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经验自然延续的教学
——以“角的表示”为例

2015-11-03 05:59江苏省如皋市石庄镇初级中学吕爱勤
中学数学杂志 2015年2期
关键词:新知顶点字母

☉江苏省如皋市石庄镇初级中学 吕爱勤

基于经验自然延续的教学
——以“角的表示”为例

☉江苏省如皋市石庄镇初级中学吕爱勤

在学生的数学认知活动中,基本活动经验有着巨大的作用.它是学生获得新知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经验参与的数学活动是不能深刻持久的,学生的所获是很难融入到已有知识结构中去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从他们固有的经验入手,设置基于经验之上的数学探究活动,让学生的认知在固有经验上自然延续.本文将结合“角的表示”教学片断,谈谈基于经验自然延续的教学,希望能引发您的思考.

一、“角的表示”教学片断及简析

图1

1.回顾旧知,用交流唤醒经验

教师:(投影一个点)这里有一个点,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

学生1:点A.(教师板书:a)

学生(齐):错了,应该是大写字母A.

教师(恍然大悟的样子):哦!看来老师记错了!在表示什么几何图形时,可以用小写字母?

学生2:线段,直线,射线.

教师:是吗?(投影图1,注:这里不含字母,图中字母随着教学进程逐渐添加)这三条线该如何表示呢?

学生3:用两个大字字母.

投影:在三条线上分别出现两个大写字母.并请学生作答.

学生4:第一条是直线AB;第二条为射线OP;第三条为线段MN.

教师:还有其他不同的表示方法吗?

学生5:第一条还可以说成是直线BA.

学生6:第三条也可以说成是线段NM.

教师:这种表示方法和刚才的表示方法相比,有什么不同?

学生7:两个字母的位置颠倒了!

教师:可以这么表示吗?

学生8:可以!从“公平”的角度看,两个字母都可以放在前面.

教师:很好,看来这两种表示方式都是可以的.那么,还有没有其他表示方法了?

学生9:还可以用小写字母表示.

教师:好的,你说说看.

学生10:第一条可以表示为直线a;第二条可以表示为射线l;第三条可以表示为线段m.

在学生10发言过程中,教师用电子笔在课件上进行相应标注,如图1.

教师:你说得完全正确!那么,在我们的已有经验中,点和“线”(特指直线、射线、线段,师生先前已经达成共识,下同)是怎样表示的呢?

学生11:只能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点.

教师:表示直线、射线和线段呢?

学生12:既可以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又可以用两个大写字母表示.

教师:在表示“线”的时候,这两个字母表示的是什么?

学生13:是“线”上的两个点.

简析: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字母表示点和“线”的方法,积累下获得这些知识的经验,它们是后续几何学习的起点.在本节课的认知活动中,前两课积累的“用字母可以表示几何图形”,“用大写字母表示几何图形”、“用小写字母表示几何图形”,以及“表示点、直线、射线、线段”这一系列经验等都可以得到有效延续.所以,唤醒这些经验显得十分重要.片断1中,教者从表示“无名点”、“无名线”入手,巧妙设问,让学生重回认知情境,有效唤醒已有经验,为下一步获取新知做好了准备.

2.探究新知,用追问激活经验

教师:表示点只有一种方法,而表示线可以有两种方法.那么表示这个角(投影图2),你有几种方法呢?

图2

学生(齐答):三种.

教师:是吗?说说看是哪三种?

学生14:∠O或∠AOB或∠BOA.

教师:这能算三种吗?

学生15:不能.

教师:为什么?

学生16:在表示直线时,直线AB和直线BA只能算一种.

教师:这个例子举得好!看来,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和用三个大写字母表示只能算一种了!你们同意吗?

学生(齐):同意!

教师:这种表示方法,有没有什么要求呢?学生17:用一个字母表示,只能用顶点.教师:为什么?

学生18:角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这个公共端点就是它的顶点.也只有用这个点来表示这个角时,两条射线才会“服气”.

教师:嗯!有道理!要不然两条射线可要“打架”了.

学生19:老师,我知道了,用三个字母表示角的时候,在顶点之外的两条射线上也各取了一个点,这样做也是为了“公平”.

教师:有点道理.那么,这三个点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学生20:顶点写在中间,这样就不会“疏远”任何一条射线了.

教师:看来为了“公平”,我们写这三个字母还是要注意哟!

简析:顺着“点的表示方法只有一种,线的表示方法有两种”,让学生猜想角有几种表示方法,这是认知经验的自然延续.学生得出“三种”,应该是在情理之中的.学生14给出的用一个或三个大写字母表示的方法仅是教者期待的方法之一,教者抓住这一生成,利用学生的经验,让他们较为深入地明晰这“三种”用大写字母表示角的联系与区别.在此过程中,学生能类比直线的表示方法,明晰“∠AOB、∠BOA和∠O”都是同一种方法,实属不易.如此探究,让学生脑海中“公平”经验得以强化,为下一步的生成与应用夯实了基础.

3.即时巩固,通过应用固化经验

图3

教师:图3中有几个角,该如何表示这些角呢?

学生21:有两个角.

学生22:不对!应该是三个角!

教师:到底几个?

学生23:三个.

教师:哪三个?如何表示?

学生24:∠COA和∠BOA和∠O.

教师:这样表示行吗?

学生25(很激动):不行!不能用∠O表示这里的任何一个角!

教师:为什么?

学生26:O点既是∠AOC的顶点,又是∠BOC的顶点,还是∠AOB的顶点,用∠O表示其中任何一个角都不“公平”.

教师:很好!看来这些角是不能用∠O表示了!那么什么情况下能用一个大写字母来表示角呢?

