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星海四部大合唱创作之共性与个性略探*

2016-02-02 17:08
黄河之声 2016年15期
关键词:冼星海大合唱民族化

杜 进

(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四川 成都 610021)

冼星海四部大合唱创作之共性与个性略探*

杜 进

(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四川 成都 610021)

冼星海一生创作有四部大合唱——《生产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牺盟大合唱》。这四部大合唱的创作是在抗日战争背景之下,以人民革命斗争和生产劳动为题材,以创新的手法和进步的技巧写作而成,它们的成功创作,不仅在抗日战争期间给抗日军民以极大的精神鼓舞,同时,作为音乐界的一大创举,也将中国新音乐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本文将对冼星海四部大合唱进行整体性的浅要分析,通过对其作品创作中共性与个性的总结,相信也会给今天中国音乐的创作以新的启示。

冼星海;《生产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牺盟大合唱》

冼星海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作曲家,毕生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且影响深远的音乐作品①。这些音乐作品大多以贴近人民生活的内容和为大众所普遍接受的曲调写作而成,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因此冼星海也被誉“人民音乐家”②。

《生产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牺盟大合唱》是冼星海于1939年至1940年间在延安创作完成,这四部大合唱的创作是在抗日战争背景之下,以人民革命斗争和生产劳动为题材,以“大众化、民族化、艺术化”为原则,与西洋音乐大胆结合创作而成。它们的成功创作,不仅在抗日战争期间给抗日军民以极大的精神鼓舞,同时,作者首次尝试以大合唱的形式写作,更成为音乐界的一大创举③,由此,也将中国新音乐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四部大合唱在创作速度、产生的时代背景、题材、内容的现实性以及所遵循的艺术原则等方面是相同的,但作曲家在创作中又根据其体裁、内容的不同,运用不同的艺术手法进行处理,从而使这四部大合唱具有各自不同的艺术魅力。直到今天,如《黄河大合唱》这样的作品依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并对今天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有着巨大的鼓舞作用。然而由于受历史、时代的局限,其余三部大合唱在今天我们已鲜少听到,但冼星海四部大合唱中的创作经验却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一、四部大合唱创作之共性

(一)大合唱产生的时代背景

延安作为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吸引着世界各地无数的青年志士。1938年4月鲁迅艺术学院建立,受到“鲁艺”的邀请,冼星海在辗转经历了巴黎、上海、武汉之后,于同年11月来 此担任音乐系主任。与此同时全国的抗日战争已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以前的抗日救亡歌曲已不能完全满足大众的需求,他们急需一种新的声音,而冼星海在延安的生活也相对安定,无干涉拘束,他便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创作、研究中,开始尝试以民族化的形式、进步技巧写作具有中国作风的大型音乐作品。1939年至1940年间,冼星海在陆续看到塞克、光未然、天蓝、傅东岱深入实际后写下的真情实感的歌词时,非常激动,欣然接受,写下了《生产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牺盟大合唱》等四部具有进步意义的大合唱。

(二)惊人的创作速度

冼星海创作作品的速度是非常惊人的,他在上海期间就创作了三百多首救亡歌曲,且都是在短时间内创作出来的,有些作品的创作甚至是在一小时内完成④。其最具代表性的四部大合唱也只用了短短一年左右时间,而每一部大合唱的创作时间均不到一周——《生产大合唱》作于1939年3月1日—3月6日,仅用了六天时间创作完成;《黄河大合唱》作于1939年3月26日—3月31日,仅用了六天时间创作完成;《九·一八大合唱》作于1939年9月,仅用了六天时间创作完成;《牺盟大合唱》作于1940年3月24日—3月25日,仅用一天的功夫便创作完成,速度更是惊人。

然而,快速并非草率、敷衍,这些被冼星海在短时间内创作出来的音乐作品,也绝非“粗枝烂叶”,他对待音乐创作的态度是极其认真、严肃地,比如《九·一八大合唱》中的一个降三度,《怒吼吧!黄河》中的一个装饰音,他都会进行细致的推敲安排;一个音也不能含糊,甚至连终止时应该延长或应该休止多长时间都有所讲究,不能轻易动,否则就重新写⑤;在写《黄河大合唱》中《黄河船夫曲》一曲时,为了创作得更好,便反复要求渡河的同志哼唱渡河时候听到的船夫号子,哼完之后便马上记下,再核对;《黄河颂》就谱写了三个,但还是不满意⑥;《牺盟大合唱》的创作时间虽只有一天,但他认真修改了很多次,修改的时间远远超过创作时间的⑦;每写完一个作品便会找人反复唱,听取他人意见,然后再做修改等等类似这样的例子都足以证明。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创作态度,四部大合唱才能够在创作完成后第一时间便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并迅速传播开来,《黄河大合唱》才能成为中国音乐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至今依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同时,冼星海能够在短时间内高质量的完成这四部大合唱,也充分显示出他娴熟的写作技巧和出色驾驭作品的能力。

