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安东尼”模型的高校体育产业人才层级特征分析及培养设计

2016-01-29 07:45丁云霞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安东尼体育产业院校

丁云霞,张 林

1 引言

2015年,中央政府关于《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46号文件”)和地方政府《实施意见》的政策红利持续释放,阿里、万达、乐视体育等社会资本积极布局体育产业。2015年10月仅第三周,就有13家创业公司拿到了融资。在多重利好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体育产业进入提速时期。

体育产业要升级,人才培养是关键。国际体育猎头公司Sports Recruitment International中国区顾问张婷认为:从国际经验看,体育产业的人才通常是一个人有某一特长,其他的短板可以通过整个组织的架构来弥补。当前研究大都认为体育产业需要一支“接受过高等教育、拥有良好的专业知识背景、具备体育市场运作、管理运营和沟通交流能力并熟悉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的体育产业人才队伍予以支撑”[1—3]。但目前,我国人才培养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对体育产业组织架构中的各层级人才多样化特征的关注不足。基于此,笔者从专业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就业现状等三个方面对我国高校体育产业人才层级特征进行分析,并据此制定了相应的人才培养设计设想,以期为各类高等院校向体育产业组织输送符合组织架构中相关层级需求的人才提供一定的参考。

2 我国高校体育产业人才层级特征分析

目前,受多年计划体制影响,我国体育系统内部转型或者培养的体育产业人才已很难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而高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对体育产业人才的培养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作用。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人才主要来源于普通高等院校、高职高专院校以及高校继续教育机构。因为培养目标的不同,所培养的体育产业人才在专业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就业现状等三方面具有不同的层级特征。

2.1 专业知识结构

“上海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体育类、师范类和财经类专业高等院校,主要培养体育产业经营和管理人才,开设的专业主要有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人体、公共事业管理,部分院校开设了体育金融、休闲体育、体育市场营销、体育新闻学、体育艺术、体育经济学等专业;清华大学、北京体育大学、浙江大学、南京体育学院等少数学校开设了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包括体育市场营销、体育产业概论、体育竞赛原理、体育赛事运作、体育消费行为、体育场馆经营与管理、体育用品与彩票营销、体育筹集基金、体育财务管理等。”[4—7]

浙江、云南、山西、广东等14所全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是培养体育产业基层人才与竞技体育运动员的主力军。根据2015年10月26日,教育部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上述高职高专院校主要设有运动训练、运动防护、社会体育、休闲体育、高尔夫球运动与管理、民族传统体育、体育艺术表演、体育运营与管理、体育保健与康复、健身指导与管理等10个专业。根据访谈与网站信息查询,大多数院校开设的专业课程有竞技运动管理学、健身教练、体育经纪人、体育管理学等,极少部分的高职高专院校开设了体育场馆运营与管理、职业体育、赛事运作等体育产业的下位课程。

以大众化和终身化为载体的继续教育,既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新生力量。但其目前仍以体育指导员和各种体育项目职业和技能培训为主,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大都缺乏系统化的课程内容和结构。

2.2 能力结构

“个人基本能力、专业技术、获取信息、分析思考、概念思考、管理群组、人际关系等是体育产业人才体育经营管理人员需具备的能力。其中,基本能力包括健全的人格和对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开阔的知识视野和持续发展的潜在能力。”(McClelland等,1973;Mount,1999;Zeigler、Bowie,1995)[8—10]目前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在培养过程中,普遍较为注重对体育产业人才人际关系、概念思考能力的培养。其中,具有硕士和博士点的高校还要求强化优秀体育产业人才灵敏的市场嗅觉、熟练的市场运作、良好的国际化视野、突出的组织协调能力;高职高专院校则注重对体育产业人才运动技能和专门领域技术能力的培养;高校继续教育机构把着眼点放在了体育产业人才能力提升的高效化和快速上。

2.3 就业现状

“用人荒”几乎是自2014年10月20日《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实施后,国内新浪体育、腾讯体育、体育bank,体育产业资源交易平台、懒熊体育等所有体育媒体向外界传播的体育产业发展现状中的一个关键词。人才匮乏既是体育产业发展的掣肘,也是各类高校体育产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共性机遇和挑战。

体育产业的人才匮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才的供给总量相对不足。这既是我国体育产业市场过去长期封闭所造成的,也与体育产业迅速发展后,各类高等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培养方案等未能按照市场经济需求的变化,及时进行调配有关;二是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符合岗位需求相应的专业知识。江苏体育产业集团董事长指出:“集团各板块负责人的业务能力都比较强,但从公司整体的角度看,人才非常紧缺。”[11]

