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历程、内涵与应用

2016-01-29 07:45韦雪梅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体能训练竞技力量

刘 震,韦雪梅

“项群训练理论”认为:任何一个运动项目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高低都是由运动员的心、技、体、战、智五个方面的能力所决定的。其中体能训练是运动员竞技能力得以提高和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障,对提高运动能力,创造优异成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我国竞技体育领域关于体能训练的理念与方法,从身体素质训练到传统体能训练再到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演变与发展。长期以来,我国体能训练理念仅限于力量训练和耐力训练,将体能训练与专项技能训练人为地隔离、分开。先体能后技能的训练理念曾长期禁锢体育界人士。这种训练理念经过时间的检验表明,不仅对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而成为造成运动员伤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科学技术向运动训练领域的不断渗透,体能训练理论、方法也迎来了新时代。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提出为传统体能训练打开了一扇窗户。其更加注重了体能训练与专项训练的融合,并且能够结合不同专项的动作结构,进行高质量的动作模式训练。本研究以我国体能训练理论的发展历程为逻辑起点,重点围绕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概念、内涵、内容等进行深入的解析,并对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在竞技体育、全民健身、学校体育、青少年训练等领域的实践应用进行探讨,以期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理论体系的完善提供参考。

1 我国体能训练理念的发展历程

1.1 一般和专项训练理论

20世纪50年代,从治国体制到体育管理,全盘照搬苏联模式,运动训练理论也不例外。自1964年前民主德国哈雷博士等人的《训练学》一书作为莱比锡体育学院函授教材问世以来,运动训练的理论体系即由一般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构成。前者适用于众多运动项目的共同规律,后者密切结合专项训练实践[1]。这个时期强调身体训练或身体素质训练,“体能和体能训练”的概念还没有出现。一般身体训练主要包括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等素质训练。这也是长期以来指导我国竞技体育体能训练的主要理论依据。

1.2 项群训练理论

20世纪90年代初,田麦久博士正式发表《项群训练理论及其应用》。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按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对运动项目进行分类,即分为体能主导类和技能主导类共7种运动项目。体能训练主要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的训练[1]。该理论从宏观的角度上看,是在一般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之间增加了一种按竞技能力划分的项群训练;从微观角度上看,是在身体素质训练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了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训练。这一时期虽然出现了“体能和体能训练”的概念,但也仅仅出现在学术研究中。2000年悉尼奥运会后,针对我国运动员在基础大项和金牌大户的落后现状,根据奥运会田径、游泳和水上项目的金牌总和为119枚,并结合“项群理论”竞技能力主导因素的概念,提出“119工程”,即体能类基础大项的概念[2]。此后,“体能和体能训练”这个概念不仅在学术界,而且在体育总局的文件里、在各运动场流传开来。

1.3 二元训练理论

2003年江苏省体育科学研究所茅鹏发表《一元训练理论》。将传统的一般训练理论、专项训练理论和项群训练理论都归为传统训练理论。茅鹏认为传统训练理论无论是众多运动项目的共同规律还是竞技能力为主导因素的项群规律,都是由“身体素质”和“专项技术”两种“元因素”结合而成,这是传统训练理论最根本的原理,故称之为“二元”训练理论[3]。其实没有学者根据自身研究提出“二元训练理论”,是茅鹏先生为自己所提出的“一元训练理论”相对应而总结归纳出来的。茅鹏先生认为“二元训练理论”的核心思想包括以下三个内容:一是运动成绩由“身体素质”和“专项技术”两个“元因素”相结合而成;二是运动能力得以进步的原因是训练行为产生的“超量恢复”;三是由“准备、基本、竞赛、过渡”等构成的“训练周期”[3]。

1.4 一元训练理论

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技术与体能就像形式与内容一样,在客观现实中是无法分离的。不存在没有体能内容的动作技术,也不存在没有技术形成的体能发放。运动能力的进步是非线性的,“超量恢复”这种线性观点来进行描述运动能力的提高是以偏概全的。鉴于此,该理论提出了“体力波”和“训练波”概念。通过接近成绩水平的专项性质的“激发”手段,以及恢复性训练的“适应段”,完成一个“训练波”;在训练安排的顺序中,注重先技术、后体能。另外,该理论认为幼年期是学习的天才期,青少年训练应注重早期专项化[3]。

