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高校结构:现状·问题·对策
——基于经济发展视角

2015-11-28 00:54雷朝阳徐雪琴
关键词:在校生专科江西

雷朝阳,徐雪琴

江西高校结构:现状·问题·对策
——基于经济发展视角

雷朝阳,徐雪琴

高校结构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江西高等教育取得较大进步,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但江西高校结构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阻碍了经济发展。分析了江西高校的层次结构、形式结构、科类结构和区域结构问题,提出了优化高校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江西高校;层次结构;形式结构;科类结构;区域结构

高校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理论与实践表明,只有与经济相适应的高校结构才能有效促进经济发展,反之则会制约经济发展。2014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通过统筹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这标志着高校结构调整“新常态”的到来。截至2014年底,江西省拥有各类高校103所,在学人数119.9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4.5%,比上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虽然江西高校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已经受到了关注,但鲜有对高校结构方面的研究。

一、江西高校结构现状分析

(一)层次结构

层次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中不同程度要求的高等教育构成比例及其关系。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一般而言,随着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重心逐步从专科向本科和研究生转移。目前,江西高等教育在保持总体规模增长的前提下,表现出专科教育增长趋于稳定,本科教育不断增强,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的态势。

统计数据显示,江西普通高校在校生规模从1999年的11.24万人,增加至2014年的94.41万人,增长了7倍多,年均增长15.24%。其中:专科在校生已经从1999年的4.41万人增长至2014年的41.88万人,增长了近9倍,年均增长16.19%;本科在校生从1999年的6.67万人增长至2014年的49.76万人,增长了6倍多,年均增长14.33%;研究生在校生规模从1999年的0.16万人增长至2014年的2.77万人,增长了16倍多,年均增长20.93%。从时间段来看,1999—2008年,在高校“扩招”推动下,本、专科在校生数量快速增长。2008年以来,专科教育处于稳中有降的态势,本科教育增速也有所降低。与此同时,作为高等教育“短板”的研究生教育逐步加强。截至2014年,江西有16个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一级学科硕士点达200个;博士研究生培养院校9所,博士培养单位数量居全国第12位,南昌大学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全国排名第4,取得了重大突破。

(二)形式结构

形式结构是指高等教育体系内不同办学形式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主要体现在普通高校与成人高校、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之间的比例与关系。目前,江西已基本形成了普通高校与成人高校共同发展,专科、本科与研究生教育协同发展,公办高等教育与民办高等教育合理发展的局面。

2014年江西省共有普通本科高校42所,专科院校53所,成人高校8所。统计资料显示,2014年江西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30.26万人,增长15.06%,在校生规模达91.64万人,增长6.29%。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占各类高校在校生的82.19%。其中:本科生规模占比近1/2;专科生虽总体规模增长,但占比逐渐降低;成人高校招生与在校生规模总体保持增长态势,但波动性较大。此外,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较好,全省共有民办高校30所,占全省高校的近1/3,其中民办本科院校6所。

(三)科类结构

科类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中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搭配与构成状态。高校科类结构直接决定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方向,对经济结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目前,江西高等教育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学科门类体系。

2014年江西普通本科高校科类结构为:工学占31.62%,文学占20.03%,管理学占19.02%,医学占8.12%,理学占7.37%,经济学占5.69%,教育学占3.55%,法学占2.95%,农学占1.15%,历史学占0.43%,哲学占0.07%。可见,科类结构集中度非常高,工学、文学和管理学3个学科专业在校生所占比例高达70.67%。

2014年江西普通专科科类结构如表1所示。

表1 2014年江西普通专科科类结构

从表1可见,专科教育的特色也比较明显,主要集中在财经、制造、文化教育和土建等几个大类,合计占比为61.02%。近年来,江西高校培育的一批学科专业发展迅速,其中南昌大学的食品科学与工程、景德镇陶瓷学院的设计学、华东交通大学的交通工程、江西财经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江西农业大学的农林经济管理等学科专业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都有重要的影响。

随着学科专业建设的发展,江西高校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快速发展。其中,江西高校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总数居全国前10位。

(四)区域结构

高等教育区域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层次、各科类、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的地区布局与构成状态。结合江西经济发展的区域格局,分析江西高校的地区分布情况(见表2)。

表2 2014年江西省普通高校地区分布情况/所

由表2可知,以南昌为核心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校数量为64所,占全省的67.37%。其中,南昌有53所各类高校,占全省的55.79%。从在校生数量来看,南昌各类高校在校生规模占全省的59.77%。此外,在高校的形式结构、科类结构、层次结构、师资结构及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南昌高校的比较优势也相当明显。赣南区域的经济发展相对比较滞后,但高等教育实力却明显高于“沪昆铁路”沿线区域。其中,赣州有江西理工大学、赣南师范学院、赣南医学院等高校,其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在全省仅次于南昌。萍乡、鹰潭、上饶等地的高校发展明显滞后。鹰潭市还没有本科院校,在校生规模居全省倒数第1。萍乡高校规模较小、综合实力较弱。新余的高校数量较多,民办教育比较发达,在校生规模居全省前5位,但和萍乡、上饶、鹰潭一样,还没有涉足研究生教育,高校的整体层次不高。

