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职院校学分基准点与对接模块构成

2016-01-15 20:44何湘虹
学理论·下 2015年12期
关键词:课程衔接学分银行学分制

何湘虹

摘 要:高职高专院校在实施和完善学分制的基础上,发挥职教集团优势,建立与其他教育的对接。通过实行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认证、评估与转换系统逐步实现各类教育形式的纵向沟通、横向衔接,为构建“学分银行”做好基础模块建设工作。

关键词:学分制;学分银行;课程衔接;学分互认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6-0146-02

高职学院实施学分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因为学分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要求,也是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必然选择,是目前构建“学分银行”,实行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认证、评估与转换系统,从而实现各类教育形式纵向沟通、横向衔接,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的基础。更好地运用学分制实现多教育层次、不同教育形式的对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改革的基准点,通过基准点来实现与其他模块的对接工作。

一、基准点的建设

我院2009年起实行学分制,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形成适合学习成果转化的延伸,以便与其他教育进行对接,主框架以学分制专业教学计划为主,并明确了学分的计算方法、考核计分、弹性学制以及课程重修实施办法。

(一)主框架建设

1.教学计划中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1)必修课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生培养规格,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所确定的该专业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或环节。必修课分为公共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二种,其中专业必修课含同类专业相同专业基础课和技术课所构成的专业平台课和专业(方向)技术课。(2)选修课分为专业拓展课和任意选修课。专业拓展课是按专业分方向模块设置,每个专业应设置两个或以上专业方向拓展模块(组),学生可根据志愿和专业方向选修课程组。任意选修课主要指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扩大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以及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开设的选修课。

2.配套办法的支撑。学分管理:学分数一般根据课程的情况按16—18学时折合为1个学分,学生总学分一般控制在125—140学分,文管经类125学分,其他专业140学分。

考核办法灵活:学生所修课程均应参加考核,成绩合格方可获得相应学分。考核方式分考试和考查两种,采用A、B两种教学要求和评价标准组织教学和考核。选择B类考核的学生,其最终课程成绩计算在其实际考核成绩的基础之上需经相应的换算,原则不高于80分。

成绩考核采用能够反映“量”和“质”两个方面的学分、绩点评价方法。学生按教学计划修完所学课程,并经考核合格(60分以上)即获得所修课程的相应学分。而合格以后成绩的高低,则由绩点来衡量,将一门课程的成绩按等级转换为成绩点后,可以计算出相应的学分绩点,学分绩点是该门课程的绩点乘以该门课程的学分数,一学期所修各门课程的学分绩点之和为该学期的总学分绩点。通过绩点评价方法,使学生不停留在“60分万岁”的层面上,将课程学分拉开档次,激励学生严谨治学、学而求精,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探索的学习习惯。

实行弹性学制:允许按有关规定提前半年或一年毕业,并鼓励其选修第二专业和其他课程。对于获得总学分60%以上的学生可申请休学,允许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回校继续学习。在弹性学制的激励下,学生可以因为成绩优秀而提前毕业,为其继续深造提供了时间条件,这种个性化教育有利于行业尖端人才的培养。

重修办法考虑了课程过程性考核,原则上不影响学生按时毕业,对于不能完成学分的学生给予结业或延长毕业:学生缺课课时超过学期计划课时的1/3的课程只能重修;重修学生达30人以上的课程,利用双休日或晚上采用课程集中面授方式开课;实践性教学的重修原则安排在双休或暑假进行;学制年限内一门课程最多只能重修两次,如果为选修课可改修其他同类型课程。

(二)延伸的设置

1.任意选修课的设置实现了与其他教育形式的衔接。任意选修课是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扩大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以及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开设的选修课,由各二级学院开发。

2.开发职业技能鉴定项目。学院职业技能鉴定工种增加到67种,其中属中央部委建立的国家级特有工种技能鉴定达到43种。

3.鼓励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技能。独立开设的实践课、公益劳动、军训、入学教育、毕业教育等,按每周折合1个学分计算。学生参加技能竞赛、学科竞赛、技术革新、发明创造和撰写学术论文等活动取得优异成绩可奖励学分。

4.鼓励学生获取技能证书和提高学历层次。学生获得与所学专业相关的社会认可的技能等级证书,或通过高一层次社会自考课程,可申请免试相应课程。

5.学院加入世界大学城全球一体化远程辅助教育平台,打造和推广了一批精品微课和引导优秀教师进行空间展示,以此推进现代化远程教育。

6.制订了部分专业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方案。通过对职教集团内部13所中专中职学校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后,已初步出台汽车运用技术等专业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方案,并相应出台职教集团内中职学校学生单独招生方案。

