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敬业价值理念及其现代转化

2016-02-26 13:46陈淑丽蓝波涛
学术论坛 2016年8期
关键词:工匠劳动者价值观

陈淑丽,蓝波涛

中国传统敬业价值理念及其现代转化

陈淑丽,蓝波涛

“敬业”作为中国古代处事的最基本态度、精神、道德规范和价值理念,其内涵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丰富的逻辑演进过程,形成了包括严肃认真地对待职业、忠于职守、专心致志做好工作等内容,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敬业价值观的涵养、解决敬业缺失问题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价值。发挥传统敬业价值理念的当代价值,需要对其进行现代转化:敬业要突出“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新内涵;敬业要彰显开拓创新的时代新特色;敬业要增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新内容;敬业要体现责、权、利有机统一的价值新取向。

敬业;逻辑进程;当代价值;现代转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前后统一在多次讲话中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敬业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必须要从中国传统敬业价值理念中汲取营养。梳理中国传统敬业价值理念的逻辑进程,阐释其当代价值,结合现代职业生活实现其现代转化,是发挥其当代价值的重要途径。

一、中国传统敬业价值理念的逻辑进程

“敬”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德目,是修身、治学、交往、处事的基本态度和原则。“敬业”作为处事的最基本态度、精神、道德规范和价值理念,自出现以来即受到普遍的推崇,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演进,敬业的内涵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丰富的演变过程。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用“敬事”来指称“敬业”,提出了“执事敬”(《论语·子路篇》)、“事思敬”(《论语·季氏篇》)、“敬事而信”(《论语·卫灵公篇》)等观点,强调做事时要秉持严肃认真、恭敬诚意的态度,这是把事情做好的基本法则,也是人人具备仁爱之心的外在表现,更是君子应当保持的重要操守。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做事时要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地把自己的分内之事做好,不做超越工作权限之外的事情,提出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宪问篇》)的观点。之所以用“敬事”而非“敬业”,主要是由于自然经济条件下社会分工不发达,职业分工有限,社会成员尚未形成明确的职业身份和职业归属。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将敬业提高到关系事业成败的高度,指出“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故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荀子·议兵》)。此外,他指出,作为一个真正敬业的人,在职业活动中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即使遇到困难,也要坚持不放弃,努力把工作做到最好,“故粮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荀子·修身》)。墨子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代表小生产者的思想家,提出了“赖其力者生”的劳动创造论,赋予劳动,特别是生产劳动以高尚的意义,认为生产劳动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今人固与禽兽麋鹿蜚鸟贞虫异者也。……今人与此异者也,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墨子·非乐上》)同时强调,人要生存,必须要强力从事生产劳动:“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强必暖,不强必寒”(《墨子·非命下》)。在他看来,生产劳动并不是像孔子所说的“君子不器”的低贱事情,而是人类所必需的。因此,要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勤奋劳动。

“敬业”作为一个词语出现,最早是在西汉时期戴圣所辑录的《礼记》一书中。《礼记·学记》中记载:“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这里,敬业指的是古代学校对学生的具体考核内容,即要求学生要能够严肃认真地对待学业。显然,这与我们今天讲的敬业在内涵上有明显的不同。

两宋时期,二程和朱熹对“敬”及“敬业”的内涵进行了新的充实,现代意义上的敬业观念得以确立。宋代以来,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强化、思想文化领域的自由开放,宋代的儒家学者在总结和吸收佛道思想的基础上对儒家学说进行改造,创立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哲学伦理思想,即理学,亦称“新儒学”。理学的真正奠基者程颢、程颐及其集大成者朱熹分别提出“敬义夹持”和“居敬涵养”的道德修养方法,以实现“存理灭欲”的道德目标。这是说,理学通过“敬”的方式将“理世界”与“事世界”贯通起来,将修身与敬事联系起来,赋予“事”以道德上的崇高性和神圣性,使其具有了可敬的特质。具体来说,首先使敬的内涵增加了集中专一、心无旁骛的新内容。关于什么是“敬”?程颐进行了新的界定:“所谓敬者,主之一谓敬。所谓一者,无适之谓一。”“敬只是主一也。主一则既不之东,又不之西,如是则只是中。既不之此,又不之彼,如是则只是内。存此,则自然天理明。学者须是将敬以直内,涵养此意。”(《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五)这里强调,敬是内在思想上的集中专一、心无旁骛,体现了对自己思想行为的高度自觉;朱熹将敬的思想进行了新的发展,指出:“主一又是敬字注解。要之,事无大无小,常令自家精神思虑尽在此。遇事时如此,无事时也如此。”又说:“敬是始终一事。”“敬不是万事休置之谓,只是随事专一,谨畏,不放逸耳。”(《朱子语类》卷一二)即,敬不仅是内心秉持集中专一,而且要心存敬畏,同时还要时刻保持不能间断,体现在做事上亦是如此。其次,将“敬业”一词重新纳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并对其进行了新的解释。朱熹指出:“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朱子全书》第十五册)这一概念的重新提出与界定,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梁启超就直接借鉴其观点,将敬业视为“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1](P4019)。敬业的观念由此形成,并在现代社会被广泛使用。

