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穆修的文论观及散文创作特色

2016-03-07 02:31文维丞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文论韩愈古文

文维丞

(沈阳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论穆修的文论观及散文创作特色

文维丞

(沈阳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沈阳110034)

穆修是宋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文必载道和学尚古文的文论思想深刻影响着其散文创作,使其在散文创作上内容充实,情感真切,具有多样的叙事风格和气势恢宏、笔力雄健的语言特色。

穆修;散文;文论观;创作特色

穆修字伯长,郓州人(今山东),是宋初重要的古文倡导者,宋史有其传记,其门生祖无择将其遗文进行整理,编《穆参军集》3卷,其中收集穆修的散文20篇整,穆修的散文中有书信体文4篇,除《答乔适书》,其余3篇《上大名陈观察书》《上颍州刘侍郎书》《上监判郎中书》都是干谒之文,序类文共7篇,《唐柳先生集后序》是穆修校编的柳宗元和韩愈文集的一篇序文,是其文论观的体现。《张当字序》,论述如何为张当取“字”。其余5篇《送崔伯盈序》《宋吕初公序》《送李秀才应陈州举序》《送鲁推官赴南海序》《送李秀才归泉南序》,皆为赠序之文,叙友情,述主张,议时事,写得情采并茂。记体文一共7篇,其中3篇《蔡州开元寺佛塔记》《亳州法相禅院钟记》《明因院罗汉像新殿记》是穆修为佛塔寺庙写的文章,体现了穆修对佛教的认识。《任氏家祠堂记》是穆修应邀为任氏家祠堂建成而写的记文。《亳州魏武帝帐庙记》叙述魏武帝曹操文治武功,以及为魏武帝重修帐庙的意义。除此外还有《养正堂记》,《静胜亭记》。一篇墓志铭《东海徐君墓志铭》,一篇祭子之文《祭第二子文》。本文以这20篇散文作为对象,对穆修的散文创作论述分析。[1] 412-438

一 穆修的文论观

1.文必载道。

穆修提倡文以载道,其中对道含义的界定与韩愈基本相同,都是指儒家之道。韩愈曾在《原道》一文中说“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2]2穆修在《答乔适书》中同样说“道者,仁义之谓也”。在穆修看来文章是否能够载道是评判文章的唯一标准,凡是不能载道的文章,在穆修看来皆无可取之处,他在《唐柳先生集后序》中有这么一段话:

“唐之文章,初未去周、隋五代之气,中间称得李杜,其才始用为胜,而号雄歌诗,道未极浑备。至韩柳氏起,然后能大吐古人之风,其言与仁义相华实而不杂。”

对于李白、杜甫这样名垂后世的伟大诗人,尽管“其才始用为胜”,穆修仍有所不屑,其原因就是“道未极浑备”。穆修推崇的是“能大吐古人之风”的韩柳之文。而且要“其言与仁义相华实而不杂”。由此也可以看出穆修既重视文章所在的“道”的同时又重视文章的文采,他所追求的是文采与道相统一的境界。

但是与韩愈思想不同的是对儒家以外的思想,穆修能够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而不像韩愈那样排斥,例如对佛教的态度,穆修就非常宽容,从流传下来的3篇有关佛教的文章来看,穆修对佛教的理解非常深刻,而且并不偏激,穆修认为佛教教义与中国的圣人之说是可以互补兼得的,两家都是导民向善,无高下之分:

“如死生祸福之说,使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亦尝言之,则人亦必从此六圣人而求之。如其圣人所不及,惟佛氏明言之,则人焉得不从佛氏而求之也?予谓世有佛氏以来,人不待闻礼义而后入于善者,亦多矣,佛氏其亦善导于人者矣,呜呼,礼义则不竞,宜吾民之皆奉于佛也。”

