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巴赫《哥德堡变奏曲》的创作特点

2016-02-02 17:08
黄河之声 2016年15期
关键词:哥德堡全曲变奏曲

张 娅

(解放军艺术学院,北京 100081)

浅谈巴赫《哥德堡变奏曲》的创作特点

张 娅

(解放军艺术学院,北京 100081)

巴赫在音乐史上被誉为“音乐之父”,作品《哥德堡变奏曲》代表了巴赫晚期的艺术成就,极具美感。这一代表作展现了音乐整体结构的平衡,从咏叹调的和声到变奏旋律的绚烂,无一不体现出作品卓越的创作特色,从中可以感知巴赫对于音乐完美的驾驭能力。本文分析了《哥德堡变奏曲》的内部结构之平衡美,并从全曲和变奏部分分析其创作特点,为人们分析和感受巴赫作品提供指导思想。

巴赫;哥德堡变奏曲;变奏;内部结构

《哥德堡变奏曲》创造性地体现了优雅的旋律线条、方整性结构的平衡美、简洁的和音、变换无穷的变奏旋律以及高超的技艺演绎等。人们在音乐中得以敞开心扉,感受震撼。这一创作特色鲜明的作品打破了巴赫以往的创作惯例,呈现出巴赫对乐曲结构逻辑性的感悟。通过分析全曲的内部结构及情感、咏叹调和变奏的创作特色,有助于我们理解乐曲的深层内涵。

一、全曲内部结构之平衡美

《哥德堡变奏曲》共分为32个部分,以一段咏叹调开场,并以此为主题展现变奏旋律。先是左右手相配合,演绎抒情而简洁的和声伴奏;之后以左手声部旋律作为基础来呈现整段的变奏部分;变奏之后,乐曲返回到原基调,从而让人在循环复始中感受悠长和绝美。

首先,最初的咏叹调是一段萨拉邦德舞曲,和声特色显著,音乐风格优美舒展,织体简明清丽。演奏时右手旋律抒情,左手则以和声伴奏来衬托。咏叹调的和声节奏悠缓,其每一小节几乎都包含一个和弦,而且这一特点也延续至之后的三十个变奏中,由此,和声贯穿于整个咏叹调,而不仅仅限于下行低音线条中。其次,乐曲变奏的部分达到30次,充分体现出巴洛克音乐节奏跳跃、旋律起伏、力度变幻无穷的风格,其旋律并未重复之前咏叹调的主题,而是通过右手高音区与左手低音区的羽管键琴演奏,演绎和声变奏及复调变换,从而让人们感受到音乐的平衡之美,动静结合之中富有深意。

全曲的结构也正是该作品的突出特点之一,其遵循平衡和对称的方整性结构原则,但是乐曲各个变奏中的“二部曲式”结构,与古典主义时期的二部曲式并不完全相同。它实际上是通过并置关系的乐句来展现音乐旋律,而非仅凭内部对比来展现,由此可以感知巴赫在创作过程中的不断探索。

二、全曲创作特点分析

第一,音乐首尾呼应。全曲以咏叹调部分的Aria开篇,又以Aria结尾,萨拉班德舞曲的三拍子慢速旋律风格带给人以神圣的意境。

第二,整部作品的调性基本统一,除三个变奏为g小调之外,其它均为G大调,配合得当。

第三,和声结构统一。G大调以G-d-e-G展现,g小调则以g-DE-g展现,以咏叹调作为分析重点,其由八个小节乐句构成,它们各自的四个和声结构完全相同。第一个8小节以G大调作为主音,第二个8小节转向属音和弦,第三个8小节经历了第一次反复后由属音转向e小调,随后第二部分的重复让音乐更显张力,最终第四个8小节返回到了主音G大调上。

第四,内部结构循环统一。乐曲中的三十个变奏可以每3个变奏分为一组,这10组中每一组都遵循对位法而构成独立的个体,结构分别为:抒情性变奏+炫技性变奏+卡农变奏。其中抒情性变奏类似于舞曲;炫技性变奏通常是为双层键盘设计的托卡塔,以展现精湛技艺;最后以富有节奏感的卡农变奏收尾。

第五,变奏风格有张有弛。如第1变奏以跳跃的音程和八分音符展现出一幅欢乐的图谱;第4变奏每个声部都以快节奏的三个八分音符开始,在切分节奏处互相模仿而进入;第13变奏是作品的转折点,给人焕然一新的旋律感,而在段落结束处两个音一组的小连线仿佛叹息之声;第15变奏则首次以g为主音,开始了两个降号的g小调。

