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依恋对亲密关系的影响研究

2015-12-26 10:22郭爱丽胡修银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5年9期
关键词:亲密关系

郭爱丽 胡修银

摘要 人格与社会学派将成人依恋定义为个体与目前同伴的持续和长久的情感联系,是成人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新的实质性的依恋关系。成人依恋的性质类型对亲密关系中的认知、沟通、冲突等方面有重要影响。近年来,国内外在成人依恋对亲密关系的影响这一领域研究越来越多。文章首先解释其理论依据,对所运用的研究方法进行分类,讨论成人依恋对亲密关系影响的研究证据,试图探索与发现能有效干预亲密关系中的非安全型依恋个体的方法措施,最后在此基础上展望该领域未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 成人依恋:亲密关系:工作模型

分类号 B848

1.引言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BOWIbv首次提出了依恋理论,解释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逐步形成的一种特殊而强烈的情感联结。1980年,BOWIbv指出,对其他人的亲密依恋是一个枢纽中心,人的一生都围绕这种亲密关系而发展,不仅在婴儿期或是蹒跚学步的幼儿时期,而且贯穿于青少年期,还有成熟期,并伴随其步入老年期。

后继者Hazan和Shaver真正将成人依恋引入了相关研究(Hazan&Shaver,1987)。认知和发展学派将成人依恋定义为成人对早期依恋经验的回忆和再现,以及当前对早期依恋经验的评价,侧重分析个体描述的依恋经历以及父母的教养方式如何影响孩子依恋模式的形成;人格和社会学派则将成人依恋定义为个体与目前同伴的持续和长久的情感联系,是成人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新的实质性的依恋关系,重点研究成人依恋在社会认知、情感调节、人际关系和个人适应等方面的影响(侯珂,邹泓,蒋索,2005)。

进入成年期后,个体的依恋对象逐渐由父母转向亲密关系中的伴侣,而个体的依恋类型及伴侣间依恋类型的匹配程度会对亲密关系产生显著影响。亲密关系实质上也是一种依恋关系。

2.理论依据——内部工作模型

BOWlbv提出,在每个人建立的有关世界的工作模型中,最关键的特征是他自己的观念,他认为的依恋对象是谁、在哪里能找到他们,以及他期待着依恋对象作出什么样的反应:同样,在每个人建立的自我的工作模型中,最关键的观念是他认为在依恋对象心里自己多大程度上被接纳或是不被接纳(BOWlby,1973)。内部工作模型既影响期待,也影响伴随期待所发生的行为,所以内部工作模型能够塑造互动,同样地,互动也塑造了工作模型。

Main(1981)假设,我们从婴儿时期就开始建立最初的关系(通常是和主要抚养者——母亲),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内化了一些规则,而这些规则就源于与依恋对象建立关系时的体验,让我们知道哪些行为会是“有效的”。回避型婴儿和矛盾型婴儿有着不同的沟通行为,反映出他们有相应的不同的适应性策略。这些婴儿也许能预测到父母没有反应,也许不能预测父母如何反应,并且这些策略被他们用来从这样的父母那里获得最优化的依恋。在成人的亲密关系中,个体建立的内部工作模型对伴侣间的互动行为起到了塑造作用,而伴侣的反应与个体内部工作模型也是相互影响的。

3.研究方法与工具

成人依恋对亲密关系的影响研究按照定义属于人格与社会取向的研究。人格与社会取向的研究中对成人依恋的测量通常使用自我报告的方法,其中最早的是Hazan和Shaver(1987)编制的成人依恋量表(Adult AttachmentScale,AAS),要求被试对三段描述作出迫选。由于成人行为的表达含义较为复杂,采用三段迫选的方法对成人依恋进行划分不够准确。Bartholomew和Horowitz设计了关系问卷(Relation Questionnaire,RQ),此量表发展成由“回避—焦虑”(或者他人一自我工作模型)两个维度划分出的四种类型:安全型(低焦虑和低回避维度)、焦虑型(高焦虑和低回避维度)、拒绝回避型(低焦虑和高回避维度)和恐惧回避型(高焦虑和高回避维度)(Crowell,Fraley,&Shaver,1999)。R0的优点是提出了回避一焦虑两个维度,这两个维度正是依恋类型的构成基础。但是用依恋类型来测量维度这个连续变量时,原始数据中的一些变量细节可能会被遗漏。目前应用较多的还有Bennan,Clark和Shaver(1998)设计的亲密关系体验量表(Experience in Close Relationship,ECR),分为回避和焦虑两个分量表,从两个维度中可以得出四个依恋类型,比RQ有更好的结构效度。由于问卷法有时并不能测出人的真实情况,我国学者近年来也开始了对成人依恋潜意识层面的研究。台湾学者陈晓维首先采用了内隐联想测验范式对成人依恋进行评估,采用亲密关系与非亲密关系作为目标词,发现IAT测量结果与外显测量指标之间没有显著相关(陈晓维,2004)。首都师范大学汪斌也采用IAT范式对成人依恋的一般表征和特殊表征进行了研究(汪斌,2008)。四川师范大学范寅莹采用了内隐和外显两种测量方式了解大学生成人依恋在无意识层面和意识层面的整体情况(范寅莹,2012)。

