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团队的构建——以闽江学院《中国近现代人物评传》课为例

2016-03-07 02:31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评传带头人课程

陈 冬

(闽江学院 思政部,福建 福州 350121)



本科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团队的构建
——以闽江学院《中国近现代人物评传》课为例

陈冬

(闽江学院 思政部,福建 福州350121)

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团队建设是公选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优化整合教学资源,实现教学资源信息共享,有利于提升公选课教师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结合闽江学院公选课的实际情况,就《中国近现代人物评传》课为例,阐明本科高校公选课教学团队的构建应建立和完善教学团队带头人选拔和培养机制;开展专题式教学,每个教师负责一专题的主讲,既分工又协作;树立共同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团队建设的指导思想等途径进行改革与探索。

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团队

团队是我们很熟悉的一个词,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企业间专业化分工与合作进一步加强,团队合作越来越成为社会的需要。“团队”这一组织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团队合作已然成为当今社会的时代要求。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强调人与人的合作,讲求团队精神,顾全大局。教学团队指的是为了完成共同的教学目标,由教学、科研水平高的教师带头,具有合理知识结构与年龄结构的教学任务相近的教师经常性地在一起开展教学内容的探讨、教学经验的分享,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能合理地进行教学资源优化配置的教师群体。

高校公共选修课(以下简称公选课)是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拓展大学生兴趣爱好,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但当前仍有部分高校的公选课教学状况和效果令人堪忧,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未能起到良好的成效。多渠道地整合教学团队,集中优秀教学资源,打造良好的教学团队平台,可以优化公选课的教学效果。

一 本科高校公选课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性

2007年,教育部启动了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其中包含一个重点项目“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1]就高校公选课而言,其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等较之专业必修课以及公共必修课又有着一定的区别。公选课教学团队的建设响应了教育部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号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公选课教学团队建设是公选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提升教学效果的良好途径。

一般说来,公选课是由主讲教师面向全校相对于本门课程感兴趣的学生而开设的课程,学生人数多,专业跨度大,学生理解力参差不齐。而任课教师对于教材的选定、教学大纲的编写、教案的设计、课件的制作等方面,几乎都是单兵作战,很少有机会同其他教师进修交流研讨。这不像专业必修课或公共必修课,可以由教研室组织本学科教师进行教学研讨。公选课教学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给其教学质量的提升带来了隐患。而通过组建公选课教学团队,将教师个人在团队中的责任进一步具体化和明确,有利于增强教师对工作的责任感,提升公选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可见,这种为完成某个教学目标而明确分工协作,实现责任共担的团队对于提升公选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推进公选课的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

2.公选课教学团队建设有利于优化整合教学资源,实现教学资源信息共享,提升公选课教师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

信息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促进教师信息交流,是团队发展的重要条件。组建公选课教学团队,围绕明确的共同的教学目标,将具有相同学科专业背景的师资整合在一起,按照不同的任务安排,既分工又合作,有计划地开展课程教学研讨活动,有利于优化整合教学资源,实现教学资源信息共享。当前,公选课教学多为教师个人单兵作战,教师自我教学、自我研究,缺乏团队合作与交流,不利于教师充分发挥潜能和个人才智,不利于教师个人素质的提升。通过组建公选课教学团队,可以充分发挥公选课教学团队带头人的核心作用,通过传、帮、带等方式,指导和培养教学科研骨干力量,并通过团队不同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研讨,有利于形成一种和谐宽松的良好氛围,有利于教师在这和谐宽松的氛围中共同学习、取长补短,从而提升公选课教师师资整体的综合素质。可见,这种教学团队强化团队的系统理念,通过建立团队合作的机制,营造良好的学习交流氛围,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实现教学资源优化整合、信息共享,提升教师师资的综合素质。