1.5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我国体能训练理念的新事物。2001年国家体育总局启动体能训练培训计划,并邀请美国体能协会(NSCA)专家到我国举办培训。2004年先后组织专家到美国、德国等地学习核心力量训练。2009年开始接触西方体能训练中的功能训练、动力链、能量再生等训练理念。2011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备战伦敦奥运会委员会与美国Athletes' Performance运动训练机构(简称AP)合作成立了“备战伦敦奥运会国家队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团队”[4]。这也标志着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被正式引入中国。

2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概念与内涵

2.1 概念

与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相近的几个概念有现代体能训练、核心力量训练、动力链训练、功能性体能训练(Functional training)等。理论研究首先要明确概念,在此有必要对上述几个概念进行梳理。

现代体能训练是相对于传统体能训练的一个概括性的表述。其内涵与外延相对于传统体能训练更加丰富。它不仅包括了传统体能训练的内容,还包括了近年来西方体育强国所倡导的新式训练理念,如核心力量训练、动力链训练、功能训练等[5]。现代体能训练也将随着体能训练理论的发展而不断扩大其外延。

核心力量训练注重核心力量区的训练,即整个脊柱及周边肌肉的训练。该理念认为核心力量是运动表现的重点,它是联系上下肢动作的桥梁,是完成技术动作的力量基础[6]。

动力链训练是在核心力量训练的基础上,强调训练的整体性。任何技术动作的完成都是由一条完整的动力链组成的。比如投铅球是从脚蹬地发力开始,力量经过下肢到躯干,通过旋转到达上肢、指尖,最后完成投掷。该理念注重身体训练的完整性。动力链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在力量或是关节灵活性、稳定性上出了问题,就不能实现效率最高的运动表现[7]。

功能性训练起初应用于医疗行业病人的恢复,随着其覆盖范围的不断扩大,已经从康复中心、健身房逐渐渗透到竞技体育领域。由于体能训练更多应用于竞技体育,故用功能性体能训练的表述更体现在竞技训练中的应用,以区别于医疗行业。功能性体能训练在核心力量和动力链两种训练理念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三维解剖面下(矢状面、冠状面、水平面)对人体关节灵活度和稳定性、本体感觉及动作模式训练,从而使训练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8]。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和功能性体能训练最为接近的概念。两者的核心理念是注重在多关节、多维度、整体性的动作模式训练。正如AP训练团队的创始人Mark Verstegen所说,运动的实质是动作模式(Sport is movement)[9]。为了与医疗机构中功能训练相区分而分别加上“运动”和“体能”的字样,以便凸显功能训练在竞技体育中的重要性。2011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为备战伦敦奥运会而成立的“备战伦敦奥运会国家队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团队”;2012年,首都体育学院“青少年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可见,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目前官方较为认可的概念。

2.2 内涵

总结中外学者对功能性训练的定义,概括总结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内涵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注重动作模式训练、注重躯干支柱力量训练、注重整体性训练、注重本体感觉训练。

2.2.1注重动作模式训练动作模式(Movement Skills)是指有效完成特定动作的方法[10]。任何完美的竞技动作,如扣篮、射门、过人等都是由具体的、单一的动作组合而成,如跳跃、旋转、制动等。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由各种复杂的因素综合而成,而高质量的动作模式是竞技表现中的关键因素之一。身体运动功能训练金字塔显示:处于最底层的是关节灵活性、稳定性训练和基本动作技能训练(FMS);在具备基本动作能力的基础上,很多专项都需要进行一般体能训练,即传统体能训练所涵盖的速度、力量、耐力等运动素质的训练(FSS);在具备上述基本运动能力的基础上,再发展与各专项相密切联系的专项体能(SSS)[11]。正确的动作模式是FSS和SSS训练阶段的基础。传统体能训练忽视了基本动作模式训练(FMS),直接进行一般体能训练(SSS),弱化了高质量动作模式的形成。