亲密关系的测量主要采用问卷法。Keith于1996年修订了亲密关系评价量表(PRF),国内学者骆埸(2007)对PRF的中文版进行了效度分析,结果表明此问卷内容效度良好。国内学者对Hendrick编制的关系评估量表(RAS)进行了翻译,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大于0.8,在国内被广泛使用。考察最多的亲密关系满意度多由Patrick和Knee修订的亲密关系满意度量表(theQuality of Relationship Index,QRI)进行测量,其中文翻译版的效度介于0.40~0.70之间(单志芳,2014)。此外,考察亲密关系还可采用观察法,通过观察记录伴侣双方的亲密互动次数、解决冲突问题的能力、沟通模式等进行测量,但此方法运用相对较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采用测量生物学指标的实验法来研究亲密关系,如血压、心跳、呼吸等(邱莎莎,2010)。

4.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4.1成人依恋对亲密关系影响的神经生物基础

杏仁核负责个体对体验的“本能反应”(Schore,2003),决定了个体“通过眼睛解读对方心理”的能力,通过无意识的前象征“情绪记忆”的方式将体验记录下来(LeDoux,1996)。对于有创份性依恋经历的人来说,具有创伤性的记忆无法用言语表达,甚至在觉知之外,但这种记忆会导致对当前亲密关系体验的评估出现偏差,可能自动倾向于将一些模糊的、不具威胁性甚至是积极的社交线索解读为危险的信号。在亲密关系中,共情能促进关系的发展。在知觉到他人的意图状态、情绪和躯体感受时,镜像神经元发生放电反应,似乎是在自己身上模仿观察到的行为和推断出来的他人的心理状态(例如感受)。因此,镜像神经元可以看作共情、情感调谐、心智化以及互为主体性的神经基础(Gallese,2001)。

4.2不同依恋类型对亲密关系的影响

依恋类型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心理模块”:他们亲密关系的观念不一样,对伴侣行为的预期不一样,对伴侣所作所为结果的评价也不一样。安全型的人更信赖自己的伴侣,认为伴侣能够给予更多的支持,对亲密关系的未来发展也更为乐观(Rowe&Carnelley,2003)。他们比不安全型的人更可能记起过去发生的积极事件(Miller&Noirot,1999)。安全型的人与不安全型的人相比,还会进行更多的自我表露,保留更少的秘密,更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正因如此,安全型的人对待伴侣更加开放,这也是他们的亲密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往往变得更满意的原因之一。安全型依恋个体在亲密关系中的满意度最高,而自身的依恋回避性对亲密关系满意度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且不存在性别差异(崔萌,2014)。研究表明,依恋焦虑、依恋回避与亲密关系动机呈显著负相关,依恋焦虑、依恋回避与亲密关系质量也呈显著负相关(邱莎莎,2010)。

4.3成人依恋与亲密关系的中介影响因素

成人依恋可以对亲密关系直接产生影响,也可以通过一些中介变量进而对亲密关系发挥作用。目前研究比较多的中介变量有归因风格、冲动、自我分化、冲突解决行为等。侯娟等人在研究中控制了亲密关系双方的依恋风格、归因方式对其自身婚姻质量的主体效应之后,发现丈夫的依恋风格不能显著预测妻子感受到的婚姻质量,但其归因方式可以显著预测妻子感受到的婚姻质量,而妻子的归因方式并不能显著预测丈夫的婚姻质量(侯娟,蔡蓉,方晓义,2010)。冲动在不同依恋类型的大学生中对亲密关系能力具有不同作用。安全型依恋和矛盾型依恋的大学生,其亲密关系能力随着个人冲动的上升而呈下降趋势,而对于回避型依恋的大学生,其亲密关系能力则随着个人冲动上升而呈现上升趋势(薛雯,赵守盈,丁帮军,2010)。单志芳(2014)在大学生成人依恋、自我分化与亲密关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中表明,大学生自我分化在成人依恋的依恋回避维度与亲密关系满意度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自我分化的情感阻断维度在依恋回避与亲密关系满意度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崔荫(2014)在研究冲突解决行为在成人依恋和亲密关系中的中介调节作用时得出结论,男性的建设性冲突解决行为在男性依恋回避和女性亲密关系满意度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5.对非安全型依恋者的干预研究

近年来,依恋理论已逐渐应用于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甚至在临床上出现的一些由心理问题产生的生理症状也可通过重新与治疗师建立一个安全的依恋关系,对内部工作模型进行修复而缓解。骆埸(2007)根据成人依恋理论,采用评估解释、认知调整以及模式重构的咨询结构对三对情侣进行咨询,试图改善其亲密关系,效果均比较理想。本文将针对不同的非安全依恋类型,提出改善亲密关系的方法。