二 本科高校公选课教学团队的构建举措

1.建立和完善公选课教学团队带头人选拔和培养机制。

团队带头人对于教学团队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公选课教学团队的带头人通常是课程的申报者、主讲者和主要建设者。因此,必须要鼓励那些在教学、科研方面有突出成就的,在某一公选课课程建设有较为深入研究的教师作为教学团队的带头人。[2]这些课程的带头人必须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热爱公选课的教学工作,对本门课程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具有良好的组织和协调能力,能够积极组织本团队的教师围绕共同的教学目标经常性地进行教学研讨与交流,并不断地进行总结提升;要求课程的带头人具有一定的亲和力,善于做好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宽松的团队氛围;要合理地组建团队的师资力量,注意老、中、青结合,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进行传、帮、带,让更多的年轻人在团队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努力提升自我中不断学习、成长。此外,还应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的制度条例对课程教学团队的带头人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和物质奖励,使其能充分发挥带头者、引领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可见,公选课教学团队带头人选拔和培养对教学团队的构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开展专题式教学,使团队中的每个教师既分工又协作,共同参与公选课的课程教学。

传统意义上的公选课教学是由主讲教师面对申请本门课的全校感兴趣的不同专业的学生,一般一个学期上15周的课程,从开学后第二周开始上课。主讲教师负责该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的编写,教材的选定以及一学期课程教案、课件的制作修订。主讲教师一个人面对一大班级的学生,围绕所开设的课程上满整整一个学期的课程,并负责学生作业的批改,期末的考核以及成绩的录入等。这无疑对教师一个人而言,确实是很大的工作量。既要负责课程教材的建设,又要负责该门课程的讲授,同时还要负责该课程的考核。要上好这门新课确实是很大的挑战,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然而,通过组建公选课教学团队,课程带头人负责课程的申报和主要建设,团队中的其余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专题式教学,即在共同的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在课程带头人的组织下,通过细分不同的专题,来共同参与本门课程的教学工作。这样可以使团队中的每个教师既分工又协作,每个教师围绕一个专题,可以是自己比较熟悉或擅长的专题来开展教学工作。这样一来,这门课程就不再是一个主讲教师一学期从头讲到底,而是每次课都有不同的专题,由不同的教师来讲授。这样不仅可以使团队中的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上好本专题的课程;对学生而言,每次课都是不同的专题,不同的教师来讲授,也不会产生厌烦心理,对课程学习更具有吸引力和期待心。不仅该公选课的教学由团队中的每一个教师通过专题教学的方法共同参与,而且该课程的考核也可以由每一个教师在课后给学生布置专题作业,让学生任选一专题的作业进行答题并于期末上交。这样的考核方式可供学生选择的余地比较多,也比较受学生们的欢迎。

3.树立共同的教学目标,明确公选课教学团队建设的指导思想。

目标就是灯塔。一个好的教学团队离不开共同的教学目标,只有目标明确、方向一致,才能引领团队成员朝着明确的目标努力向前。公选课教学团队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导向,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努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公选课教学团队的共同目标,也是教学团队建设的指导思想。具体的建设目标就是通过专题式教学,倡导团队的分工与协作,在教学改革与建设方面不断探索新的思路。在公选课教学过程中,要求团队中的各位老师开展“自主+合作”的教学模式,将关注的焦点放在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上。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定期地组织教学团队展开教学反思,围绕课程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反思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的内容是否达到了既定的要求。在教学反思的基础上,由教学团队的带头人组织团队成员相互交流研讨,做到取长补短,不断提升团队成员的教改能力和教研水平。

4.建立互信的教学团队环境,打造和谐的团队氛围。

建立互信的教学团队环境,打造和谐的团队氛围是教学团队建设成败的关键。团队成员对团队要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对团队的认同会增强一个集体或团队的凝聚力,一个涣散的团队是没有任何精神所言的;要把自己看作是团队的一部分,愿意为实现团队的目标而贡献自身的智慧和力量,愿意把自己的教研成果拿出来与团队成员共同分享。团队成员要相互信任,只有彼此之间相互信任,才能以畅通的沟通渠道和真诚的交流,及时消除团队成员间的分歧,化解团队成员之间的误会及矛盾,形成和谐的团队氛围。此外,团队成员还要有创新精神,积极进取,勇于创新,敢于追求,才能为建设优秀的公选课教学团队而努力进取。公选课教学团队要建立集体备课、听课制度,使之成为教学的常态化现象,在集体教研中实现良好沟通,增进成员互信,共同创建和谐的团队氛围。

