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机制与运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的生成建构

2016-02-26 04:49吴慧玲齐晓安张玉琳
学术探索 2016年4期
关键词:嵌入常态化日常生活

吴慧玲,齐晓安,张玉琳

(1.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2.上海财经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 200433)



嵌入、机制与运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的生成建构

吴慧玲1,齐晓安1,张玉琳2

(1.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24;2.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433)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建设因应群众日常生活实践的精神文化需求而生成。运用嵌入性理论分析工具,从现实诉求、认知系统、情感认同以及行为实践层面透视核心价值观常态化的价值。基于结构功能主义剖析核心价值观常态化固态机制,以日常化的实践机制、生活化的学习机制以及规范化的监管机制保障常态化建设良性运行。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生活嵌入、政治嵌入以及日常机制嵌入构建常态化建设的动态路径。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嵌入;结构功能主义;日常生活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P31~32),学术界对核心价值观的解读主要集中于价值观念的内涵阐述,表现为从国家、社会和个体三个层面对其进行理性思考。当前,问题的关键是如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摆脱形式主义和运动式思维的束缚,将其作为社会系统运行的常规事务,构建高效科学的常态化机制,最终嵌入群众日常生活实践。笔者将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常态化的基本概念出发,探讨常态化建设何以可能,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的生成路径。

一、简要回顾与概念界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常态化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的研究集中表现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活化和常态化。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如杨业华从教师主体角度出发,即教师自身的道德水平、能力高低、政治信仰等素质与大学生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效果息息相关。[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的现实困境研究[3]如吴翠丽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嵌入日常生活,可能遇到以下困境:第一,理论的长远性与日常生活的实用性的冲突;第二,理论的凝练性与日常生活的经验性的隔阂;第三,理论的普遍性与日常生活的情境性的矛盾。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的实现路径研究。学者们从过程控制、课程优化、主体整合以及旗帜引领等多个角度阐述了核心价值观的实现路径。如王长伟从过程控制的角度提出培育队伍常态化、培育路径常态化、活动开展常态化和机制构设常态化。[4]彭菊花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出发,提出立足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熟练把握课程内在规律,传授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优秀的教师。[5]邓堂莉提出在学校运作常态化的基础上推动核心价值观的常态化建设,即形成学校、院系、群团、教师、社团等全方位教育体系。[6]张耀灿从榜样文化的优势出发,提倡以榜样文化推动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构建。[7]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建设的研究呈现学理层和实践层相互割裂的态势。一部分学者着力研究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嬗变及范式重构,另一部分学者则从现实实践的角度出发研究核心价值观常态化建设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解决措施以及增强路径。本文从嵌入性的视角出发,在结构功能主义基础上构建核心价值观的常态化机制,合理嵌套核心价值观的日常生活内涵与日常生活实践,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的生成。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的基本界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是指通过制度化措施将核心价值观嵌入群众日常生活,从而引领社会思潮,指导群众日常生活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包括建设理念常态化、建设方法常态化、建设进程常态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理念常态化是指以理论创新构建生活化的价值体系,通过大众化的语言符号构建精准的表达方式,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引导思想文化建设,在个人心理上打上深刻的烙印。建设方法常态化是指在整个社会生态系统中采用平民化的思想建设方法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借助常规形式构建社会主流话语体系,避免运动式的形象工程。建设进程常态化是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有机结合,通过设定阶段性目标推动建设效果的科学性和持续性,避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集体矮化或过分拔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建设不是某个部门的局部建设,而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集体生活实践,应当着眼长远,统筹协调。

二、嵌入视角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的价值透析

(一)何为嵌入与嵌入为何

“嵌入”一词最早作为生物学概念出现,是指将特定分子插入并结合到DNA链中相邻的碱基对之间,从而使DNA发生某种变化。人文社会科学将“嵌入”概念运用到对社会关系的研究,嵌入性理论认为行动者并非独立存在于社会脉络中,而是深刻扎根于社会关系之中,并对社会关系解构重组。人文社会科学最先使用嵌入性概念的是波兰尼,他在《大革命》一书中将嵌入性作为分析社会经济变化的工具,剖析了经济在社会关系中的结构和作用,将市场竞争嵌入社会关系的关键并非纯粹的经济手段,而是有效调适政治、法律、道德,使其成为社会福利的生成机制。[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就是指作为文化基因的价值观念渗透到社会系统中,改变原先社会系统价值生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嵌入是价值观系统因应社会关系变化的结果,从生活实践中抽象概括出正能量价值,且这种价值并不依附其他社会角色而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凝练而成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核心价值观的社会领域嵌入即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日常生活实践,实现社会思潮的整合和良性发展。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的根本动因,当前社会领域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群众精神杂糅和荒芜并存,意识形态领域群魔乱舞的现象使得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价值迷茫。

