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细节的情感张力

2015-11-03 10:06沈娜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5年10期
关键词:项脊轩志项脊轩归有光

情感是文章的魂魄。狄德罗说过,没有情感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人们将内心涌动的情感波澜投射在文字上,就形成了一篇篇生动可感的文章。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就是这样一篇以情动人的文章。

《项脊轩志》以一阁为线索,睹物思人,串联起对祖母、母亲、妻子三代人的回忆。悼亡追念之情,世事沧桑之感,皆诉诸笔端,可谓情深意切,哀婉动人。《项脊轩志》之所以能产生如此感人肺腑的情感张力,得力于文章对细节的精当处理。归有光特别擅长将生活细节诗化,在看似平淡的娓娓叙述中,再现活生生的物象细节、景象细节和人物细节,并挖掘其动人之处,于是作者的情感就在事无巨细的琐碎中得到了彰显。可以说,抓住了文章的细节,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情感走向。

一、体物传情,物象细节滋养作者的书香情怀

心灵是博大而纷繁的世界,归有光作为中国传统文人的一份子,自然有属于自己的一方心灵世界。他将自己的心灵诉求,投注在项脊轩这方书屋之上。一间普通的小屋子,在作者笔下,却呈现出属于自己的圣洁之光。我们不妨从归有光对老屋这个物象细节的处理入手,来寻找归有光精神情感的蛛丝马迹。

项脊轩本是一间百年老屋,“仅方丈”足见其小;“尘泥渗漉,雨泽下注”足见其破旧;“日过午已昏”足见其光线暗淡。几处简笔将一个又小又破又暗的旧南阁子,勾勒于纸端。如此一间破败的老屋,归有光却饶有兴趣地加以整修,修顶辟窗,砌起垣墙,逐一解决项脊轩的内部缺点,让老屋焕然一新。作者还不忘进一步美化外部环境,种兰桂,植竹木,将项脊轩逐步修整成自己小小的书香家园。作者于其中熟读静思,精进学问,这一方书屋俨然成了归有光个人修德习性的精舍。项脊轩承载着有关读书的一切美好记忆,项脊轩成了作者对最悠闲、最适意生活的一种表达。这些也成为作者若干年后,苦苦追忆的一段有关“可喜”的记忆。在作者对项脊轩浅淡而琐碎的描绘中,我们总能似有似无地体会到归有光对这一方书屋的钟爱,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生活的惬意和满足。此时,作为“物象”细节存在的项脊轩,就成了作者简单而快乐的书香情怀的最佳载体。

二、寓情于景,景象细节凸现作者的悲欢际遇

《项脊轩志》行文冲淡,含而不露,字里行间总给人一种隐忍克制之感。写物,言简而意丰;写景则是寓情于景,景中含情。说到景象细节的情感张力,自然少不了要品一品归有光于书斋独处的惬意之景了。作者日间于项脊轩苦读,时而偃仰,时而吟啸,时而静思端坐,轩外寂寂,时而有声。于静谧之中,小鸟叽喳,可爱依人。到了十五之夜,月光爬过矮墙,满庭青白,风动影动,落下一地斑驳。作者沉溺其中,将自我都融化在了景致里,一切景语都化作了自在、舒坦、安闲、惬意、悠哉的情语。可以说,归有光将此段景物细节描摹的充满了幸福之感。

因为有幸福可喜做参照,当我们再来观照归有光家族分崩离析、凋零败落的场景时,就越发能感受其中的痛苦可悲。家道中落,诸父分家立灶,本来通达宽敞的庭院,被篱笆、被墙分割成块。这些景象映入眼帘已经很是让人气馁、伤心了。作者此时抓住了一个非常典型的景象细节“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东家的狗冲着西家乱叫,本该在宴客之地待客,现在客人却逾庖而宴,更可笑的是鸡竟然在原先的厅堂中安了家。归有光仅用了十三字,就将一个没落家族的破败、嘈杂、混乱的景象描摹到位。其中,家族败落的抑郁和悲哀、个人成长的辛酸与苦楚等诸多复杂的情感融合在对场景细节的描写中,哀婉入骨,动人心魄。

此外在文章结尾段,归有光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今已亭亭如盖矣”一句景语含蓄的结束全篇。作者把种植枇杷树的时间与妻子去世的时间关联起来,寄情于树。人已逝,树如盖,人消亡,树繁茂。“亭亭如盖”这个景物细节,成了情感的触发点,纵使时光流逝,往事依然深情难忘,空留满怀的凄婉惆怅。本无情感的客观景物,道尽了物是人非的伤痛,却道不尽归有光对亡妻的悠悠思念。饱含寄寓之情的景物细节,缓缓收束,越是淡然,越是情浓。景物细节在此处凸显了强大的情感张力,不仅引发了读者的情感共鸣,也让文章呈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悠远魅力。