5.培育团队精神,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团队精神指的是团队成员为了团队的共同利益和目标而相互协作的作风,团队精神是团队整体的价值观、信念和奋斗意识的集中体现,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目标一致,团队成员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和理念,能凝聚起强大的合力,为共同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奋斗;其次是协同合作,形成和谐的团队气氛,使人精神振奋、心情舒畅,在各自岗位上能更好地发挥聪明才智,团队成员之间能协同一致,为了团队的利益尽心尽力;三是勇于奉献,团队成员为了团队集体的利益而能群策群力,把团队利益放在首位,以高昂的士气、忘我的精神来实现团队的目标,无私奉献。四是善于沟通,团队成员彼此间都以诚恳、真挚、友善的态度对待对方,能够进行不断交流与沟通,使个体之间达成心理默契。要培养团队精神,需要实现分工与协作相统一的原则。公选课教学团队成员之间是一种协作的伙伴关系,教学团队对其中每一位教师的工作职责划分得很明确,每个教师按照各自选定的专题着手进行教学,他们之间要做到相互尊重,密切配合,为教学团队的建设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教师个人的发展与教学团队目标的一致性,提升教学团队的凝聚力和教学质量效果。

三 闽江学院公选课教学团队的改革与探索

以上分析了本科高校公选课教学团队的构建,结合闽江学院公选课的实际情况,以《中国近现代人物评传》课为例,进行改革与探索,力求能将此改革方案加以推广。

1.《中国近现代人物评传》公选课改革方案。

《中国近现代人物评传》为思政类选修课,开设的主要目的是配合《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通过对近现代中国重要历史人物的了解,使学生懂得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评价人物的基本标准,从而掌握人物评价的基本方法,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基础。本门课共30课时,2个学分,由思政部教师负责该课程的申报和主讲,并面向全校学生开设。

在此次探索公选课教学团队的改革过程中,本门课由思政部的专任教师负责申报并开课。但跟以往公选课教学所不同的是,此次改革方案为采用专题式教学法,即主讲的教师并非一人,而是不同的专题由团队中的不同教师来负责,这些教师围绕共同的教学目标,按照每个教师所负责的专题来负责教案的编写、课件的制作以及课程的讲授。以下就是这门公选课的十五个专题,分别由十五位教师主讲,每周2课时,共15周。

专题一:历史人物的评价。通过学习古今中外各种学派在人物评价上建立的理论标准模式,使学生领会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人物评价的精髓,建立正确的历史人物观。

专题二: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通过对百年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白描,大致梳理在波澜壮阔的百年历史中出现的各类著名历史人物,使学生不仅对百年历史有所了解,更加深学生对这一大背景下的各种历史人物的大致把握。

专题三:林则徐评传。中国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通过介绍林则徐一生的主要成就,特别是他虎门销烟的经历,学习他以国家危亡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

专题四:李鸿章评传。作为北洋水师的创始人、洋务运动的领袖,通过介绍李鸿章一生的主要经历,探讨中外历史上对其正面及负面的评价。

专题五:梁启超评传。戊戌变法的领导者和中国近代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本专题具体介绍他的政治主张以及名人对他的评价。

专题六:慈禧评传。以垂帘听政、训政的名义统治中国四十七年,慈禧的一生能否用祸国殃民来形容,应如何客观评价慈禧。

专题七:孙中山评传。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为了改变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专题八:袁世凯评传。袁世凯的一生荣辱功过各有评说,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该如何给予客观实事求是的评价。

专题九:陈独秀评传。作为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陈独秀在大革命后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应正确客观地评价他的一生。

