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专业认同感角度探讨如何提高班集体凝聚力——以岭南师范学院社会工作专业为例

2015-12-22 02:12童慧丹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荣誉感认同感凝聚力

童慧丹



从专业认同感角度探讨如何提高班集体凝聚力——以岭南师范学院社会工作专业为例

童慧丹

(岭南师范学院 法政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提高班级体凝聚力,增强专业认同感是重要因素。基于对岭南师范学院社会工作学生的专业认同感、班集体凝聚力、专业认同感与班集体凝聚力的关系等三方面的问卷调查与深入分析,可以认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处于中等偏下水平,班集体凝聚力因年级不同而呈现出不同水平,且两者之间存在正比关系,即专业认同感越低,班集体凝聚力越弱。针对两者的相关联系,提出增强专业认同感的对策,从而提高班集体凝聚力。

社会工作专业;专业认同感;班集体凝聚力

1 引 言

所谓班集体凝聚力,是指班级成员之间为实现班级共同目标而实施团结协作的程度,在班级共同目标的指导下,老师和同学共同努力形成的一种具有明确的导向功能和育人作用的整体力量[1]。强大的班集体凝聚力能够满足班级成员集体归属感的需要。而大学生涯中,班集体凝聚力的强弱是班级成员之间关系凝结而成的外在体现,班级成员间的关系会直接影响到将来每位同学步入社会的社会资本[2]。凝聚力是维系班级成员关系的精神源泉,利用班集体凝聚力强大的精神力量可以推动班级班风、学风的建设[3]。因此,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如何提高班集体凝聚力是重点工作,而专业认同感则是提高班集体凝聚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社会工作最早起源于英国,而它作为一种专业在西方已有百年历史,是一项在西方社会获得广泛的认可和受人尊重的职业。但是,在大陆它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人连社会工作为何物都不清楚,更遑论对社会工作专业特质的了解[4]。社会工作专业是新的专业,在专业建设上以及学科领域探究上还远远比不上其他建设成熟的专业。因此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较低,这就大大削弱了班集体的凝聚力。

2 调查对象与方法

随机抽取岭南师范学院2014级、2013级、2012级社会工作专业学生200人作为调查对象,有效问卷188份,有效回收率为94%。其中2014级74人,2013级64人,2012级51人。专业认同感和班集体凝聚力两分量表是在相关研究基础上制定,并经前期测试调整得到,具备较好的效度。同时,两分量表Cronbach α信度系数分别为0.913和0.908。KMO与球型检验大于0.8,符合因子分析的条件,并且通过相关系数的t检验(p<0.05),因此可以认为两分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调查问卷数据采用定量分析方法,运用信效度分析、因子分析得出专业认同感和班集体凝聚力的公共因子,分别是专业情感、专业前景、专业行为和班级情感、班级荣誉感、班级活动参与度。再根据相关性分析、平均值方差分析探讨专业认同感与班集体凝聚力之间的关系。

3 结果与分析

3.1专业认同感

专业认同感是指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同程度,是影响学生大学学习、生活及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专业认同感受到学生自身认知、社会定位、教师教学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在大学专业设置中,社会工作专业是新兴专业,设置较晚,且实力较弱,往往不能得到大部分学生的认同,只有较少的学生会选择这些专业,甚至部分学生是被调剂到该专业,这些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同感较差。学生专业认同感的缺乏,制约和影响着学生学习质量的改善、班级文化的建设和班集体凝聚力的增强。

从调查结果来看,岭南师范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感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三个年级在专业认同感方面存在差异,年级之间的认同度差异显著( p<0.05)。结果见表1。

表1.认同感差异(年级)

年级总量平均值标准差 2012级513.765.665 2013级643.620.685 2014级753.487.843

从表1可以看出,一年级的认同度最低,三年级的认同度最高。通过对调查对象进行访谈得知,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初进大学对社会工作专业了解较少,同时在大一的课程设置中,专业课较少,且理论课所占比例较大,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晦涩难懂的理论课使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大大降低;二年级时已经开始系统学习专业课程,学生对于社会工作的了解增多,能够更加客观对专业进行评价,投入到专业学习的时间和精力更多,因而专业认同感能够得到提高;三年级时,随着学生的实践机会增多,社会工作者角色已经得到内化,对个人价值观的反思逐渐沉静下来,对于社会工作的理解也更加深入,促进了他们对社会工作的理解和认同,有许多学生在考虑大四的实习和将来的就业时甚至将社会工作作为自己的首选。

3.2 班集体凝聚力

从调查结果来看,三个年级的班集体凝聚力存在差异,年级之间的班集体凝聚力差异显著( p<0.05)。结果见表2。

表2.班集体凝聚力差异(年级)

年级总量平均值标准差 2012级513.980.509 2013级643.896.573 2014级753.796.639

由表2可以看出,一年级的班集体凝聚力最弱,随着年级的增加班集体凝聚力逐渐增强。通过对学生访谈得知,在大一新生中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存在转专业想法的要高于其他专业的学生,这些学生对班级的情感以及班级活动的参与度都较低;二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的专业学习,学生基本能够以社会工作者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例如,当同学之间发生分歧时,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去分析问题,以良好的心态进行沟通,进而达成共识,班级同学之间的情感得到提升;三年级的学生随着专业学习的深入,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受专业影响发生较大的改变。例如在参加班级集体活动时,学生能够抛开自身利益,将班级利益放在首位,当班级获得荣誉时学生的情绪会比自己获得荣誉更加高涨。

