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功能性训练基本架构的科学探析

2016-01-29 07:45李洁明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体能训练功能性动作

李洁明,王 慧

功能性训练起源于20世纪末的美国运动康复和物理治疗领域,后逐渐向竞技体育领域渗透。在我国备战2012伦敦奥运会期间,国家体育总局派遣一批专家学者以及教练员等去美国学习,并翻译大量有关功能性训练的相关书籍。这也标志着功能性训练正式进入我国。当前我国有关功能性训练的研究还比较滞后,理论与实践脱节。相关概念和理论模糊等现象,导致运动员和教练员在实践训练中不能很好地把握功能性训练。笔者从功能性训练的发生与发展出发,通过对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学者有关功能性训练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进行梳理,来揭示功能性训练的基本构架及其与传统训练理论的关系,力求对目前功能性训练的理论框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期望在弥补功能性训练学术理论研究不足的同时,为运动训练提供一个科学的指导,也为加快本土化功能训练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价值。

1 功能性训练的起源与发展

本世纪以来功能性训练在全世界备受广大专家学者及教练员的关注并得到大力推广。目前在体能训练、大众健身、康复训练等领域均得到广泛的应用。从历史起源、发展背景、理论研究等方面来回顾功能性训练的发展进程将对我国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与创新提供帮助。功能性训练最早起源于20世纪美国的运动康复和物理治疗领域,起初是针对运动障碍以及病人的康复治疗[1];到了90年代随着神经系统和骨骼肌在康复中发挥作用的认知,动作训练才成为新的研究方向,美国的Gray Cook[2]在1995年设计了基于动作模式的功能性动作筛查系统;1997年他又提出了身体动力链的观点,注重身体多环节的训练,并注重运动模式的建立;到2001年他在《高水平竞技体能训练》中首次提出“功能动作筛查”概念[3];到了21世纪,功能性训练开始在健身房流行起来,并使其迅速得到传播与发展。一大批优秀的训练专家涌现出来,设计出大量的训练手段和方法,还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功能性训练体系。

功能性训练在国内的发展较晚。2010年第一个功能性体能训练实验室在北京体育科研所成立,标志功能性训练开始进入我国;2011年,国家体育总局组织翻译完成了《竞技能力的全面发展——身体功能训练的艺术与科学》和《动作——功能动作训练体系》等一批著作;2011年国家体育总局成立了“备战伦敦奥运会身体功能训练团队”并且与美国AP组织签署合作协议。这些都标志着功能性训练正式进入我国。其后,北京、上海、武汉等地召开不同形式的功能性训练的学术会议,极大地促进了功能性训练在国内的发展,一批优秀的功能性训的专家和学者也逐渐涌现出来。

2 功能性训练的概念分析

康复医学领域认为“功能性训练”是特指患者在借助训练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人体基本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4]。美国国家运动医学会认为“功能性训练是指那些涉及到具体目标动作完成的人体运动链中的部分链及连接训练,其中包含符合特定目标动作特征的多维运动轨迹加减速及稳定性的训练动作”[5]。美国运动委员会(ACSM)认为“功能性训练是部分训练动作的综合体,包含特定目标动作完成所需要的核心训练、稳定训练及平衡性训练等内容”[6]。功能性训练的发明人Gray Cook[7]则认为“功能性训练其实质就是寻求不同运动项目之间的共性特点”。Gambetta V认为功能性训练是一种多方位、多关节、强调本体感觉训练的一种训练方式[8]。他在《动作——功能动作训练体系》一书中指出,功能性训练是利用动作模式、动力链、恢复与再生、核心力量等环节的系统优化来提高运动能力的一种新兴运动训练方法和理论体系[9]。

国内有关功能性训练的界定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董德龙、王卫星等人认为功能性训练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可分为功能性耐力、功能性力量、功能性速度等,是从一个全局的角度来寻求运动员个体薄弱点的范畴[10];李丹阳在《功能性训练:释义与应用》中指出功能性训练是利用自身体重作为阻力来进行训练,要求在训练中要保持良好的身体姿势来提高平衡能力,并将平衡能力与本体感觉的训练融合为一体进行训练[11]。

综上所述,功能性训练是在力学、解剖学、神经学、生理学的指导下,设计一些全方位、多关节注重本体感觉的比较系统的动作模式,然后通过动作模式进行训练,以达到运动过程中运动链的经济与高效的目的;它强调从整体上来提高机体的运动能力以及保持基本生活所需要的身体素质。

3 功能性训练的内容

3.1 功能性动作测试(FMS)

