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研究——以黑龙江工业学院为例

2016-03-07 02:31韩敬瑜付云燕李伟玲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思政教师教学

韩敬瑜,付云燕,李伟玲

(黑龙江工业学院 人文社科系,黑龙江 鸡西 158100)



新建本科院校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研究
——以黑龙江工业学院为例

韩敬瑜,付云燕,李伟玲

(黑龙江工业学院 人文社科系,黑龙江 鸡西15810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但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这一课程的有效性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许多新建本科院校借助转型提升之际,在思政课教学改革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措施,如推行翻转课堂,引进“慕课”平台;创新教学环节;推行专题式教学;融入地方特色资源等,这些尝试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发展方向。

思政课;新建本科院校;有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基础性工程。如何上好高校思政课?如何把高校思政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从目前课堂教学情况来看,思政课对于提高大学生整体思想政治素质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思政课教学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出现厌学、逃课等现象,许多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还停留在被动接受、应付考试的层面,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

黑龙江工业学院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积极探索,在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前提下,结合学校自身特点正在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 把握学情,找准突破点

虽然教师作为施教者主导着学习过程,但实质上,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对课程的认可度才是衡量教学效果的最终标准。在实行教学改革之前,需要准确把握学情,为此我们采用走访、座谈、调查问卷等方式,收集基础教学信息和数据,认真分析大学生的学习状态。从分析结果来看,多数同学对于思政课持认可态度,认为思政课开设十分有必要,特别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更需要提升国人对自己国家和文化的认同感,但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有诸多需要改进之处。

从学生角度来看,总结起来大概包括:一是教学形式过于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讲、学生听)对学生吸引力越来越低,特别是受新媒体的冲击,学生对于可视化教学模式表现出了极高的兴趣;二是思政课时效性低,由于理论知识本身特点决定其带有一定的滞后性,对正在发生的社会热点问题或国际焦点问题,教材往往很难及时做出回应,因此部分学生认为“教材是教材,现实是现实”,二者无联系;三是参与度不高,很多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注重教学内容的讲授,较少设置互动环节,忽略了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许多学生觉得自己无法参与其中,因此只能被动地接受;四是缺乏特色,由于思政课使用全国统编教材,讲授过程中很难突出地方特色,在学生眼里教学内容千篇一律,辨识度不高;五是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主,在学术的广度和深度上有待加强。

二 多措并举,增强思政课有效性

从以上分析中不难看出,学生对思政课有多样化的诉求,针对这些诉求我们进行了多样化的教学改革,以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引入网络“慕课”,多样化教学形式。我校于2014年引入复旦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网络“慕课”平台,积极探索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有机融合,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该课程组建了由全国10所高校23位思政课教师共同参与的教学团队,制作了1000分钟的课程视频教学内容,设计了36学时的课程线上学习计划。视频教学内容严格遵循教材体系,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开展深入讲授。课程分为网络授课和学生见面讨论课两部分,把每学期选课学生按25人规模分成若干个讨论班,每2—3个班配有1名任课教师。学生可自主安排时间学习视频课程,网络管理员和助教分别负责监测和督促学生听课进度,确保学生在指定主题的线下讨论课前完成对应章节内容的学习任务。在见面讨论课环节中,班级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围绕所定主题进行课前预讨论、分小组讨论、课堂师生互动等。“慕课”平台的使用,使学生的学习时间更为灵活,氛围轻松,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动教学,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大数据后台分析学生的学习轨迹,结合每年不断变化的学生考核情况,找到学生易错易忘的疑难知识点,不断推送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案和强化训练,把有效学习从无效学习中分离出来,真正提高学习效率。

2.关注社会热点,增强时效性。在思政课教学中我们通过内容整合,创新教学环节设计,及时回应社会热点问题。如在“概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安排了两种形式的课前5分钟新闻导读,一种是由教师对正在发生的国内外重大事件进行解读,既增强了实效性,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另一种方式是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准备5—10分钟的新闻解读,在课堂上向大家展示,教师进行点评并将这一过程纳入平时成绩考核。第二种方式在增强时效性的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学生在准备新闻内容过程中需要查询大量的背景资料,需要学生间相互配合,在讲解过程中也需要学生进行合理设计,而很多学生通过这一活动体会到教师教学活动的繁重,有学生感慨“原来准备一节课的内容,需要这么长时间,太不容易了”。

