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理念的高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与改革

2016-03-07 02:31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活动课程教育

倪 娟

(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人文系 ,安徽 桐城 231302)



基于创新理念的高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与改革

倪娟

(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人文系 ,安徽 桐城231302)

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为推进高职教育创新发展,高校必须以职业需求为导向,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思维养成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才能提升大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综合实践活动正是在这种新时代、新课改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探索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高校综合实践活动,是发展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综合实践活动;大学生;创新能力

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教育部《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推进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改革;与人才培养和教师能力提升相结合开展应用技术研发;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1]在这种新形势下,高师院校必须加速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加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一 高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背景

一方面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理念强调要以人为本,强化实践,引导大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面向农村职前教师培养内容的选择,要有面向农村的特色教育,要与农村基础教育紧密结合,要与农村生活和农村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学校德育不仅仅是道德知识的学习,而应以人的生活经验为核心,在各种活动中渗透。因此活动性质的课程更有助于落实道德价值观的教育。而且,随着生活空间的不断扩大,师范生也不再满足于单纯的书本知识的接受性学习,而是自觉地表现出想要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为此,在2011年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颁布之后,笔者所在学校小学教育专业便开设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是为适应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和遵循教师成长规律而产生的。

二 高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

1.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在兼顾专业化的基础上,更应该侧重于综合性和针对性,针对学生主要服务农村基础教育定向培养的特点,整合课程内容,或利用活动类课程整合知识和技能,加强对学生服务农村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教育。[2]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对于学科课程来说,更加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更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过程,它的综合性、实践性的特征决定了它承载着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和提升的重任。

2.满足大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正好克服了传统学科教学和书本教育的弊端,可以引领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自然、社区、社会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并自主选择观察、调查、采访、查阅资料等方式,主动解决实际问题,主动建构知识。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自然而然地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适应了学习化时代和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求。

3.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具有双重角色。一方面作为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可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作为未来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可以通过亲历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体会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从而掌握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般方法和技能。[3]所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使教学成为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成为建构知识与人格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培养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的新时代大学生,而且可以培养出能够有效指导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德能并修、知行合一的未来教师。

三 高校综合实践活动师范特色的探索

1.改革课程结构,增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2011年笔者所在学校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要求,开始对小学教育专业进行综合试点改革,重新建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学习领域、建议模块,首次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其中,2013年列入教育部小学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在笔者所在学校新修订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不仅把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教师教育课程中的一门必修课程开设,而且从学生入学教育开始,到学习过程中参加的生产劳动与实践、专业实训、教育见习与实习,直至最终的毕业设计,都有着具体的实践活动时间和内容的安排,由此可见,综合实践活动是贯穿于师范生学习全过程的,实践时间比原来延长了很多,综合实践活动的范围也拓展到校外及社会生活中,这也促使师生从观念上加速更新,能从新课程新理念的角度更好地认识综合实践活动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

2.组建教师团队,合力开发农村特色课程资源。

本着“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就业为导向”的职教理念和“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的宗旨,我们首先制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校本)、《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大纲》、《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训大纲》、《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考核大纲》,从课程目标、原则、内容、课时安排及评价等方面对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做了明确具体的规定,以此作为笔者所在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依据 。

其次,我们努力构建了一支学历、年龄和职称分布都很合理的指导教师团队,并聘请行业专家、小学名师指导本课程建设、参与课程开发。为了提升团队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我们通过外出调研、培训研修、合作教学等形式,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增强其实践能力,从而为本课程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团队教师形成合力,建成《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精品课程网站和互动平台,编辑出版了本课程配套教材《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程》,积累了大量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资源,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农村发展和存在的问题的文字资料、音像资料、学生制作的作品。同时,通过活动与当地的农村小学校长,一些农村能工巧匠,以及一些专业领域的专业人员如文博园的研究员、农技站的技术员等形成合作共同体,共同推进本课程成长,也扩大了本课程在社会的影响力。

3.探索基于实践理念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引领学生既成人又成师。

针对高专师范生的学习特点和职业需要,我们优化了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教学,简化理论,强化实践,在模块内精心设计活动项目,以活动项目为载体,将教学做融汇在一起,有效地将理论学习融合在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使学生乐于参与学习和探究活动,易于自觉地将知识内化。我们将本课程内容整合为四大模块,第一模块为理论学习,主要是解读《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了解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理念和课程目标;第二模块为理论指导,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掌握综合实践活动设计、实施与评价的原则、过程和方法,学会撰写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第三模块为实践操作,指导学生分小组就国家指定的四大领域的内容自主选择确定主题并进行实践活动;第四模块为研究提升,在充分发掘学校课程资源的同时,我们引导学生参与网络资源的开发,并努力探寻个人所在地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等一切可以被利用的课程资源,能以未来教师的身份设计校本活动计划、学期活动计划和年级活动计划。

