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运动动机与体育锻炼行为相关性研究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视角

2016-01-29 07:45李芋杉王小莹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运动量动机体育锻炼

李芋杉,王小莹

大量研究表明,我国中学生日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水平很低[1],导致我国中学生体质的一些主要指标(如耐力、爆发力、速度、力量等)连续25年下降[2]。研究证实,长期不参加体育锻炼会使人生理、心理健康出现问题,且极大降低生活质量,甚至缩短生命[3]。当前这一现象已引起了我国学者广泛的关注。相关的研究认为,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动机是推动和提高中学生体育锻炼的关键因素[4,5]。

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简称SDT)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Deci和Ryan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6]。该理论将动机分为无动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3种类型。在自我决定理论中,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被假设为一个统一的连续体(见图1)。其中,无动机是个体对活动不产生任何动机,致使个体不参加或停止活动;外部动力是由活动外部结果所引起的;内部动机是个体参与活动而产生的快乐而引起的。一些教育者或心理学家已经将自我决定理论运用到运动锻炼研究中[8,9]。Hagger等[10]认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和应用,该理论在体育锻炼领域对不同行为、动机、情绪及意图、自我效应、休闲活动等方面的研究,无论是纵向和横向的实验设计都具有很好的理论机制; Edmunds,Ntoumanis和Duda[11]研究表明,自我决定理论在锻炼行为中的作用不同,不同的动机类型对预测体育锻炼行为的作用不同。不同的动机在年龄、性别以及基本需要的满足的基础上对预测大强度锻炼行为以及整体体育锻炼行为都有明显的增值贡献。

图1自我动机序列[7]

由此可见,从SDT的动机路径来促进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是一种有效的方式。然而,国内对该领域的研究尚不深入和系统。鉴于此,笔者借鉴SDT对动机的分类,结合本土化研究,以中学生为对象,探讨运动动机与体育锻炼行为之间的关系,并在前人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假设自我决定理论的动机能够积极预测中学生体育锻炼行为,而无动机则对体育锻炼起着阻碍作用。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甘肃省定西市选取4所中学,在每个学校的每个年级随机抽取一个班进行调查(见表1)。共发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为564份。

表1 研究样本基本情况一览表

1.2 研究量表

1.2.1运动行为调节量表研究采用Markland编制的第2版本运动行为调节量表(BREQ-2)[12]。该量表共分为无动机、外在调节、内摄调节、认同调节和内在调节5个维度,分别代表运动动机不同的方面。采用Likert计分,分数越高,则表明其动机越高。每个分量包括4个条目,得分范围在4~20分之间。项明强[13]通过对664名中学生进行测试研究,表明该量表的信效度尚可,可作为我国中学生体育锻炼的测量与研究的数据参考。本次测量发现,无动机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574;外在调节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668;内摄调节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44;认同调节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72;内在调节内部致性系数为0.854。

1.2.2体育活动等级量表研究采用梁德清1992年修订的《体育活动等级量表》[14],以锻炼强度、锻炼时间和锻炼频率来测量中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主要测量中学生前两个月参加体育锻炼的总量,其强度、频率、时间共分为5个等级。频率、强度分别计1~5分,时间分别计0~4分。运动量=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最高分100分,最低分0分。运动量评定标准为:≤19分评定为小运动量;20~42分评定为中等运动量;≥43分评定为大运动量。该量表测信度为0.84。

1.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及动机5个分量表得分情况及相关分析

该研究中,中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和运动动机的整体得分,以及相互之间的零阶相关情况见表2。由表2可知,中学生平均运动量增值为17.12,参照《体育活动等级量表》评分标准,说明中学生的运动量特别小。根据统计,小运动量人数为349人;中运动量人数为123人;大运动量人数为92人。SDT按照自主程度的高低界定不同的行为调节,其顺序依次为无动机、外在调节、内摄调节、认同调节、内部动机。自主行为程度越高时,则越容易使个体产生持久性的体育锻炼[6]。本研究表明,中学生体育锻炼的动机得分由高到低依次是认同调节、内摄调节、外在调节、内部动机、无动机。这一研究结果与国内外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如Pelletier[15]等对加拿大青少年游泳动机的研究;国内学者孙开宏、季浏[16]对初中女生体育锻炼动机的研究等。同时,分析发现认同调节、内部调节与体育锻炼强度、时间、频率和运动量呈显著性正相关;外在调节、内摄调节、无动机则与体育锻炼强度、时间、频率和运动量呈显著性负相关。

表2 体育锻炼行为以及运动动机分量表的平均数、标准差及零阶相关性

注:*表示为P﹤0.01。

2.2 中学生运动动机对体育锻炼行为的预测

2.2.1运动动机对体育锻炼时间的预测该研究主要采用回归分析方法,检验中学生运动时间对体育锻炼时间的预测作用。将运动动机的5个分量表作为自变量,将体育锻炼时间作为因变量进行标准去多元回归分析。

从表3中可以看出,中学生运动动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预测体育锻炼时间,运动动机可解释体育锻炼时间总变异的31.2%。从这一模型中可以看出,内部动机和认同调节对体育锻炼时间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而内摄调节、外在调节和无动机对体育锻炼时间的预测作用呈不显著性。