(二)基于嵌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的价值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现实诉求中,让践行核心价值观成为他们内心的需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建设基于群众的日常精神文化诉求,并以现实价值作为内心需求的指引,核心价值观的嵌入即为现实价值的抽象表达和生活化诠释。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认知系统中,让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为他们所理解。常态化建设是思想认识的渐进性过程,核心价值观是知识和经验在历史和逻辑中的统一。文化的差异并不能否定核心价值观在文化传承和创新过程中的超越性,其内涵和意义以认知子系统的形式嵌入日常生活,使得核心价值观延续历史记忆中的现实价值并进行充分拓展。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情感认同中,让核心价值观内化于他们的心灵。核心价值观正如清泉缓缓流入人的心田,以温和的话语抚慰人心,用亲切的行为激励精神。情感认同表现在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分别指对国家共同体的认同、社会共同体的认同以及自我价值的认同,而核心价值观将这三个层面的情感认同凝聚在一起,进而弥散在整个社会系统中。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行为实践中,让核心价值观外化于他们的行为。作为人的精神情趣和生活的审美标准,核心价值观通过先进思想笃定人们的信仰世界。然而,优雅的思想品位不能直接转化为现实力量,而要以制度形式嵌入行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生活的规训和责任,常态化措施以制度规范为基础展开,在社会中形成全面性和整体性的大格局。常态化建设要将专项治理和制度建设统一起来,有效克服运动式推进所造成的思维定式,有效避免临时应付而导致的建设效能低落,使两者相得益彰。常态化体现制度的连续性,是日常实践经验在制度上的凝结,并通过制度规范群众的日常生活实践。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的机制:结构功能主义的分析

波兰尼和格兰诺维特的嵌入性思想是在讨论市场与社会关系问题上产生的,实体嵌入和形式嵌入的划分解释了市场系统同社会系统相互耦合的两种倾向,市场功能的发挥受社会因素的制约。同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的机制根据核心价值观在社会、政治以及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是否有独立运行的逻辑内核,展现出不同的文化建构功能。

(一)结构功能主义视野的机制

结构功能主义学派认为,社会是由各个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社会制度和社会惯例在社会系统中发挥功能,从而使整个社会系统持续有效地运行。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理论流派,结构功能主义以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帕森斯为领袖人物。帕森斯建构起一套以结构功能分析为特征的社会理论,他将社会系统的功能归结为适应功能、目的达成功能、整合功能和模式维护功能,这是社会系统得以存在和持续的基础性条件。在《社会体系》一书中,帕森斯还将经济、政治、社会共同体以及文化模式托管四个社会系统与四项基本功能一一对应,社会系统的自然运转以一种整体、平衡、自我调适的姿态呈现,这种横向功能分析的思路成为结构功能主义的重要理论工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是一个价值文化系统的内化过程,作为“文化模式托管系统”的子系统发挥维护功能。人的社会化是系统运作和稳定的重要因素,包含在文化系统的分化整合之中,通过对价值取向的建构与重构,保证“文化模式托管系统”与政治、经济、社会共同体系统保持协调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机制以促进个体社会化为主题,强化个体对成人角色的认同,将文化系统对个体的价值观影响弥散到政治、经济和社会共同体系统,在公共事务中学会控制与合作,从适应社会走向整合,自觉维护社会权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机制又将价值取向的变化有效转化为新的实践,保证常态化建设适应整体社会系统的良性健康发展,真正实现对个体的价值观建构与更新。

(二)固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的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因应当前社会情势复杂多变而提出的凝神聚气的灵魂工程,对“变”的准确分析和快速应对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固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常态化的机制。根据结构功能主义的分析思路,“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功能的对象属性,“不变”则是核心价值观内在结构的系统建构,表现出相对稳定性的特点。以下将常态化的机制概括为日常化的实践机制、生活化的学习机制以及规范化的监督机制。

