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视域下高校体育弱势群体学生分类教学实验研究

2016-01-29 07:45郑孟君陆永江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教学实验保健分类

郑孟君,陆永江

1 引言

体育弱势群体学生是指肢体残疾或通过医学检查有各种不适于剧烈运动的疾病、手术后或伤病恢复期、个别高龄、因肥胖或瘦弱运动困难的学生[1]。体育弱势群体作为高校的特殊群体,如何保证他们享受体育教育公平权利、在体育教学中获得快乐、身体得到健康的发展,是高校不容忽视的问题。现有的研究指出,对这部分学生的教学要个性化、要有针对性,但是真正去研究、设计适合这部分学生的教学内容,并运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学案例却很少。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是以保健班的形式对这部分学生进行体育教学,但在教学中缺乏针对性,不能做到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单一的教学内容面对所有的学生,保健课形同虚设,有失教育公平。本研究采用实验法,根据保健班的特点设计一套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伤残程度进行分类,然后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将身体素质部分的内容作为实验的重点,并将实验评价的内容设定为身体机能评价和非身体指标评价。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对学生实验前后的身体状况、运动习惯、体育认知、心理等情况做比较,观察这种教学方法是否适合保健班的学生,为这部分学生今后的体育教学提供依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无锡江南大学一、二年级参加保健班的52名学生为实验对象。其中先天残疾11人、心肌炎5人、肾病3人、心脏病8人、椎间盘突出4人、关节扭伤10人、骨折2人、超重9人。

2.2 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的国内有关弱势群体体育教学、保健课教学、分类教学等方面的文献资料,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2.2问卷调查法对江南大学一、二年级保健班52名学生发放问卷调查,并对问卷进行了效度和信度检验,检验结果表明问卷有效。共发放问卷52份,回收问卷52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52份,有效率100%。

2.2.3实验法参考《大学生体质监测评价标准》及《体育测量学》对不同类别的学生进行指标评价,通过测试前后的身体指标来验证16周分类教学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2.3 体育弱势群体学生分类教学设计

2.3.1分类教学类型的划分根据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医生的鉴定,体育弱势群体学生分成四类:第一类为残疾类;第二类为病症类;第三类为各种损伤类;第四类为非病理类(见表1)。

表1 分类教学类型划分

2.3.2分类教学实验内容设计任何一种教学方法,一定要具有可操作性。保健班的学生本身就比较特殊,再加上普通院校没有专职保健课老师,大都是教武术课或年龄较大的教师教授这些学生;此外,学生本身的身体条件对体育运动有排斥心理,不愿意参加体育运动,和其他同学的接触也比较少,严重影响了这部分学生的身心健康,对他们以后走向社会都是不利的,有失教育公平。本研究试图从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入手,通过教学内容的设计提高保健课的教学质量。在体育教学中一般将整堂课分为三部分,即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基本部分的内容是整堂课的核心。在对保健班的教学实验中,我们将基本部分内容作为教学实验的重点,将基本部分分为两段,一是技术部分;二是身体素质部分。技术部分的内容是太极拳和健身气功。身体素质的内容根据学生伤病进行分类,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如:残疾类学生进行局部自我按摩、拿、捏、拍、叩,做拉伸运动,利用辅助工具、哑铃等进行上下肢训练;病症类学生进行韵律操和呼吸、吐纳练习;损伤类学生进行垫上体操和柔韧练习。非病理类或超重的学生进行慢跑,跳绳练习及力量练习(见表2)。

表2 分类教学实验内容

2.3.3分类教学目标体育分类教学的目的是要让所有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发展,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找到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方法,有利于伤病减轻或伤病康复,让学生喜欢并参与体育运动,培养其终身体育锻炼习惯。但由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较大,伤残程度也不同,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教学目标也应该不同。如技术部分,先天残疾的学生以参与为主,病症类如内脏器官病变包括超重或过瘦的学生能够完整的演练全套动作并肢体动作到位,而骨折的学生则根据骨折部位部分完成动作;身体素质部分根据自身身体情况由慢到快,由少到多,最终达到教师制定的计划。总而言之,就是争取做到集体教学,区别对待,使每一个学生能够充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以及体育运动带给他们身心的愉悦。这也正是教育公平的体现。

2.4 统计学处理

采用Excel 2007进行处理,结果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锻炼前后采用T检验,显著性差异以P<0.05表示;非常显著性差异以P<0.01表示。

