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德最美是“倒贴”

2015-12-03 08:07郭庆晨
奋斗 2015年1期
关键词:修路一家人基层干部

郭庆晨

群众喜爱的最美基层干部,具有很多方面的美,诸如,和群众打成一片,与群众心连心,不跟群众生气,热心为群众服务,主动帮助困难群众,等等。对我打动最甚的,是其中的“倒贴之美”。

何谓“倒贴”?就是做事情、干工作不但不赚钱,反而往外搭钱。

浙江省上虞市祝温村党总支书记杭兰英,无论是给村里修路、帮村民找工作,还是帮困难村民造房子、资助困难户生活,她都往外搭钱。她28年当支书的经历,换来了群众公认的“倒贴书记”的称号。浙江省平阳县腾蛟镇带溪社区青湾村村主任蔡福想还是个有名的“贴钱主任”。他自己掏钱出公差;村里修路,他带头掏钱;资助生活困难的村民,他常三百、五百地掏腰包;村里的孤寡老人生病,他出钱带着去医院治疗。用群众的话说,“他一年的村主任补贴还不够他倒贴的”。贵州省普定县马官镇荷包村党支部书记张克蕊也是一个“倒贴族”。荷包村修第一条进村公路时,有的村民因自己的土地被占用一时想不开而阻止工程施工。为了让道路尽快修通,张克蕊把自己家将近一亩的土地调给了土地被占用的人。她还把国家、省、市、县历年发给她的奖金全部用在村里的公益事业上……

类似的基层干部不胜枚举,我这区区短文难以尽数。最美基层干部多多少少都有“倒贴”的实践和经历。正因为如此,群众记住了他们的“倒贴”,认可他们的美。

“倒贴”是一种境界。有人当干部是为了有一份固定收入,能够“旱涝保收”,从而实现一家人衣食无忧。有的人跑项目、争投资,是想着在项目建设上赚一点,顺手捞点外快。有的人……总而言之是没跳出“利己”俩字。而“倒贴干部”则截然不同,他们想的是利他,是让群众得好。为了群众的利益,他们宁肯不得、少得,乃至一次次地“倒贴”。此举,若无为民之意、忘我之心,断不能为之。换言之,肯于“倒贴”之人,必是道德高尚之人、纯粹之人。

“倒贴”是一种情怀。“倒贴”的干部,在旁人看来,是在“倒贴”,是在吃亏,而“倒贴”者自己却自认“贴”得并不“倒”,而是理所当然、本该如此。“倒贴书记”杭兰英就曾这样说:“村里都是一家人,我这个村书记要是做不好,怪难为情的。”什么叫“一家人”?就是不分你我、不分内外。既然都是“一家人”,还分什么“正贴”“倒贴”吗?显然用不着。有了这种情怀,“贴”就“贴”得心甘情愿,“贴”得自然而然。当然了,这样的“贴”,也就不是简单的数得出的钱、看得见的物,而是一份心、一片情;“贴”,就“贴”得大方,“贴”得慷慨;“贴”了,就不会心疼,绝不后悔。原因很简单:“贴“得再多,也没有“贴”给外人,都是“自己人”,“贴”给谁不是“贴”呀!在他们看来,“贴”给集体,“贴”给群众,“贴”给困难户,非但不是“倒”贴,而是“贴”得正对劲儿、正合适呢!

把群众视为家人,是基层干部“倒贴”的感情基础。正是将群众视作家人、当作亲人的爱,他们才会心甘情愿地“倒贴”,无怨无悔地搭钱。不然,会感到“很难为情”。如果把群众当作外人、视为路人,恐怕也就谈不上亲,也无所谓爱了。对一些基层干部来说,他们欠缺的,不正是对群众的亲和爱吗?

作为基层干部,没人要求一定要当“倒贴干部”。他们可以不“倒贴”,但决不能对群众不亲、不爱。这就是我对“倒贴干部”审美得出的一点感悟。

猜你喜欢
修路一家人基层干部
搞笑一家人
有坑没萝卜,有人留不住 不能让基层干部“心不安”
基层干部为何“左右为难”
奇奇一家人
基层干部“累”在哪里?——应当累在服务为民,而不是形式主义
一些基层干部“血不再热”
幸福一家人
一家人
修路
修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