三、变奏部分之创作特点

《哥德堡变奏曲》利用咏叹调主题的低音线条进行变奏,这是一种不常见的音乐创作方式。全曲以一段舒展的萨拉邦德舞曲开场后出现变奏,尤其是变奏中前四小节的低音线条给人以顺利衔接之感,将人们引入其境。而这三十个变奏形式各异,不相雷同,其最大特点是快慢有致,一时犹如秋风扫落叶般迅疾,一时又犹如春雨绵绵般和缓。同时每一个音节都掷地有声,每一小节都内涵饱满,呼应整体音乐变奏,进而勾勒出一幅壮阔的音乐诗画。

(一)变奏特点一

第二变奏实际上是一支简洁的三部创意曲,在连续的低音背景下,两个声部交错应答,给人以意外之感。第三变奏中,用单手演奏近距离声部,让听众感受复杂交错的节奏的同时,浓浓的田园味道也由12/8的时值充分表现出来。从第四变奏中似乎可以听到狂野之声,开篇三个单音仿佛生命萌动一般在不断的跳动,尤其是第二部分的托卡塔给人以振奋的力量。

(二)变奏特点二

第五变奏应用典型的意大利触键手法,常有一只手跳过另一只手的动作,同时配合着切分音的乐趣。作为全曲第二个卡农的第六变奏,以不断上行的音阶表现飘逸之感。第七变奏中,吉格舞曲节奏里加入了几个节拍标记,使节拍不至过于缓慢。

第八变奏则汇聚了全曲的演奏难点与技巧精华,同时演奏键盘的同一部分正是法国式双手交叉演绎法;而钢琴演奏避免了声音的混杂,使情感表现得纯粹又干净;双臂的交叉演奏也为听众提供了奋进的视觉效果。这个变奏以3/4拍起始,重音错落有致。

(三)变奏特点三

经过亲切自然的第十变奏之后,第十一变奏中,双手重叠反复,以12/16拍演绎柔和的韵律,让人不禁想起托卡塔的吉格舞曲。其音阶交错、颤音回荡,加上琶音变幻多端,最终又隐没于无声,令人回味无穷。

(四)变奏特点四

第十三变奏把听众带入到另一种意境,让人感受心底里的震撼,而整部作品的意蕴也由此悄然转变了,人们仿佛翻开了慢乐章。在小提琴的旋律中加入两个单音的震动感,使听众翩然若至,而最后部分左手的半音阶赋予了音乐无尽的神秘感,忽然出现的几个键盘之音则又打破了人们本以为结束的沉寂。但这一切完成之后,第十四变奏以极乐的乐感重新唤醒人们,下行乐句的篇幅饱满,而后又转为上升,此处巴洛克音乐里的装饰音不再以强音拍来演奏,而是被放在前一小节最后的弱拍上,情绪被宣泄而尽。

(五)变奏特点五

第十五变奏紧接着强悍的十四变奏,作为全曲的第一个小调变奏,它情感对比相宜。其以2/4拍类似行板的节奏呈现出广阔的音程,用下行的乐句表现伤感,但其中也不失能带给人希望的上行旋律,这也表现出巴赫摒弃绝望的音乐意境,这种坚定的信仰更揭示出作品的深意;而其最后收尾处两手的音区距离逐渐拉大,乐音最终停顿在一个几拍的休止符上,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

(六)变奏特点六

第十六变奏则是别开生面的一幕,这部分拉开了《哥德堡变奏曲》高雅的后半部分。其上半段由连续的音阶和强烈的颤音组成,这种鲜明的节奏从16小节开始更加强烈,因为这里有更为明快的赋格段节奏,管弦乐化的音乐风格以及两个3/8拍的迅捷小节都带给人雍容华贵之感。第十七变奏的托卡塔精气神十足,双手在彼此的顶部演奏钢琴,以展现双层键盘羽管键琴的特色。

(七)变奏特点七

第二十变奏来临,也就意味着演奏家暂时的休憩终止,但此部分又绝非仅是单纯的技巧表演,尤其是25~28小节的分解和弦中,音符如丛林般密布,充分表达了欢欣鼓舞之情。第二十一变奏回至g小调,半音阶的强化作用尤为明显,但其演奏快慢相宜,不会给人以卑微的痛楚感。第二十二变奏仿佛将人们从之前的无底深渊中重新又拉回到清晨的光芒万丈,G大调的回归使人如获新生一般。此处大量运用了与经文歌式相似的模仿,之后的一系列变奏均受其影响,直至整曲结束。