3 结果与分析

3.1 病症类、各种损伤类大学生实验前后身体指标变化

由表3可知,病症类男、女大学生实验前后身高、体重变化不大;肺活量男生和女生都有升高,但是没有统计学意义;坐位体前屈男生、女生前后都显著提高;女生握力显著高于体育教学课前。

表3 病症类男、女生实验前后身体指标变化

注:*表示与锻炼前比较P<0.05;**表示与锻炼前比较P<0.01,下同。

表4显示,各种损伤类男、女大学生实验前后身高、体重变化不大;肺活量男生和女生都有升高,但是没有统计学意义;坐位体前屈男生、女生前后都显著提高;女生握力显著高于体育教学课前。

表4 各种损伤类男、女生实验前后身体指标变化

3.2 非病理类大学生体育实验前后身体指标变化

非病理类男、女大学生实验前后胸围、上臂围、大腿围变化不大,没有统计学意义;体重指数实验前后男、女大学生均显著降低(见表5)。

表5 非病理类男、女生实验前后身体指标变化

3.3 分类教学实验前后非身体指标评价

表6 分类教学实验非身体指标评价

4 讨论

4.1 分类教学实验身体指标评价

由于保健班的学生个体差异大,导致在教学效果评价上有很大的难度,评价指标无法统一标准。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体质状况和实验效果,本实验依据《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体育测量学》选取身高、体重、肺活量、坐位体前屈、握力作为病症类和各种损伤类学生身体形态、机能、柔韧的评价指标;把体重指数、胸围、上臂围和大腿围度作为非病理类学生评价指标。以实验前后身体器官机能变化和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程度及学生主观感觉,作为衡量残疾类学生评价指标。

4.1.1病症类、各种损伤类学生身体指标变化分类教学试验后并没有改变学生的基本身体形态。肺活量和坐位体前屈实验后男女生都较实验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虽然肺活量在统计学上意义不大,但从数据上看是有提高的。如果教学实践延长,可能会出现显著性差异。众多学者如姜志明、窦 丽、范文慧、张琦等人在调查研究中都发现目前许多高校在教学内容上选择节奏缓慢、柔和的太极拳、太极剑等体育项目作为此类学生的教学内容,诸如气功类和武术类的民族传统体育保健课程。由于对活动条件的要求不高,并且对各性别年龄均适用,就身体状况的要求也不是特别严,加之各种体位的练习形式丰富,不同的人群均可选择适合自己条件的项目进行练习[2]。周小青等实验研究表明,通过练习健身气功可以增强心脏活力,稳定心率,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3];程其练等实验研究表明,经常进行健身气功锻炼,可以增强肌肉关节的活力,使肌肉丰满而富有弹性,关节的稳固性、柔韧性和灵活性增强,力量、平衡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动作灵活轻巧,反应敏捷、迅速[4]。这些研究为本实验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也证明了太极拳和健身气功适合于这部分学生。病症类的学生都是内脏方面的疾病,课中强度不能过大,也并未安排有针对性的力量练习,但女生实验后握力显著提高,而男生无显著性差异。究其原因,一方面正如有学者研究表明,易筋经对前臂内外侧肌群、肌肉力量发力大小、发力均匀程度上更趋合理,长期练习,对力量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5];另一方面也可能与实验前的女生基本不参加任何体育运动有关。女生经过保健课学习,身体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提高,而男生就算是有疾病,也会偶尔进行力所能及的运动(见表3)。

各种损伤类学生的肺活量较实验前有略微提高,但提高幅度不明显。这与课程内容安排有关,损伤类学生在运动时身体因伤受阻,根据这部分学生的特点在课中多安排恢复肢体灵活性的内容为主,而坐位体前屈是反映大学生柔韧性的重要指标。本研究结果表明,实验前后差异明显,说明对损伤类学生安排柔韧、拉伸的练习能有效提高柔韧性,使关节功能得到改善。在课中因为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并未安排有针对性的力量练习,但实验结果表明女生握力较实验前也有大幅度的提高,除上述原因以外,可能也与经过一学期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运动后,部分学生损伤有较好的恢复,运动能力增强,肌肉力量得到了提高有关(见表4)。在实验后对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实验前,也就是上保健课前,由于身体原因大部分学生基本不参加任何体育运动,也不知道该如何进行适合自己的运动。一学期体育课结束后,首先有所改善的是学生的运动时间比以前有很大的延长,在课后也会按照教师课上的内容自己进行一些身体练习,如病症类的学生会进行呼吸、吐纳的练习,损伤类的学生会根据自己的伤情进行身体灵活性练习等,身体机能都有提高,这从实验的结果就能够反映出来。身高、体重是反映学生的基本身体形态,学生的身高、体重实验前后没有变化,这可能与运动的量和强度不够有关。教学内容只涉及到了改善这部分学生的身体部分运动能力,对运动的量和强度没有要求。