3 安东尼模型概述与体育产业的人才分类

3.1 安东尼模型企业经营管理系统理论概述

“安东尼模型”由安东尼(Anthony)等企业管理研究专家在1969年提出。该模型认为企业的管理系统可分为:战略规划层—战术决策层—业务处理层(Strategic Planning Layer-Tactics Decision Layer-Business Treatment Layer)3个层次(见图1)。战略规划层负责确定、变更企业组织目标,以及对该目标进行计划、预算等;战术决策层负责有效地获得并利用资源,实现企业目标的具体化;业务处理层是为实现某特定业务被有效地、高效地执行的全过程。

3.2 体育产业人才的分类

根据上文对我国高校体育产业人才层级特征的分析,应用安东尼模型企业经营管理系统的相关理论,结合我国体育产业组织架构中相关层级的人才素质的现实需求,我们将体育产业管理人才划分为三类:体育产业领军人才、体育产业复合型人才以及体育产业基层人才,并基于分析研究构建以下模型(见图1)。

根据工作职责、岗位分工,在体育组织架构中,战略规划层要求具有体育产业(管理)硕士、博士点的高等学校重点培养善于活学活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洞察体育产业发展的先机,引领体育产业发展的体育领军人才;战术决策层要求具有体育产业(管理)硕士、博士点的高等学校以及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培养既懂体育运动又掌握体育产业理论、经营管理、创意、科研等方法的体育产业复合型人才;业务决策层要求普通高等学校和高职高专院校重点培养专项技能突出、实践操作能力强且能直接从业于各级各类体育市场一线的体育产业基层人才。高等学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的继续教育机构(包括与社会各类教育机构合作办学),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主体的不同,培养满足体育组织各层级所需的体育产业人才。

图1基于“安东尼”模型企业经营管理系统的体育产业人才培养模型图

4 我国高校体育产业人才的培养设计

从权变理论的角度看,人才培养的设计本身没有一种固定的范式,体育产业结构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体育产业人才知识和技能的多元性,决定了体育产业人才需求的“金字塔”结构,也决定了各类高校要制定因材施教的培养设计。

4.1 具有体育产业(管理)硕士、博士点的高等院校:实现师资共享与优势互补,加强全球化师资智库建设

体育产业的主要支撑学科是经济与管理学科。这也造成了我国具有体育产业(管理)硕士、博士点的多数体育院校在教育资源、师资队伍的建设中相对综合性大学、财经类高校处于劣势。这就要求这些院校在培养体育人才时,一是要与综合院校或者财经、管理院校合作办学,采取外聘的方式,实现校际师资的共享和优势互补;二是要鼓励和支持体育文化产业相关部门和体育职能部门工作人员担任学生的校外导师。“帮助学生了解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体育人才需求和社会体育运行机制等一系列与体育发展相关的现实问题,指导他们如何开展专业实践和科研工作”[12];三是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全球化师资智库建设。体育产业的发展始终要参照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路径,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也不例外。要开拓国际化的视野和跨文化的思维,利用恰当时机,邀请国外著名的专家来华进行指导培训,并派出有理论基础的人员到国外著名的高校、管理集团学习、实践。

4.2 普通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适应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为大学生投身创新创业创造了新机遇。普通高等学校一是要着眼于学生成长成才,不断加大体育产业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进一步扩大专业实践课程教学的比重,允许将学生外出调研考察、参与导师团队课题研究、参加学术前沿大讲堂讨论等实践转化为学分,激发学生实践和创新。比如,国务院“46号文件”出台后,上海体育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根据国家政策导向,履行创业服务使命,集合自主创业政策,整合社会创业资源,为上海体育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场地、政策、资金、服务等各方面的支持,推进孵化基金+融资担保+风险投资的三级投融资服务体系,为更多的学生实现他们创业梦想和自我价值提供了平台。

二是以各种技能竞赛为抓手,鼓励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促进创业创新,不仅要因势利导,更要清除障碍。”要把校园搭建成为体育产业商机与体育产业资本市场对接的桥梁,定期主办、协办或者承办“全国体育院校大学生体育产业创新创业策划大赛”等各类创业大赛、路演等活动,为怀揣创新思维和创业梦想的大学生提供资本支持及成果转化的条件。

三是争取政府、协会的支持,联合社会资源,全力搭建各类赛事平台,组织社区、社团甚至跨区、跨行业或联盟式的赛事运动,借助校园体育场馆和专业团队的赛事规划、组织运营经验,组建专业志愿者队伍,鼓励通过自愿参与赛事活动,提高赛事志愿者尤其是体育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4.3 高职高专院校:发挥市场导向,调整培养方案,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