日常化的实践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日常生活,是对现实生活实践的概括总结,并以抽象的理论形式超越日常生活,成为指导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魅力在于大众化的表达方式区别于传统的意志强迫和行为强制,将群众性的创造活动融入自觉的思想表达和实践过程,具有代表性的价值共识和价值准则符合“三贴近”要求,即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现实。广泛的群众参与将高度概括的理论体系转化为生活化的语言,明确传达人们的感情和心理,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实意蕴。离开日常生活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会成为空中楼阁,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失去了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生活化的学习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生活实践的抽象理论概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的制度化和常态化是核心价值观常态化建设的应有之义。建立学习型组织以提高广大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通过灵活多样的学习和实践深化核心价值宣传,准确阐释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学习型政党建设是学习机制构建的关键环节,加强共产党的思想修养也是价值观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发挥党在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话语优势,用朴素的生活话语代替宏大的政治叙事,减少话语中的过分夸张语调和官僚气息,以完整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

规范化的监管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读和宣传是开放性的,百家争鸣是提高核心价值观活力的重要方式。然而,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堪忧,各种社会思潮激烈碰撞,党内“左”和“右”的交锋时常出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权威解读是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和西方自由价值观的关键手段。以官方为传播主体,将经典观念转化为民众习惯是各民族文化传承的共性规律。《三字经》《弟子规》《心仪》等儒家经典由官方大力推荐,使得儒家观念在私塾学堂广为传播,有水井处皆有诵读之声。毛泽东对党的宗旨的精辟归纳,即“为人民服务”成为丰厚的政党资源,至今仍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动员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党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后,进一步凝练而成的。让人民群众全面了解和掌握核心价值观的要义进而成为生活常识,需要政府构建有效监管机制,对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杂音进行有效调适,解释好、宣传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然,监管机制的建构需要规范化管理,应该以客观公正的眼光对待国外价值观念,避免采用断章取义的方式贬人扬己。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的运行:一个动态的阐释

(一)日常生活嵌入: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话语逻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首先要找到群众利益需求的契合点,想群众之所想,针对不同人群的现实特点将远大的目标落实到具体的民生需求上来。其次,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将其落实为日常行为规范,进而改造和重建日常生活。在潜移默化的认知过程中消解日常生活的局限,使人们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原则的行为习惯。再次,通过身边人和身边事聚焦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通过榜样的力量营造比学赶帮的良好氛围,将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楷模事迹的学习过程中。最后,通过家庭文化的熏陶传承优秀的家风,积淀情感并外化为自身的行为,使良好的道德规范代代相传。

(二)政治制度嵌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治主体多元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了人民的共同信念,是社会共同理念的体现,同时也是国家政治制度体系的价值依托和精神纽带。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精炼概括,“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政治制度建设的社会基础,实现国家政治制度的“民主”“文明”“和谐”是核心价值观有效嵌入的应然状态。

核心价值观的政治制度嵌入牵涉到政治行为主体各方以及政治价值生态。首先,执政党要适应时代需要实现党的思想建设方式和途径的转变,加强并改善党的自身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建设的主体力量,首先要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心理认同和自觉信仰,发挥领导者道德表率作用的传统,扩大社会辐射效应。其次,完善党内民主制度,尊重普通党员的不同意见和建议,提升党员政治参与度,营造民主和谐的政治氛围。最后,建立健全党内监督机制,依法治党并从严治党。依据“公正”“法治”的政治价值提高党内监督制度建设水平和运行效率,减少党内违法行为的发生。

通过扶持和培育公民社会和民间组织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现代社会重要的中介力量,公民社会和社会组织是承接国家与社会的联系纽带,通过反馈社会信息凝聚社会力量,促进社会和谐。公民社会和民间组织的核心价值观嵌入在于政府为其提供宽松自由的政策平台和资金保障,以公平公正的原则健全社会组织准入门槛和运行机制,通过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保障社会组织有效融入政治生活,增强社会组织活力和集体行动能力。公民是政治制度的制定者和承担者,建立健全现代公民教育体系是核心价值观嵌入政治制度的关键环节和基本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我国进一步完善公民教育体系,应当适应时代特点和公民个性需求,提倡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普及改善大中小学公民课和宪法课。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者、承担者和维护者,公民基本教育素养的提升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党和国家文化宣传部门需要统筹协调国家、社会、组织各方面,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常态化建设。