4.1.2非病理类学生身体指标变化从实验结果来看,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体重指数都较实验前有所降低,降低幅度明显。BMI指数的评价标准是:<25为正常、25~26为稍重、>26为肥胖。实验前男生均值达到了33.1,女生达到了28.5,都属于肥胖。实验后通过对学生的访谈中得知,学生基本按照教师的要求在实验期间控制饮食,并在实验之余的时间进行慢跑等有氧运动,再结合课中的各种练习,所以体重下降明显。女生已经接近正常值,男生从指数上来看还是在肥胖的范畴,但与之前相比体重明显减轻。其他指标虽无统计学意义,但从指标上看有略微变化。胸围男女生变化幅度都不显著,较实验前略有减小,上臂围(松)实验前后基本无变化,上臂围(紧)实验后比实验前围度增加,大腿围度比实验前也有所减小。说明力量练习使原本松弛的肌肉变的紧张,还能降低肌肉中的脂肪,使胸围、大腿围度缩小。而上臂围(紧)实验后比实验前围度有所增加,可能与肌肉力量增强后的肌肉发达有关(见表5)。

4.1.3残疾类学生身体机能变化及主观感觉残疾类学生为先天性残疾,包括(小儿麻痹、上、下肢残缺)。这部分学生选用太极拳、健身气功、按摩、拉伸等活动内容,旨在恢复肢体的运动机能,降低肢体僵硬程度。经过一学期锻炼,这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练习方法较为适应,通过课上的学习,知道如何运用自我按摩、捏、拍来进行运动。在访谈中有位小儿麻痹的同学说身体灵活性明显有了提高,支配身体的能力也增强了;有位右下肢截肢的同学反映,每次运动完身体感觉非常舒适,食欲也有所增加;大部分学生都感觉身体协调能力较以前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这说明分类教学是适合这部分学生的,课程安排的内容是符合这类学生需求的,有效地改善了这类学生的身体机能。

4.2 分类教学实验非身体指标评价

本课题的非身体指标涉及到学生对体育的认知、日常习惯、对体育教师及课程的建议及看法等相关内容。实验结果表明,分类教学后学生对体育的认知有所转变,但要想彻底改变,还需要教师在课中多向学生灌输体育运动的理念,加强体育理论知识学习,教会学生体育锻炼的方法。

5 结论

(1)太极拳和健身气功适合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育教学,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和肢体柔韧性。

(2)分类教学可改变弱势群体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态度、体育习惯、体育认知及畏难心理,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验到运动给自己带来的益处。

[1] 吴燕丹,黄汉升.我国高校特殊需要学生体育教育三种模式的分析与审视[J].中国特殊教育,2005(12):16~20.

[2] 关悦.上海部分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参与体育活动的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0.

[3] 张国明.在高校弱势群体学生中开设健身气功课程的必要性研究[J].运动,2011(26):128~129.

[4] 程其练,杜少武,章文春,等.健身气功·易筋经锻炼对中老年人体质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1):1516~1517.

[5] 张和平,何素艳.健身气功对病残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体质康复的实验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2(3):93~95.

[6] 吴燕丹,黄汉升.从“保健”走向“调适”———高校特殊体育课程的定位[J].体育学刊,2006(3):131~134.

[7] 汪海燕,罗达勇,范敏.对普通高校弱势群体(学生)实施体育保健课程教学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5):670~671.

[8] 许弟群,王人卫,陈德权,等.体育保健课程对普通高校“特殊人群”干预效果的实证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1(5):13~15.

[9] 罗智波,熊茂湘,谭新莉.高校残疾体弱学生参与体育保健课状况的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07(11):9~13.

[10] 李小兰,王志鹏,关成雪,等.体育保健课中的“分段、分类”教学实验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0(6):47~49.

[11] 朱元利,李靖.论教育公平视野下的残疾人高等体育教育[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6):104~106.

[12] 孙庆祝,郝文亭,洪峰.体育测量与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教学实验保健分类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2(一)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三)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二)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一)
分类算一算
液膜法在线制备微细工具电极教学实验系统研制
气排球与硬式排球技术教学实验对比研究
分类讨论求坐标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