我国体育产业结构中,体育用品的制造和体育服务的经营主要还是以中小规模体育企业为主。这类企业的准入门槛相对较低,人才缺口庞大。主要人才来源是具备某类专业技能的全日制、在职、体育运动学校等各类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

但现实的情况是“高职高专在体育产业专业人才培养中,培养方案脱离市场需求,对实践性教学环节重视不够,对学生的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经营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的培养不够。”[13—15]为此,高职高专院校一是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强对体育产业市场发展要求的实用型人才供应的机制研究,减少人才供给与人才市场需求的供求矛盾;二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期进行市场调查,及时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进行专业设置,克服课程结构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轨,使学生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完全符合用人单位的实际要求,尤其要重视和把握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培养之间的关系,解决人才供给与人才市场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三是要因地制宜地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将实践环节贯彻到课内实训和校外实训,课内实训要结合相关课程,模拟市场环境。校外实训要求学生直接参与体育产业相关组织及管理活动,以丰富其实践经验。这方面,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对学院(校)、校外实训基地(企)及主管部门广州体育局(局)所属实践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形成了‘校、企、局联动的四阶段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16],为其他培养体育产业管理基层人才的高职高专院校提供了有操作性和实效性的案例借鉴。

4.4 高校继续教育机构:发挥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多渠道、多举措培养多层级体育产业人才

“46号文件”提出“鼓励多方投入,开展各类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强校企合作,多渠道培养复合型体育产业人才”。高校继续教育机构应根据体育组织的培养要求和受教主体的个性需求,开展针对性的专业化知识、技能培训。普通高等院校可通过单独举办短训班、函授及远程教育等形式授课,也可以采用与政府、企业、社会团体、个人等联办的方式开设专家讲座、论坛等流动讲学,满足体育产业市场对于人才的多元需求。拥有体育产业硕士点、博士点的高等院校可开展体育产业高层次人才的继续教育培养。如复旦大学的“复奥体育产业项目”,依托优秀的教学师资和先进办学经验,有效弥补了封闭式高层次体育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成为我国高级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基地。

高校继续教育机构(培训中心)要打破传统的培养模式,以赛事、产业园等基地为依托,布局垂直化、细分化的孵化基地建设战略,打通政府—社会—市场的培训通道。比如,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培训中心,目前正在针对省内运动项目的布局和就业特色,开展调查研究,积极推动退役运动员创业(再就业)孵化基地的建立建设工作。

[1] 冯蕴中,任冀军.高等教育对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的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8(3):45~47.

[2] 李卫平,等.当前我国高等体育教育研究中的若干热点问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1):89~92.

[3] 苗向荣,刘琨.体育产业经营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理论探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3):33~34.

[4] Danychuk KE, Boucher R. The future of sport management as an academic disciplin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2003(4):281~300.

[5] 浙江大学体育系体育产业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介绍[EB/OL].http://www.ced.zju.edu.cn/tyx/redir.php?catalog_id=30.

[6] Lee JH. The necessity of establishing a developed sport management curriculum in Korean Universities[J].Journal of Korean Sociology of Sport,2000(2):263~274.

[7] 黄海燕,张林,姜同仁.我国体育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及措施[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1~5.

[8] David C Mc Clelland.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1~14.

[9] Wang Zhongming. Current models and innovative strategies in management education in China[J]. Education + Training,1999(6,7):312~318.

[10] Zeigler EF, Bowie GW. Management competency development in 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M]. Champaign, Illinois: Stipes Publishing, 1995.

[11] 体产“先锋官”的开拓与迷茫——江苏体育产业调研之一[EB/OL].http://news.xinhuanet.com/sports/2015-11/19/c_128446250.

[12] 朱雄,徐伟宏.体育产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创新创业培养基地建设为例[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5(2):63.

[13] 罗建萍.长江三角洲地区体育产业发展及人才培养的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22~25.

[14] 昝校,杨军,苟清华.对中国体育经济及人才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6):15~17.

[15] 叶心明,王跃.应用型复合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48~51.

[16] 谈群林,张艳美.“校、企、局 联 动”培养高职体育产业管理人才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当代体育科技,2012(27):34.

猜你喜欢
安东尼体育产业院校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嘲弄的笑声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我妈妈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走进安东尼·布朗的幸福博物馆
体育产业之篮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巴西 圣安东尼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