2.2.2注重躯干支柱力量训练传统力量训练通过稳定的支点支撑,进行单轨迹、单维度的最大力量训练,注重四肢的力量训练,而忽视了核心力量区的训练。核心力量发挥着稳定人体核心部位、控制重心运动、传递上下肢力量的作用。核心力量训练理念弥补了传统体能训练重视四肢训练、忽视核心区训练等弊端。然而该理念仅注重躯干及其周围肌肉的核心力量区最大力量训练,强调肌肉做工和产生力量的大小,而不注重对动作的控制。力量训练应建立在正确的动作模式基础之上。正如美国体能训练专家格雷·库克所说,训练动作能完善肌肉,而训练肌肉却不能改善动作。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中躯干支柱力量不仅包括双肩、躯干和髋部的最大力量训练,而且包括对四肢动作稳定性的控制,强调的是做动作时保持正确的身体姿态,并对四肢动作达到有效的控制[12]。

2.2.3注重整体性训练传统体能训练大部分是单关节、单平面、单维度、固定动作轨迹、有支撑的练习。重视骨骼肌力量,忽略神经肌肉系统对动作的控制;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注重训练的整体性,即人体动力链上的关节肌肉协同用力才能实现有效的动作。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功能异常、不平衡都会影响动作质量。训练过程中核心力量区、四肢的左右、上下关节与肌肉力量的均衡发展,有效弥补了传统体能训练中分割抗阻力训练过程中的弊端。

2.2.4注重本体感觉训练本体感觉,即神经对肌肉的控制。传统体能训练注重单关节、单轨迹、抗阻力的肌肉训练,并且有稳定的外部支撑。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注重在不同负荷和速度刺激条件下,完成多关节、多维度且具有本体感受性的动作训练。首先,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模式训练提高神经系统对身体稳定性、灵活性的控制能力;其次,通过激活臀大肌等股后肌群,发挥其运动发动机的作用,以此带动小肌群的发力,有效提高动作输出效率。此外,训练过程中使动作高度不稳定,以此有效激活神经与肌肉系统的控制能力。

3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内容与应用

3.1 内容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遵循人体功能解剖及运动生物力学的客观规律,对专项运动要求人体所应具备动作功能的训练[13]。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功能动作筛查(FMS)、功能动作训练、恢复与再生三个方面。

3.1.1功能动作筛查(FMS) 功能动作筛查(FMS)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矫正专家Gray Cook和训练专家Lee Burton等人设计的一个基于动作模式来预测运动员损伤风险的筛查体系[14]。英文全称为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简称FMS。与基本动作技能(Functional Movement Skills),也简称FMS,英文简写相同,但两者含义完全不同。该筛查体系通过7个基本动作和3个疼痛筛查动作对人体基本动作模式的完成情况进行确认、分级和排序,进而对受试者的运动损伤风险进行预防的评估体系[15]。每个功能筛查动作满分3分,7个基本动作共21分。如果得分低于14分则表明该运动员不应继续进行专项训练,而应加强康复训练,缓解伤痛,尽快消除运动损伤风险。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判定得分情况并进行下一步处理,筛查结果会出现以下4种情况:一是不能完成动作且有疼痛(0分)(这种情况必须到医院进行进一步诊治);二是不能完成动作,无疼痛(1分);三是有功能障碍,通过代偿能完成动作,无疼痛(二和三两种情况需要通过康复训练进行纠正);四是无代偿、无疼痛顺利完成动作。这种情况是最理想的状态,可以进一步进行功能动作训练[16]。

3.1.2功能动作训练通过功能动作筛查,发现机体动力链中的弱势环节,并通过纠正和康复训练,恢复机体的不对称、不平衡的身体形态,继而通过功能动作训练来优化运动员的动作模式,使得运动员动作更加有效、稳定,降低运动损伤的风险。其基本内容包括支柱准备、动作准备、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动作技能训练、力量与爆发力训练、能量系统发展和恢复再生7个环节[17]。以上7个环节构成了一节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课。既包含了关节灵活性和稳定性训练、基本动作技能训练,如支柱准备、动作准备;又包含了一般体能训练,如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力量与爆发力训练、能力系统发展;还包含了专项体能训练,如根据专项特点及训练目标而进行的动作技能训练。打破了传统体能训练中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的界限,注重动作模式训练的同时,将不同专项特点融入到体能训练中,进而达到提高专项运动能力的目的。