功能性动作测试(简称FMS测试)又称为功能性动作筛查,是在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的Gray Cook和Lee Burton等人设计出来的。它是一种通过基本动作模式来预测运动风险的筛查系统,已被广泛应用于体能训练和运动康复领域。它的提出是基于婴儿基本动作形成过程,并结合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理论原理,并且广泛适用于各类人群的基本运动能力的测试与评价。功能性动作测试[12],其中的躯干俯卧撑测试、肩部灵活性测试和躯干旋转稳定性测试各附带一个疼痛排除测试(见表1)。FMS测试的每个测试动作都有严格的评分标准,评分分为3分、2分、1分、0分四个等级。累积分值低于14分说明受试者受伤的风险要高于正常人15%~51%[13],需要引起重视,进行矫正训练。

此方法通过测试受试者的功能性动作、神经系统的稳定性、肌肉控制等方面表现出的稳定性和灵活性,以及在运动过程中潜存的动作补偿问题,进而来保证机体运动链的完善,降低运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操作方法简单,只需测试人员观察受试者完成动作模型的过程,并询问受试者有无疼痛感,因此此方法深受广大教练员和测试员的认可。

表1 功能性动作测试的动作名称和目的

注:依据Gray cook, Hodges Zichardson, Michael P Reiman功能动作筛查理论[14]。

3.2 选择性功能动作评价

选择性功能动作评价是用来衡量有关动作模式练习下出现的疼痛和功能不良,是使用动作来激发各种疼痛和功能不良的出现,并找出存在与某些动作模式缺陷中的信息,是在动作模式发展成各种伤害和各种测量及相关测试之前的一次观察机会,目的不是记录动作的完美程度,而是寻找动作模式链中最薄弱的环节。所以在使用选择性功能动作评价进行评价时,可以很好地了解到一个完整的功能状态,并且能够建立一个系统的行为理念。

与功能性动作筛查相比,选择性功能动作评价的标准和分级是完全不同的,不是按功能性筛查的3、2、1、0来进行动作分级,而是根据疼痛和动作质量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即FN-FP-DP-DN四种模式[15])来进行分级评价(见表2)。选择性功能动作评价的相关动作名称和目的见表3。

表2 选择性功能动作评级标准

注:根据Gray Cook.动作——功能动作训练体系整理[9]。

3.3 功能性动作训练

功能性训练打破了以往的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强调训练的针对性和实战性,注重多维性和动态性的训练;它的训练是基于对机体基本功能性动作的测试与评价,利用专门性的动作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来降低运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以及提高运动水平和完成动作的效率[11]。功能性训练有七大部分组成,包括:动作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动作准备训练、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动作技能训练、力量与爆发力训练、软组织再生训练、拉伸训练(见表4)。

表3 选择性功能动作评价的相关动作部位和目的

注:依据Gray cook关于选择性功能动作评价理论整理[16]。

表4 功能性动作训练板块构成表

注:根据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国家队体能训练中心编著的身体功能训练动作手册整理[17]。

4 功能性训练的基本特征

功能性训练作为一种新兴的训练方法体系,打破了以往的高强度、大负荷、单一性的传统训练方法和理念,是根据人体解剖结构、生理特征、动作特征以及相关理论知识相结合而设计出来的成套动作模式来进行训练。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分析,认为功能性训练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树立训练的整体观。功能性训练不是单独的训练某一块肌肉,而是注重训练所有肌肉的协同配合能力,以及对神经肌肉的控制能力。功能性训练针对的不是肌肉而是动作,通过动作的形式使所有的肌肉可以像团队一样,协同工作,达到各项素质协调性的共同提高; (2)立足超量恢复原则。传统的高强度大运动量的训练方式,导致运动损伤的出现频率增加,功能性训练是将训练和恢复同步进行,实现竞技状态的不断提高,例如FMS测试可以很好地预防和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纠正和干预动作的不稳定和不对称,提高动作质量;(3)强化核心区域作用的发挥。核心区域主要包括腰、骨盆和髋关节。传统的体能训练主要注重四肢力量的发展,忽视核心区域的作用,功能性训练鉴于核心区域力量在运动中起承上启下的传递作用,以及维持身体的平衡性和稳定性,针对性地设计了丰富高效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增强核心力量的传递,提高动作经济性;(4)注重多维度、多关节的联动训练。人体在实际运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动作都是多围度、多关节且无序、无轨迹的。在传统的训练中,多以针对某一关节和肌肉进行训练,且有序并固定动作轨迹,无法注重关节之间的衔接和动作模式整合。功能性训练在遵循人体解剖结构和生理特征的基础上设计多围度、多关节训练方式,注重整体的动作训练;(5)练习方法与目标运动方式相一致。功能性训练是一种有目的性的训练[18],是根据运动项目动作模式之间的差异而设计出的各种不同动作练习手段。通过对基本动作模式的强化练习,提高完成动作的稳定性和经济性,能够很好地避免在传统训练过程存在的盲目性和低效性。