3.善于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学生如何参与到教学当中,既可以课前精心设计,也可以课中随机进行。如“原理”课在讲授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者内容时,有的教师随机请学生进行了才艺表演,结果学生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意识到其实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创造历史,使刻板的理论知识变得生活化,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4.精心组织专题式教学,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高校“思政课”的专题式教学,能够更好地达到加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增强吸引力以及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教学目的,有鉴于此,我校在思政课教学中推行专题式教学改革。以“纲要”课为例,课程分32学时16个专题(每专题2个学时),分别由2—4位教师按教学内容准备若干个教学专题,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在把握教材内容基础之上结合自己的学科特长选取不同切入点精心组织材料,久而久之,任课教师可以将自己负责的专题打磨成精品,学生在上课过程中不仅学习了书本的理论知识,还享受到了学术盛宴。

5.融入地方特色,打造多品位的课堂。地方红色资源应该成为思政课教学的有益补充,例如在“纲要”课中关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教学设计中渗透东安根据地建设内容(东安地区包括鸡西、密山、虎林、宝清等地,1946年以后东安根据地逐步成为东北乃至全国解放战争可靠的战略后方基地,为我国军工、航空和装甲兵等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而我校主持承担的黑龙江省历史文化工程项目《东安根据地研究》也为这一教学内容的渗透提供了条件)、滴道“万人坑”、东北抗联等,在“概论”课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内容讲授中渗透百年矿区文化、北大荒精神等,这些红色资源不仅体现了地方特色,也便于学生参观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6.巧用新媒体,打造7×24思政课堂。QQ群、微信群聊、微信朋友圈、微博等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沟通交流以及获取知识的途径,所以有人将网络称作思政课的“第三课堂”。通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的大学生每天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上网,他们在浏览网页,通过QQ、微信与他人交流时,甚至在观看视频时,人生观和价值观无形之中受到影响,但这些影响并不都是正向的,因此如何利用好网络的传播形式,占领网络阵地,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变得尤为重要。在新媒体时代,思政课教学不仅从内容上“迎合”学生,更要掌握新媒体的传播规律,为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我校思政课教师利用QQ、微信等新媒体加强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由于不需要面对面交谈,一部分学生更愿意通过这些聊天工具与教师交流。教师还利用微博、朋友圈和公众号等功能发布更多传播正能量的信息,真正打造全天候的7×24思政课堂。

三 教学反思

围绕着如何适应新建本科院校转型,打造全新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是我们不懈的奋斗目标,虽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在改革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共性问题。

一是学生旧有学习习惯很难改变。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许多学生已经习惯被动地填鸭式教学,因此在调动学生积极性过程中,需要教师更多地开动脑筋,真正把多数学生调动起来。二是教学内容把握一定要准确。思政课教学有极强的政治属性,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需要教师注意课堂的导向性功能发挥,防止出现丢失阵地的情况。三是思政课教学要与其他教学形式相结合。“三观”教育是思政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思政课课堂教学以外其他教学形式的整体配合,形成大思政课的教育模式,如加强思政课与班团建设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助学帮困相结合、与社团活动相结合、与职业教育和成功素质训练相结合、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发挥思政课的育人功能,提高教学时效性。

总之,思政课教学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妥善把握教育的一般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特殊规律,坚持改革传统的、落后的、应试教育影响下的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探索和总结出符合时代要求、符合大学生思想成长规律的新型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和方法,而为实现这一目标,黑龙江工业学院正在进行不懈的探索。

[1]顾钰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慕课热”以后的“冷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115-117.

[2]付云燕,韩敬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高校德育工作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3(11):31-33.

[3]舒前毅.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创新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4(5):23-26.

[4]赵增彦.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多元化整合与一体化运用[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177-180.

[5]侯保龙.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原则与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6):92-94.

[6]吴巧慧.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6)106-108.

[7]韩敬瑜,付云燕.试述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刑事法学课程开展[J].鸡西大学学报,2013(12):18-20.

Class No.:G641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How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Newly-established Universities

Han Jingyu, Fu Yunyan, Li Weiling

(Humanity and Sociology Department,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Jixi, Heilongjiang 158100,Chin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but there are still much room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course. Many newly-established colleges have found out new way to solve those problems, such as the introduction of "Mooc"; innovating teaching process, thematic teaching. The aim is to provide new ideas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refor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newly-established colleges; effectiveness

韩敬瑜,讲师,黑龙江工业学院人文社科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黑龙江工业学院校级重点教改项目“应用技术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阶段性成果,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三五”高等教育科研规划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16G496)。

1672-6758(2016)10-0005-3

G641

A

付云燕,讲师,黑龙江工业学院人文社科系。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李伟玲,助教,黑龙江工业学院人文社科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思政教师教学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最美教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教师如何说课
思政课“需求侧”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