专题十:李大钊评传。李大钊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最早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专题十一:胡适评传。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他提倡的白话文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二十世纪世界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思想家和学者。

专题十二:毛泽东评传。如何科学实事求是地评价毛泽东的功与过是本专题的教学重点。

专题十三:蒋介石评传。纵观蒋介石波澜壮阔的一生,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他的政治生涯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进程产生过极为重要的影响。

专题十四:周恩来评传。周恩来的一生有着卓著的功勋、崇高的品德、光辉的人格,深深铭记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

专题十五:邓小平评传。邓小平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学习他三落三起的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以及中外著名人物对他的评价。

2.《中国近现代人物评传》公选课教学新特点。

公选课教学团队的构建是这次公选课改革的最大亮点。采用专题式教学则突破了以往的教学模式,不再是任课教师与授课班级一一对应,而是采用了任课教师是动态的方式,这就对传统的教务安排和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课程的申报和建设方面,应以课程的带头人为主,课程带头人负责公选课的申报、开课以及课程的建设等方面的具体工作,同时还负责专题的编排,专题主讲教师的召集和课程教学的研讨工作等。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理念以及推行“主动考勤、即教即评”的教学管理体制。

第一,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就是以服务学生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中国近现代人物评传》这门课通过介绍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著名人物的生平和人物的评价等,使学生懂得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评价人物的基本标准。这就要求在教学内容上要努力贴近学生的思想状况,贴近学生的实际,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启发式、参与式的教学,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活泼的史实来启发学生思考,增强教学效果。

第二,推行“主动考勤、即教即评”的教学管理体制。[3]“主动考勤”是指在每次专题课程结束后,学生主动将选课卡递交给该专题的教师签字,该选课卡可上教务管理系统打印出来,由学生所在的系、院盖章,期末选课卡统一交回课程带头人手中,主动考勤主要是为了加强学生课堂出勤率的管理,作为平时成绩考核的一个依据。“即教即评”是指学生评教,在每次专题课结束之后,学生在本周内可对本专题的教师教学情况进行打分评价,学生评教的积极性可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内容,学生评教的建议可作为教师改进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有力参考。这样做相比于目前的学期结束后反馈学生评教信息更为及时,课程带头人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组织教学团队进行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课堂教学,更有利于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升。

总之,我校公选课的建设尚处在不断摸索和总结的阶段。公选课教学团队的构建是公选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有利于优化整合教学资源,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在探索的过程中,开展专题式教学,使团队中的每个教师既分工又协作,共同参与公选课的课程教学;同时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理念以及推行“主动考勤、即教即评”的教学管理体制,这些无疑都是新的尝试,这些渐进式的改革探索要不断加以总结,在实践过程中努力加以推广。

[1]田恩舜.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08(15,16):20.

[2]熊帝兵.高校历史学专业选修课教学的困境及应对[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153.

[3]戴月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5):172.

Class No.:G642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Teaching Team Construction of Public Elective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hen Do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 of Minjiang University,Fuzhou, Fujian 350121,China)

Construction of public elective course teaching tea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and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It can share the teaching resources and to optimiz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he elective course.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public elective course of Minjiang university,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elective courses teaching team should perfect the selection and training mechanism of teaching team, and carry out project-based teaching. Each teacher is responsible for the presenter of a specific topic.We discussed the establishing the common goal of teaching and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teaching team construction in this pape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ublic elective course; teaching team

陈冬,博士,讲师,闽江学院思政部。

2014年闽江学院教改立项“本科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团队的模式构建”(闽院教2014年154号);2011年闽江学院教改立项“探索与创新:闽院公选课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JW201122034)。

1672-6758(2016)10-0012-4

G642

A

猜你喜欢
评传带头人课程
梅兰芳评传
转世的桃花(评传)
《林非评传》序
张庚评传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肖贤梅 孤岛脱贫带头人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老兵变带头人助农民脱贫致富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