二、中国传统敬业价值理念的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敬业价值理念是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的优秀基因,具有悠久深厚的历史积淀,在今天依然发挥着重要价值。

(一)中国传统敬业价值理念是涵养社会主义敬业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职业道德作为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实际上,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2](P240)。职业道德还具有显著的历史性,在不同历史阶段职业道德打上了不同的时代烙印。但是,“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有一个最基本的道德原则来对待职业劳动。敬业就是这个总的原则”[3](P49)。中华民族历来将敬业作为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在不同职业领域、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都始终把忠于职守、敬业乐业、心无旁骛作为优秀的职业道德品质加以尊崇和宣扬。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明确将“敬业”作为职业道德的核心要求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这是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敬业价值理念的必然结果。习近平在讲话中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4]。中国传统敬业价值理念中所包含的严肃认真地对待职业、忠于职守、敬业乐业、心无旁骛把工作做好,将敬业与修身统一起来等精华部分,与现代社会职业领域的敬业要求具有一致性,是涵养社会主义敬业价值观不可或缺的道德资源。

(二)中国传统敬业价值理念是解决当下职业领域敬业缺失的重要资源

当下的中国,正在经历着深刻的社会转型和全面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然确立并且在不断完善,多种价值观念并存且相互碰撞,传统道德规范逐渐失效而新的主导性、共识性的道德规范尚未完全确立,导致社会出现了“价值真空”。社会巨变反映在职业道德领域,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状况:一种是大部分劳动者能够立足岗位,建功立业,各行各业均涌现出了一大批爱岗敬业的劳动模范和先进人物;另一种是受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一部分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存在玩忽职守、敷衍塞责、重个人回报轻社会贡献等与敬业要求相背离的行为。比如,一项针对公民职业道德状况的调查就显示:“61.8%的人在选择职业时的主要考量因素是自己的特长及其理想,文化程度越高,这方面的追求越强烈。有23.6%的人主要考虑收入高而工作轻松。有14%的人选择工作轻松无竞争压力。”[5](P645)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普遍存在,从小的方面来说不利于工作任务的完成,从大的方面来说会阻碍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国传统敬业价值理念中蕴含的对待职业始终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尽职尽责把工作做好的高度责任心和重义轻利的职业价值取向,对于克服今天职业领域存在的诸多敬业缺失问题,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三)中国传统敬业价值理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攻坚阶段,时间紧、任务重,尤其需要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自觉立足岗位做贡献。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6]中华民族的千秋大业和辉煌历史,是由无数劳动者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奋劳作、无私奉献创造的;中华民族要续写新的伟大篇章,开创更加光明的未来,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敬业奉献。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敬业价值理念的精华,教育和引导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做敬业的积极践行者,在职业岗位上自觉将个人梦与中国梦联系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不断攀登事业高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添砖加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动力。

三、中国传统敬业价值理念的现代转化

毋庸置疑,中国传统敬业价值理念中包含着一些跨越时空、跨越阶级的具有一般意义的内容,对今天社会主义敬业价值观的培育发挥着重要价值。但必须看到,中国传统敬业价值理念是在以农耕为“本务”、以家庭为本位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秩序服务的,不可避免带有历史和阶级局限性。因此,要继承弘扬中国传统敬业价值理念,就必须结合现代社会职业生活的特点和需要,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敬业要突出“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新内涵

社会主义社会的敬业与中国古代社会的敬业,一个根本区别点是服务的对象不同。在君主专制的古代社会,不同职业的劳动者所服务的对象,归根结底是享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君主,敬业说到底是为了维护君主的统治,为君主服务。而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社会,从根本上消灭了君主专制社会存在的剥削与被剥削、不平等的雇佣与被雇佣的阶级关系和职业关系。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是社会平等的一员,所从事的职业都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职业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地位高低贵贱之别。各劳动者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相互之间形成了平等的互助合作关系,建立了新型的服务对象与服务者统一、权利与义务统一、付出与回报统一的职业关系。这就从本质上决定了人们无论是从事何种职业,都既是为了谋生,又是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因此,这就要求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者,在工作岗位上自觉做到爱岗敬业,坚持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结合起来。

