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下的融合与形而上的相契——论雕塑与园林景观的融合

2016-03-07 02:31郑志强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形体园林景观雕塑

郑志强

(闽江学院 美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形而下的融合与形而上的相契
——论雕塑与园林景观的融合

郑志强

(闽江学院 美术学院,福建 福州350108)

当代雕塑与园林景观的结合以两种新的形式出现,即雕塑景观化与景观雕塑化。雕塑景观化是指雕塑的尺寸扩大化、形态抽象化、色彩丰富化、功能多样化。而以景观场地为创作主体,模糊雕塑与景观之间的界限则是景观雕塑化的具体表现。雕塑景观化实质上是二者在空间、创作手法上的融合,而景观雕塑化则是二者在空间氛围营造、精神诉求上相契的外化。雕塑与园林景观的深层次融合使景观设计师获得了一个全新的创作角度,对提升园林景观的艺术性、强化其人文内涵和主题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

雕塑;园林景观;融合;研究

雕塑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历史悠久。在其发展过程中,雕塑与其他的艺术门类互相影响,互相融合,特别是与园林景观艺术的关系尤为密切。从古希腊的帕提农神庙到古罗马的哈德良山庄,再到法国的凡尔赛宫,雕塑一直与园林紧密相融,或作为装饰依附于园林中的建筑,或作为小品陈设于园林的各种节点,它丰富、美化了园林。时至今日,雕塑对园林的影响越来越深,它们之间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二十世纪中期,拜耶、野口勇等艺术家和设计师从各个角度尝试将雕塑与景观设计相结合,产生了最初的一批“大地艺术作品”。自此以往,这种尝试在景观设计中蔓延开来,一批优秀的景观设计作品纷至而来。罗曼·罗兰曾经说过:“经常有一种艺术在向另一艺术开放门户,各种艺术都会延展,在别的艺术中得到超绝的造诣。”[1]从发展的角度看,二者的融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浅层次的融入逐渐发展为深层次地融合。将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结合起来,站在一种新的角度看问题,必然会有新的收获。

一 雕塑与古典园林融合应用的历史溯源

雕塑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由来已久,从古典园林史上看,雕塑在西方园林中的应用尤为丰富。它不同于中国古典园林,雕塑在它的发展历程中一直占据重要的位置。我们从西方历史遗留下来的园林遗址中随处可见雕塑的踪影。西方园林发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从西方园林的发展阶段来看,雕塑与园林的融合程度不同。在西方园林发展的早期阶段,园林本身不成熟,雕塑尚未成为独立的元素,它主要作为建筑的装饰,以浮雕、石柱像的形式出现,如古希腊胜利女神庙前的女神柱像、帕提农神庙的半人马浮雕。古罗马时期,雕塑逐渐融入园林。哈德良山庄以各种不同的水池为中心,周围环绕着各式建筑。而在这些水池周围雕塑散置其中,雕塑开始脱离建筑独立陈设于园林之中。随着园林的不断发展,“雕塑在园林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所呈现的形式更加多样化。除了以装饰的形态点缀于各个场地之外,还以空间主体的形式呈现于景观轴线的重要节点上。以法国的凡尔赛宫为例,其中轴线以拉托娜泉池为起点,泉池中拉托娜雕塑高居台基上,四周散落的雕塑逐层环绕。”[2]轴线的尽端是阿波罗群雕。这两组群雕以对景的形式位于轴线两端的景观节点上,丰富和美化了园林。景观节点是凡尔赛宫园林中多个线路的交叉点,是极为重要的视觉焦点。它引领着景观序列的变化发展,将雕塑置于园林景观的节点中,可以为多个方向的人们提供视觉观赏的焦点,引领人们行进。“中国公共景观室外依附性雕刻,最早可以认为是以砖雕、木雕及假山石等为代表。[3]除了依附于建筑的砖雕、木雕及独立于建筑台基前的石狮等,很少出现独立陈设于园林中的雕塑。一言以蔽之,雕塑在古典园林时期的应用以西方园林为主,且基本上是以具象的形式出现,其主要功能是装饰园林,场地更多是雕塑陈列和展示的平台。从本质上看这一时期的雕塑与周围环境缺乏内在的、深层次的联系。