(三)题材、内容的现实性

音乐来源于现实生活,是人类情感表达的最好方式。冼星海曾多次强调音乐在抗战中的重要性,他希望能深入到大众中去了解他们的真实生活,创作出真正为大众所需要的,贴近现实生活的,能为祖国服务的音乐。希望能借助音乐的力量将一切苦难的人民团结来,奋起反抗,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抗日战争时期,人民备受压迫,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全国一方面进行着大生产运动,一方面还要积极的应战,冼星海从这一现实题材出发,以生产大运动、黄河两岸人民的英勇斗争、九·一八运动、山西牺盟会这些紧贴人民生活的内容,写下了《生产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牺盟大合唱》,不同于以往那些“打呀、杀呀、冲呀”、过分伤感和颓废的、不能给人民群众带来鼓励和兴趣一类的歌曲,这些作品不仅感情真挚地唱出了所有爱国人士抗日救国的心声,真实地表达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而且更加坚定了中华民族抗战到底的决心和意志,成为人民群众积极投身抗战的有力武器。因此,我们说这四部作品在题材、内容上是具有现实意义。

(四)创作原则

从冼星海书信、日记、论文、回忆录及创作札记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其短暂且艰辛的音乐创作生涯中,创造一种具有中国作风,普遍的,能为大众服务的新音乐一直是冼星海音乐创作的理想,事实上,他也一直践行着这一理想。冼星海在《生产大合唱》座谈会中便讲到:“……在此我顺便提出三个口号,音乐应当大众化、民族化、艺术化。只有能够朝着这方向干下去才能成功为中国很好的音乐。”⑧他所创作的《生产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牺盟大合唱》也始终以这一口号为原则进行创作,这四部大合唱中所蕴涵的“民族性、大众性、艺术性”也正是作品能深受群众喜爱,获得成功地关键所在。

(五)创作手法

在音乐作品的创作上,冼星海希望建立“民族化、大众化、艺术化”的中国新音乐,他认为建立中国新音乐:“……要以“大众化”为第一要紧,通过民族的形式和内容来创作民族的新兴音乐。在作风上不能抄袭或模仿欧洲音乐,不要趋向从前封建的形式和内容,或颓废的作风。创作者可以利用欧洲曲体来创作中国新音乐,但要有新的和声,旋律性与调性方面是要中国的、民众的、通俗的。……”⑨由此可见,在音乐创作的作风问题上,冼星海非常赞成将中国音乐与西洋音乐相结合。冼星海在四部大合唱的创作上既采用西方音乐的体裁与作曲技法,又借用民歌、器乐、戏曲等中国音乐元素,创造性地将中西方音乐巧妙地结合起来,为中国新兴音乐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大合唱”的写作形式

合唱是来源于欧洲,这种集体歌唱的声乐艺术形式,最宜表现雄伟的气势和团结的力量。中国人创作合唱歌曲从学堂乐歌时期就已开始,而以大合唱的形式写作音乐作品,冼星海当为第一人。大合唱是以“套曲”的结构来贯穿发展音乐,冼星海首次在《生产大合唱》的创作中采用这种形式写作并一举轰动,被认为是“指示了中国新音乐的方向和作风”⑩。随后,陆续创作的《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牺盟大合唱》也都采用这种形式进行写作,并获得成功,成为中国音乐界的一大创举,同时,也掀起了创作大合唱的高潮,推动了合唱艺术的发展。

2.民族化音乐的探索

民间音乐是从人民群众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最为密切。冼星海对民族化音乐的探索,则主要体现在对民间音乐和民族化的调式音阶等的应用上。冼星海四部大合唱的创作成功地融入了这些中国化的音乐元素,从而使大众在他的音乐中找到了情感的共鸣,并能够迅速在群众中传播开来。