穆修的这种兼容并包的论道思想不同于韩愈,在论道的思想内容上与柳宗元、李翱相接近。

2.学尚古文。

穆修在散文创作上反对骈文,提倡散体古文。而且从现存的穆修散文来看,穆修的全部散文作品全是由散体古文的形式写成。由于在宋初,文人大多是从五代十国入宋,他们入宋以后的散文仍以骈文为主,风格浮华艳丽,沿袭五代遗风。稍后,以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的“西昆体”骈文开始盛行,西昆派追求词藻之美,讲求用典之繁,文章穷妍极态,浮华纂组。“杨亿,刘筠尚声偶之辞,天下学者靡然从之。” (《宋史·穆修传》)[3]13070穆修这种背景下,极力批评骈文的章句声偶,提倡散体古文的创作。并校印韩愈、柳宗元文集数百部作为典范,亲自到开封相国寺市场出售,以对抗骈文。

苏舜钦《石曼卿诗集序》称大中祥符中“操笔之士,率以藻丽为胜,惟祕阁石曼卿与穆参军伯长,自任以古道,作之文,必经实不放于世”[4]275。其门生祖无择辑其遗文,编《穆参军集》3卷,作序也说:“如公可谓命之穷,道之不行,已而未尝废文,大凡所作,莫不要诸圣而立言,合诸仁义以为质……专以古文相高,而不为骈俪之语。”[5]311-312苏舜钦和祖无择都指出了穆修散文创作是以散体之文为主,重视文的传道、载道的功能。

二 穆修散文的创作特色

祖无择在《穆参军集》序言中说其创作“殆逾数万言”,现存的20篇也能看出穆修散文的创作特色。

1.内容充实,情感真切。

穆修主张文学要有“明道”“致用”的功能,特别重视文章思想内容的充实,言之有物。但是和宋初柳开“施教化于民”作文以“佐六经”的原则不同,穆修恢复了韩愈“不平则鸣”的文章精神,穆修的文章有“匪以言诗也,舒愤悒之辞也”的倾向,文章情感摇曳,极富情韵,如《送李秀才归南泉序》,抒发抚今追昔的情感:

“一语及往旧事,愰焉不啻如梦,面老而心衰,则相与皆然也。予中间虽仅成一名,今又失其禄食,子则犹举于进士场中,嗟乎,予与子向之志愿,百莫从其一二,而意态度,十已亡其六七,信乎人物于天地间,甚易老且死耳,别十一年而一相聚,顾昨日之少壮忽已凋耗,今聚未久而复别,别聚苟又加如是,知他日之相视,复不如今辰之视昔也必矣,今子别我而归,我眷眷而不已者,其以故人也其俱不得志也,其相逺而难相闻也,其会之或賖于前也,其将为之奈何!”

历述旧友交游之事,哀感光阴流逝,韶华不在,垂垂老矣,而一事无成,匆匆一聚,又要离别,深厚、真挚的感情娓娓道来,真切感人,与韩愈某些送序之文极为相似,清代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穆参军集》称此篇“小篇极有文情”。[6]905

穆修的送别之文大都有一个特点,篇首表达做事、做人所应该坚守的道义,然后对友人进行劝勉,如《送鲁推官赴南海序》是穆修另一篇送别之文,抒发了“为之佐,其难矣哉”的感慨,主张“士之居其位,事其人,既不可欺,亦不当随,不欺不随,惟职所宜而已矣”。这既是对友人的殷切叮嘱,也表达了其做事的原则。《送李秀才不应陈州举序》同样也饱含劝勉之情。《送吕公初序》先言说一番道理“为善汲汲于报,报未至则更而去之,末哉,学者能显穷一致,蹈道自乐而不变,庶几君子之志者”,然后在后文对友人劝勉。穆修此类文章写得言之有物,情感真切,不做无病呻吟之态。

2.多样的叙事风格。

奇崛跌宕的结构特色,穆修的奇崛跌宕的写作特色以《上大名陈观察书》为典型,这篇文章尽管是干谒之作,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称此篇“干乞之辞,过于自卑”,[6]但在结构上却颇奇崛跌宕,开篇便从大处落笔“修尝病近世以来,文武异道,将相异才”,然后接着写道“古所谓文武之道,盖一道也,但治乱之用殊,所谓将相之材,皆通材也,由出处寄异”表达其独特的见解。从文武之道洋洋洒洒大展议论,然后才过渡到陈观察身上,但有不急于表达进见之意,而是从人们议论他“性严急难犯”“性深沉不测”发端,自作问答,推断悬想,层层深入,直到最后才提进见干谒之意,写法上纵横恣肆,波澜迭起,与韩愈之文非常接近。

