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加工中的“垂直翻译”与“水平翻译”

2015-12-13 06:57
安徽工程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认知科学译文话语

崔 燕

(安徽工程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20世纪70年代,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交叉学科——认知科学(Cognitive Science)的诞生成为人类认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件.认知科学涉及哲学、神经科学、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6个学科,由此形成心智哲学(Philosophy of Mind)、认知语言学(Cognitive Linguistics)、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等6个分支学科.这些学科相互交叉,又产生了认知科学的许多新兴研究领域,如:心理语言学(Psycho-linguistics)、心理哲学(Philosophy of Psychology)、语言哲学(Philosophy of Language)等等[1].认知科学是研究人类心智的科学,它以人为本,着力描述“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的过程[2],结合各学科优势以探索人类大脑的“黑匣子”.

长期以来,翻译研究一直停留在基于文本研究的领域和水平上.然而,翻译活动毕竟是由有意识、有认知能力的人所进行的涉及复杂心理、思维和认知的活动.因此,翻译过程可被视为涉及两种语言转换的认知心理活动.对翻译的研究,不能忽略人的因素,更不能忽略人的认知和心理活动.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将翻译与认知科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结合起来的实证研究在开始西方兴起.一些学者[3-8]借助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成果和方法,利用有声思维法(Think Aloud Protocols,TAPs)、Translog软件、眼动追踪技术(Eye-tracking technology)等,对译者的动态心理过程进行实证性描述研究,翻译研究的注意力渐渐转向针对译者大脑活动的认知研究,为揭开翻译过程的本质做出了推动性的贡献.

进入新世纪,国内一些学者不约而同地意识到建立翻译(认知)心理学的必要性[9-11],也有学者将基于认知科学的、结合认知心理学和认知语言学理论的翻译过程研究称为认知翻译学(Cognitive Translatology)[12].他们对西方认知科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做了不少引介工作[13-24].然而,目前我国的翻译认知研究还存在着实证不足、研究方法滞后等问题[17],我国的认知翻译学/翻译(认知)心理学还处于基本起步阶段.

1 翻译加工模式之争

翻译过程被看作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语码转换过程.基于认知科学的翻译研究主要探讨翻译过程中的信息加工模式、加工策略、加工单位等问题,对翻译过程和译者的思维和心理活动进行描述性研究[12].就信息加工模式而言,目前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De Groot[5]称之为“垂直/纵向翻译(vertical translation)”和“水平/横向翻译(horizontal translation)”.

“垂直翻译”倡导者Seleskovitch[25-26]认为,翻译尤其是口译,不是从源语到译语的直接语码转换,而是涉及对源语的理解和译语的再创造过程.对源语文本的理解意味着脱离具体的语言形式,从而生成意义,译者在理解原文意义或思想之后,再用译语传递所要表达的信息,即“脱离源语语言外壳(deverbalization)”的翻译加工模式.而持“水平翻译”观点的Gerver[27]认为,翻译就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语言的直接语码转换,即从源语词汇表征到译语词汇表征的转换.换言之,“垂直/纵向加工模式”认为翻译过程首先是理解过程——对输入的源语进行加工并获取其话语表征;理解结束后,译者开始翻译——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重新编码.这种模式下,理解在先、翻译在后.而“水平/横向加工模式”认为,译者在阅读源语的同时进行语码转换和重组,即边理解边翻译[10].

事实上,翻译认知过程与语言的特点、译者水平、翻译难度等各种因素相互关联.本研究将重点探讨非专业译员在句子层面的翻译过程中如何进行信息加工.研究的结果可与专业译员的认知过程进行对比,为今后对非专业译员翻译认知过程的干预研究、提高其翻译水平的可能性进行前期探索.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心理学的有声思维法(TAPs),即受试者在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中,随时随地讲出头脑里的各种信息,它是目前研究和描述思维及心理活动最有效、最直接、最简便的方法[12].

2.2 被试

从某工科院校非英语专业的大一学生中选取15人作为研究对象,参加有声思维实验.挑选平时比较善于表达的学生作为被试,且这些学生都表示愿意积极配合.

2.3 实验过程

(1)实验前:有声思维培训.实验选择在教室进行.为使被试明白何为有声思维、如何进行有声思维,研究者先告知其中一名被试将一个汉语句子译为英语,在翻译过程中要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心理活动全部口述出来,随后进行评论和指导;再给出第二个句子,请第二个人进行尝试;以此类推,直到所有被试都明白如何进行有声思维.

(2)实验中:句子翻译.研究者给出3个汉语句子,要求被试各自进行翻译,并且对有声思维进行录音,最后将最终的译文写在纸上并上交,整个过程没有时间限制,但不允许查字典或工具书,这样做是为了让被试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更好地观察其思维活动,避免因查资料而频繁停滞.