二 当代雕塑与园林景观融合的两大形式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今,雕塑与园林景观的融合愈加紧密,通过对相关作品的分析研究,笔者认为当下二者之间的融合具有两种趋势,其一,雕塑景观化;其二,景观雕塑化。

1.雕塑景观化。

与古典园林时期的雕塑不同,当代园林景观中的雕塑呈现出一种景观化的形式。传统园林中的雕塑多是具象的形态,其形体、色彩与园林环境的关系没有内在的联系,园林场地只是雕塑展示的平台或依附的对象。而当代园林景观中的雕塑作品与以往的作品截然不同,呈现出一种景观化的形式。雕塑景观化的表现在:一是雕塑的尺寸增大。雕塑已不仅仅是陈列于台基上供人们观赏的艺术品,有的雕塑的尺寸已经大到足以让人们在其中穿越和游玩,而有的雕塑的形体则从场地中的一个区域贯穿到另一个区域。以俞孔坚先生的作品红飘带公园为例,公园中的抽象景观雕塑红飘带一直贯穿于整个场地,它将各自不同的区域串在一起,成为了场地的主轴。 二是雕塑的形体抽象化。古典园林时期的雕塑作品大多是具象的形态,而当代景观中雕塑作品展现出抽象化的趋势。形体是雕塑艺术最有力的表现语言,雕塑最终所要呈现的效果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形体来表达。放置于室内的雕塑背景简单,具有相对固定的光源。丰富的细节和复杂的形体,能使人们感受到形体转折及细微变化的趣味。不同于室内环境,园林景观中的环境较为复杂,花草树木本身的形体丰富多变,如果处于这其中的雕塑形体琐细,反而不易与周围的环境拉开距离,只能削弱雕塑的表现力。所以雕塑的形体抽象之后更加有利于与园林景观的融合。三是雕塑在色彩上的表现力更加丰富,成为景观中的画龙点睛之笔。古典园林中的雕塑作品多以材质本身的色彩为主,而当代景观设计中的雕塑作品色彩丰富多变,雕塑家在创作开始有意识地表现色彩。美国著名雕塑家考尔德的作品多数色彩鲜艳,与雕塑置身的周围环境,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四是雕塑的功能多样化。古典园林时期的雕塑功能较为单一,主要以观赏为主,而当代园林景观中的雕塑功能丰富,除了观赏之外还具有使用、互动等功能,红飘带雕塑不仅具有观赏的功能,还具有其他的功能,40cm左右的高度适合就座,便于人们休息。同时设计者在设计时在雕塑顶面开孔,将灯具安置其中,夜晚灯光照亮之后,整个飘带若隐若现。这一雕塑作品具备了观赏、使用、照明等功能。

2.景观雕塑化。

景观雕塑化,是将自然环境、场地作为雕塑创作的载体,将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应用到景观设计中,重新雕刻与塑造景观环境。实质上这是将整个景观视为一个雕塑作品,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景观雕塑化从形式上看,形体趋于简洁,不再追求形体的复杂多变,而是将“少即是多”的理念深植其中,注重的是情感、生态理念的诉求。首先创作的对象发生了变化,景观场地成为雕塑创作的对象。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兴起的大地景观艺术实际上就是景观雕塑化的一个具体体现。大地艺术,是“由极少主义艺术的简单,无细节形式发展而来的。大地艺术家主张返回自然,以大地郁金香、大地艺术作为艺术创作的对象。他们或在广袤的沙漠上挖坑造型,或移山填海,或垒筑堤岸,活泼溅色遍染荒山。由于大地艺术家常以挖掘填湮工程形式出现故又有土工方程或地景艺术之称。”[4]在这里,场地成为艺术家“挥毫泼墨”“肆意挥洒”的对象;其次,雕塑与景观的界限趋于模糊,已经很难将二者完全区分开。越战纪念碑按照设计师林璎自己的解释:“好像是地球被(战争)砍了一刀,留下了这个不能愈合的伤痕。黑色的、像两面镜子一样的花岗岩墙体,两墙相交的中轴最深,约有3米,逐渐向两端浮升,直到地面消失。V型的碑体向两个方向各伸出200英尺,分别指向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通过借景让人们时时感受到纪念碑与这两座象征国家的纪念建筑之间密切的联系。后者在天空的映衬下显得高耸而又端庄,前者则伸入大地之中绵延而哀伤,场所的寓意贴切、深刻”。越战纪念碑有别于传统纪念碑雄伟恢宏的形态,以简洁的V字形,凸显战争留给人们的创伤以及人们对战争中阵亡英灵的哀思。看似漫不经心的“一刀”切开了沉重的大地,模糊了雕塑与园林景观之间的界限。