平易婉转的叙事风格,穆修《静胜亭记》写得平易婉转,从州郡公事写起,然后慢慢切入正题,言及主人的志趣,建亭的始末,给亭命名的缘由,有叙事,有描写,有议论,平淡可味,不故作惊人之笔。

3.气度恢弘,笔力雄健的语言。

苏舜钦在《哀穆先生文》中言穆修的文章“深峭宏达”,[4]穆修的这种风格在《亳州魏武帝帐庙记》最为典型,四库全书收编《穆参军集》将此篇删除,并且在提要中写道,穆修的《亳州魏武帝帐庙记》是“其奖篡助逆,可谓大乖于名教……显然以乱贼导天下,尤为悖理”。[7]因此有不少学者认为穆修此篇文章敢于逆贬曹之论,对曹操大加赞赏,足以显示出穆修的卓越见识和胆量,不过这种说法有所欠妥,历史上对曹操的褒贬态度并不尽相同,西晋陈寿著《三国志》,北宋司马光著《资治通鉴》都是尊为正统,从这个角度来说拥曹无可厚非,至于奉刘蜀为正宗,是始于朱熹《通鉴纲目》,因此穆修尊曹贬刘在当时并不是异于主流观点的。这篇文章对曹操的文治武功的描写非常精彩,出语不俗,气势雄健。如:

“谯东有祠,巍然宅于衍之上者,粤魏武帝之祠欤?呜呼!帝实此土人,始以诸生去仕为吏,则图大略雄伟不世之量。属炎运衰息,皇纲紊绝,海内震扰,群雄并争。帝于时得乘机奋策,啸咤驰骛乎其间。用能建休功,定中土,垂光显盛大之业于来世焉。

当帝之经营征伐也,袁绍父子据兵河朔,吴权、蜀备内窥中夏。帝挟持汉室,抗力三方。慷慨兴言,则失彼匕箸;从容计事,则走人头颅。卒灭袁而沮权、备之强者,惟帝之雄。使天济其勇,尚延数年之位,得徐图成败,其伐谋制胜,料敌应变之下,岂江吴、庸蜀不足平哉!至今千年下,有观其书犹震惕耳目,耸动毛发,使人凛其余风遗烈,矧谯之旧邦,祠堂在目,像貌如生,里人事之敢不礼畏?”

穆修推崇古文和文必载道的文论观思想是穆修散文风格形成的主要原因,由于穆修坚守古文并提倡古文,悉心培养后学,使古文创作在宋代后续有人,穆修以毕生的精力搜集、校勘韩愈、柳宗元的文集,并且出资刊刻出售,这为当时人们学习古文提供了范本,指明了方向,为欧阳修古文运动的兴起无疑起了先导作用。

[1]曾枣庄,刘珠.全宋文(第八册)[M]. 四川:巴蜀书社, 1990.

[2]黄永年.韩愈诗文选译[M]. 江苏:凤凰出版社,2011.

[3]脱脱,等.宋史[M]. 北京:中华书局,1977.

[4]苏舜钦.苏舜钦集[M]. 沈文倬,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5]曾枣庄,刘珠.全宋文(第043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6]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M]. 北京:中华书局, 1963.

[7](清)永瑢,等. 四库全书总目[M]. 北京:中华书局, 1965.

Class No.:I206.2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On Muxiu’s Theories of Literatur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s Prose Writing

Wen Weicheng

(School of Liberal Art,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034,China)

Muxiu was an advocate in the ancient literature movement of the early Song Dynasty. His theories of literature proposed that literature must be filled with "Dao" and the tradi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rose writing had influenced his prose creation. His prose is of the information, real emotion and various narr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words used in his prose is magnificent and vigorous.

Muxiu;prose;theories of literature;characteristic of writing

文维丞,硕士,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

1672-6758(2016)10-0109-3

I206.2

A

猜你喜欢
文论韩愈古文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跨越千年仍美丽,韩愈从来不“退之”
关于文论“失语症”的争论、悬疑和前瞻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从隐匿到重现:中国新时期西方文论知识资源的流变
读《隶定古文疏证》札记
从文论医评《内经》
从现象学看现当代西方文论科学神话的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