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晒客”自我呈现分析
——基于戈夫曼拟剧理论

2016-01-29 07:45崔永衡任振朋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前台参赛者马拉松赛

崔永衡,任振朋

1 前言

2015年12月20号,作为年度国内最后一站的马拉松赛——福州首届国际马拉松赛顺利结束。这也标志着我国马拉松赛事“井喷式”发展的2015年国内所有马拉松赛事告一段落。早在2015年初,由于中国田协简政放权取消了马拉松赛事的审批,加之互联网+健身(运动APP)模式逐渐推广以及运动品牌(跑步)的广泛宣传,这一系列因素加速了马拉松的城市“举办热”和大众的“参与热”。2010年国内马拉松赛事还仅有10场左右,但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却达到134场,短短五年时间里翻了近11倍。按照这一增长势头,相关人士估测2016年国内马拉松比赛场次将会达到200场。与此同时,参赛人数也随着比赛场次的增加而逐年攀升,在过去的2015年一共有超过150万人次参加了马拉松比赛,相对于2011年将近翻了四倍[1]。然而在各个城市举办马拉松赛事热情高涨的同时,赛场上参赛者猝死、组织管理无序、应急公共设施不足、环境污染、交通瘫痪等一系类问题也不断涌现……对此各方专家呼吁全民马拉松“热”急需降温。

“晒客”意指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心情展示到网上,与他人分享的人群。就发音上,“晒客”和英语单词“sharer”相似,具有“分享、共享”的含义[2]。纵观今日各种网络论坛和个人社交平台,“晒客”不仅来源广泛,而且所晒之物日益繁多。根据网络“晒客”晒物之目的,我们大体可以将“晒客”分为心情展示型、信息共享型、炫耀攀比型、一夜成名型、揭密曝光型等类型[3]。而从“晒客”心理分析的角度,徐晓波[4]则把“晒客”特殊的心理归纳为从众心理、寻求情绪情感释放、获得自我认同感以及弥补目标缺失四种机制;韩晓丹等人则认为,“晒客”中不乏也有“自我提升,发展独特人格特质;炫富攀比,满足自恋与虚荣心”[5]等心理。

马拉松赛事作为一项专业、职业、业余、普通跑步爱好者皆可同台参与的大规模比赛,自然是众多“晒客”不会放过的素材背景。据以上梳理,本研究中把马拉松“晒客”暂时定义为怀以盲目从众、炫耀展示自我的心理,通过参与马拉松比赛在其赛场上以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外表”和“举止”)实现自我展示的人群。而面对全民“马拉松热”中出现的众多问题,笔者则试图从参与者“晒马拉松热”的视角去解读。

2 “拟剧理论”概述

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在其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阐述了在社会交往中人与人之间互动的“拟剧理论”。他认为:如果把我们每一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互动看作是表演,那表演的舞台即可分为“前台”(现实的自我)和“后台”(虚假的自我)。只有在二者之间恰当的实现“角色”切换,我们的人生才算是成功的表演。

首先,戈夫曼用“表演”阐释个体在持续面对一组特定观察者所表现的、并对观察者产生某些影响的全部行为[6]。借用戏剧表演的“舞台”概念,戈夫曼把人刻意地呈现在观察者面前一般的、固定的方式有规律定义的那一部分合宜的情景定义为表演“前台”。相对于“前台”是让观众看到的,符合社会规范对角色期待的一种特定的表演模式,“后台”则是指不让观众看到的,限制观众与局外人进入舞台的部分[7]。或者说“后台”是与给定的表演相关联,在这里所进行的表演所促成的印象是故意制造出的与前台表演相反的效果[8]。譬如,“前台”的表演都是在“后台”精心设计出来的。在这里,表演者可以毫无伪装、掩饰的制造出各种假象以及他需要的印象等。“前台”和“后台”作为表演最主要的两个区域,如何在“二者”之间进行自由的“角色”切换决定着表演者的表演能否成功。