7.我院与31家知名企业24所中高职院校、4家省级交通运输行业主管局、2个科研设计院所和1个行业协会组成的具有联合性、互利性、非营利性的专业联合体——职教集团。通过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协同开展高端人才研修项目,推动关键技术、工艺、流程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送教进企、引训入校,为企业开发提供多层次、多类型,立足岗位需求的技术技能教育培训服务。加强学校、企业、行业协会、科研院所之间全方位合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格局。

二、与其他模块对接的构成

(一)已实现的部分对接

1.与自学考试教育的对接。(1)自学考试采取国家统一考试形式,这种严格的考试基本能够反映学生理论知识水平。高职高专学生在专科学习同时可报读高一学历层次的自学考试,自学考试课程合格成绩可以作为专科相同专业相同课程的免修成绩。(2)全日制社会助学考试计划由主考院校制定备省教育主管部门审批,并着手于自学考试教育改革,对专业计划中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实行课程成绩认定,认定高职高专该课程成绩的40%。(3)自学考试计划内专业拓展课程可开发为任意选修课,以专科成绩申请本科阶段课程免修。(4)学生在自学考试注册后通过高职高专组考的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CET-4)后,可以作为申请成人教育学士学位授予资格的有效外语成绩。

2.与中专中职教育对接。(1)课程体系衔接,分不同模块包括人文素质、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工学交替、拓展、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形成分层递进和可持续发展的模块体系。(2)课程内容衔接,形成知识由浅入深、技能由简到繁、素质序列培养的中高职课程内容衔接模式,并共同研究开发特色校本教材。(3)专业核心课程衔接,根据岗位能力要求及能力递进分层培养的理念,以典型工作任务为案例开发训练项目制定教学标准,并共同研究开发特色校本教材。(4)通过自主招生招收职教集团内中职学校学生。

3.与职业资格和技能鉴定对接。职业资格和技能鉴定是对能否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的职业资格的鉴定,和对某些责任较大,社会通用性强,关系公共利益的专业(工种)实行准入控制,要求必须达到从事该特定专业(工种)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必备标准。引导学生取得职业资格和进行技能鉴定是培养学生职业技术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就业率。(1)要求学生必须取得与专业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方可毕业。(2)学生获得与所学专业相关的社会认可的技能等级证书,可申请免试相应课程。

4.与专科函授教育的对接。我院开设的专科函授专业计划是在全日制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制定的,理论课程教学计划大致相同,课时上的区别是依据国家对函授教育的有关标准确定面授课时,两种教育形式下同专业选用的教材相同。

(二)暂未实现的对接

1.与成人教育的对接:目前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开设有自学考试、函授、远程教育等多种成人教育形式,除自学考试外,其他教育形式还没有实现课程对接。

2.非学历教育的培训(包括为职教集团内部企业开发的高端研修班、技能培训班、转岗转型班)没有实现对接。

3.在线课程学习和远程教育没有实现对接。暂未实现的对接与教育形式的形成、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不同教育形式的学籍注册办法、教学归属、教学质量的评估与认定有一定的关系,待国家“学分银行”学习成果转换标准出台后可依据标准进行对接与转换。

三、学分制基准点与对接模块构建的意义

学分制基准点与对接模块并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学分银行”,“学分银行”可以理解为一种教育管理制度,通过这项制度,达到在不同类型教育间(包括不同形式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和无一定形式的教育与学习活动)的学分认定、积累和转换。它具有银行的存储、兑换、结清等功能。需要通过建立学习成果框架、确定框架等级、等级描述、学习成果类型及其所属领域,来整合各级各类学习成果,以建立不同教育领域不同类型的学习成果互认与转换工作。

学分制基准点与对接模块构建在于可以直接嵌入学习成果框架中,成为“学分银行”建设的基础部分。同时以学分制为基础可以使高职高专院校依靠职教集团力量,在稳步发展继续教育、广泛开展立足岗位的技术技能培训、与企业开展双边、多边技术协作推动产学研结合向纵深发展、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打造精品微课和行业MOOCS上发挥核心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清明.中国高校学分制研究——弹性学分制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4).

[2]卢玉梅.从资格框架看我国“学分银行”制度中学习成果框架的建立,[J]中国远程教育,2013(11).

[3]姜革非.高职院校学分互认系统设计[J].职业技术研究,2014(10).

[4]李建壮.高职院校学分制教学管理的探讨[N].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9).

猜你喜欢
课程衔接学分银行学分制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双证制嵌入学分银行社会服务体系策略研究*
中高职衔接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中高职综合英语课程衔接相关问题探究
试析“学分银行”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运用
学分银行—信息化时代学习体系变化的要求
专本协同育人课程衔接探讨
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研究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