结合以上教学内容,我们尝试了两种指导学生实践的模式,如下:

一种模式是“观摩、讨论、实践、展示、反思”,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可以大学生的视野从自己所熟悉的农村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确立主题,制定方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成果展示,最后在反思和评价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和创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依托桐城地域文化和当地农村的自然条件、人文环境、传统文化、经济发展等,开展一系列有意义的综合实践活动,也为本课程开发了富有特色的课程资源。例如,有的小组以《桐城,我可爱的家乡》为主题,通过调查寻访桐城的历史文化、查阅并讲述桐城名人故事、了解并宣传桐城风景名胜、介绍并制作桐城特色美食等实践活动,获得了丰富的社会知识,感受到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增强了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有的小组以《走进茶园》为主题开展活动,走进大山里的茶园采访茶农了解有关茶叶的知识,自己动手摘茶学习相关的操作技巧,进茶厂拍摄记录茶叶的制作和包装流程,活动结束后学生切身体会劳动的辛苦,也学会了很多劳动技能和书本中学不到的东西。还有的小组心系村里留守家庭的老人和小孩,以《关爱老人》或《关注留守儿童》为主题,专门开展了调查、采访、慰问和支教等活动,并形成了完整的调查报告,向社会提出合理的倡议。

另一种模式是“调查、选题、设计教案、模拟上课”,即让学生到自己所在地的小学调查了解当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然后小组交流合作选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内容,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身份设计一堂活动指导课,并进行模拟试讲。学生在亲身经历一次活动之后,基本掌握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但这还不够,作为未来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他们还必须能够指导小学生开展活动,所以,他们首先必须了解小学生在这门课程中学习的内容、活动范式,然后有针对性地选择内容设计指导方案并进行试讲,在这个过程中,师范生既从教学法的角度学会如何指导小学生确立主题、制定方案、选定方法,展示成果,又能通过实训体验到活动课程指导中师生角色的真正转变及其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作用。

以上两种实践活动模式,都能使学生真正走进自然、社会,深入体验农村生活,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中也培育了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观念,完善了人格修养,进而使师范生增强关注家乡发展和问题的责任感,树立毕业后服务农村、甘愿奉献农村义务教育的意识。

4.创新评价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不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目的,也不以能否对知识进行复述为标准,作为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它着眼于逐步完善学生的素质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所以它关注的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和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创造性”。[4]据此,我们在评价时尝试以下做法:

(1)营造学生发展性评价环境。 学校网站、宣传栏、教室、寝室和校园墙报、学校文化艺术节等都可以用来展示学生活动过程和活动成果,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看到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和不足。此外,还通过推荐活动项目到校刊报道登载或到校团委参与评奖的方式,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后有成就感,同时实现评价在本课程中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2)搭建学生多元评价平台。每次活动结束后,我们都给学生留下充足的反思和评价的时间,在评价内容上,着重对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活动过程中的动手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交往能力、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等进行评价。

在评价主体上,先让学生自评,客观全面地评价自己在活动中的进步和不足,然后有同伴之间的互评和不同想法的交流,再由指导教师对整个活动过程进行总结或提出建议,最后再让学生以反思小结的形式,将实践过程中的各种经历、体验和感受记录下来。有些推荐到校刊或校团委的活动项目,还需要校领导和相关专业人员参与评价。

在评价方法上,教师可以用观察和记录(文字、音像均可)的方式随时记下学生的表现,也可以给学生提供展台、舞台和讲台,为其展示过程资料和个性化的、创造性的成果,并注意收集其活动成果,引导学生在欣赏、品评的过程中达到互相启发、互相学习的目的,并逐渐增强信心,获得个人成长。

高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为学生提供了发展与自然、社会、自我的关系和认识的机会,促进了学生形成健康、和谐、积极、善纳的素质结构, 实现了“立德”与“树人”齐头并进,既培养了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尤其是职业意识、道德和情感得到提升,又在实践过程中发展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发展。

[1]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Z].2015.

[2]周德义,等.五年制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教育课程体系研究[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3]张海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小学教师教育中的开发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

[4]教育部.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S].2013.

Class No.:G642.0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Reform of Practical Activity Courses for Colleges Student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Innovation

Ni Juan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Tongcheng Teachers College, Tongcheng, Anhui 231302,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economy needs talents with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and innovative ability and the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are supposed to cultivate the talents with innovation. So enhancing the students'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nd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ability are the key to carry out the comprehensive practice activ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The paper explored the comprehensive practical activities in colleges with the regional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which can be seen as an important way of enhancing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practice activity;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倪娟,硕士,副教授,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研究方向: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 。

安徽省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信息化优质教育资源对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的补偿机制研究 ”(项目编号:2014zdjy152);安徽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项目“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指导”(项目编号:2014gxk096)。

1672-6758(2016)10-0016-3

G642.0

A

猜你喜欢
活动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题解教育『三问』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