为了达成目的,表演者会在“后台”根据自己所要的理想化的表演,设计好剧本,然后在“前台”利用外在的“道具”“特设的场景”“舞台背景”以及“剧组”“剧班”人员之间的互动、交流达到预期的定义情景,从而为观察者呈现出一种预定的印象,这即是理想化的表演。人作为一个社会角色,之所以要表演就在于“前台”的社会化的自我与“后台”的人性化的自我之间存在有一定的差异[9]。而通过舞台背景把两个不同的区域隔离开来,完成表演角色的切换,就能形成社会化的印象管理。

在表演的过程中除了“表演者角色”接受表演的角色之外,还存在另外两种角色。他们对于整个表演的过程或许无关紧要,但他们对表演者的表演过程却意义非凡。一旦中断其表演,就会使整场表演无法进行下去,作者把其称为“不协调角色”[10]。“不协调角色”分为两种:一种是既不参加表演也不接受表演的局外人角色,例如告密者、托儿、监督人、探子、中间人;另一种是一种在整个表演过程中都不在场,但却意外地获取了有关表演的信息的人,如服务专家、训练专家、密友、同行等。所有的表演并非都是按照剧本一帆风顺进行的。在表演的过程中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如作为“后台”的区域是不允许观察者进入的。一旦有观察者进入后台,发现了事实,表演就将无法进行下去。显然,这种情形我们是不乐于看到的。

3 马拉赛“晒客”自我呈现分析

3.1 马拉松比赛为“晒客”提供了舞台表演的可能性

马拉松赛事作为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在古代奥运会和现代奥运会上都是比赛项目之一。马拉松比赛要求参赛者用最短的时间跑完42.195千米,长时间、大运动量、周期性、重复性的完成同一动作是其最突出的特征(跑),所以马拉松比赛的过程不仅是对身体耐力的极限挑战,更是对心理品质的一种磨练。

3.1.1马拉松比赛技术动作简单易行竞技体育发展到现在,已逐渐呈现出高度的专业化态势,尤其是在世界级大型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不仅需要有先天的运动禀赋,更需要后天有计划、有组织的长期系统坚持不懈的训练。随着社会进步和人的生活方式的简单、快捷、智能化的转变,人们对于生命质量、健身方式的追求不断提高。对于当下大部分有健身需求的普通大众来说,竞技体育的大部分项目显然却是不合适的,所以选择一种合理的运动方式作为健身锻炼项目非常必要。马拉松比赛因其技术动作较为简单,参赛者只需在此背景下,在最短的时间内以跑或走完成规定的比赛距离而倍受人们的青睐。跑或走是人类最基本的运动方式,所以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参与马拉松赛事极大地降低了他们参与高级别赛事的门槛。

3.1.2马拉松比赛场地的特殊性传统的体育项目比赛场地的设置相对封闭(比如各种球馆、训练场,即使室外的比赛场地也会被看台包围),要么是似曾相识的一块地,要么是司空见惯的一个圈。而马拉松比赛最大的魅力在于比赛场地的开放。马拉松赛的场地的选取多结合城市独特的地理环境,并与城市旅游相结合,对参赛者来说,在跑步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欣赏到比赛赛道两旁优美的风景,还能够通过欣赏环境分散注意力,消除长时间跑步的枯燥。

3.1.3马拉松比赛对于参赛者的包容性任何体育项目的魅力都在于其比赛的竞争性、对抗性,而目前高水平的体育比赛,参赛运动员都是经过长时间训练的、拥有高超的技术水平的专业人员。对于这样的赛事和体育项目,业余爱好者及一般大众几乎不可能与专业运动员同台竞技。

马拉松赛则不同,在比赛中就可以有高水平的世界级专业运动员,也可以有业余跑步爱好者,而其中的大部分人则是一般大众,虽然竞技水平不可同日而语,但其规则允许大家同台比赛。体育最大的魅力是竞争,参与比赛击败对手得到冠军几乎是所有参与体育比赛者的梦想。马拉松比赛则不然,作为一般大众和业余的马拉松跑步爱好者从报名参加比赛那一刻起,自己就非常清楚,比赛的结果早已定论,冠军与自己无缘,却还是义无反顾地参与其中。这也恰恰反映出顾拜旦先生赋予奥林匹克的体育精神“重在参与”“参与就是最伟大的胜利”。