二、经济发展视角下的江西高校结构问题

近年来,江西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2013年,江西高校围绕10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确定了100个科技落地项目,承担企事业单位委托的科技落地项目2 000多项,转让技术108项,有力地推动了产业经济发展。但是,随着江西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江西高校结构不适应经济增长的一些弊端开始凸现。

(一)层次结构问题:整体层次偏低,内部比例失调

总体而言,江西普通高校的整体竞争力不强,与高等教育发达地区有很大差距,即使在中部地区也排名靠后,这与其层次结构问题是分不开的。首先是江西高校的整体层次不高,缺乏全国性的竞争实力强、影响力大的高校。全省只有南昌大学是“211”高校,没有一所“985”高校和教育部直属高校。此外,江西高校在层次上依然没有克服内部比例失调问题,即本、专科教育比例过高、研究生教育发展滞后。2014年江西普通高校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的在校生规模为94.41万人,但研究生只占2.93%,而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为6.76%。也与周边的湖北、浙江、广东、湖南、福建、安徽等省份有较大差距。这表明江西高校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不够,江西本土大量的优秀人才因为缺乏培育和成长的平台而流失,严重制约了江西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

(二)形式结构问题:办学贪多求全,定位缺乏特色

目前,江西高校办学形式比较齐全,各种形式的高校发展态势良好,但也存在“办学贪多求全、定位缺乏特色”问题。一方面江西部分高校热衷于“专科升本科、学院升大学、大学升重点,扩建新校区,设置热门专业”,追求“综合性”与“一流性”,而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过程、人才培养评价等方面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表现出很大的趋同性,高校之间缺乏特色定位。统计显示,在江西95所高校中,综合类高校36所,占37.89%;理工类高校29所,占30.52%;其余为师范类、财经类、医药类、艺术类、农业类等高校。总体而言,江西的非综合性高校的专业特色不明显,存在明显的同构现象。此外,江西高校人才培养的“职业性”与“应用性”普遍不足,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之间缺乏有效衔接,本科职业教育亟待发展。

(三)科类结构问题:学科专业设置与产业吻合度不高

专业设置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高等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高校专业设置应与经济环境相适应。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动下,江西区域经济发展进入了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其关键是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来推动江西经济的崛起。2009年江西省出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并结合江西产业发展特点制定了人才发展规划,提出了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制造等11个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的经济领域。高校是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和输送专门人才的主要阵地,其专业结构的设置和发展应该紧密结合经济结构调整的现实需要。虽然江西部分高校的部分学科专业在全国开始崭露头角,但多数地方高校的专业设置存在明显的同构化现象,没有体现江西产业结构的变动和调整。具体表现在:基础学科偏多,应用学科偏少;传统专业多,新兴专业少。此外,江西三大区域的产业特色各异,地方高校的专业设置较少体现地方产业特色,而是主要依赖计算机技术、市场吕销、外语、会计等长线专业,从而导致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有限。

(四)区域结构问题:高校资源区域分布失衡

江西高等教育规模快速扩大,但也面临着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布失衡的通病。从高校数量看,南昌市高校数量占全省的55.79%,其余城市均在10%以下。且南昌的本科院校有25所,占全省的59.52%,赣州有5所,占11.91%,除景德镇3所、抚州和新余各2所外,其余城市最多1所。从人才培养层次上看,全省的研究生教育主要集中在南昌市,赣州、抚州、景德镇等地有少量分布。从高校在校生规模看,南昌高校占全省的比例为59.83%,赣州和九江接近10%,其余城市均在5%以下。可见,江西高校资源高度集中于省会南昌,其他城市与南昌的差距非常大。从江西区域经济布局看,九江、上饶、宜春、吉安、抚州等地人口规模、地域面积、经济总量等在省内占有很大比重,但高等教育发展相对滞后。赣西的萍乡、新余等地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赣东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这些地区的高校缺乏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三、基于经济发展的江西高校结构调整对策

(一)结合经济发展战略提升高校整体层次水平

近年来江西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但其经济欠发达省份的地位依然没有改变。在良好的生态基础上,江西省提出“绿色崛起”的经济发展战略:构建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的宏伟目标。提高江西高等教育的层次水平是推动江西绿色崛起的重要条件,一方面高等教育发展直接推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高层次的高等教育还将为江西绿色崛起提供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本支持。

首先,要合理定位江西高校的层次体系。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高校可以定位为研究型大学,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通过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成果提升江西高校人才培养层次和形象;景德镇陶瓷学院、华东交通大学等高校定位为教学研究型大学,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形成特色;其余高校则定位为教学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以培养面向市场和企业的一线人才为主。