(3)实验后:数据收集、TAPs数据转誊、译文评分.实验收到11份有效录音,将这些有声思维录音材料中所能听到的一字一句转誊为文本材料,以便后续分析研究.实验同时还收集了被试的最终译文,将11份有效录音对应译文,按照统一标准进行打分(3个句子,每句5分,共计15分),最后,按照译文质量的高低,将11名被试分为高分组a组、中分组b组、低分组c组,并对其进行编号,如:a1、a2、b1、b2等.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分组编号

根据译文得分,有4名被试被编入高分组(a组≥11分),编号为:a1、a2、a3、a4;有5名被试被编入中分组(9分≤b组﹤11分),编号为:b1、b2、b3、b4、b5;其余2名为低分组(c组﹤9分),编号为:c1、c2.

3.2 3组被试译文得分、翻译时长和思维话语量对比分析

不同水平被试译文得分、翻译时长和思维话语量对比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a、b、c 3组完成3个句子翻译后的平均得分分别为11.88分、9.3分、7分,平均时长分别为5′08″、2′53″、5′46″,翻译耗时从多到少的排序为c组、a组、b组.由表1可以看出,c组用时最长而得分最低,a组用时略少于c组而得分最高,b组用时最短、接近c组所用时间的1/2,成绩居中.这说明b组译员的效率最高,用时极短,成绩也不差;a组译员用时虽然较长,但译文质量最高;c组译员效率最低,用时最长,而译文质量最低.

研究者统计了每位被试整个翻译过程中有声思维文本的字数(不包括字符数),并称之为“思维话语量(Amount of Thinking Talk)”.统计结果发现,平均思维话语量从多到少的顺序为c组(392字)、a组(343字)、b组(250.2字),这与他们的翻译时长排序正好对应.

通过研究各组被试的具体思维话语可以发现,a组被试词汇量相对丰富,翻译某一汉语词组时可能会联想到1~2个对应的英语单词或词组,因此会有词汇选择的耗时,同时造成话语量较多;b组被试的词汇量相对较小,较少出现词汇选择困难,因此耗时最短、思维话语量最少;c组译员词汇匮乏,翻译时往往无从下手,心理活动比较混乱,这表现在不断重复某词或词组,过多使用“错了,这个不行”、“该怎么说呢”等质疑性表达.此外,该组被试往往不会分析句子成分,拎不出句子主干,有时逐字硬译、死译,译文质量不高,这也证明了“翻译初学者难以把握较大的翻译单位”这一说法.

表1 不同水平被试译文得分、翻译时长和思维话语量对比

3.3 翻译加工模式分析

研究者将具有以下特征的翻译思维模式归为垂直加工模式:从分析汉语句子主干入手、将翻译最初的注意力集中于句子结构或关键词组上,即先理解再翻译;而水平加工模式表现为:边读边译、没有首先关注句子主干或联想典型句型结构,而是逐字硬译.

依据以上定义,通过分析TAPs文本数据,发现11名被试中,有10位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垂直加工模式,而其中5位不仅采用了垂直加工模式,还参杂了水平加工模式.这5位混合加工模式者,有的在同一句子翻译过程中,前半句显现出水平加工模式、后半句显现出垂直加工模式,而有的在翻译某一句时,完全采用垂直加工模式,但在翻译另一句时又完全呈现为水平加工模式.这说明,翻译过程中的垂直与水平加工模式不具排他性,某一被试可能既会采用垂直加工模式,又会采用水平加工模式.

各被试的翻译加工模式分析结果为垂直加工模式a1、a3、b4、b5、c2;水平加工模式c1;混合加工模式a2、a4、b1、b2、b3.

可以看出,翻译过程中,各组被试的加工模式各有不同.以译文高分组a组为例,有人属于垂直加工模式、有人属于混合加工模式.11人中只有c1完全采用水平加工模式.从收集的数据看,c1的译文总分7.5分,翻译时长6′07″,思维总话语量490字,耗时长、话语量大,而译文质量低.因此可以大致推断,一般情况下采用单一的水平加工模式进行翻译活动的人比较少,且采用了这一模式的翻译效率和译文质量都较低,因此不值得提倡.

那么,垂直加工模式和混合加工模式相比,哪种模式产出的译文质量更高呢?垂直加工组数据分析如表2所示.混合加工组数据分析如表3所示.对比表2、表3可知,前者的翻译加工过程用时较短(3′20″﹤4′43″)、思维活动话语量较少(263.6字﹤319.8字),信息加工的结果,即译文的质量,也相对比后者要低一些(9.8分﹤10.3分).用时少、思维活动相对简单,可能是由于采用垂直加工模式时,思路相对清晰,工作记忆载荷相对较轻.而参杂了水平加工的混合模式,用时明显较长、思维活动更为复杂,印证了文献[10]中提出的“横向翻译必然会加重工作记忆的载荷,导致整个加工过程将会显得难些、慢些”这一说法.