3.2 马拉松“晒客”后台与剧本设计

3.2.1后台角色戈夫曼在阐述“拟剧理论”时,用“前台”和“后台”两个概念作为重点分析框架。尤其是“前台”用了大量的笔墨去阐述,对于“后台”的描写却未曾直接论及。事实上戈夫曼虽然不曾直接界定“后台”,却以迂回的方式描述出“后台”的性质[11]。在“前台”,表演者按照自己预先设计好的场景,在观察者面前加以呈现,比如合理的外表装扮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言语表达或是借助某些必要的表演道具等。而处在“后台”的表演者则显得随意自如,并为“前台”表演做准备。好比一个有着20年“烟龄”的教师在办公室忙碌着收集关于抽烟危害的资料,以便在课堂上教导学生不要抽烟,但下课后自己却又在宿舍里抽烟。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后台”相对于“前台”,它是与观众隔离的属于个人的私密空间,表演者通常会限制局外人进入。

从上述事例可以看出,在“前台”以教师角色出现的人在“后台”的不同场景和时间段会扮演不同的角色,即“备课的教师”和“烟民”。这说明,同一个人在“前台”的角色容易被场景所定义,而在“后台”所扮演的角色则可以多样化。将此引申到马拉松,因马拉松主办方对于马拉松参赛者的社会角色和身份没有要求,任何人在没有健康问题的情况下都可以报名参加比赛。来自社会各个行业和领域的这样马拉松“晒客”,即使是同一个人在家庭、公司、单位不同场所也会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而他们在准备参加马拉松“表演”时却又都有着相似的某些特征,如:对于健身的需求、跑步的爱好、自我展示、从众心理等。所以,在社会不同领域、家庭生活、工作单位这个大的“后台”所赋予马拉松“晒客”的角色不同,也导致他们在马拉松赛场“前台”表演的目的不同。

3.2.2剧本设计剧本被戈夫曼定义为“常规程序”,即表演主体在表演期间展开并可以在其他场合从头至尾呈现或表演的预定行动模式[12]。同时,剧本中演员的个人行为会受到客观社会期望限制,所以剧本代表的是社会结构对个体演员的客观要求。当剧本被相应的代入某种特定的舞台中时,“常规程序”除了会展现原有社会结构对于个体演员的客观要求,也包含了舞台本身所有的规则[13]。同理,如果将其应用于马拉松比赛或马拉松比赛的竞赛规则,即为马拉松的“常规程序”,它要求赛事组织者、管理者、参赛运动员、裁判员必须遵守,否则比赛就无法进行。

马拉松比赛不同于一般的体育健身项目,参与者须有坚强的毅力和良好的体能才能有资格参与其中。而马拉松“晒客”要想在马拉松“赛场上”达到自己预设的理想表演目标,就必须要做一些相应的赛前准备。如每天进行适当的跑步锻炼,根据自身体能设置不同的锻炼计划,理性地评价自身身体状况,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预设好自己在赛场上的比赛情景和模式(比如身体不允许跑完全程,那就预设一个适合自己的距离);再者,马拉松“晒客”在设计和准备后台剧本的过程中,还需要根据自己参赛的目的有选择地做一些必要的个人道具准备,如:必不可少的跑步装备、引人注目的奇装异服、异于常人的外形设计等。

3.3 马拉松“晒客”的前台呈现与表演方式

3.3.1舞台设置舞台设置是指舞台上的装饰品、摆设以及其他一些在表演时所需要的布景、道具及背景等。一般意义上的“舞台设置”在地理意义上是固定不变的,但也不排除个别情况,比如葬礼仪式[14]。马拉松比赛为参赛者所提供的舞台就属于流动的。从首届奥运会至今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中,马拉松精神经过不断的演绎、充实和发展,已经融入到世人的思想与意识中,进而成为影响全人类的精神文明,成为人类精神文明的范本并融入到城市文化发展的潮流之中[15]。现在的马拉松比赛显然已经由原先单纯的奥运会竞技项目,演变为宣传城市文化、发展体育旅游的风靡世界的城市马拉松赛。