(二)敬业要彰显开拓创新的时代新特色

在古代中国,受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专制集权的政治环境、封闭狭小的地理环境以及浓厚的行帮主义职业特点的影响,传统敬业价值理念不可避免缺乏明显的竞争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职业领域长期普遍存在排斥竞争、技术封锁、眼光狭隘、保守固执等问题。今日中国,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人类历史上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而要取得成功,劳动者必须要具有开拓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也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和最强音,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的灵魂。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胜利,必须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以开拓创新为重要特色的社会主义敬业价值观。一方面,各职业领域要鼓励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具备敢于打破常规的勇气,不迷信权威的魄力,增强开拓创新的意识,提高开拓创新的能力,真正将创新落实到具体工作中,通过切实的创新行动来促进工作的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全社会要积极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新、重奖创新以及允许创新失败的环境和制度,让创新成为社会的风尚。

(三)敬业要增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新内容

在“农为本、商为末”的古代中国,由于受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价值观念与“重道轻器”的价值标准的影响,全社会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君子不器”“奇巧淫技”等轻视工匠的社会风气。虽然传统工匠也追求技术上的精益求精,但由于社会地位低下,长期受到排挤,以工匠职业为荣、追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并没有在社会上流行开来。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计划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关键时期,尤其需要在全社会培育一种对待工作执着专一、极端负责、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培育和提倡,不仅是对中国传统工匠追求技术上的精益求精的继承与发展,更是社会主义敬业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这既关系到劳动者工作的成效,也关系到“中国制造2025”战略计划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在今天这样一个追求速度、效率的快速发展的社会,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敬业价值观,必须要培育劳动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一是要为工匠正名,改变过去轻视工匠的传统做法,给予工匠应有的社会地位、尊重和敬意;二是要给予工匠宽松的工作环境、足够的时间和资金支持,确保工匠真正能够褪去浮躁功利,沉下心来,长期专注于自己的工作,脚踏实地、精益求精;三是注重工匠的品质培养,一流的工匠不仅要具备一流的技术,更要具备一流的品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注重加强工匠的职业伦理教育和自我修养以提升其个人品德。

(四)敬业要体现责、权、利有机统一的价值新取向

在君主专制统治的古代中国,由于长期受到儒家义利观和君权神授观念的影响,传统的敬业价值理念中更加突出强调了劳动者的无私奉献和对职业的绝对顺从。这种以无私奉献和绝对顺从为主轴的职业道德,片面强调公义、忽视私利,强调奉献、忽视个人正当利益,强调义务、责任的至上性和绝对性,忽视对个体需要、个体权利和个体价值的尊重、维护和保障,把个体的责、权、利对立和割裂开来。这不利于调动个体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也不利于实现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敬业精神的丧失。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使劳动者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真正成为了社会的主人,社会的利益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个体的利益和价值得到显著提升,人们不再羞于谈利,而是积极主动地追求利益,社会也为人们谋求正当利益提供了条件。这就使个体的责、权、利相统一成为现实。党提出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即“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就是在吸收中国传统义利观中的“重义轻利”“义以为重”的合理因素的基础上,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对义利问题进行的创造性发展。社会主义敬业价值观要以社会主义义利观为指导,在具体职业活动中,既鼓励和倡导劳动者自觉以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为重,同时又切实尊重和保证个人的合法权利,使劳动者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

[1]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7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罗国杰.中国传统道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4]习近平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16.

[5]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组.当代中国道德发展(下册)[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

[6]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4-29.

[责任编辑:索原]

陈淑丽,西南大学教育学流动站博士后,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重庆400715;蓝波涛,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广西南宁530004

B822.9

A

1004-4434(2016)08-0023-04

四川省教育厅一般项目(人文社科)“高校青年教师敬业价值观培育路径研究”(16SB0072);成都理工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项目(10912-JXGG201520);成都理工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建设研究”(2012QJ29);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论语》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作用研究”(2016-qn-135)

猜你喜欢
工匠劳动者价值观
劳动者
90后大工匠
我的价值观
工匠风采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工匠神形
工匠赞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