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照生活”视域下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探讨

2016-01-29 07:45范叶飞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观照课程内容课程标准

覃 立,范叶飞

“学校体育观照生活”观念认为:学校体育理应用在保证完成育人、健体、培技任务的同时,兼顾对生活的观照,以适应当代社会对学校体育发展的要求[1]。换言之,学校体育课程在坚持以科学性、专业性、概括性、工具性、预设性等为特征的学科逻辑的前提下,有必要“注重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相联系”[2]。但在前期研究中,笔者未从实际操作层面回答学校体育“如何观照”生活的问题。本文试图从课程的四个基本要素(目标、内容、教学与评价)之一的“内容”角度来回应这个问题,同时指出目前我国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存在的弊端。

1 我国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弊端

什么样的内容可以进入体育课堂?这些内容进入课堂后会发什么样的教育作用和意义?这是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理应思考的问题。比如,当“游泳”作为内容进入到体育课程之中时,体育课程的设计者就有必要对其“合理性”进行回答。但此时我们往往会发现,就单个运动项目技能的层面而言,无论是从社会需要,还是个人发展的立场出发,没有任何一项运动项目具有完全的必要性;再如,既使不教学生“游泳”,也不会妨碍他们当下以及未来正常的工作与生活。有人一辈子可能不会游泳,也可以利用其他项目代替。因此,有学者提出“理性与情感的增生”才是决定体育课程选取什么样的内容的标准[3]。

然而,我国的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现实情况却恰恰相反。过于注重项目的外在形式,丢掉了项目的教化意义以及脱离了“生活”这一教育根基。

一方面,传统的体育课程体系多是为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运动技能服务的。基于此指导思想,一些完全竞技化、成人化、标准化、正规化的运动项目、运动规则、运动器械被作为教学内容或教材照搬到体育课堂中,忽略了学习者的学习与生活需要。许多体育教师一拿到教材,首先关注的是教材内容设置的技术难度如何,首先考虑的是自己能教给学生哪些技术,以及怎样教这些技术,这其实就是陷入了以运动项目为中心和本位的误区。学校体育课程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教项目”,在实际教学中体育教师却将其矮化于此。具体而言:其一,仅仅强调项目的动作要点、体能要求等,而将一些生活化的东西,如游戏、娱乐、情感交流等剥离和消解了;其二,没有意识到真正生活中的运动其实是混合式的,比如野外生存,需要奔跑、攀爬、游泳、负重等各种运动能力的综合运用,而不是单一的;其三,没有考虑到生活中的运动是在较为恶劣的自然条件下进行的,是需要挑战和战胜各种自然环境、障碍等。这与体育课程上营造出的理想化的运动条件相去甚远;其四,局限于单一学科,忽视了蕴含在体育课程中的巨大的地理、历史、艺术、生理等其他学科和知识的教育价值,比如用物理、数学的知识来讲授体育场地、运动技术,用政治、历史知识来传播奥林匹克文化,用自然、地理知识来进行户外运动等。以上的不足使体育课程的内容包含了太多支离破碎的知识和难以运用的“屠龙之技”,使体育课程远离了学习者的现实生活与社会实际,剥离与丧失了生活的原旨与价值,无助于学生形成对世界的完整认识,同时也造就了我国基础教育学校体育课程具有较明显的“去生活化”特征。

另一方面,一些生活必需的体育技能缺失严重。有学者指出,“与灾害频发的现实相比,我国的灾难教育还处在较为落后的状况,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表现之一,就是各级各类学校的灾难教育内容过于单薄,教育途径比较单一。”[4]在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上已经在这方面有了应有的强调,比如:学习领域二运动技能→(三)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水平五→了解并学会常用救生方法,比如人工呼吸;水平六→具有处理安全问题的一般能力。但这些内容显然还不能与我国各种自然灾害多发的现实相适应。当然,体育课程不是进行生命安全教育和训练的唯一途径,但不可否认的是,体育课程由于其身体练习、户外活动、技能传授等特点,其引入生命安全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且是极其有效的途径。

2 国外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启示

相对来说,国外的学校体育课程的内容设置在“观照生活”的层面做得较好。首先,国外将各种运动项目的技术、特点等融汇贯通,重新整合后安排进体育课程,使得课程内容突破了单一运动项目的桎梏,并使体育课程内容更贴近生活、服务生活。

体育课程的内容是体育课程目标实现的载体和体育教学实施的中介,是制定并实现一定体育目标的手段。体育课程内容的来源就是现实中的体育素材,但这些体育素材并不一定必须是固有的、具体的运动项目,还可以是游戏、娱乐、人的基本活动等。只要是能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并符合教育性、科学性、实效性等原则的素材,都可以进入课程。有学者指出:体育课程内容的分类有以下几种[5]:(1)根据人体基本活动能力分类,如走、跑、跳、投、攀登、爬行、负重等;(2)根据身体素质体能进行分类,即速度、耐力、力量、灵敏、柔韧,以及相关的体能,如协调、平衡、反应等;(3)根据运动项目分类,如球类、体操、田径、武术、冰雪运动、水上运动等。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课程内容大多是按照第三种分类来安排的,即单纯教授固定的运动项目。但国外体育课程内容除了有具体的运动项目外,还非常重视将各种各样的运动项目、身体练习重新进行分类组合。有学者对比了中、美两国的体育课程的内容后发现[6]:(1)美国体育课程的内容选择具有较强的容纳性。其将体育之外的学科,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均能巧妙地融入到体育教学内容中,譬如中国的丝绸舞、爱尔兰的民族舞蹈等;(2)除了将具体项目,如跳绳、篮球、飞盘、橄榄球等作为体育课程内容外,还有一些非常贴近生活的“非运动项目”的内容,如快速活动、追逐和出逃、合作、有限空间等(见表1)。

