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追问”:教学设计的一个关注点
——以勾股定理(第1课时)教学设计为例

2015-11-03 05:59江苏省海安县城南实验中学
中学数学杂志 2015年2期
关键词: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新知

☉江苏省海安县城南实验中学 陈 林

预设“追问”:教学设计的一个关注点
——以勾股定理(第1课时)教学设计为例

☉江苏省海安县城南实验中学陈林

我们常常感动于名师课堂上师生的深度对话,学生的精彩生成.殊不知,这些对话或学生的生成,常常都是执教老师课前预设过的,只不过没有体现在执教老师下发的那张“教学简案”上,所谓“教学预设”常常要大于“教学生成”也是这个道理.笔者最近有机会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执教勾股定理(第1课时),有同行课后评课时对笔者课堂上的追问颇为赞赏,其实,笔者在课堂上看似“即兴追问”却都是课前精心预设的结果.本文重点呈现该课的教学设计和追问环节,并给出预设意图,与同行研讨交流.

一、“勾股定理(第1课时)”教学设计

活动一:引入新知.

师:前面我们已经研究过了直角三角形的部分性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

(1)直角三角形的角与角有什么关系?

(2)直角三角形的边与角有什么关系?

追问:直角三角形的边和边有什么关系?

预设意图:通过提问复习旧知,交代背景,明确新知生长点,建构知识体系;通过追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究新知的欲望.

活动二:探究新知.

例1已知,图1中网格的边长为1,分别以图中的直角三角形三边为边向外作正方形.

图1

(1)分别求出个图中每个正方形的面积.

(2)根据计算结果可以看出SA、SB和SC的数量关系是:________.

图2

(3)结合图2,猜想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________.

追问:同学们在求图中正方形C的面积时用到了什么方法?

预设意图:精心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观察、计算、归纳猜想.问题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调动学生积极思考;通过追问,强调“割补法”在面积问题中的运用.

例2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运用准备好的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大的正方形(中间可以有空白).小组活动,成果展示.

图3

图4

追问:(1)你能用不同方法分别表示图3、图4中大正方形的面积吗?

(2)你能进一步得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a,b,c的关系吗?

(3)在推导出a2+b2=c2的过程中,你运用了什么数学方法?

(4)你能根据刚才推导的结果,用文字语言描述出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吗?

(5)你能把勾股定理翻译成符号语言吗?

预设意图:通过小组活动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协作能力;通过追问可以让学生回忆“面积法”和“数形结合”思想在推导公式中的运用;通过语言的转换,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转化能力.让学生参与、了解定理生成的全过程,感知数学的魅力.

活动三:勾股定理文化介绍.

预设意图:介绍勾股定理的历史背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探索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加强文化熏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美学修养,提高审美情趣.

活动四:应用新知.

例3在Rt△ABC中,∠C=90°,∠A,∠B,∠C的对边为a,b,c.

(1)已知a=6,b=8,求c.

(2)已知a=5,c=13,求b.

(3)已知c=5,b=3,求a.

变式追问:(1)在Rt△ABC中,∠B=90°,BC=3,AC=4,则AB=_________.

(2)在Rt△ABC中,a=3,b=4,则c=_________.

预设意图:通过例3第(1)问的讲解,强化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规范解题格式;通过第(2)和(3)问的练习,训练公式的变形和方程思想的运用.变式(1)注重直角的变化和边的表示方法;变式(2)不出现直角的条件,强化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

活动五:课堂小结.

预设意图:通过提问复习勾股定理的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复习本课涉及割补法、等积法、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及时解惑.最后可以请同学们课后思考勾股定理的逆命题是否成立,为下节课做铺垫.

二、教后反思

1.预设“追问”,需要理解教学内容

理解所教数学知识是备课时最为重要的原则,不仅要理解教材对这部分数学知识的侧重点,还要思考教学内容在数学主线上的位置,比如,这部分内容来自何处?去向何方?多做这样的思考,就可以构思应该在何处设计追问?如何追问?追问到什么程度?这也正是开课阶段,我们在问了学生直角三角形角角关系、边角关系之后,进一步追问“直角三角形边与边之间有没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呢?”这既是服务于本课新知“勾股定理”的探究发现,同时也是向学生传递自主研究几何问题的“基本套路”(章建跃语).

2.预设“追问”,需要理解学生学情

我们所说的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不能仅仅表现在外在形式上,比如,倡导所谓的小组合作学习,或者每个小组分发所谓的小白板进行小组研究展示等热闹的形式.而是要“淡化形式,注重实质”,即通过预设高质量的“追问”,引发更多学生思维参与.这就需要教师理解学生、熟悉学情.在上面“探究新知”环节,我们预设了“追问:同学们在求图中正方形C的面积时用到了什么方法?”就是基于对学情的了解,因学生在小学阶段就熟悉面积法,对面积的割补并不陌生,这里通过前面的几个问题已唤起学生对面积法的感知,这里的追问就显得自然而必要.

致谢:本文课例在试教、打磨、成文环节均得到南通市学科带头人刘东升老师的指导,谨致谢意!

1.乔纳森,等,主编.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日】佐滕学.21世纪学校改革的方向[J].人民教育,2014(1).

3.马立平,著.小学数学的掌握和教学[M].李士锜,吴颖康,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郑毓信.“开放的数学教学”新探[J].中学数学月刊,2007(7).

5.刘东升.对时育物,有效追问——浅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追问艺术[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2012(4).

猜你喜欢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新知
生活新知
生活新知
勾股定理紧握折叠的手
用勾股定理解一类题
应用勾股定理的几个层次
《勾股定理》拓展精练
直角三角形的一个性质
构造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解题
新知
新知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