其次,构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及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协调关系。结合江西绿色崛起的战略需要,江西高等教育必须从规模发展转为内涵建设,即对专科教育的规模保持稳定,重点发展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博士研究生培养平台。同时,对普通高校与职业高校要分类设置、分类评估、分类指导,并按照国家部署引导一批教学型高校转为应用技术型大学,打通各类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之间的通道。

江西的绿色崛起只有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才能实现,关键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即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式增长向绿色增长转变,大力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从现实情况看,国务院公布的《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显示,江西省有11座资源型市县(约占全省1/2的地域面积),其中萍乡、景德镇、新余、大余为资源衰退型城市,这些地区的经济转型压力大。经济转型发展和科技创新驱动的重要主体是高等院校。国际上,德国以其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推动了工业区的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就江西而言,要形成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普通高校与成人高校、职业高校协调发展的格局。一方面支持经济转型压力大的城市的地方普通高校发展,如支持新余学院、宜春学院、萍乡学院等高校加强重点学科、实训基地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着眼江西重点产业转型需要,大力实施“赣鄱英才555工程”“百千万人才工程”“高校科技落地工程”等,加强与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对接,吸引高层次人才投资创业。另一方面,在全省范围内布局民办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职业高等教育,建立各类人才跨区域流动配置机制,满足经济转型对各方面、各层次人才的需要。

经济转型的关键在于产业结构的升级。江西省正在实施“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以形成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平稳增长,第三产业规模扩大、比重提高的良好态势”的产业结构升级战略。江西高校应适应这种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建立专业设置与调整动态机制,构建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1)紧扣江西省规划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产业、先进装备制造、电动汽车、文化创意、现代农业等10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常规发展需要,设置新兴专业、发展相关特色院校,强化特色院校与战略性产业的协同创新能力。(2)适应打造江西生猪、水稻、蔬菜、果业、家禽、荼叶和水产等7大现代农业产业集聚区,以江西农业大学等农业类高校为主体,并吸纳理工类院校、财经类院校参与江西现代农业发展,合理调整和发展农业及交叉学科专业,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农业技术人才和新型农民,促进江西农产品加工流通升级。(3)围绕江西省加快发展物流、金融、旅游、商务、医疗等现代服务业需要,相关特色院校通过专业建设和产学研合作,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高等教育。(4)适应江西动漫设计、影视制作、印刷包装、出版发行、陶瓷创意等文化产业发展需求,深化文化艺术类、财经商贸类及部分综合类高校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招生就业等方面的改革,培养大批高素质文化产业人才,大力传承和弘扬江西红色文化、古色文化和绿色文化。

目前,江西正在全力建设以南昌为核心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沪昆线沿线区域经济带和赣南苏区经济带,重点培育南昌、九江、赣州、新余等区域中心城市,并全力对接长江中游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适应这种区域发展格局需要,优化江西高校资源的区域布局显得非常重要。(1)从高校地域布局看,以南昌、九江、新余、赣州4个城市为核心,以沪昆线和京九线为发展轴,整合高校资源,打造赣东北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赣南(原中央苏区)和赣西高等教育核心发展区。南昌、赣州等地的研究型、研究教学型高校应控制规模,提升层次,将高等教育资源向地方倾斜,特别是支持地方的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实现每一个地级市至少建成1所应用型本科高校或技术型专科院校,形成与地方经济发展相匹配的高校布局及人才培养模式。(2)从专业结构看,南昌、九江、上饶、景德镇、鹰潭等赣东北区域的高校优先发展航空、汽车、生物医药、食品加工、化工陶瓷、文化创意、旅游管理、服务外包等特色专业集群;赣州、吉安、抚州等赣南区域的高校重点打造电子信息、通讯终端、数字视听、有色金属、绿色食品等特色专业群,错位发展化工建材、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专业群;新余、萍乡、宜春等赣西区域的高校着力发展光伏、锂电、光电、陶瓷、机械电子、竹木加工、电子商务、烟花爆竹、现代物流、食品加工等特色专业集群。

[1]叶茂林.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第1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张武明.为江西崛起插上腾飞翅膀,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全景扫描[N].江西日报,2014-03-10.

[3]陈勇强.江西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性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4]韩迟.江西省研究生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切度及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12.

[5]张妍.我国大学定位趋同化的现实冲突与对策[J].江苏高教,2011(6).

[6]彭继增,朱孟璐.江西省高等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金融与经济,2011(1).

(编辑:文汝)

G640

A

1673-1999(2015)03-0045-04

雷朝阳(1979-),男,硕士,萍乡学院(江西萍乡337055)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徐雪琴(1930-),女,萍乡学院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为图书惰报。

2015-03-31

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高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以江西省为例”(11ZD090)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在校生专科江西
江西银行
教育部发布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
中外医学专业与专科设置对比分析及启示
江西完成老旧小区改造367个
基于药学类在校生社会实践调查的人才供求探讨
我爱江西奶奶
浅谈高职高专院校在校生结构及变化趋势
在联合中释放专科能量
论国内本科和专科的异同
我国ICU专科护士培养现状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