对于民间音乐的运用冼星海尤其重视民歌,他认为“民歌是从大众的现实生活中生长出来的,是中国音乐的中心部分,要了解中国音乐,就必须研究民歌”⑪。四部大合唱中均使用了民歌的素材,如呀、嘿、咳、哟、得儿吔嗬、哎咳哟、龙格龙格龙格龙这些中国独有的衬词;此外,如《生产大合唱》中《酸枣刺》、《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水谣》、《九·一八大合唱》、《牺盟大合唱》中《民众武装曲》等对民族五声调式的使用;如《九·一八大合唱》中《九·一八子夜歌》,《牺盟大合唱》中《民众武装曲》和《打到顽固分子》等对戏曲、曲艺音乐元素的使用;如《生产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中对于中国乐器的使用以及《黄河大合唱》中《保卫黄河》、《九·一八大合唱》等对于民族化节奏的探索,使四部大合唱的“民族化”表现得更为鲜明。

3.复调化的织体

复调化的织体写法是冼星海四部大合唱的又一大特点,他也曾在《民歌研究》等论文强调了他对于复调音乐的看法,由此也可看出他对复调作曲技法的重视。

冼星海四部大合唱中对复调的使用,主要采用对比复调,模仿复调以及二者相结合的复调等,突破了传统的主调音乐形式,使作品具有更多的可能性,更加具有表现力。如《生产大合唱》第三场“秋收”中采用模仿复调写作而成。《黄河大合唱》中的《河边对口曲》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二人对唱的曲调各不相同,形成调式间的对比复调;《保卫黄河》通过齐唱及第二、三声部进行轮唱的卡农式模仿复调写成;《怒吼吧!黄河》运用模仿与对比的方法综合而成。《九·一八大合唱》第一段中的一段由男生声部构成的二部八度卡农写成,后又采用对比复调的写法,或者在节奏上形成模仿。《牺盟大合唱》中《保卫牺盟》采用对比复调的写法;《三年的牺盟》通过加上民族音乐衬词形成卡农模仿的手法;《民众武装》第二段采用下八度卡农形式等。

二、四部大合唱创作之个性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又受共性的制约。在音乐中,共性并不能使我们更全面、清晰的认识它,反而由于其鲜明的个性,使音乐的风格也愈加鲜明。而这两者又可以相互转化。

冼星海四部大合唱的创作尽管都是以“民族化、大众化、艺术化”为原则,以西洋作曲技巧和民族化的音乐元素结合的创作手法进行创作,然而四部大合唱在风格上却是完全不同的。

(一)内容决定形式

冼星海在谈到“什么是民族形式”时曾强调到:“内容与形式是不能分离的,有什么内容,就决定什么形式,而不是形式去决定内容,形式须和内容统一”⑫四部大合唱不同的内容决定了四部大合唱不同的呈现形式。

《生产大合唱》以生产大运动为题材,以民歌和民间歌舞音乐为素材,采用活报化的形式写作,是一部具有表演性的大合唱。冼星海将全曲共分四场:《春耕》(合唱)、《播种》(独唱)、《秋收》(混声合唱)、《丰年》(独唱与大合唱),从几个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抗日革命根据地人民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进行大生产运动的场面。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史诗性与交响性兼具的大合唱。作品以黄河为背景,以黄河两岸英勇斗争的人民为题材,以配乐诗与朗诵的形式将八个乐章统一起来,八个乐章分别为《黄河船夫曲》(合唱)、《黄河颂》(男生独唱)、《黄水谣》(女生合唱)、《河边对口曲》(对唱、合唱)、《黄河怨》(女生独唱)、《保卫黄河》(齐唱、轮唱)、《怒吼吧,黄河》(合唱)。在这部作品中冼星海将人民群众和自己强烈的时代战斗精神相结合,充满了时代斗争的生活气息。

《九·一八大合唱》全曲以“九·一八”事件为题材,以人民群众在欢庆胜利时回顾战斗历程为内容,是一部以叙事为主的大合唱。冼星海以交响性的原则,结合回旋曲的形式写作,将其分为五大段,主要以混声合唱的形式为主。

《牺盟大合唱》是为山西牺盟会而作,以群众联唱的形式写作。作品由《我们是牺盟会员》(齐唱)、《民众武装曲》(女高音领唱、齐唱及轮唱)、《三年的牺盟》(男女声对口曲)、《打到顽固分子》(男声对唱、齐唱)、《战斗吧!牺盟》(齐唱),《保卫牺盟》(混声合唱)等六个乐章组成,从不同的侧面塑造了牺盟会在战斗中的光辉形象。

(二)不同民间音乐素材的使用

民间音乐具有地域性的特点,这是由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性格气质以及审美情趣的不同所导致,因此,不同地区的民间音乐在语言、旋律、调式音阶等方面也就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些不同地域和不同形式的民间音乐被作为素材运用到音乐作品的创作中,也必然影响其作品的风格,这也正是冼星海四部大合唱风格各具的原因所在。