5 功能性训练与传统体能训练的关系

传统的体能训练是建立在现代体能训练体系基础之上,通过高强度、大负荷、器械等抗阻训练方式来提高各项运动素质。其动作结构多以单关节、某一块肌肉的训练为主,重视四肢力量发展,对核心部位的重视不够,缺乏稳定、平衡、协调和灵敏等素质的训练;而功能性训练是从人体解剖结构、生理特征和动作特征出发,遵循刺激——恢复一体化的训练过程,强调机体在超量恢复状态下进行训练和比赛,注重多方位、多关节完整动作模式的训练,重视在动态环境下机体对神经肌肉的控制能力,以及提高完成动作时的稳定性和经济性,并且在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康复方面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两者差异见表5。

表5 功能性训练与传统体能训练的区别

虽然功能性训练对运动能力的提高有积极的作用,但不能全盘否定传统体能训练的效用;功能性训练作为一种新兴的体能训练理念,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对体能训练的认识偏差,但传统体能训练是现代体能训练的科学基石,两者应当优势互补,共同促进专项竞技能力的形成与提高。现代的体能训练体系应有选择地吸收功能性训练的精华,从而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体能训练体系。

6 结论与思考

(1)功能性训练起源于美国的康复和物理治疗领域,随着美国体能训练的迅速发展逐渐渗透到体能训练领域,并得到大力发展;对于功能性概念的界定,国内外专家、学者各抒己见,并没有统一的定论,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2)功能性训练是根据人体解剖结构、生理特征及动作特征等,设计出的成套动作模式进行训练;训练的对象是动作,并非肌肉,弥补了传统训练过程中有关动作结构出现代偿或缺失的现象;具有树立训练整体观、立足超量恢复、强调核心区训练、注重多维度多关节联动训练、练习方法与目标运动方式相一致等基本特征,涵盖了功能性动作测试、选择性功能动作评价与功能性动作训练等内容。

(3)当前的传统体能训练理论正面临着以功能性训练理论为代表的新生体能训练理论的挑战,但这些新生的体能训练理论并不是完整的,不能取代传统的体能训练理论的全部。两者应当互为补充,吸取精华,将传统体能训练与新生的体能训练有效结合,促进本土化体能训练体系的建立。

[1] 黎涌明,资薇,陈小平.功能性动作测试(FMS)应用现状[J].中国体育科技,2013(6):105~111.

[2] Gray. Efficacy of low load resistive muscle training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functional classⅡand Ⅲ[J]. J Rheumatol,1997(8):1531~1539.

[3] Billforan.高水平竞技体能训练[M].袁守龙,刘爱杰译.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4] 杨时.功能性训练在体能康复训练中的应用[J].体育科研,2012(4):85~88.

[5] Boyle M. Advance in Functional Training [M].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2010.

[6] Boyle M. Functional Training for Spots [M].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2003.

[7] Gray C. Functional training for the torso [J]. NSCA Journal,1997(4):14~19.

[8] Gambetta V, Gray G. Following a functional path[J]. Training & Conditioning,1995(2):25~30.

[9] Gray Cook.动作-功能动作训练体系[M].张英波,等译.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

[10] 董德龙,王卫星,梁建平.震动、核心及功能性力量训练的认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5):105~109.

[11] 李丹阳,胡法信,胡鑫.功能性训练:释义与应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10):71~76.

[12] Gray Cook. Movement: Functional Movement Systems [M].California: Lotus Pub, 2011(12):198~224.

[13] Stemmerman J. FMS[EB/OL].http://www.Athletesperformance.com/.2011-10-11.

[14] Plisky PJ, Gorman P, Kiesel K, Butler R, Underwood F, Elkins B. The Reliability of an Instrumented Device for Measuring Components of the Star Excursion Balance Test[J]. Scand J Med Sci Sports, 2007(17):120~127.

[15] Roush JR, Kitamura J, Waits MC. Reference Values for the Closed Kinetic Chain Upper Extremity Stability Test (Ckcuest) for Collegiate Baseball Players [J]. NAJSPT, 2007(3):159~163.

[16] Hertel J, Miller S, Denegar C. Intratester and intertester reliability during the star Excurision Balance Tests [J] . Sports Rehabil. 2009(9):104~116.

[17] 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国家体能训练中心.身体功能训练动作手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4.

[18] Boyle M. Functional Training for Sports [M].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2003.

猜你喜欢
体能训练功能性动作
基于十二指肠异常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研究进展
消防员体能训练与应用
青少年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方法
一种功能性散热板的产品开发及注射模设计
动作描写要具体
对体能训练认识的理性回归
不同功能性聚合物在洗涤剂中的应用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新兵体能训练的伤病防护
防治功能性消化不良药膳两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