3.1.3恢复与再生“超量恢复”理论是传统体能训练中恢复与再生的理论依据。超量恢复是通过对机体施加不同负荷的刺激后,经过营养摄入、充足的休息和相应的物理治疗等手段保持或超过之前竞技水平的过程[1]。该理论认为在保证营养和休息的基础上,运动量与恢复水平成正比。所以在训练过程中,往往对运动员施加刺激,忽视对运动员进行全面、高效的恢复。一元训练理论认为运动能力的提高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是非线性发展的。“超量恢复”这种线性观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3]。功能性训练纠正了超量恢复训练的片面认识,倡导训练与康复同等重要,并且将康复融入到体能训练过程中。在功能性训练过程中通过纠正动作模式的训练方法和放松理疗手段来促进机体康复。康复与纠正训练如放松强侧肌肉,加强弱侧肌肉训练来恢复身体形态的平衡、对称;理疗放松如软组织放松和筋膜放松,超低温仓理疗等。

3.2 应用

3.2.1在竞技体育中的应用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引入中国后最先应用于竞技体育领域,主要是为国家队运动员备战伦敦奥运会而专门服务的。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国金牌总数38枚,创境外参加奥运会最好成绩。当然,竞技能力的提高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但体能训练的重要性是无可厚非的。2015年中国女排在郎平教练和国外体能训练团队的共同指导下再夺世界冠军,这也是继2004年雅典奥运会后,11年后再夺世界三大赛冠军。女排的胜利也进一步印证了功能性体能训练的重要性。随着身体运动功能在竞技体育领域被广泛的认同,国家与地方层面相继成立了体能训练中心,强化功能性体能训练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如:国家体育总局备战伦敦奥运会身体功能训练团队、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所属国家队体能训练中心、北京体育大学科研中心体能训练实验室和体能训练教研室、首都体育学院身体功能训练专业博士点、武汉体育学院建立体能训练中心、北京体科所BRISS体能训练营、上海市体能协会及其他省市体育局、体科所体能中心、体能研究室、体能工作站。其中,山东建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体能训练工程,占地7000平方米。体能训练馆的设计遵循了国际先进的体能训练理念,突出了“分类训练”和“功能性训练”,分为体能评估区、杠铃(大力量)训练区、爆发力训练区、速度灵敏训练区、有氧训练区等9个训练区域[18]。

3.2.2在全民健身中的应用2015年10月29日,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发布,建设健康中国至此上升为国家战略,实现“健康梦”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根基。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国家战略预算5万亿,健康中国列为国家战略预算8万亿。随着国家经济的增长,社会的发展,全民健身健康的观念正在发生变化,全民健身悄然成为生活的新常态:健身人群数量增长、健身意识增强、健身场地改善、健身活动频繁、健身方式多样等新面貌。同时,在全民健身理念转型的过渡期,仍出现较为明显的两大短板:一是盲目运动的人多,科学健身的人少。缺少科学运动的方法和手段是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二是健康理念的束缚。健康不是医疗卫生的专利,医疗卫生服务的对象是病人,不是正常人。正常人或健康人的生命表现提升是运动健康的范畴。功能性训练倡导全民健身要实现转型:首先是从大规模的群体活动,如广场舞、马拉松比赛等,向家庭化健身运动转型,即利用瑞士球、悬吊、攀岩壁等家庭健身设置进行即时的健身;其次是从单一的健身方式,如跑步、球馆打球,向结构化、多元化微运动模式转型;最后是从全民健身运动向全面健康生活方式转型。

3.2.3在学校体育中的的应用学生体质连年下降已然成为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有学校的责任,也有家长的责任。学校没有形成良好的锻炼风气,学校体育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家长重视文化课而忽视孩子体育锻炼,营养补充越来越多,但孩子自身缺乏锻炼;除此之外,体育课“放羊式教学”缺乏技能传授,体育教师缺乏正确的引导。上述种种原因导致学生体能下降,肺活量降低,肥胖比例增加。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和传统体育教育不同,更重视从学生生长发育规律出发,按照人体功能解剖和运动生物力学原理,通过创编一系列的动作模式并经过训练来提高神经系统对身体稳定性、灵活性的控制能力[19]。它重视对学生身体运动的功能筛查、动作准备、运动链训练、核心力量和恢复再生等检测与训练。身体功能训练以其方法简单、锻炼价值高、趣味性强受到学生的喜爱,激发了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具有广泛地推广价值。如清华附中上地学校研发的学生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内容分为室内和室外两部分,室内部分适用于在雾霾、风雨天气下学生体育运动的需要,可以矫正学生不良的身体姿态和步态,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室外身体运动功能训练通过对学生身体动作模式的训练,全面强化神经肌肉的支配能力,提高学生跑、跳、投等运动功能,为开展更加丰富多彩的体育项目奠定坚实基础,为全面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提供技术保障。