表1 美国3—6年级SPARK课程基本内容(部分)

加拿大安大略省于1998年、1999年和2000年分别颁布了1-8年级、9-10年级和11-12年级健康与体育课程标准[7](见表2),也体现了课程内容“观照生活”的取向。

可以看出,上述《健康与体育课程标准》的内容也是非常强调对生活技能、健康生活的关注与服务,一以贯之地将“生活相关”作为课程内容安排的主线。

表2 加拿大安大略省《健康与体育课程标准》内容

其次,国外体育课程多与自然真实环境结合,安排了许多户外生存和挑战的内容,这其实也是一种突破具体运动项目的内容。例如,新加坡中学里最有特色的体育项目是OBS,全称为“OUTWARD BOUND SINGAPORE”。新加坡政府要求每位中学生在中三(相当于我国的初三)必须参加野外生存训练,类似于最近热播的《荒岛求生》电视节目。学生要在新加坡主岛外的一个荒岛上完成为期一周的生存训练。其间有攀岩、丛林探险、制作竹筏、划皮划艇、绕岛一周等高难度的活动和任务。除了挑战体能极限以外,这项活动还能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生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能力等。再比如,澳大利亚小学的体育课程有一项较为“残酷”的体育运动叫“Cross Country Run”(越野跑)。该项目的一般路程在4至12公里之间。所有的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都要参加,不同年龄段要求跑完的距离也不同,但对成绩有要求。一般是在半个小时内,10岁女生要跑完2公里,11岁~13岁女生要跑完3公里,14~17岁女生要跑完4公里。这比我国学生体质测试中的800米、1 000米的要求要高很多。类似的还有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落溪营地”项目,以及日本的“自然教室”与“修学旅行”等。这种与真实自然环境结合的体育课程内容,一是能够增强学生的挑战欲望、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比直接、枯燥的说教来得更为直接和有效;二是能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自然界的残酷、人类生存的不易,以及今天人们学习体育技能,增强体能的原始的生活意义和作用;三是打破了具体运动项目的局限,让学生学会用体育知识、技能来征服自然、服务生活。

我国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学习领域二:运动技能”中其实也安排了“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的内容,并划分了三个水平。然而在实际贯彻中,由于时间、人员、场地、安全等诸多原因的制约,这部分内容在许多学校的体育课程中未能得到有效实施。

3 启示

从国外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经验来看,学校体育课程在内容上“观照生活世界”。能够重建学生的现实生活,将学校营造的那种过于脱离生活实际的、理想化的体育课程情景进行“还原”,还体育本来的生活气息与自然属性,并帮助学生通过体育来树立对生活的全面的认识。实际上,我国新课程改革中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内容设置中虽然也出现了诸如“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等与“生活相关”的表述,但并不突出和明显。更多的是对具体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和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具体要求,且仅限于此。不足之处在于未能将“观照生活”作为课程的主线一以贯之;未能进一步阐释课程的”生活意义”;未能打通学科与生活的界限,仍是高高地站在单一学科的角度来审视体育课程,仅将“生活”作为点缀和附属。这二者本质的区别在于:后者仍然将教师限定在某一个具体的体育项目内,由于指向不明,体育教师会不自觉地沿用“技能+体能”课堂教学模式,或者走向完全放任自由的另一个极端。

学校体育不能仅局限于学生当下的身体或技能发展,同时也应该关注今后的生活,注重通过学校体育教学使学生养成对体育的兴趣、爱好与习惯,架起当下与未来体育生活的桥梁,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体育课程的内容设置应该将各个领域的内容统整起来,满足学习者学习和生活的需要,在坚持课程的“知识性”与“科学性”的前提下,应渗透生活的需要以及生活图景的反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可供选择的体育教学内容和素材也与日俱增,我们必须站在“观照生活”的高度,依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去精心、科学地选择与设置我们的学校体育课程内容。

[1] 覃立.观照生活:当代学校体育不可忽视的视角[J].体育学刊,2008(12):48~5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贾齐.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方法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4] 安慧娟.我国灾难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2):59~60.

[5] 季浏.体育课程与教学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 刘恒玮.美国SPARK课程与中国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7] 季浏.加拿大安大略省健康与体育课程标准简介[J].中国学校体育,2002(3):62~63.

猜你喜欢
观照课程内容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立天子以为天下”——周代“立君为民”学说的现代性观照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
谭维维推出《观照》专辑四部曲之《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