我们的探究活动在成为一个知识与能力方面的探究活动典范的时候,更要成为一个学生心理素质建设方面的活动典范,使活动的效益最大、最优化。

总之,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的学生合作教育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它需要我们每一个品德课教师以自己无上的教学智慧和开创性的勇气,去进行孜孜不倦的研究,以期通过合作教育,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成长为建设新时代和谐“中国梦”的栋梁之材。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第八中学)

猜你喜欢
初中思品合作探究教学理念
初中思品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实践研究
时政热点在思品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高中政治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初探
论如何以新课标标准指导初中思品教学
有效提高农村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探索
初中生物学案编写的一些心得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问题”教学模式研究
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