表3 中学生运动动机对体育锻炼时间的回归分析

2.2.2中学生运动动机对体育锻炼强度的预测从表4中可见,运动动机可以解释体育锻炼强度总变异的46.2%,因此,中学生运动动机对体育锻炼强度的预测效果十分明显。由表4可知,运动动机的5种类型的回归系数特别显著,即认同调节和内部动机对体育锻炼时间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内摄调节、外在调节和无动机则对体育锻炼强度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

表4 中学生运动动机对体育锻炼强度的回归分析

2.2.3中学生运动动机对体育锻炼频率的预测从表5中可以看出,中学生运动动机对体育锻炼频率预测效果较为明显,运动动机可解释体育锻炼频率总变异的42.3%。认同调节和内部动机对体育锻炼有着显著性正向预测作用;外在调节和内摄调节对体育锻炼的频率预测作用不显著;无动机对体育锻炼频率具有显著性负向预测作用。

表5 中学生运动动机对体育锻炼频率的回归分析

2.2.4中学生运动动机对体育锻炼量的预测由表6中可知,中学生运动动机能够预测其体育锻炼量,运动动机可以解释体育锻炼量总变异的44.5%。内部动机、认同调节对预测体育锻炼量均有显著性正向作用;内摄调节、外部调节和无动机对体育锻炼量的预测作用均不显著。

表6 中学生运动动机对体育锻炼量的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中学生运动总体情况分析

研究认为: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动机由高到低依次为认同调节、内摄调节、外在调节、内部动机、无动机。且认同调节对体育锻炼的动机预测作用效果最为明显。这一研究结果与SDT理论相互矛盾,与Taylor的研究结果也不一致[17]。Taylor对青少年业余体育锻炼动机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内部动机对体育锻炼预测最强。笔者认为:导致这一差异性的原因除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外,主要还与我国学校体育不受重视有关。通过对中学生进行相关调查,发现学生由于作业负担太重影响体育锻炼积极性的占71.7%;学校不重视体育的占50.8%;学生缺乏体育锻炼兴趣的占37.8%,由此可见,中学生的体育锻炼动机主要是获得愉快的体验(即认同调节),而不是对体育锻炼本身的兴趣作用驱使的(即内部动机)。在Ryan等的研究中,认同调节和内在动机因源于内在结果和具有较多的自我决定而被归纳为自主型动机;Ryan等认为,自主型动机能够激发、促进和维持持久的体育锻炼,也能够体验个体情绪,因而可以长远地影响心理健康等[18]。而在我们的相关测试中,内摄调节和外在调节分别排在了中学生体育锻炼动机的第二位和第三位。这说明当前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部分来自外部,对体育锻炼本身并不感兴趣。因此,如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使外在动机不断持续内化,是推动中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也是其自我决定的一部分。这一点,应是广大中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重点研究的内容。

3.2 中学生运动动机对其体育锻炼行为的预测

前人对运动动机和体育锻炼行为的相关性已经进行过大量而广泛的研究。例如Vallerand[19]等就通过研究表明内部动机对个体参加体育锻炼行为有正向性预测作用。如一个人想参加马拉松比赛,是因为他可能想了解在那种压力下,其身体将会产生怎样的反应;Sheldon[20]的研究则证实,内部动机能够促进体育锻炼;Puente,Anshel[21]的研究结果表明,自我决定理论动机与体育锻炼兴趣、积极情感、体育锻炼频率存在着正向关;Gillison,Standage和Skevington[22]研究表明自我决定动机对生活质量和体育锻炼行为能够产生积极的预测作用;Standage, Sebire和Loney[23]在研究过程中,采用生理客观指标对体育锻炼进行评价,且依据自我决定动机理论对中等强度锻炼行为的预测作用进行了检验;Raedeke,Ha 和 Sum[24]认为,自我决定动机不仅能够增强锻炼者的行为,且较高的自我决定者具有更多的锻炼行为。这些研究结果都表明,内部的动机,即高自我决定的动机更能充分有效地促进体育锻炼行为的发生。

笔者分析认为,自我决定理论的认同调节、内部动机与中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频率、强度、运动量呈显著正向关系,而外在调节、内摄调节、无动机则与体育锻炼的时间、频率、强度、运动量呈显著负向关系,且认同调节、内部动机对中学生体育锻炼的频率、时间、强度、运动量均有正向预测作用。这也表明,自我决定理论能够有效地预测中学生体育锻炼的行为,包括中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频率、强度和运动量。内摄调节和外在调节对中学生体育锻炼强度有负向预测作用,对中学生体育锻炼时间、频率、运动量预测作用均不明显。这可能与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本身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关。比如,一些学校没有能够让中学生体验到体育教学的目的;学生对于体育课、体育锻炼的意义与价值认识不够;学校缺乏相应的体育锻炼器材与设施等。研究认为,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越来自于外部,其参加大强度体育锻炼的兴趣就越低。而从锻炼时间和锻炼频率上看,内摄调节和外在调节高的学生更不愿去参加体育锻炼,但由于各地将体育成绩纳入了初升高的考试范围内,他们又不得不去参加体育锻炼。研究还表明,无动机可以显著负向预测中学生体育锻炼强度,对其锻炼时间、频率、运动量预测作用不显著。综上笔者认为,要使中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与习惯,就要端正其体育锻炼的态度,为此,体育教师需要通过教育和环境改变中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和其体育学习的内部动机。