(三)日常机制嵌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实诉求应变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的日常机制基于生活经验的视角生成并发展,以提高群众的日常生活水平和质量为目的和归宿。核心价值观嵌入日常生活就是要以其作为社会思潮的引导力量,制定科学合理的公共政策并辅之以合适的表达形式,最终实现核心价值观向群众日常生活领域的渗透。

首先,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各种社会思潮交错复杂,西方发达国家以日常生活观念渗透对我国实施“和平演变”,消费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资本主义价值观泥沙俱下,这些社会思潮均以生活化的面孔出现,极具亲和力且易于为群众接受。这就需要我们研究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社会思潮,剖析其传播背景、原因和途径,针对传播对象的群体特征分析西方思想观念渗透日常生活的内在机理,借鉴其传播载体方式契合群众日常生活,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看法指导群众日常生活实践。

其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合理制定公共政策。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搭建公共政策制定平台,将提高群众公共生活品质作为政策制定的旨归,这是核心价值观渗入公共生活空间的基础。这就要求各级党委政府真正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广泛听取民众的声音。通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推动决策的科学性,满足群众的日常生活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摄公共理性,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最后,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达方式,变抽象逻辑为生活逻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抽象的逻辑形式,由于文化水平的因素,大多数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接受程度有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生活,以生活化的表达方式进行传播宣传是其应有之义。只有从生活逻辑出发,通过生活经验审视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措施,在此基础上加深群众对抽象理论的理解。群众习惯通过自身纵向生活质量的改变感知理论,以生活语言叙述核心价值观,加深对这一理论的理解和认同。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杨业华.把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N].光明日报,2014-01-15(13).

[3]梁红军.基于价值认同的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

[4]王长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常态机制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6).

[5]彭菊花.建设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N].光明日报,2014-12-18(07).

[6]邓堂莉.把核心价值观贯穿高校教育全过程[N].人民日报,2014-08-14(07).

[7]张耀灿.榜样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7).

[8]许莉娅.专业社会工作在学校现有学生工作体制内的嵌入[J].学海,2012,(1).

[9]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3.

[10]卢永欣.对意识形态的结构功能主义分析[J].思想战线,2012,(4).

[11]刘艳萍.关于引领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4,(10).

[12]董朝霞.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原则与方法[J].思想理论教育,2009,(23).

[13]王泽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特征[N]. 光明日报,2007-04-03(09).

[14]石国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意识形态建设[N]. 中国教育报,2007-03-27(03).

[15]刘新庚,刘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动力要素与过程机制探索[J].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16]牛玉欣,徐萍.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探析[J].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14,(4).

[17]杨巧. 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仪式建构[J]. 教学与研究,2014,(8).

[18]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J].党建,2014,(01).

[19]沈建波. 社会心态视域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J]. 思想理论教育,2013,(09).

[20]张世欣.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规律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5.

[21]张阳.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常态化[J].求是,2011,(16).

〔责任编辑:李官〕

Embedding, Mechanism and Operation: Analysis of Normalized Gener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WU Hui-ling1, QI Xiao-an1,ZHANG Yu-lin2

(1.School of Marxism,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 Jilin, China;2.College of Humanities,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Shanghai,200433,China)

Abstract:The normalized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are generated in response to people’s spiritual and cultural needs during daily life practice. In this paper, we use the embedded theoretical tool to analyze the value of normalized core values in terms of demand in reality, cognitive system, emotional identification and practice. Then, based on the 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the solid mechanisms of normalized core values are explored. That is, to protect the benign operation of normalized construction, we should employ practice mechanism and learning mechanism in daily life as well as standardized regulatory mechanism. In a word, the dynamic path for the normalized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lies in the embedding of the values in daily life, political field and daily mechanism.

Key words:socialist core values; normalization; embedding; 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daily life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6)04-0012-05

作者简介:吴慧玲(1976-),女,吉林白山人,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齐晓安(1951-),男,吉林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张玉琳(1981-),男,吉林白山人,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嵌入常态化日常生活
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文化素质教育嵌入研究
浅谈德育在学科教学和日常生活中的渗透
实现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
“诗意地栖居”与“看上去很美”
结合生活实际,学习初中化学
高校郭明义精神建设的常态化机制研究
小微企业全球价值链嵌入模式研究述评与展望
医技预约系统的设计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