三、情随事迁,人物细节抒写作者的身世哀鸣

《项脊轩志》之所以感人心,除了物中有情,景中含情,更重要的是事事皆蕴情。项脊轩是个有个故事的项脊轩,项脊轩中的故事集中在祖母、母亲、妻子三位女性身上,集中在她们一言、一语、一举手、一投足的细节上。通过这些对人物细节的描摹,我们也能比较真实地感受到归有光大开大合、悲喜交加的人生况味。

归有光一生坎坷,早年丧母。他在《先妣事略》中对他的母亲周孺人有较为详细的记述。归母16岁出嫁,26岁亡故,育有7子。归母短暂而艰辛的一生虽为多子而苦,但是母亲对孩子的关爱从不曾中断。《项脊轩志》中,归有光非常巧妙利用老妪的转述,再现了母亲关爱长姐时的音容与笑貌。其中的动作细节不得不说,当母亲听到门那边女儿在嘤嘤哭泣的时候“以指扣门扉”,这个极普通、极生活化的动作,反映了母亲当时急迫的心理。紧接着母亲隔着门问道:“儿寒乎?欲食乎?”接连发问的话语细节,突出了母亲对儿女衣食冷暖无微不至的关怀。这些遥远的追忆,对于8岁失去母亲的归有光来说,是弥足珍贵的。归有光也只能在与老妪的对话中,在母亲对长姐的关爱中,感受母亲对自己的深沉的爱。一扣一问两个动作,丰富了母亲形象。其中所蕴含的母爱,恰好填补了归有光因亲情缺失而带来的情感空白。当归有光随着老妪的转述在脑海中重现此情此景时,悲戚之情弥漫开来,少年失母的身世之痛,让人心生不忍。读者被如此哀情打动就变成了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项脊轩志》中归有光对祖母这个形象的描写也非常用心,虽用语简洁,人物形象却呈现出丰满而厚重的效果。归有光敏锐地抓住了祖母的言行细节,重现了祖母当年在轩中的往事。将祖母对自己牵挂、疼爱、期待、鞭策等诸多感情融于字里行间,生动之余,让人心生无限感慨。

面对年幼就失去母亲的孙儿,老祖母心生爱怜,对孙儿可谓疼爱有加,关爱备至。看到孙子整日闭门苦读,难觅踪影,倍感心疼,才有了“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的追问。最简单的,往往是最深沉的,在这颇有些打趣意味的简单言语中,我们能感受到老祖母对孙子健康的关心和发自内心的宠爱。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说,祖母对归有光的感情又是复杂的。归有光自幼能文,看到孙儿整日闭门苦读,祖母内心是颇感安慰的。归家祖上也曾煊赫一时,到归有光时,早已家道中落。归家重振家族的希望,就落到了自幼明悟绝人的归有光身上。所以,祖母在“以手阖门”的同时,才会下意识地自语:“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由此可见祖母对归有光寄予的期望之大。老祖母后来把当年祖父上朝的象笏拿给孙子的举动,再次证明了期望之迫切。通过对祖母的一系列动作、语言细节的描写,归有光让我们看到了他身上所背负的期望之沉重。振兴家业,光宗耀祖,成了归有光一生的负累。无奈归有光虽名扬海内,却科举不顺,一路坎坷。在祖母有生之年归有光没能达成她的心愿,所以再忆此情此景,怎能不“长号不自禁”。这是归有光发自内心的痛苦呼号,是一个失意的读书人生不逢时的身世悲鸣。

如果说归有光写母亲是侧重于写关爱,写祖母是侧重于写期望,写妻子则主要聚焦在依恋二字之上了。妻子在轩中或“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或归宁“述诸小妹语”这些细节描写,写得朴实而动人。妻子偶尔来到项脊轩,问问古事,学学写字,话话家常,平淡中有小浪漫,单调中有小情趣。聪颖好学、机敏可人的妻子,成为归有光苦读生活中一抹亮丽的风景。夫妻二人间相亲相爱,相依相恋,因为爱之深,所以才会在失去后,痛之切。丧妻之痛,于是成为了归有光身世中的另一种痛。

《项脊轩志》一文言语冲淡,写细事,动真情。文章在情感抒发上呈现出巨大张力,这一切皆缘于细节处理得精当巧妙。文章中每一处的物象细节、景象细节和人物细节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阅读本文时,抓住了这些细节,我们就拥有了破解作者情感的钥匙。

沈娜,教师,现居江苏张家港。

猜你喜欢
项脊轩志项脊轩归有光
《项脊轩志》的人物描写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浅谈《项脊轩志》的人性美
《项脊轩志》细节的秘妙浅析
“知人论世”与文言文释义案例分析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及反思
枇杷树:一个不容忽视的意象
刚柔并济真男儿
——归有光
悲情中亦有壮怀——重读《项脊轩志》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