4 结论

(1)影响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依次是认同调节、内摄调节、外在调节,内部动机和无动机。

(2)认同调节、内部动机、内摄调节、外在调节均与锻炼强度、时间、频率、运动量呈显著正相关,而无动机则与锻炼强度、时间、频率、运动量呈显著负相关。

(3)内部动机和认同调节对中学生体育锻炼频率、时间、强度、运动量均有正向预测作用,而外在调节、内摄调节、无动机对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时间、频率、强度和运动量预测作用均不明显。

[1] 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EB/OL]. http://www.sport.gov.cn/n16/n1077/n1422/7300210.htm.

[2] 我中小学生体质连续25年下降[EB/OL].http://news.youth.cn/gn/201301/t2013 0127-2841268.htm.

[3] Bouchard C, Blair SN, Haskell WL. Physical activeity and health[M].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2007.

[4] 杨则宜.我国青少年体质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8(3):133~136.

[5] 章建成,张绍礼,罗烔.中国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报告[J].体育科学,2012(11):3~18.

[6] Rranrm, Deciel.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ation of motivateion, sociall development, and well being[J].Am Psychol,2000(55):68~78.

[7] Vallerand RJ, Blais MR, Briere NM, etal. Construction et validation de Lechelle de Motivation en Education (EME)[J].Can J Behav Sci,1989(6):323~349.

[8] Vallerand RJ. Toward a hierachical model of intrinsic and exitisic motivateion[J].Adv Exp Soc Psychol ,1997(7):271~360.

[9] Eklund R, Bianco T. Psychpsocial Considerations in Injury Rehabilitation[J].Clin Exerc Physical,2004(1):585~604.

[10] Hagger M, Chatzisarantis N. Special Issue in 2007 on advancees in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research in exercise and sport[J].Psychol Sport Exerc,2005(9):709.

[11] Edmunds J, Ntoumanis N, Duda JL. Atest of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in exercisee domain[J].Journal of A 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06(4):2240~2265.

[12] Markland D. Exercise motivation measurement-BREQ and BREQ-2 Scoring[EB/OL].Http;//pages bangor.ac.uk/wpes004/exercisee-motivation/breq/breq.htm,2011.

[13] 项明强.促进青少年体育锻炼和健康幸福的路径:基于自我决定理论模型的构建[J].体育科学,2013(8):21~28.

[14] 梁德清.我国大学生应激及体育锻炼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1992.

[15] Pplletier LG, Fortier MS, VallerandD RJ, etal. Associations among perceived autonomy support ,forms of self-regulation,and persistence:A prospective study[J].Motivation Emo,2001(25):279~306.

[16] 孙开宏,季浏.体育课上自主支持感、行为调节与课外锻炼意向之间的关系[J].体育学刊,2010(2):64~68.

[17] Taylor IM, Ntoumanis N, Standage M, etal. Motivational predictors of physical education students, effort,exercise intentions,and Ieisure-tine physical activity:A multilevel linear growth analysis[J].J Sport Exe Psychol,2010(32):99~120.

[18] Ryan RM, Willams GC, Patrick H, etal.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physical activity:The dynamics of motivation in development and wellness[J].Hellenic J Psychol,2009(6):107~124.

[19] Vallerand RJ, Blais MR, Briere NM, etal. On the assessment of intrinsic extrinsic and amotivation in education Evidence on the concurrent and construct validity of Academic Motivation Scale[J].psychol Meas,1993(6):159~172.

[20] Ryan RM, Frederick CM, LepesD, RubioN, Sheldon KM.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exercise adhere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of Sport Psycholgy,1997(28):335~351.

[21] Puente R, Anshel MH(in press). Exercisers' perceptionsof their fitness instructor's interacting style, perceivedcompetence, and autonomy as a function of self-deter-mined regulation to exercise, enjoyment, affect, and exer-cise frequency[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9(28):225~226.

[22] Gillison F, Standage M, Skevington SM. Relationships among adolescents' weight per-ceptions, exercise goals, exercise motivation, quality oflife, and leisure-time exercise behaviour:A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pproach[J].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2006(21):836~847.

[23] Standage M, Sebire SJ, Loney T. Does exercise motivation predict engagement in objectively assessed bouts of moderate-intensity exercise behavior a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perspective[J] . Journal of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2008,(30):337~352.

[24] Lonsdale C, Sabiston CM, Raedeke TD, etal. Self-DeterMined motivation and students' physical activity during structured physical education lessons and free choice periods[J].Preventive Medicine, 2009(48):69~73.

猜你喜欢
运动量动机体育锻炼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大树的日常
运动量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动机比能力重要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每天基本运动量:走4000步
动机不纯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