三 雕塑与园林景观融合的本质探究

从形式上看,雕塑与园林景观融合的趋势是雕塑景观化、景观雕塑化的过程,而从本质上分析,此二者的融合可分为“形而上的融合”与“形而下的融合”。

1.形而下的融合。

园林景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与雕塑是相同的。日裔美国艺术家野口勇认为“园林可以作为雕塑,园林是空间的雕塑,进入园林则是另一种对雕塑的体验和使用,即园林是可以进入的具有特殊含义和尺度的雕塑”。[5]从本质上看,它们都是对空间进行处理、设计的艺术。园林景观从空间的角度剖析,可分为两部分,一是通过对建筑植物、景观小品、水体等元素的组合和处理,围合组成可供人们使用的空间;二是植物、景观小品、水体组合起来形成的形体,其本身成为人们观赏的对象。一个园林景观作品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组群雕,植物、建筑、景观小品等元素是“雕塑”的实体,可供人们观赏,而由这些实体围合而成的空间(休息区、活动区等)是可供人们使用的虚空间。虚空间的营造是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要求。古典园林中雕塑与园林景观仅是一种浅层次的融合,缘于这一时期的雕塑所提供仅是一种审美上的功能,缺乏与场地内在联系。随着雕塑艺术不断地向前发展,其体量在不断的变大,雕塑与环境的关系也变的越来越密切。当雕塑的体量大到足以让人们在其中穿行、逗留时,不仅是审美需求,观者的体验同样成为了艺术家首先关注的重点。野口勇主持设计的《加州剧本》正是沿着这样的一个思路设计的。“艺术家在基本密闭平整的空地上布置了一个 叫做‘利马豆的精神’的雕塑和一个名为‘能量喷泉’的圆锥形喷水,象征着公司创始人的奋斗精神;一个覆盖着沙子、砾石和仙人掌植物的隆起的‘沙漠地,’;松树环绕的‘森林道’;一条在铺装地面时隐时现的小溪和作为水的源头和结束的三角锥和三角墙的雕塑。”[6]从这个作品我们可以看到,雕塑语言成了景观设计的主要元素。设计者把一系列规则和不规则的形体以一种看似任意的方式置于平面上,人们穿行其中,这些物体以一定的叙述性唤起人们的反应,此时雕塑与园林便在空间上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雕塑在塑造时是通过“加减”法来进行形体处理,园林景观同样是通过“加减”的方式来进行设计。栽培植物、添置景观小品可视为加法,而平整土地、去除环境中不美观的因素,毋庸置疑是减法。处理手法的类似决定了二者之间存有互相借鉴、融合的可能性。雕塑通过对比例、形体、质感等元素进行处理,得到一个雕塑家预期的艺术效果。而景观设计同样如此,园林景观设计中同样需要对不同元素之间的比例、形态、质感、色彩等方面进行设计,营造一个舒适、合理、美观的空间。设计师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为了解决层次单调的问题,常进行“立体绿化”,将不同株高的植物前后配置在一起,通过这种手法形成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空间。除此之外,植物雕塑则是园林景观设计中处理手法的另外一种形式,在园艺博览会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艺术家用植物作为材料,修剪出各种造型的“植物雕塑”,这种创作手法已经是纯粹的雕塑手法,与雕塑的差异只是材料与工具上的不同。把整个景观看做是一组大的群雕,或是几组群雕。就庭院景观而言无疑建筑是“群雕”的主体,而中间的花草树木、水景小品则为群雕的次要部分。相对雕塑而言,园林景观所涉及的元素无疑较为庞杂,它涉及的元素有地形、建筑、植物、铺地、水体等,而这些元素又有颜色、形体、质感等诸多元素。将其归纳为“雕塑”有利于设计师从整体上把握。