5.1冷漠型个体

冷漠型个体通常会“强迫性地自我依赖”(Bowlby,1982),表面上看似独立,和伴侣保持着距离,实则是防御性地保护自己,高估自身的价值以便不寻求支持或关心。在亲密关系中面对冷漠型个体,首先伴侣要尽可能地理解和接受冷漠型个体对自己的贬低、控制或理想化的需求,相互交流时注重非语言和情绪的表达,提高伴侣去感受的能力和清晰表达的能力。其次伴侣可适当进行自我表露。在沟通中,冷漠型个体往往无法进入到自己的内心体验,但会将他们不愿意承认的情感与恐惧投射在伴侣身上,伴侣可以在恰当的时候将自己的主观体验表达出来,相互分享,降低冷漠型个体的恐惧,获得信任。

5.2迷恋型个体

迷恋型个体具有“渴望融合”的特质,因为他们最大的威胁是分离、丧失和孤单一人,亲密被体验为最高利益,它是解决方案,永远不会成为问题(Goldbart &Wallin 1996)。迷恋型个体想要得到伴侣的关注和支持,通常会夸大自己所受到的痛苦,使伴侣根本无法忽视,这种保持依恋系统长期激活的需求,不仅削弱了他们潜在的情绪平衡能力,也损害了自尊和对伴侣的信任。那么伴侣需要让迷恋型个体知道,即使没有这些过激的策略也会得到伴侣问的相互扶持。伴侣要提供一个安全的、可接纳迷恋型个体情感爆发的关系,而且还要留出空间来容纳更多的感受和亲密内容。同时,迷恋型个体因担心被抛弃的恐惧和愤怒而长期忽略了生活中的追求、雄心壮志、力量等,伴侣也可从这个角度来鼓励迷恋型个体,转移他们的重心,逐渐使其感受到一段安全、可放心的亲密关系。

5.3未解决型个体

未解决型个体与亲密关系中的伴侣发生矛盾时,通常被淹没在痛苦的体验中而没有实际的解决方案。若伴侣不理解未解决型个体的依恋类型及相应的反应方式,不能有效面对与改善,就会激发未解决型个体的内部工作模型中对伴侣的期待,而这种期待更是巩固了不安全依恋个体的反应模型。亲密关系中的伴侣需要做的是重新与未解决型个体建立一段安全的工作模型,以“对抗”因创伤产生的工作模型。当面对未解决型个体唤起了对过去的反应时,伴侣要坚定且共情,稳定地存在,始终地关心,激发他们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主动反思、觉察,证明原本紧紧抓住不放的预期并不成立。在情绪方面,有研究发现,觉察性冥想有可能为他们提供暴风雨中的避风港(Linehan,1993)。对身体反应的关注,比如呼吸变化,可以降低未解决型个体的过度反应的程度,长期进行冥想的练习可提高自身的觉察性,并对情绪、信念提供支持。

6.存在不足及展望

我国学者研究成人依恋对亲密关系的影响已有十多年,研究结果表明,成人依恋确实会对亲密关系中的认知、沟通、冲突等方面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建构一个安全的依恋类型的内部心理工作模式不仅能让个体有一段满意的亲密关系,而且还会对其生活中的一般人际关系产生积极影响,故对成人依恋和亲密关系二者关系的探讨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目前大量的研究中仍有一些结论是矛盾的,比如依恋类型是否具有性别差异,是否因含蓄的东方文化或是角色认同而产生差异,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的分析与验证。

6.1研究方法有待改进

目前国内使用的研究方法多为问卷法,且都是横向研究,缺少长时间的纵向追踪研究,如若从个体的幼年追踪至成人的婚恋阶段,使用观察、访谈和视频记录等方式追踪,则更能对依恋与亲密关系的作用机制解释清楚,结论也更加具有说服力。

6.2重视我国本土研究

依恋与亲密关系的理论均起源于国外研究,对依恋类型的测量与划分不一定完全适合于我国,个体在亲密关系中的表现方式上也有着明显的文化差异,因此,必须要重视基于我国文化背景对理论和现象的探讨,对国外的研究成果谨慎借鉴与运用。

6.3加强对成人依恋和亲密关系的相互影响的研究

个体的依恋类型并不是稳固不变的,内部工作模型会受到外界的重大事件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目前研究较多的是依恋对亲密关系的影响,而亲密关系中个体与伴侣之间的长期互动是否会影响或改变双方的依恋类型,其内在机制是否相同,是相处的时间产生了相互影响,还是关系的深入程度,亦或与双方的个性匹配有关,这些问题还需要得到进一步证明。

6.4立足家庭背景进行研究

有足够的研究证实,成人依恋类型与个体幼儿时期的成长环境有密切联系,即成人依恋类型与原生家庭的母婴依恋有关,因此在研究成人依恋对目前的亲密关系的影响时应考虑个体的家庭背景、父母的依恋类型,以及父母的婚姻情况、家庭氛围等。对特殊家庭成长背景的研究对象所进行的研究还比较少见,可将出生于单亲家庭的成人、年少时期是留守儿童的成人或其他有着特殊家庭背景的成人作为比较研究的对象。

猜你喜欢
亲密关系
Outpatient hybrid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with SOUTEN for early gastric cancer, followed by endoscopic suturing of the mucosal defect: A case report
亲密,别陷入相处误区
你若不离不弃 我必生死相依
暴力 亲密关系中的致命毒瘤
你为什么不愿意走入一段亲密关系?
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