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斯塔科维奇《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演奏分析*

2016-02-02 17:08
黄河之声 2016年15期
关键词:主部肖斯塔科维奇呈示部

黄 玥

(合肥师范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肖斯塔科维奇《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演奏分析*

黄 玥

(合肥师范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肖斯塔科维奇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采用了古典协奏曲中的奏鸣曲式,在继承俄国古典传统精髓的同时有所创新。研究从演奏角度,结合不同的录音版本,探讨作品的音乐处理方式,希望对演奏者有所帮助。

协奏曲;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

肖斯塔科维奇《第一钢琴协奏曲》Op.35创作于1933年,并于同年10月15日在前苏联列宁格勒首演,属于肖氏创作中期的作品。这首作品是室内乐性质的现代化协奏曲,以“新古典主义”风格为主,织体清晰、配器恬淡,性格轻松愉快。曲中“弦乐加小号”的特殊编制、充满大胆革新构想的钢琴声部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部作品的第一乐章变化最为丰富,演奏难度较大。采用了古典协奏曲中的奏鸣曲式,深沉的主部主题与快乐幽默的副部主题形成鲜明对比,加上轻松的舞曲风格、爵士乐因素及城市浪漫曲因素。作品既继承了俄国古典传统的精髓,又有自己的创新。本文结合阿格里奇、普列文两位钢琴家的录音版本,研究作品第一乐章的演奏,希望对学习者有一定的帮助。

一、呈示部演奏分析

呈示部(1-71小节)包括引子、主部、连接部和副部。

引子(1-3小节)。钢琴部分由快速的音阶跑动开始并上行跳进到主部主题。加上弱音器的小号与钢琴引子一起持续。演奏时要弹出明亮光辉的音色。注意乐队部分持续音与钢琴声部的节奏配合。

主部(4-13)小节。第4小节音色要像大提琴一样深沉,触键要深,句子的第一个音奠定了主题深沉、悲伤的情绪氛围,要将整个臂部的力量沉下去,句子后面的音由这一个音带出。运用手指踏板的方法将第一个音按住,保持到前3个音结束,也可以使音乐听起来更深沉。引子之后乐队部分的附点节奏充满动力感,为钢琴部分的衔接做了铺垫。主部主题旋律以锯齿型为主,左右手两条线性旋律缠绕在一起,表现矛盾复杂的情绪。旋律中运用的同音连线,打破了正常的节拍规律。第9小节,左手出现了上行音阶,这是肖氏作品中很常用的写作手法,演奏时要注意体会音乐的走向。右手长音和四十六节奏型形成静、动对比,推动音乐线条发展。这里要注意双手旋律线的配合。阿格里奇将这一句中左手长音变缓、拉宽,与右手相呼应,形成矛盾纠缠。而普列文严格按谱面演奏,没有自由的变化。笔者认为在这里变缓节奏有助于表现音乐张力。第11小节色彩上有所转变,但仍然是主部材料。为了色彩变化衔接的自然,可以在第10小节末尾拉宽一些。这一小节乐队奏出之前左手音调的模仿,帮助大家回忆主题。如果说主题是地狱般的沉痛,那么这里就是超现实的天堂。为了做出音色上的变化,左手和弦要用下臂带动,轻轻的渲染出共鸣,右手音色要比左手稍浓一些。但由于这里表现的是超现实的感觉,所以音色也不宜很浓,要适度把握。阿格里奇与普列文在演奏这里时,都采用了较为干净、清晰的声音。并且在这句的结尾处都比较果断,很快的承接乐队部分。

连接部(14-45)小节。乐队部分运用了左手第4小节的材料。第22小节钢琴部分是长音加三组四十六音型,节奏要绝对准确。钢琴为四分音符长音,乐队部分用了四十六节奏型加以衬托。演奏钢琴时,心理要跟着乐队部分一起走,才能使演奏有动力、乐句有走向。速度上,阿格里奇演奏连接部时非常流畅,比普列文演奏的要快一些。第28小节ff处是句子的高点。普列文在这个音之前稍停顿以强调这个音,而阿格里奇并没有停顿。第30、31小节双手和弦长音的演奏,普列文有明显的sf,阿格里奇也有,但不那么强烈,更注重句子的流动。第36小节阿格里奇随着乐句走向力度渐强向上,而普列文从右手第2组音开始渐弱。第44小节是句子的结尾,为了有收束感并与后面乐队相连接,阿格里奇在44小节后半部用了rit。而普列文没有,只是略有收束感。

