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一词的历史演变及其称呼语泛化现象①

2016-03-07 02:31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君臣

胡 琼

(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6)



“朋友”一词的历史演变及其称呼语泛化现象①

胡琼

(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南 长沙410006)

“朋友”从古至今的意义演变展现出如下趋势:它连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开始的血源性基础逐渐朝着非血源性基础发展,并且随着时间的发展进一步淡化血缘基础。由于人们的心理原因、社会称谓语和泛称称谓语复合形式省略、社会称呼语的缺失,人们出于某种交际需求,“朋友”逐渐具有了称呼语的性质,并出现了称呼语泛化的现象。

朋友;称呼语;演变趋势;泛化

“朋友”一词有文献的记载,最早出现于周朝。关于“朋友”词义演变的研究,大多学者侧重于它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的主要意义的论述。前人们的研究各有优点,但是关于“朋友”从古至今的意义的论述并不全面,对它从称谓语到称谓语和称呼语并用的一个过程以及产生原因、词义演变的总体特征没有过多阐述,我们将从“朋友”的历史意义中探究它称呼语性质的获得及称呼语泛化,并对其词义演变中体现的趋势做一个总结。

一  “朋友”的历史意义

对于“朋友”的解释,《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①虽无亲属、师生等关系,但彼此熟识、了解并能相互关心、帮助的人;②特指恋爱的对象。《古代常用词典》中的解释是:①志同道合的人,后泛指友谊深厚的人;②群臣;③明代士大夫对儒学生员的称呼。在黄丹丹《浅析“朋友”一词》[1]136中,总结为四个义项:①除亲朋好友之外志同道合、交谊深厚的人;②同学;③明代士大夫对儒学生员的称呼;④特指恋爱中的人。但是对于“朋友”意义的阐述只是一个大致的归纳,中间“朋友”出现的其他意思并未做细致阐述,在王琪的《上古汉语称谓语》一书中,也只是限于上古时期。下面我们先对从上古至今的“朋友”出现过的意义做一个介绍。

1.具有主从性的人身依附关系的人。

(1)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朋友,庶人、工、商、皂、隶、牧、圉,皆有亲昵,以相辅佐。《左传·襄公十四年》

(2)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左传·桓公二年》

把例句(1)中的“士有朋友”和例句(2)中的“士有隶子弟”相对比,会发现它们曾经是同一概念,具有相同的社会含义。据郭守信(2007)考察,“朋友”“隶子弟” 指的是父家长制家庭中的由他处投奔来的有自由人身份的非血缘关系的家人、密友、助手或咨询者。[2]142他所说的朋友的这种定义,是基于奴隶社会,是奴隶制的产物。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朋友关系被逐渐排斥、改变。例如。儒家提出的“父母存,不许友以死”就是想改变这种殉身从死的朋友关系。

2.君臣关系。

(3)之纲之纪,燕及朋友。百辟卿士,媚于天子。《大雅·假乐》

(4)惠于朋友,庶民小子。子孙绳绳,万民靡不承。《大雅·抑》

(5)其告维何?笾豆静嘉。朋友攸摄,摄以威仪。《大雅·既醉》

这三个例句都是来自于《诗经》,据一些学者考察,这些例句里叙述的朋友的真实身份就是君臣。[3]83吴壁群(2013)认为是分封制决定了“君臣”和“兄弟”的血缘关系。[4]君臣成为朋友,是以“兄弟为中介”。《假乐》是诗经中一首对君王的赞歌。例(3)可以大致翻译为“君王合理地用纲纪对待群臣,让君臣感到安心”,“朋友”后面的“百辟卿士”就是“朋友”的意思即“群臣”。《抑》是一首劝诫执政者的诗,那么例(4)中的“惠于朋友,庶民小子”的主语应该是执政者,执政者如果能施惠于“朋友”,继而就能够施惠于黎民百姓。这里的“朋友”,根据语境判断,也应该是“群臣”。

朋友的这种君臣关系性质的隶属性质延伸于前面说到的具有主从性的人身依附关系。这种关系的变化源于社会的进步。②到了西周,“朋友”一词成为了君臣关系的代名词,这种君臣关系是分封制的产物。君王的兄弟分封后,也是君王的臣子。所以,无论是之前的宗法制还是分封制,它们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3.志同道合、交情深厚的人。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论语》