2.形而上的相契。

“雕塑空间是雕塑形体运动变化下所形成的空间,包括雕塑自身、心理和环境空间。雕塑空间通过自身的造型语言特色,使其感染力远远超出了雕塑自然空间体积。雕塑的空间扩张透过环境,进入人们的视野,激发人们的艺术情感。同时也致使雕塑空间具有融入性——它可以随时融入一个适应自己的环境空间 里”。[7]不同的雕塑给予人们不同的情感反应,所营造的空间氛围亦不同。贾科梅蒂的作品形体以“单薄瘦弱”著称,“单薄瘦弱”的人物形体放置在空旷的展厅中,使人倍感人物的孤独与虚空。《歌乐山烈士群雕》所塑造的烈士形象,展现了革命烈士宁死不屈、勇往直前的精神气概,凌然之气扑面而至,一股张力由内而外迸发,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不同的雕塑给予观者不同感受的原因在于,它的空间氛围是由不同的形体所营造。贾科梅蒂的作品之所以给人以孤独、虚空之感,是由其单薄的形体本身及羸弱的量感所构成。《歌乐山烈士群雕》力量感十足也正是由其饱满而转折明确的形体所营造。园林景观空间同样包含自身、心理和环境空间,不同的构景元素搭配在一起所形成的环境空间迥然有别,其空间氛围各异,而差异化的环境空间唤起人们的心理感受截然不同。西湖的曲院风荷与承德避暑山庄的万壑松风景致大相径庭,是由不同的构园元素所造成差异的体现。曲院风荷以荷花为其主要构景要素,点点夏荷配以细水涟漪的西湖给人以婉约绵柔之感;而万壑松风则以密植的松树为要点,松枝绵密晚风吹来松涛阵阵,二者空间氛围不同跃然纸上。日本的枯山水通过寥寥无几的几种元素如石头、植物、沙子搭配在一起,营造一种静谧、深邃、宁静的空间氛围。综上所述,园林景观在空间氛围及意境的营造上与雕塑相似,同样是通过各种构景元素的组合与搭配来营造不同的意境。将构景元素当做类似于“雕塑的形体”来进行处理,通过植物栽植的疏密、布局的形式的变化等可营造出丰富多变的空间氛围。

雕塑与园林景观的结合是一种渐进的过程。古典园林中的雕塑与景观的融合更多的是一种局部的、浅层次的结合,表现为雕塑与园林景观中的建筑、水景以及花坛等元素的结合。在这种结合方式中,雕塑与场地周围的环境缺乏内在本质的联系。随着当代艺术的发展,各种思潮在互相碰撞中融合,艺术思潮的剧变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园林景观领域。人们对于园林景观和雕塑的看法也悄然发生变化。从野口勇到俞孔坚,越来越多的雕塑家和景观设计师将融合的思想应用到实践之中。这一过程实质上是雕塑景观化的过程,雕塑的形态、体量、色彩和功能等发生变化,与周围的环境有了内在本质的联系,这是一种具体形态的融合,可称之为形而下的相融,其实质是雕塑深层次融入景观的过程。

