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专业为依托,构建高职生就业指导教育新模式

2016-02-08 08:29杨玉霞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高职生就业指导毕业生

杨玉霞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以专业为依托,构建高职生就业指导教育新模式

杨玉霞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加强高职生的就业指导教育迫在眉睫。本文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针对就业指导不得力,创业意识不强,缺乏职业规划,专业特色认识不清等问题,提出以专业为依托构建就业指导教育新模式: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就业培训和指导机制;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加强人才信息网络建设;以专业为依托,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

专业;就业指导;模式

就业问题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核心问题,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加大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作为为国家培养高技能技术人才的高职院校如何更好地长远发展,抓好就业问题是关键。而抓好就业问题,重点在于要以专业为依托,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就业教育新模式。本文以信阳职业技术学院2009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针对他们的就业意向、就业指导进行问卷调查,旨在发现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出现的新问题,并能针对问题提出合理的就业建议,为我院及国家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参考。

1 调查方法与样本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涉及到师范类、医学类、理工类,涵盖中文、英语、数学、计算机、会计、临床医学、护理、学前教育、装潢设计等专业。共发放调查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66份,有效率95.8%。在问卷样本选取上,采用系统随机取样法,从总体样本中抽取100份,抽样比率为8%。在问卷调查的同时附带访谈调查,样本所属学科比例如图1所示。

图1 样本所属学科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就业意向调查与分析

2.1.1 就业单位的调查与分析

通过调查并运用SPSS统计,我们发现,毕业生就业意向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国有企业(29%)、学校及科研院所(20%)、外资企业(20%)、国家机关(15%),这三者占被调查对象的84%(如表1所示)。

表1 就业单位选择排序

从表1可以看出:首先,企业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一线的技术型人才,就业岗位是企业生产线。其次,就业选择方面具有性别倾向,女性倾向于学校、研究所等单位。另外,毕业生不愿到基层就业,倾向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

2.1.2 对毕业去向的调查分析

表2 毕业去向排序

调查显示,就业是毕业生的主要去向,这与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有关。其次是继续深造,27%的学生选择了专升本,3%的学生选择出国,反映了部分高职生对知识技能及自我提升的渴望。第三,高职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创业意识,他们是技能型人才,职业能力强,同时,国家也积极鼓励和倡导大学生自主创业。第四,部分毕业生就业选择目的不明确,这是因为他们没有职业规划。第五,在自主创业方面,男性多于女性,说明在职业开拓方面,男性更具创造力。

2.1.3 对自身评价的调查与分析

表3 自身评价(%)

认清自我,正确定位职业是每个高职毕业生成功就业的前提。调查显示:第一,高职毕业生对自身兴趣特长有清醒的认识,比例达到85%。第二,职业目标选择明确,比例达到75%。第三,对社会缺乏了解,比例达到53%。第四,高职生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比例达到60.8%。以上事实表明,高职生能够认清自我,但对职业市场缺乏足够了解,对社会人才规格需求没有系统的认识和规划,这同时也为学校职业指导指明了方向。

2.2 就业指导的调查与分析

2.2.1 就业指导成效

图2 就业指导的满意程度

就业指导工作的成效直接影响着毕业生就业质量[1]。目前,高职毕业生对本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总体是不满意的,比例达到60%。这说明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不能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这也表明了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成效甚微,就业指导教师的不合格、就业指导形式大于内容等都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2.2.2 学校就业指导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存在诸如师生信息传递不对等、就业指导教师缺乏专业指导、教师指导力度不够、国家政策解读与传达不及时等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就业指导部门应当积极重视和解决这些问题。

2.2.3 学生对优质就业指导服务的期望

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希望学校提供就业政策与形势分析、校园招聘等信息及求职技巧的培训,同时向社会提供毕业生等信息服务。这与学生的自我认识情况调查结果相吻合,由于对社会职业市场不了解,希望成功就业,渴望了解社会,学生希望学校提供这方面的就业指导服务。

3 调查结论

3.1 就业指导不得力

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就业机构职能不健全,就业指导效果差。就业指导机构没有独立成为一个部门,对毕业生的指导工作只限于人数的统计,没有从职能上给予明确的定位分工。二是就业指导教育没有体现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就业指导人员行政性命令多于指导性教育,对学生的心理需求不够重视,对求职技能的培训也是简而概之,没有针对具体专业市场需求个别教育指导,对就业单位人才信息传递不及时到位。这些都是制约学生择业的瓶颈,致使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盲目性、无序性和从众性的行为和心理。

3.2 创业意识有待增强,加强职业规划教育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国家积极鼓励和倡导大学生自主创业并要求职业院校为高职毕业生创造条件。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他们创业的职业技能。另外,引导高职生积极正确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高职生缺乏科学的职业规划,学院只是从学生毕业那一年开始职业指导而没有结合从高中或大一开始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别指导和规划,这无疑是不利于高职生个人今后的持续发展,导致他们在职业选择时对自己的职业定位错误,好高骛远,给自身就业带来困难,给社会带来压力。

3.3 高职生就业好高骛远,不切实际

高职生在择业时更多的是倾向于薪水高、体面的外企、国企以及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没有根据自己的专业和个人发展需要从基层做起,积累经验,这说明部分高职生就业不切实际,好高骛远[2]。因此,高职院校在就业教育中要注重学生的择业思想教育,让学生认清自我,分清形势,理性就业。

4 建议与构想

4.1 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就业培训和指导机制,体现专业特色

就业是民生问题。大学生成功就业是高职院校持续发展的关键,大学生就业是涉及社会、学校和大学生各方面利益的重要问题。政府应该积极引导社会企业介入大学生就业,建立大学生就业指导专项基金,学院监督部门以各级学院的就业指导为重要督导对象和考核合格的对象[3]。高职院校应加强就业培训和指导资金投入力度,以专业为模块,联合社会企业、用人单位成立就业指导中心,配备专职人员对学生的就业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训。

4.2 建立就业信息网络平台

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就业信息网络平台[4]。与企业建立一对一的职业规格需求信息平台,便于学生查询自己需要的信息。建立自己院校的就业网站,传递本校学生的就业信息情况和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用人单位提供用人信息。加强校际、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及国家间的毕业生信息系统建设,建成全国性的人才信息网络体系以及用人单位需求信息资料库,为毕业生就业提供畅通的信息渠道。

4.3 以专业为依托,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

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要充分认识自己的专业特点并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5]。高职院校通过开展各种创业文化活动、宣传就业和创业知识,进行各类创新创业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校也可以鼓励学生在学习期间通过到工厂等实习基地去锻炼等途径提高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

[1]蒋建荣,詹启生.大学生生涯规划导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53-58.

[2]商江.浅谈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J].教书育人·大学频道,2014(1):11-12.

[3]许敏.浅议大学生就业中的问题与措施[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16):69-70.

[4]王保义.论师范生就业市场化与高等师范教育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28-30.

[5]葛道凯.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7):5-6.

责任编辑 闫桂萍

G717.38

A

1674-5787(2016)06-0007-03

,ebook=12

10.13887/j.cnki.jccee.2016(6).2

2016-10-18

杨玉霞(1978—),女,河南信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猜你喜欢
高职生就业指导毕业生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