副部(46-71)小节。副部主题活泼诙谐,乐队部分的32分音符极大的增加了动力感。副部要想表现出诙谐有趣的情绪,可以适当强调强拍的音,使音乐夸张。副题刚开始时两位钢琴家的奏法基本一致。之后在50小节类似地方,阿格里奇不仅在强拍强位上加重音来突出节奏感,还强调休止之后的弱位上的八分音符,更有嘲讽的意味。而普列文只是在强位上添加重音,以突出节拍规律,谐谑性不是很鲜明。51小节第3拍普列文很强调休止后的16分音符三连音,像一种突如其来的声音。54小节钢琴右手高声部的六度音程,与乐队的装饰音升D、E相应和,充分体现了滑稽幽默的形象。60小节音乐进入小号独奏部分,这时钢琴部分需要充分聆听乐队的主题,心里以两拍为一个单位与乐队应和。

这首作品的主部与副部,不同于一般的奏鸣曲式的主副部。一般奏鸣曲式主部较有动力感,而副部相对抒情一些,而这部作品主部深沉悠长,副部却动力十足。这不同寻常的设计也是肖氏的不同之处。

二、展开部演奏分析

展开部(72-117小节)第72小节是乐队的主题。76、77小节右手为背景音,但骨干音音色要明亮。80、81小节钢琴主奏部分是很男性化的旋律。弹奏这句时要手掌撑好,从上至下的“冲”下去,要非常有爆发力才行。同时要分清主次,将A、B、E、D作为主要音,才能弹出流畅的乐句。82小节最后两拍是过渡音,两位钢琴家处理不同。阿格里奇在第三、四拍的强位上加以强调,而普列文将这4个音每个都加以强调。85小节的降B音阿格里奇略强调,而普列文轻下来了。92小节这里是一个高点,钢琴与乐队进行对抗,节奏上相互交错。从这一句需要将音乐的张力撑上去,一直走到95小节。阿格里奇在94小节节奏稍自由,而普列文按严格的节奏演奏。105小节第一个音上,阿格里奇加了重音,有种突然的惊喜感。106小节这一段要做到钢琴与乐队默契融合不是易事,左手的节奏要绝对准确。不停的模进将音乐向上推,在经历了5次重复之后到达fff。116小节由于是在低音区演奏,为了保持音响的干净,不需要用踏板。118小节乐队用弦乐进行连接,依然是主部材料。

三、再现部演奏分析

再现部(118-176小节)由连接部、副部、和结尾构成。

连接部(118-130小节)的122小节是主部材料,相比乐队部分的紧张情绪,显得更抒情。这里阿格里奇的演奏更为感性,而普列文的演奏较为理性、客观。第130小节小号与钢琴承接,131小节进入副部。

副部(131-164小节)再现呈示部副部的内容,因此在形象、情绪上都与呈示部副部相似,要突出音乐的诙谐性。131小节普列文演奏的速度不是太快,强调左手三连音的第一个音,节奏感强。阿格里奇演奏的较快,没有着重强调左手三连音,而是以右手为主。144小节阿格里奇在第二、第四拍上加入了重音,打破了节拍规律。158小节句尾收束普列文用渐弱处理,而阿格里奇的处理一气呵成没有渐弱。

尾声(165-176小节)的速度作曲家标为一个四分音符84的节奏,比呈示部主题的速度慢一些。阿格里奇的演奏明显放慢了速度,比呈示部演奏的更为深沉。而普列文演奏的速度与呈示部基本一致,笔者认为阿格里奇的演奏较符合作曲家意图。168-171小节,阿格里奇用了节奏上的自由处理,以增加音乐的张力。174小节的休止,普列文停顿了一下强调收句,而阿格里奇没有那么明显。

四、结语

肖斯塔科维奇《第一钢琴协奏曲》在演奏时技术上会有很多看似简单、演奏时却很困难的音型,需要耐心扎实的练习,将这些地方弹的轻巧有光彩。节奏上,要充分突出节奏的特点,可以适当使用自由处理来体现音乐的张力。钢琴与乐队合作方面,要时刻聆听乐队的色彩变化,将钢琴与乐队融合在一起。另外,在演奏时可以将钢琴家的演奏方式与自己的想法结合,寻求适合自己的处理方式。

[1] 杨凌云.不同演奏版本中弹性节奏的比较——以肖斯塔科维奇《第一钢琴协奏曲》的五种演奏版本为例[J].交响,2002,03.

[2] 罗巍.演奏肖斯塔科维奇《第一钢琴协奏曲》(Op.35)的理解前提[J].黄钟,2013,03.

2016年度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肖斯塔科维奇〈二十四首前奏曲〉Op.34的节奏与演奏研究》研究成果(SK2016A0749)

猜你喜欢
主部肖斯塔科维奇呈示部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奏鸣曲式的连接部特点研究
肖斯塔科维奇第四首赋格曲音乐分析
浅析奏鸣曲式的戏剧性
传承与引领
红场上的癫僧读肖斯塔科维奇回忆录《见证》
论门德尔松《无词歌》中奏鸣曲式结构的“返祖”与创新
直面抑或逃离:肖斯塔科维奇的一生
鲁托斯拉夫斯基《第三交响曲》之背景结构解析
为何见证
——给肖斯塔科维奇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呈示部和声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