表2 垂直加工组数据分析

表3 混合加工组数据分析

通过分析被试的有声思维文本,研究者还发现水平加工模式的翻译过程呈现重复性.例如,a4在翻译“他为演讲时出了错而感到难为情”这一句子时,采用的是单一的水平加工模式,他按照顺序边读边译,而涉及“演讲”这个词的翻译就至少重复工作了3次,延长了翻译时间;而b2翻译此句时采用垂直加工模式,在读题时,并没有急着翻译,而是先领悟了题目“他为演讲时出了错而感到难为情”的意思,将其理解为“他为演讲出错而感到羞愧”,并进一步简化为“感到羞愧”,这样该句的翻译就变得清晰明了,减少了重复性工作,节省了时间.

然而水平加工模式也并非一无是处.水平加工,即边阅读边翻译,可视为“刺激—反应”的过程.被试有时之所以会优先采用水平加工模式,是因为他们看到某个词,就会马上找到对应的翻译,由于这种情况下的信息转码非常熟练,水平加工就成为了不可避免的条件反射,这样的信息加工往往正确率高、把握更大.上文还提到,水平加工会导致重复性工作,然而重复工作也正好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断检验其译文的正确性提供了机会.因此,参杂了水平加工的混合模式效果好于单纯的垂直加工模式.

4 结语

翻译过程中的垂直加工模式与水平加工模式不具排他性,某一译者可能始终采用某种信息加工模式,也可能交替使用两种加工模式.当译者对某一英语单词、词组或句型非常熟悉时,在翻译时就会迅速进行英汉匹配,这时就会呈现水平信息加工.水平加工模式有利有弊,弊处在于它会导致一定程度的重复性翻译工作,且不易把握句子翻译重点;利处在于若是基于熟练的信息匹配,翻译质量比较有保证.本研究结果显示,融合两种加工模式的混合加工模式产出的译文质量最高.

从译文高分组被试身上,可以得到一些教学启示.词汇量是非专业译员进行翻译的基础,熟练的英汉匹配是进行翻译的必要条件,而对句子的结构分析是保证高质量输出的关键.

[1]蔡曙山.语言、逻辑与认知:语言逻辑和语言哲学论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王寅.什么是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3]W Lörscher.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 processes:towards an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performance[C]//In House J.& Blum-Kulka S.Interlingua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Tübingen:Narr,1986.

[4]W Lörscher.The translation process:methods and problems of its investigation[J].Meta,2005(2):597-608.

[5]De Groot A.M.B.The cognitive study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three approaches[C]//In Dank J.H.,Shreve G.M.,Fountain S.B.,etal.Cognitive Processes in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7:25-56.

[6]A L Jakobsen.Effects of think aloud on translation speed,revision and segmentation[C]//In Alves F.Triangulating Translation:Perspectives in Process Oriented Research.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3:69-95.

[7]M Shuttleworth,M Cowie.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8]S Göpferich,A L Jakobsen,I M Mees.Behind the Mind:Methods,Models and Results in Translation Process Research[M].Copenhagen:Samfundslitteratur,2009.

[9]刘绍龙.翻译心理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10]颜林海.翻译认知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11]李奕,刘源甫.翻译心理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2]卢卫中,王福祥.翻译研究的新范式——认知翻译学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4):606-616.

[13]颜林海.西方翻译认知过程研究概述[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16-119.

[14]颜林海.试论翻译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6-101.

[15]刘绍龙.论双语翻译的认知心理研究——对“翻译过程模式”的反思和修正[J].中国翻译,2007(1):11-16.

[16]刘绍龙,仲伟合.口译的神经心理语言学研究——连续传译“过程”模式的构建[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4):86-91.

[17]刘绍龙,夏忠燕.中国翻译认知研究:问题、反思与展望[J].外语研究,2008(4):59-65.

[18]邓志辉.认知学与翻译学结合的新起点——《翻译与认知》评介[J].中国翻译,2011(3):68-71.

[19]邓志辉.认知科学视域下西方翻译过程实证研究发展述评[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4):88-94.

[20]侯林平.翻译认知研究的新进展——《翻译与认知》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2):310-314.

[21]肖开容,文旭.翻译认知过程研究的新进展[J].中国翻译,2012(6):5-10.

[22]王寅.认知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12(4):17-23.

[23]王艳滨.《翻译的认知探索》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3):469-473.

[24]王寅.认知翻译研究:理论与方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2):1-8.

[25]D Seleskovitch.Interpretation:a psychological approach to translating[C]//In Brislin R.W.Translation:Applications and Research.New York:Gardner Press,1976:92-116.

[26]D Seleskovitch.Language and cognition[C]//In Gerve,D.& Sinaiko H.W.Language,Interpretation and Communication.New York:Plenum Press,1978:333-342.

[27]D Gerver.Empirical studies of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a review and a model[C]//In Brislin R.W.Translation,Application and Research.New York:Gardner Press,1976:165-207.

猜你喜欢
认知科学译文话语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译文摘要
贵州民族大学“认知科学与技术”实验班
脑与认知科学贵阳宣言
意识的自然化之后——评《神经现象学:整合脑与意识经验的认知科学哲学进路》
I Like Thinking
浅谈梵藏翻译过程及认知科学与佛教间的关系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