作为流动的马拉松比赛的“舞台”——各举办城市依据自己的独有风貌所精心设计的跑道,无一不是希望通过沿途风景各异的“舞台设置”,一方面为马拉松“晒客”提供优美的舞台背景(沿途风景),使其忘却长时间跑步的枯燥乏味,能愉快的投入比赛,以缓解社会、工作、家庭的压力时,释放内心压抑的情感;另一方面,也将此作为宣传本城市的窗口,拉动本地的旅游和经济发展。

3.3.2个人前台戈夫曼用“舞台设置”这个术语来指表达设备的场景部分,而用“个人前台”这个术语来指表达设备的其他项目。简言之,“舞台设置”一旦被定义为某种场景,在表演结束之前就很难改变;而“个人前台”则是指在设定好的舞台上,我们自己在观察者面前所呈现出的形象,比如:外表装扮、肢体动作、言语表达、体格特征等。

3.3.3表演表演又分为“外表”(个体所给予的讯息)和“举止”(个体所流露的表现)两方面。“外表”作为表演者给观察者的第一感官视觉,旨在说明自己的性别、年龄、身份等;而“举止”则是表演者的表演方式,预告在即将来临的表演情景中扮演什么互动角色。二者往往具有一致性,即表演者通过预想扮演的角色会在“外表”上做相应的处理,再通过“举止”传达自己的表演意图,将其作为一种符号传达给观察者。

现在,有不少人会在不同场合“炫耀”自己的健身“事迹”:有炫自己的步行步数及排行榜的;有炫自己的跑步线路的;有炫跑步机上仪表盘显示的时间、公里、消耗的卡路里的;而有的人则直接把自己的健身英姿用照片贴到了网络上或微信朋友圈里,紧跟着的自然是好友们的一片赞誉[16]。这种“晒健身”的人当中有一部分或许是真正的“晒”与健身有关的信息,但大部分“晒客”的目的不是“晒”健身的意义,而借“健身”的“壳”来炫耀自己,是为了在内心浮躁、认同危机压力下通过虚拟的网络平台找回自己的“存在感”。

就马拉松比赛而言,对于一般的跑步爱好者来说,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要完成一次全程42.195千米的比赛有些困难,对此很多参赛者(几乎大部分参赛者)会中途放弃比赛。而目前国内马拉松赛事的“井喷式”发展,又必然导致某些新举办城市会在管理上出现问题,其中最常出现的就是部分参赛者不穿戴主办方统一的服装和号码簿,而是以千奇百怪的装扮来(如图1所示)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比如:模仿各种卡通造型、历史人物,更有甚者直接出于利益考虑为某些公司做广告,还有一些干脆在服装上标出了个人的利益需求(征婚、交友等)。种种现象表明,马拉松比赛正在丧失它的原本面目和意义。

图12014年3月22日重庆国际马拉松赛场景

注:图片来源于《全体育》.http://sports.sohu.com/20140324/n397113205.shtml。

这些马拉松“晒客”和那些“晒健身”的人一样,参赛的目的不是真正地喜欢马拉松赛事或是钟情于跑步健身,而是要借助马拉松赛场提供的广阔舞台来展示自己、炫耀自己,传达一种“被羡慕”的畸形的自豪感。

3.4 马拉松“晒客”“前台”与“后台”之间的转换

3.4.1马拉松参赛者“前台”与“后台”的正常转化马拉松赛事是一种有利于建设健康城市、活跃城市旅游、提升城市文化、有效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时尚运动项目[17]。其参与者在比赛中展示出的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健康至上的生活方式,能感染鼓励更多的人参加到了这一运动中来。一项关于“自己爱好马拉松运动能否使朋友或同事对国际马拉松赛感兴趣”的调查中,被调查的3 781人中有2 023人(占53.50%)表示“很感兴趣”[18]。显然若亲朋好友中有人参与马拉松赛会对周边的亲人朋友也加入马拉松比赛有积极的影响。

如果把马拉松比赛看作是一场表演,那么马拉松参赛者在日常生活的“后台”中所扮演的不同的角色,会在“前台”马拉松赛场通过自身的表演“举止”与观察者产生互动,并由此传达一种“积极参与体育锻炼,选择健康生活方式”的信号,而对于其自身而言,这样的体验作为一次了解不同地域城市文化、亲近自然的体育兼旅游的经历,对于缓解社会、家庭、工作的压力,释放内心不良情绪无疑也有较大帮助。