3.3 专业认同感与班集体凝聚力的关系

为了检验社会工作学生专业认同感与班集体凝聚力的关系,将专业认同感量表中的专业前景、专业情感、专业行为得分分别于班集体凝聚力量表中的班级情感、班级荣誉感、班级活动参与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3。

表3.专业认同感和班集体凝聚力各因子相关分析

班级情感班级荣誉感班级活动参与度 专业前景.326**.297**.310** 专业情感.244**.299**.358** 专业行为.128.208**.262**

注:*表示p<0.05,**表示p<0.01。

通过表3可以看出,①专业前景与班级情感、班级荣誉感、班级活动参与度存在高度的相关。不论是学生本人还是学生家长都希望学生通过大学学习以后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在我国就业情况如此严峻的形式下,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格外关注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学生从一入学甚至还未入学就在计划自己将来的出路。但是由于社会工作在我国尚未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科学的体系,社会对社工专业的分工不明确,社会工作者难以获得相对应的社会地位和报酬;②专业情感与班级情感、班级荣誉感、班级活动参与度存在高度的相关。当学生对专业产生积极情感时,会因为周围的同学和老师在从事着和自己一样的专业,而在班级中找到归属感。当学生对班级产生归属感时,也会对班级产生积极的情感,进而热衷于参加班级活动,产生强烈的班级荣誉感;③专业行为与班级荣誉感、班级活动参与度存在高度相关,与班级情感不存在显著影响。专业行为主要表现在学生会及时认真的完成专业课程作业、积极参加和专业有关的实践活动。因此,当班级活动结合专业特色来开展时,学生对于班级活动的参与度也会增加。

4 结论与建议

从以上结果与分析明显得出,专业认同感的程度直接影响班集体凝聚力的强弱,因此针对于如何提高班集体的凝聚力笔者从专业认同感的角度提出以下建议:

4.1创新高等院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正确处理好培养目标的定位、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知识传授与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关系、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设计、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的关系、本科与终身教育的关系等,坚持全面发展、整体优化、实效性原则,创新高等院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为社会培养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

4.2改革教学方式方法,较强课程建设

要根据不同类型课程的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增强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课堂教学上大量引入MOOC以及翻转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当增加实践课程,专业实习与教育实习可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有更多的锻炼机会。

为了保证课堂教学质量,要切实加强课程建设。课程的设计,包括开设哪些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度、课程的学时等均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兼顾学科体系,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和先进的教学手段。

4.3完成大学新生的角色转换

从一名高中生成为一名大学生,角色的转换直接影响到一名学生的大学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高中阶段的课堂教学、学习方式方法、人生目标、同窗关系、社会关系等与大学截然不同。根据多方面的材料显示,一名大学生能出色完成大学本科四年的学习,使得自己成为一名高素质人才的基础,是大学一年级就能成功的完成角色转换。因此针对高校新生要从专业思想、专业学习、大学工作、人生目标、职业生涯规划,乃至爱国、爱校情怀教育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塑造,促使高校新生的责任感、使命感、集体荣誉感的形成,完成角色的转换。

4.4加强对高校新生的专业导学

高校新生对专业的认同感以及扎实牢固的专业思想,不仅对大学本科专业的学习有较大影响,还直接影响到班集体凝聚力的建设,甚至给班级体凝聚力的建设带了了负面影响,因此,加强对高校新生的专业导学尤为重要。针对高校新生的专业导学可设计为博士教授对专业详细系统的介绍,包括专业入门学习、如何阅读专业课外书、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大学学制、授予学位、专业课程设计等,让高校新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样才能使得高校新生形成扎实牢固的专业思想,提高对专业的认同感,从而增强班级体的凝聚力。

4.5开展专业特色的班集体活动

以第一课堂的学习为依托,延伸第二课堂的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集体活动,打造出有专业特色的学生活动,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提升对班级、学院活动的参与度。高校学生除了第一课堂的专业学习以外还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如班级活动、团日活动、社团活动、志愿小时、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等等。鼓励学生将第二课堂活动与专业知识相结合,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提升专业荣誉感。根据马斯洛需求效应,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都希望自我实现得到满足,当学生在实践中收获的他人的认可和尊重时,学生的自我肯定以及专业荣誉感就会得到提升,团队的凝聚力也就更强。

[1]郑思明,阳志平,程利国.青少年社会网络研究综述[J].中国青年研究,2004,(1):49-62.

[2]郑思明.青少年社会网络结构及其对人际关系影响的初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杨泾.高校班集体凝聚力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D].电子科技大学,2013.

[4]魏永娟.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认同感的培养初探[J].教学研究,2008,(4):149-151.

(责任编校:张京华)

2015-09-01

童慧丹(1989-),女,岭南师范学院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C916

A

1673-2219(2015)10-0145-03

猜你喜欢
荣誉感认同感凝聚力
高校艺术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研究
这是我们要的集体荣誉感吗
Heart to Heart with the CPC与党同心
“如此凝聚力”
论当代高校青年教师团队凝聚力的提升
成都市初任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
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感培育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对增强兵团凝聚力吸引力的研究
农村文化月“千村计划”“农民文学奖”发起人张一一:农民文学奖提升农民的荣誉感和幸福感
论增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机制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