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的临床风险因素

2016-02-01 03:46聂瑞祥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5期

聂瑞祥

(新民市人民医院,辽宁 新民 110300)



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的临床风险因素

聂瑞祥

(新民市人民医院,辽宁 新民 110300)

【摘要】目的 整理我院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的临床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2014 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68例骨质疏松骨折患者,按照骨折情况分为骨折组与再骨折组,每组各34例患者,对两组患者进行基本情况的调查,并对患者骨折治疗情况进行分析,对两组患者建立Loigistc模型,比较两组患者骨质疏松骨折风险因素。结果 再骨折组患者的年龄明显高于骨折组,再骨折组患者中女性患者数量明显高于骨折组,两组患者上述风险原因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方面,再骨折组患者中椎体或股骨骨折患者为26例,发生率为76.47%,骨折组发生椎体或股骨骨折的患者为18例,占52.94%。两组患者上述部位骨折发生率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的风险因素与患者糖尿病、高血压以及烟酒史有关,需要根据患者的骨折部位、个体特点等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治疗以及护理,才能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风险因素比较;治疗建议

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临床发病率较高,这与患者骨强度下降有密切的关系,患者的骨密度下降,会使患者骨骼的承受能力降低,患者一旦在生活中出现轻微暴力或损伤,就会使患者骨折[1]。骨质疏松性骨折不易愈合且容易出现再骨折,其主要的骨折部位包括脊柱、胸腰段脊椎、桡骨远端以及肱骨近端等位置,极大的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本文对所选68例患者的临床骨折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骨质疏松性骨折后再骨折患者的骨折风险,对患者预防再骨折提出建议,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68例骨质疏松骨折患者,按照骨折情况分为骨折组与再骨折组,每组各34例患者。其中再骨折组中,男性患者7例,女性患者27例。年龄43~82岁,平均年龄(62.38±4.56)岁。骨折组患者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52~89岁,平均年龄(72.52±8.35)岁。上述两组患者均在我院进行骨折的检查与确诊,并在我院接受住院治疗,再骨折组患者两次骨折平均间隔时间为(1.68±0.96)年。其中椎体骨折患者20例,占患者总数的29.42%,髋部骨折患者24例,占患者总数的35.29%,股骨骨折患者为24例,占患者总数的35.29%。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1.2方法:①调查与分析方法: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调查和分析,调查方法为口头询问以及问卷调查两种,调查内容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等一般资料,对患者的骨折时间、骨折类型等内容进行对比分析。②骨密度检测方法:对两组患者的骨折部位进行骨密度仪检测,并将骨密度仪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③治疗方法:对再骨折组患者进行肱骨近端以及者股骨近端骨折患者进行关节置换治疗或内固定手术方法治疗,如患者的骨折部位为椎体以及桡骨,则采用手法复位以及夹板支具固定方法治疗,两组患者不分骨折部位均在治疗后期进行早期功能锻炼。

1.3观察指标:骨密度指标发呢为正常、低骨密度、骨质疏松以及严重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密度值与年轻者平均值的1SD内(+1,-1)为正常;患者的ISD指标与年轻者平均值的1SD内(1,-2.5)为低骨密度;患者的骨密度值与年轻者平均值的1SD内相差2.5SD为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密度值与年轻者平均值的1SD相差2.5SD并伴有多处骨质疏松为严重骨质疏松。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的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再骨折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2.52±8.35)岁,明显高于骨折组的(62.38±4.56)岁,再骨折组患者中女性患者数量为27例,占再骨折组患者总数的79.41%,骨折组患者中女性患者数量为22例,占骨折组患者总数的64.70%,再骨折组患者中有吸烟以及饮酒习惯的患者明显高于骨折组,两组患者上述风险原因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方面,再骨折组患者中椎体或股骨骨折患者为26例,发生率为76.47%,骨折组发生椎体或股骨骨折的患者为18例,占52.94%。两组患者上述部位骨折发生率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随着临床对骨质疏松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骨质疏松的患病原因与年龄有关,但年龄不是骨质疏松的唯一原因,许多有其他疾病、体质量不正常、生活方式等都会影响人们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2]。除此之外,患者的社会地位、社区卫生建设、是否口服苯二氮类药物也会影响患者的骨质疏松发病率。目前,骨质疏松已经成为中老年骨折发病原因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中老年人的骨骼健康以及身体健康带来了非常大的危害。骨折患者中,有骨质疏松症的患者髋骨骨折以及椎骨骨折发病率较高,且容易发生再骨折现象。

通过对本文所选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再骨折组患者中女性患者较多,且年龄普遍较大,患者日常生活中如果有烟酒史或有吸烟饮酒习惯则再骨折危险性较高。对两组患者的骨折部位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骨折部位以椎体、股骨以及桡骨骨折为主,再骨折组患者中,椎体或股骨骨折患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骨折组,两组患者骨折部位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再骨折的原因与年龄有关外,还与患者的性别、生活习惯有关,应对中老年人进行更为具体的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与讲解,减少患者的发病率[3]。

参考文献

[1] 叶远辉.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临床风险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7):128.

[2] 穆秉强.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的临床风险因素[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2):509-510.

[3] 石耀权.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再骨折的风险因素[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2):41-42.

中图分类号:R6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05-01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