为了能在马拉松赛场上有好的“表演”,参赛者还会在日常生活这个“后台”进行不断的彩排和模拟表演,即为参加马拉松赛而进行适应性的锻炼。比如,买一双适合自己的跑鞋,提前去熟悉赛场,做好艰辛比赛的心理准备,为自己预设比赛目标等,以防止自己在正式的“前台”表演时出现过多的意外事故,致使“表演”提前终止或是没有达到预想的表演效果。

3.4.2马拉松“晒客”“前台”与“后台”之间的转化研究在开始之所以借用“晒客”一词,旨在描述那些并非真正爱好马拉松比赛或跑步锻炼,只是出于盲目从众心理而把马拉松赛场作为“炫耀自己、过分展示自我”平台的参赛者。对于这部分人来说,他们是不会为参加马拉松比赛的“表演”而去做“真正”的准备的。相反,他们会花更多的心思在“自己如何能在赛场上更多地吸引路人注意”上。如此,参加比赛对于他们已经完全失去了跑步锻炼的真实意义,而是像虚拟网络一样,他们所追求的只是自己的“存在感”。不过相对于虚拟的网络平台,马拉松比赛要真实许多,因为在这里,“表演者”和“观众”是在毫无遮掩的空间内互动。这就不难理解赛场上为什么会“奇装异服、五颜六色的染发剂、商业广告宣传单横飞”。

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引言中,作者戈夫曼这样说到:“观察者会把自己亲眼目睹表演者的事件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个体相对容易随意操纵的,主要是他的言语表达;另一部分是个体看起来几乎没有留意或加以控制的部分,主要出自他流露出的印象”。[19]具体到马拉松比赛而言,马拉松“晒客”出现在比赛的“舞台”上,表演还没有开始,观察者已经能从其外表猜测出“晒客”们接下来所要扮演的角色。但即使这样,也常常会出现“意外”。因为“晒客”们不可能真正地按照马拉松的“常规程序”在“后台”对自己的“前台”表演角色作充分的准备;当真正的表演开始后,出现“角色混淆、角色紧张,甚至角色冲突”就成为必然,这导致其表演根本无法进行下去。因为真正的马拉松比赛表演者是通过跑步的方式,在欣赏沿途城市文化和自然风景的同时,传达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而“晒客”则会刻意地进行“自我展示”,以博取观众的注意力。“晒客”“外表”和“举止”与马拉松舞台设置的截然不同,使其形成强烈反差,继而在和观察者的互动中形成人们对他们的极差的“印象”。这与“晒客”最初的预想表演效果恰恰相反,从而使其失去了表演的意义。

4 结论

(1)当前我国因全民健身需求而引起的“全民健身热”势头不减。这使集城市文化宣传、体育旅游、大众健身、商业价值开发于一体的城市马拉松赛,近几年在我国飞速发展。短短几年间国内马拉松举办场次翻了十几番,参赛人数也一路飙升。马拉松比赛相对于其他体育项目,技术动作简单、参赛者包容性大、对比赛场地要求较低。这些特点恰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下我国城市大众健身需求与健身项目缺乏、场馆紧缺之间的矛盾,为城市大众健身提供一项时尚、绿色、环保的健身项目。

(2)马拉松赛热催生了马拉松“晒客”。马拉松“晒客”借助马拉松比赛的物质形式,淡化了马拉松比赛的参赛价值和意义,满足其攀比炫耀、实现自我利益价值等心理。他们在马拉松赛场以其独特的“外表”和“举止”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其目的是为了自我展示,缓解自身内心的浮躁、焦虑,体现自身的存在感。

(3)“晒客”一族自从兴起开始,一直把虚拟的网络社交平台和移动通信设备作为自己的表演“前台”。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马拉松赛事的不断发展,他们开始利用马拉松参与人数多、包容性强、比赛场地宽广等特点,把马拉松赛作为自己表演的新舞台。但马拉松作为体育比赛,需要更多的亲身体验,和虚拟的网络平台只是通过简单的图像、文字、音频、视屏等符号去展示自我相比,它大大增加了“晒客”表演与观众互动的真实性,使“晒客”的自我展示、炫耀效果更加出众。正因如此,近年来才会出现大量“晒客”对马拉松比赛趋之若鹜,而这也直接造成了比赛赛场出现一系列问题。