(八)变奏特点八

第二十三变奏则让听众痛快地欣赏演奏技巧,此处由两个三度和六度音程迅疾表现出翻浪的效果,钢琴演奏让人目不暇接,在最后的和弦处却戛然而止,如此富有感染力的韵律激起了无数人心中的愉悦。紧接着,第二十四变奏,由夸张的技艺表现转入到宁雅的音乐氛围中,这是一首八度音程的卡农,先是用9/8拍来表现田园意境,之后在9~24小节变换节奏,结尾处则由右手的大三度来表现,而大三度又非常完美地转承至下曲开篇时左手的小三度,这两个和弦契合得淋漓尽致。

(九)变奏特点九

第二十五变奏值得一提,它可谓是整个作品中最精华的变奏,表现力和感染力均相当丰富。此处节奏转回至最初的萨拉班德,如泣如诉般表现真挚的情感,还不失浪漫元素。这部分比其它变奏节拍更慢,开始处装饰性的反复单音富于歌唱性,在巴赫以往的作品创作中,这种手法并不常用;在紧张的情绪逐渐得以释放之后,不单调的倚音伴随着下行音律,最终在主音上结束。当二十五变奏结束后,也就进入了整部作品最大的难点——第二十六变奏,这一部分险象环生,其间仅有几秒钟的休整时间,随后便又投入到另一首高难度的托卡塔中。该曲需要长时间交叉手臂来完成,并要在萨拉班德的节奏基础之上加快速度,巴赫为其创作了两个时值:首先连续演奏18/16拍的十六分音符,以3/4拍完成伴奏和弦,其次以18/16拍完成最后五小节,听众从这部分可以感受到巴赫对音乐的超强驾驭能力。

(十)变奏特点十

第二十七变奏中,巴赫第一次巧妙取消了次要的低声部,由两个卡农声部相互配合,亦动亦静,并由一个出乎意料的结尾而直冲进第二十八变奏。第二十九变奏即全曲的最后一首托卡塔,它以左手擂鼓般的强音以及双层键盘上的“暴跳”和弦,展现出开篇的欢乐气氛,而左手加倍的八度跳跃则更激进,仿佛一场即兴表演,但是随后的下行音列更加体现出音乐的工整和素雅。由此,我们也进入到令人欢悦的第三十变奏,在此处巴赫出人意料地指定了一曲“Quodlibet”。选择流行民歌这一突发奇想几乎能够融化所有听众的心,无人不为之动容。

四、结语

在《哥德堡变奏曲》中,巴赫打破了以往先简单陈述主题、再大段诉说变奏的传统做法,而是从头至尾编织着平衡的乐律,音型紧凑有致,形成乐曲的方整性组合;和声简洁,节奏舒缓,将现代与古典这两种美完美融合在一起,音乐风格自成一派。整部作品一共有三个g小调的变奏,每逢此处e小调就被降E大调所取代,从灰暗的调式中透视光明;只有第二十五变奏除外,它独特的采用降e小调来表现音乐情感。纵观巴赫的整个创作年代,这部作品的形式独一无二。

《哥德堡变奏曲》继承了巴洛克时期音乐的典型特征。在咏叹调中以多变的装饰音处理,这一特征并未延续至之后的三十个变奏,低音线条与和声对咏叹调进行了充分的诠释。三十个变奏的体裁丰富,序曲、小赋格、托卡塔、卡农等贯穿其中,用完美的逻辑格局展现出艺术之美。乐曲的整体风格明丽,开阔宏大且不失柔和细腻,其创作手法值得后人赏鉴。

[1] 潘安婧.音乐的“布局谋篇”——浅观修辞对音乐结构的作用[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01.

[2] 王林.罗萨琳·图雷克对巴赫键盘作品诠释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3] 潘彦宏.巴赫《哥德堡变奏曲》的装饰音特征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2.

[4] 赵俊英.古典音乐的传承与变异——普罗科菲耶夫《第七首钢琴奏鸣曲》的主要创作特点[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5] 王铁红.找寻巴赫键盘音乐中的“魅力”——对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二卷)《F大调前奏曲与赋格》的音乐研究[J].艺术研究,2011,02.

张娅(1976-),陕西西安人,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军旅音乐与作曲技术理论。

猜你喜欢
哥德堡全曲变奏曲
民歌主题变奏曲
《九宫大成》所收【番鼓儿】曲牌旋律研究
心情变奏曲
格兰杰钢琴独奏《达荷美黑人步态舞》的创作特点
跑过哥德堡半程马拉松 更懂Volvo说的北欧幸福观
Way Out West音乐节10周年狂欢
春日条纹变奏曲
老棉裤变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