学生27:同一顶点处只有一个角.(说明:七年级学生所认知的角一般都小于平角)

教师:你说得真对!这一点今后大家在用大写字母表示角时可要注意哟!

简析:追求“公平”,不让一个点、一条线不“服气”,上一个教学片断中的经验得到延续.学生从“一个顶点,多个角”的问题展开思考,通过表示一些具有公共顶点的角,将刚刚获得的经验进一步应用.“这样表示行吗”,一句简单的追问,让前一片断中的经验在辨析交流中进一步延伸.新知得到了巩固,经验被不断强化,随着几何学习的深入,这节课上的经验将会逐渐被“固化”,融入学生的知识网络之中.

4.再获新知,用探究积淀经验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用大写字母表示角的方法,猜一猜,我们有没有其他方法表示角呢?

学生28:应该还可以用小写字母表示吧!

教师:是的!不过为了与“线”的表示方法略有区别,我们这里用希腊字母来表示角,如图2中的∠AOB,我们还可以表示为∠α.(投影图2中的弧线及字母“α”)

教师:刚刚我们猜想可以用三种方法表示角,猜想一下,有没有比用希腊字母表示角还容易的方法?

学生29:用数字表示.

教师:何以见得?

学生30:数字比字母更容易写,而且不受数量限制.

教师:非常棒!你的猜想符合规律,这个角还可以表示为∠1.(投影:将图2中的字母“α”隐去,投影数字“1”),像图3中的∠AOC也可以表示为∠2.(投影)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小结一下角的表示方法.

学生31:可以用大写字母表示.

学生32:不仅可以用希腊字母表示,还可以用数字表示.

教师:刚才的学习给了你什么启示?

学生33:表示角的方法很多,我觉得用数字表示角最简单.

学生34:如果顶点处只有一个字母,可以用表示顶点的字母表示这个角.

教师:很好!今后,在解决几何问题时,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表示角,应取决于问题所处的图形情境.灵活应用三种表示方法,将简化你的解题过程!

简析:片断1中用小写字母表示“线”的经验,在这则片断中得到了很好的延续.师生对话,有效点燃了学生用“小写字母”表示角的热情.这一经验延续,对后续几何内容的学习十分重要.此外,“有没有比用字母表示角还要容易的方法”,激活了学生求简的经验,能想到用数字来表示实属不易.暂不考虑该生是如何发现这一方法的,最起码他陈述的数字表示角的优越性确实令人信服.“简便,不受个数限制”,个体经验的放大,引发了其他同学的深层思考.丰富的生成随着经验的延续自然呈现,令人欣慰!

二、教后反思

历经这次基于经验自然延伸的数学教学,笔者感慨良多,经验是蕴藏于人的认知网络深处的知识,它是隐性的,只在特定时点上才能发挥其价值.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学生的经验并运用好这些经验.

1.重现认知情境能有效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

经验的隐性特征决定了其教学应用中的价值较难发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出合适的情境,尤其是最初学生能够积累下这一经验的情境,这样的设置极易带领学生重回旧境,唤醒他们的固有经验,服务于新知的学习.以本文所述片断为例,“点的表示”、“‘线’的表示”均是“从‘无名’走向‘有名’”,“从无法走向有法”,这样的过程是一致的.在教学中,教者让学生重回知识建构的原情境,知识回顾的过程实则也恰到好处地激活了学生获取知识积累下的“用字母表示几何图形”(点、线)的经验.情境的重现,让学生浮想联翩,唤醒了诸多共性经验,如,“只能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点”,“直线AB和直线BA是同一条直线”;也不乏一些个性化的经验,如,“公平”的经验等.这些数学认知活动中的经验和生活中的经验,对数学学习是十分有效的.从教学效果看,后面三则片断几乎都沿用了片断1中梳理出的经验.由此可见,认知情境的再现,对唤醒学生固有经验的作用是巨大的.

2.顺势而为是经验得以延伸的基本保证

学生的认知是有规律的,只有符合个体需求的知识才能进入其知识网络.此外,我们还应保证进入的方式必须是学生主体最适宜接受的,否则,对今后的生活作用再大的知识也不一定会融入已有的结构.所以,引导学生获得新知的方式就显得很重要了!笔者认为,在已有知识和经验之上的“顺势而为”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有利于学生从已有的认知网络中捕捉到新知的“生长点”.教师的引导是这种顺势而为的“推手”,学生在一个个追问下自然会顺势生成符合教学要求的新知.基于经验唤醒下的数学活动,学生的探究,有旧知(知识与经验)的铺垫,加之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只需顺着学生的交流进行适度矫正,固有的经验便会得到自然延伸,新知的生成自然会十分顺利了.以上面的片断为例,在学习“角的表示”前,学生已经具备了“用字母表示点和‘线’的经验”,这些是“新鲜”的,沿着新鲜的学习经验,老师的顺势而导,学生在猜想与验证中获取了本节课应得的新知,并同步实现了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

三、写在最后

经验不仅存在于学生生活中,还存在于学生的数学学习中,作为一种隐性的知识,无论是生活中的经验,还是数学学习中的经验,抑或是其他学科认知活动中的经验,都可以成为学生获取新知的起点.在教学中,笔者就是利用这些固有经验,让他们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延伸叠加,不断充实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让更多的数学知识有序地融入到知识网络中去.如此一来,学生的数学探究会随着经验不断应用与叠加渐行渐远,让他们的数学知识网络日益丰满充实.

猜你喜欢
新知顶点字母
生活新知
生活新知
过非等腰锐角三角形顶点和垂心的圆的性质及应用(下)
过非等腰锐角三角形顶点和垂心的圆的性质及应用(上)
缓存:从字母B到字母Z
字母派对
数学问答
新知
新知速递
一个人在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