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初探

2015-11-30 14:08王飞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5年11期
关键词:登山体验式文本

王飞

[摘 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文本教学,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尝试体验式阅读教学,让阅读者用自己的情感态度对阅读内容进行深切的感悟,获得真切鲜明的感受,充分发挥阅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借助体验达到更深刻理解阅读内容的效果。

[关键词]

中学语文;体验;阅读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能力直接体现着阅读效果。为了更好地落实语文教学任务,让学生通过提高阅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是每个语文老师必须面对的课题。在教学实践中,常有这种现象:教师对文章进行概念性程式化的分析,指出其中包含的语文知识点,把语文知识的积累当作阅读教学的终极目的,却忽略了阅读的目的——通过阅读来准确、具体地把握作者传递的信息,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忽略了文章的审美功能。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于是,我们尝试体验式阅读教学,让阅读者用自己的情感态度对阅读内容进行深切的感悟,获得真切鲜明的感受。笔者认为,这能充发挥阅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借助体验,达到更深刻理解阅读内容的效果。

一、感知体验,直抒胸臆

叶圣陶先生主张读文章首先要“读通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他所强调的是阅读的整体性。要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获得初步体验。教师不宜迅速切入文章,带领学生进入文本,甚至给学生提出阅读的方向,阅读思考的问题,使学生形成思维的定势,对文章的学习停留在概念模式上。如学习《山的那一边》,笔者尝试让学生谈初读的体会,让学生畅所欲言,或是谈文本的内容,或是谈文体承载的思想情感。通读全文,学生首先谈到自己获取到的作者登山望海的信息——“小时候的想望”“对海的追求和向往”“长大后的体会”等等;进而谈到自己所感受到作者心里的情感体验——渴望、羞涩、激动、失望、喜悦、向往……凡此种种不同的认识,因个人的思想认识不同、情感态度各异,通过同学间的讨论,丰富了个人的体验,为深入理解领悟奠定了基础。

二、品读领悟,渐入情境

品读是体验式阅读过程中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领会是阅读实践的核心内容,没有领会的阅读是无效的阅读。怎样才能让学生领会课文内容呢?要知道,有时教师逐段地做烦琐的内容分析,会失去文章的意趣,影响学生的兴致。当然最终影响阅读效果。阅读是一个从读通到读悟的过程。

(一)提纲契领,悟其本意

叶圣陶先生强调“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把握文章的主线,理清思路有助于读通读懂全文。文以载道,主题是创作的意义体现。作者的思想情感往住倾注在字里行间。例如,《在山的那一边》一课的教学中,抓住登山望海的主线,“用信念凝成的海”和“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两个句子,引导学生品读。通过讨论,学生明确了“海”已不仅仅是现实生活中的“大海”的概念和意义,应该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而且是一个“照亮你的眼睛的世界”。不难感悟到“海”的抽象意义,应该是一种理想、一种追求、是一个奋斗的目标。由此可见,作者的登山望海应该是对理想的追求和奋斗。

(二)质疑讨论,究其本意

有专家指出:“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下,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提出的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来考查。教师若不谙熟发问的技术,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效的。”这表明,要提高阅读效率,就要研究提问的艺术,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好提问。诚然,教师不仅要自身具备提问的能力,还要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发问。质疑讨论是与文本对话,与作者交流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是一把开启阅读之门的钥匙。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提问,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例如,《在山的那一边》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让学生质疑讨论文题。不乏有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山的那一边”作者要写的是山那边的什么?我们仿佛感觉到作者正手指着前方,牵引着我们的视线,引而不发的悬念,吸引着我们一看究竟,怎能不引起我们的阅读兴趣呢?接着质疑讨论文本的语句,读第一节我们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是什么?这是一个怎样的登山的情景呢?从“隐秘、终于、可是、幻想”这些词中试着揣摩孩子的登山过程和结果,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孩子的心理。质疑讨论第二节,一句“今天啊,我竟没想到”,讨论作者所要发表什么感慨;从“一次又一次、一座座、一次次”这些词中,去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从“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去思考作者真正要告诉我们读者的内容。质疑讨论给学生话语权,让学生尝试着对文本进行字斟句酌,当我们的学生针对有疑惑的语句思考为什么的时候,往往立足于自身的理解和体验,所以探究讨论时往往更能深入地感受文本的内容。

三、结合体验,深情演绎

针对文本的思想内容,教师通过各种方式为学生营造浓浓的氛围(例如可以借助切合文意的音乐,或是再现文本的插画,或是与文本相类似的情感渲染),让其亲近文本。然后指导学生进行深情朗读,会其本意。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演绎文本,置身其中,让课文内容变成一幅幅画面浮现在眼前,这也是体验课文内容的一种方法。例如,《在山的那一边》的教学中,笔者尝试指导学生多读,在读的过程中关注字里行间的意蕴,抓住富有感情色彩的词(如“痴想、哭、铁青着脸、失望、诱惑、信心、枯干、终会……”)深情地演绎,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所描绘登山望海,追求理想的画面。学生结合自己曾经的登山经历,去体会作者不气馁不断攀登的情怀,从而更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当然,朗读过程中要注意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感情的起伏变化。这样,就能使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及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使他们和作者在思想情感上进行沟通。最后,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畅谈读后的体会,学生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畅谈人生目标,追求奋斗过程的艰难,也认识到辛勤的付出必有丰厚的回报,应当不惧困难的失败,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迎难而上。这样,文本所蕴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便得到了有效的落实,文本的审美功能得以体现。

重视阅读体验,把新课程理念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关键要珍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古人云读书贵在“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启发、诱导学生深入去读、边读边议,释疑解难,让阅读成为学生的真切体验,我们有理由相信,体验式阅读定能结出累累硕果。

[参 考 文 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李雪虹)

猜你喜欢
登山体验式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情景体验式外宣纪录片《四季中国》民俗文化负载词英译探微
用体验式探究活动打开探索之门
登山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多用登山杖
浙江金华开展新录用年轻公务员体验式实践锻炼
一次难忘的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