雕塑与园林景观的融合从根本上是人类对自然认识不断变化的结果,当人们意识到人类是自然环境的一份子,只有与自然更好的和谐相处,人类才能更好的永续发展时,人们对园林景观的态度便发生了改变,古典园林时期园林主要是为某些特定阶层的人所享用,其主要的功能是游玩、观赏,它是内向而封闭的。近现代的园林景观是人们休闲消遣的公共场地,同时它也是调和城市微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它是外向而开放的。人类进入到工业革命之后,城市的不断兴起是人与自然环境对立排斥的根本原因。而要改变人与自然对立的局面,园林景观的营造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早期的雕塑是先民祈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媒介,而现阶段园林景观是弥补人与自然裂缝的重要手段,它们在内在的诉求上共通,在具体空间氛围的营造上相似,故景观雕塑化是在具象形态融合基础上的精神层面的相契。

雕塑与园林景观的融合,使园林景观获得了一个新的创作角度。将园林景观归纳为“雕塑”,有利于景观设计师对环境整体的把握。同时,更让景观设计师能从形体的角度对园林景观进行处理,使园林景观的各种元素形式感更强。不同的艺术形态互相交融能给彼此带来新鲜的气息。雕塑艺术中对形体空间感、节奏韵律感、块面体积感的处理把握,可为园林景观所借鉴和吸收。现代的景观空间不再仅仅是为大众营造一个尺度宜人的空间环境,景观设计对雕塑语言的吸收和采纳无疑丰富了景观的视觉效果,提升了景观的艺术性,强化了景观的人文内涵和主题特征。雕塑与园林景观的融合越来越紧密,融合的广度在变宽,内涵在加深。这两种融合形式裹挟着新鲜的气息扑面而来,作为景观设计师,理应在设计中吸收各种新的思想,不断创新,努力促使园林景观的面貌朝多元化发展。

[1]袁华祥,袁勇.雕塑语言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7):83-85.

[2]郑志强.雕塑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134-138.

[3]胡承华.装饰雕塑与公共景观的关系[J].文艺争鸣,2010(8):36-38.

[4]大地艺术.百度百科[EB/OL] (2014-12-26)http://baike.baidu.com/link?url=-PIrSm9akWZVrWCfN-rIVGLXWlXdjSiDlNTztBR6dFMCdoR8sqrx98xUjGOj2HvbvgLn

M426e21knWOkRZ9ynK.

[5]史晨暄.矛盾与探索:野口勇的创作道路[J].装饰,Art & Design, 2005(9):106-107.

[6]林菁.空间的雕塑——艺术家野口勇的园林作品[J].中国园林,2002(2):49-52.

[7]李洁.谈现代园林雕塑的泛空间意识[J].青年文学家,2009(7):87.

Class No.:TU986.2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On the Fusion Between Sculpture and Landscape

Zheng Zhiqiang

(School of Fine Arts, Minjiang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108,China)

Contemporary sculpture’s fusion with garden landscape presents two new forms: sculpture landscape and landscape sculpture. However, the manifestation of its form differs. Sculpture landscape means bigger in size, more abstract in form, richer in color and function while landscape sculpture mainly features in creation and forms obscure boundary between sculpture and landscape. Sculpture landscape, in its essence, infuses the two aspects in space and methods of creation. But the landscape presents the infusion of atmosphere and spirit in the space. The deep infusion between sculpture and garden landscape endows designers a totally new perspective, which is significant to enhance its artistic quality, intensify its humanistic connotation and main features.

sculpture, garden landscape, fusion, research

郑志强,硕士,讲师,闽江学院美术学院。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闽江学院社科育苗项目,项目编号:YSY12009。

1672-6758(2016)10-0049-4

TU986.2

A

猜你喜欢
形体园林景观雕塑
巨型雕塑
浅谈形体训练在声乐表演中的作用
我的破烂雕塑
写实雕塑
生态环境建设与园林景观结合初探
浅析竹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
论生态美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
西夏文形体研究述略
房地产开发中园林景观工程建设成本管理与控制
早期形体训练对产妇产后形体恢复的积极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