《生产大合唱》以陕北音乐为主,第二幕的《二月里来》具有浓郁的江南风味,同时,尝试使用中国乐器,也使这部作品更加新颖;

《黄河大合唱》中《黄河船夫曲》采用劳动号子的体裁;《黄河之水天上来》引用了《满江红》、《义勇军进行曲》两首歌曲的旋律片段,采用中国传统乐器三弦伴奏;《黄水谣》采用民谣的曲调;《河边对口曲》采用民谣形式和具有陕北和山西风味的音调写作,一问一答的对答,再配合着中国风味的伴奏和打击乐器,使其别具一格;《保卫黄河》以中国旋律写作,在节奏上吸取了广东舞狮音乐的特点,同时,作品中“龙格龙格龙格龙”衬词的运用,尤为出色。

《九·一八大合唱》第一段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锣鼓点的节奏配以陕北秧歌风味的新曲调,使其具有舞蹈性特点,《九·一八子夜歌》以我国戏曲曲艺音乐中板式变化的手法表现戏剧性的效果。

《牺盟大合唱》因专为山西牺盟会所作,因此整部作品以山西地方风格音乐为主,《民众武装曲》采用的是分节歌形式,歌谣体,前半部吸取了坠书音乐的风格;《打到顽固分子》吸取了说唱音乐的素材等等。

三、结语

抗日战争时期,冼星海创作的四部大合唱无论是在思想性还是艺术性方面,都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作品中更加贴近大众生活的现实性题材、内容,也真正地做到了音乐为人民服务,为政治服务。四部大合唱的成功创作,不仅推动了中国合唱事业的发展,将中国新兴音乐的创作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更为后来的音乐创作提供了新的范例。同时,作品中“民族化、大众化、艺术化”的理念,将西洋作曲技巧与民族化的音乐元素巧妙融合起来的作风,这些成功的创作经验,对于当今的中国音乐创作,依然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注释:

① 关于冼星海生平及创作,可以参考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于1989年9月出版的《冼星海全集》(第一卷)及有关冼星海的专业书刊、论文等。

② 钱韵玲.忆星海.冼星海专辑(四):101.

③ 冼星海.创作札记.冼星海专辑(一):153.

④ 冼星海.创作札记.冼星海全集(一):147.

⑤ 金颖.星海先生二三事.冼星海专辑(四):46.

⑥ 邬析零.黄河大合唱是怎样诞生的.冼星海专辑(四):62.

⑦ 张鲁.我们常想着的亲爱的导师.冼星海专辑(二):257.

⑧ 《生产大合唱》座谈会记录.冼星海专辑(一):201.

⑨ 冼星海.鲁艺与中国新音乐.冼星海专辑(一):53.

⑩ 冼星海.创作札记.冼星海专辑(一):154.

⑪ 冼星海.为什么研究民歌.冼星海专辑(一):66-67。

⑫ 中国音乐民族形式问题.冼星海专辑(一):138-139.

[1] 冼星海.冼星海专辑(一).北京: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研究所, 1962,6.

[2] 冼星海.冼星海专辑(二).北京: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研究所, 1962,11.

[3] 冼星海.冼星海专辑(四).广东: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11.

[4] 梁燕麦.民族解放的战歌——介绍冼星海的《九一八大合唱》[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85,04:64-67.

[5] 洪飞.歌颂山西人民的英雄战歌——《牺盟大合唱》[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85,04:68-74.

[6] 彦克.星海同志和他的《牺盟大合唱》[J].音乐研究,1984,03:24-34.

[7] 姜元禄.冼星海的合唱歌曲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87,01:36-40.

[8] 张旭冬.冼星海复调技法研究(下)[J].音乐研究,2005,02:75-87+97.

[9] 张旭冬.冼星海复调技法研究(上)[J].音乐研究,2005,01:5-21.

[10] 王晶.浅析冼星海复调音乐的民族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5:147-150.

四川音乐学院院级研究生科研项目《冼星海四部大合唱创作之共性与个性略探》研究成果(CYYJS201523)

猜你喜欢
冼星海大合唱民族化
动画片《葫芦兄弟》的造型民族化特征分析
一二·九大合唱
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化音色探析
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油画民族化创新探析
坐标式的“艺术高峰”——冼星海《我学习音乐的经过》读后
春天的大合唱
硬币事件成就冼星海
冼星海等人应该是“国立音专”的优秀学生
形成老区宣传“大合唱”
大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