3.2.4在青少年儿童训练中的应用遵循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适时择机合理发展其身体素质。强调“玩耍”式运动训练,培育兴趣,玩得快乐。培育青少年儿童的基本动作能力,在快乐中逐渐掌握基本运动能力。研究发现:在青少年儿童发育过程中,对灵敏、速度、耐力、力量、爆发力、技能、整合等不同运动素质的敏感期是不同的[20],即每项素质的“天窗”打开期是不同的,且每项素质在两个年龄阶段是最适宜发展的(见表1)。

表1 生理年龄不同—各项素质发展敏感期示例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注重青少年生理发育规律,不强调早期专项化。通过早期的关节灵活性和稳定性训练、核心力量训练、动力链训练形成准确动作模式,并在适宜的年龄阶段从事基本运动能力训练,为日后进行专项化体能或专项技能训练打下基础。

4 结语

我国传统体能训练注重身体素质训练,为技能训练与比赛“储蓄”体能;人为地将体能与技能相对立,忽视了动作模式训练,过度专项训练成为训练的主体;运动员在高强度、重负荷的专项训练中身体形态、机能出现不对称、不平衡,进而造成运动员伤病隐患。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并不是完全否定传统体能训练的手段与方法,而是对此进行有效的补充,更加注重动作模式训练、躯干支柱力量训练整体性训练和本体感觉训练。

功能性体能训练是现代体能训练的新理念,是西方语境下的舶来品,不能完全地照搬、模仿,要依据我国运动训练的特点,构建一套本土化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理论。在体育运动的世界里,体能不是万能的,但没有体能是万万不能的。随着本土化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理论的不断完善,必将引领我国竞技体育、大众健身、学校体育、青少年儿童训练领域向更高层次发展,为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打下坚实的基础。

[1]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 肖天.论竞技体育创新的思想基础[J].体育科研,2011(4):1~4.

[3] 茅鹏.一元训练理论[J].体育与科学,2003(4):6~7.

[4] 袁守龙.现代体能训练发展趋势与对策[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4(1):40~45.

[5] 王芬.借鉴国际现代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促进我国体能训练科学化水平的提升[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1):104~107.

[6] 尹军.躯干支柱力量与动力链的能量传递[J].中国体育科技,2012(3):40~43.

[7] 姜宏斌.功能性训练概念辨析与理论架构的研究述评[J].体育学刊,2015(4):125~131.

[8] 李丹阳,胡法信.功能性训练:释义与应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10):71~76.

[9] Mark Vestegen. The 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A Reliability Study[J].J Orthopaedic Sports Physical Therapy.2012(6):530~540.

[10] 龙斌,李丹阳.功能性训练的科学内涵[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2):72~76.

[11] 闫琪.功能性训练在我国的发展[J].中国体育教练员,2011(4):34~36.

[12] 尹军.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理念与内容体系概览[J].体育教学,2014(1):12~14.

[13] 邓云龙,张海忠.论现代体能训练新理念新方法[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9(4):73~75.

[14] 扆铮,尹军.功能动作筛查的应用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5(6):75~79.

[15] 扆铮.对“功能动作训练”之“功能动作筛查”的审视与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3(3):62~70.

[16] 黎涌明,陈小平.功能性动作测试(FMS)应用现状[J].中国体育科技,2013(6):105~111.

[17] 王雄,刘爱杰.身体功能训练团队的实践探索及发展反思[J].体育科学,2014(2):79~86.

[18] 闫琪.中美两国体能训练发展现状和趋势[J].体育科研,2011(5):37~39.

[19] 张建华.功能训练的反思[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2(5):408~410.

[20] 李笋南,等.功能训练体系分类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2):75~80.

猜你喜欢
体能训练竞技力量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消防员体能训练与应用
青少年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方法
竞技精神
麦唛力量 (一)
对体能训练认识的理性回归
孤独的力量
花与竞技少女
怀疑一切的力量
新兵体能训练的伤病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