5 反思

(1)近几年我国马拉松赛事飞速发展,不管是举办场次还是参与人数每年都有大幅度提高。但与世界其他大国相比,我国的马拉松赛事与我国经济发展、人口数量、大众健身需求显然是不相匹配的。如北京马拉松、上海马拉松、厦门马拉松等赛事每年报名人数都严重超过比赛规模所能容纳的极限,因此不得不采用摇号方式决定报名者是否具有参赛资格。鉴于目前我国马拉松赛事过快发展的现实,主办方应引导大众积极参与其他适合大众的健身锻炼项目,并尽快提升马拉松赛事的举办质量,满足大众参与马拉松赛事的需求和进行体育健身锻炼的高涨热情。

(2)过多的参赛者以“晒客”的心理报名参赛,一方面从整体上拉低了马拉松比赛的质量,致使部分真正的马拉松爱好者或是跑步爱好者错过了比赛;另一方面大部分“晒客”并不关注马拉松比赛规则和比赛过程,而是把更多精力专注于赛场自我表现。这不仅扰乱了正常的比赛秩序,背离了马拉松赛原本的体育精神,同时也增加了赛场风险。因为马拉松作为大运动量、长时间的运动项目,对于参赛者的心血管系统和心肺功能要求较高,“晒客”在不考虑身体健康以及不加锻炼的前提下盲目从众参赛,不仅可能出现运动意外,更有甚者可能出现比赛过程中猝死。

(3)作为城市马拉松举办方,若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急速开赛,定会引发诸多问题。如赛场混乱、组织无序等,如2014年北马的“尿红墙”;海马主干道瘫痪九小时;昆马饮用水补给不足;张家口马拉松猝死者冒用他人信息报名等。马拉松赛事作为一项大型的体育赛事(参与人数多、比赛场地大)需要政府协调体育、交通、医疗、宣传、保卫等各部门通力合作,才能保证比赛正常进行。此外,参赛报名工作、招募志愿者、医疗与后勤保障、相关的配套活动、办赛资金的筹集、赛场的管理等工作也是比赛中重要的环节[20]。只有在报名工作中尽量控制“晒客”的参赛,对参赛者的身体健康提前给予评估,让志愿者在服务于参赛者的同时更好地倡导环保理念,使医疗与后勤保障能及时应对参赛者的突发运动损伤,才能真正促进马拉松比赛在我国实现健康有序的发展。

[1] 中国田径协会官方网站[EB/OL].http://www.athletics.org.cn/.

[2] 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7.

[3] 余建华.网络社会学的心理透视[J].中国青年研究,2007(7):69~71.

[4] 徐晓波.大学校园“晒客”现象的心理学分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68~71.

[5] 韩晓丹,戴世富.网络“晒”行为的传播心理学解读[J].新闻世界,2014(10):129~131.

[6] (美)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冯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7] 余萍.网络“晒客”的自我呈现——一个“前台”与“后台”的研究视角[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8] 唐梦园.戈夫曼拟剧理论视角下球场观众暴力动力因素探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2):91~96.

[9] 蒙彩娥.马拉松与城市文化的契合及优化路径研究[J].体育科研,2015(5):48~51.

[10] 马艺华.健身需要晒出来吗?[N].中国体育报,2015-11-23(04).

[11] 段海俊.兰州国际马拉松赛的运行特征分析[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3.

[12] 靳英华,原玉杰.北京国际马拉松赛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1):1446~1447.

[13] 韦霞,张俊斌.我国城市马拉松赛发展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4 (1):17~19.

猜你喜欢
前台参赛者马拉松赛
中式琴房设计方案
劝退马拉松参赛者
害我受伤的小石头
我国马拉松赛事的文化价值及生成机制分析
禧玛诺全新一代XTR M9100 为山地越野赛、长距离耐力赛和马拉松赛车手而生
庞鲜、周衍耀室内设计作品
公路电助力 从幕后走向前台
孟晚舟:从前台打杂到华为副总裁
海南国际马拉松赛医疗保障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