(7)乃今芜朋友相讲之日,还只静坐,或看书,或游衍经行,凡寓目、措身,悉取以培养志,颇觉意思和适:然终不如朋友讲聚,精神流动,生意更多也。《传习录》

(8)如今这几位小员外,学前辈做作,约十个朋友起社。《醒世恒言》

(9)且夫朋友也者,必取乎直谅多闻,拾遗斥谬,生无请言,死无托辞,终始一契,寒暑不渝者。《抱朴子》

(10)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睹,欢然道故,私情相语,饮可五六斗径醉矣。《史记》

(11)有甚么事情,里头我有一个至好朋友替我做内线。《官场现形记》

在《诗经》时代的“朋友”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人伦关系,但是自孔子开始,这种关系便开始发生变化。春秋中后期,“朋友”的依附关系、血缘君臣关系逐渐成为门客食士、活跃于社会上的游士。孔子讲的“同门为朋,同志为友”的朋友关系更接近于后面出现的“士”。这种“志同道合”侧重于“友”[5]11这个字眼,大家有着共同的志向、兴趣,因此而成为朋友,然后共同从事某事。例(7)(8)中的“朋友”就是以共同的兴趣爱好,或者相同观点而聚在一起的朋友。交情深厚的人是在志同道合的人之间的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也可以看作是受前面提到的具有主从关系、君臣关系影响发展而来的。除了志向、爱好,还有一种共患难、荣辱与共的信念。如例(10)、(11)这里能够成为朋友关系的人不再是以原来的血缘为纽带,而是以共同的兴趣、交情等为纽带被联系成“朋友”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是基于某种约定和承诺的“信”“义”。从这里开始,朋友关系从原来的血缘关系朝着非血缘关系演进,人身关系从不自由逐渐变得自由,不平等趋向平等。

4.拉近关系的社会称谓语。

(12)今见了贵乡朋友,还觉无颜。”《二刻拍案惊奇》

(13)吕祥道:“你真是个没趣的朋友!《醒世姻缘》

(14)又有一班外行朋友说是:“这榜下即用是‘老虎班’,一到就补好缺的。”《儿女英雄》

(15)高高地举起酒杯说:"亲爱的中国"朋友,请原谅我们在被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破坏的国土上,没有很好的礼物送给你们。

(16)只怕是同班的朋友 。《醒世姻缘》

(17)况且那些学校中的朋友 ,他们另有一番见识,怎肯和我们相与?《儒林外史(下)》

从元明时期开始,“朋友”引申为对没什么交情、关系的人的称呼,或者是对可能从事共同事物的人的称呼、称谓。这种关系可以不以一定交情、心灵的契合为基础,但是却能发展这种有心灵契合、有交情的关系。例句(13)就可以说成“你真是个没趣的人”,但是这样说语气有点强,让人听着没那么舒服,换成“朋友”就显得没那么生硬。这样有利于拉近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为下一步交流奠定基础。可以把这种用法看成是出于礼貌原则形成一种泛化了的社会称谓语。例(15)中“朋友”,它的范围扩大到各民族、各个国家之间。这是“朋友”的演变在宏观上的表现,体现为公共的、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友爱关系。[5]11从这种用法中,“朋友”一词渐渐演化成称呼语的用法。这里不做详细说明,下个部分再谈。因此,这里的朋友和交情深厚、志同道合这两种类型的朋友是不一样的。之所以称为“朋友”和礼貌原则、人们想进一步交流的心理有关,有尊称的成分在。

5.明代士大夫对儒学生员的称呼。

(18)太学拉朋友,一齐整行装。《琵琶记》

(19)那少年又看见他戴着方巾,知道是学里朋友。《儒林外史 (上)》

(20)开蒙的时候,他父亲请求集上新进梅朋友替他起名。《儒林外史 (上)》

原来明朝士大夫,称儒学生员叫做“朋友”,称童生是“小友”;比如童生进了学,那怕十几岁,也称为“老友”,若是不进学,就到八十岁,也称为“小友”。

6.“龙阳”“娈童”的同义词,指男色。

由于明清时期的娼妓业繁荣,“朋友”便成了“龙阳、娈童”的同义词,指男色。[6]258这和我们近代出现的“同志”意思的别义相似,除了常用义以外,还有别的意思,即:同性恋。这种关系在中国不被人们接受,因此这个意思在平时不为人所知。

7.特指恋爱对象。

(21)你和别人谈朋友,我就揍你的朋友,别想有好日子过。

(22)他说,“我交了个新朋友,我俩的事就算了吧,祝你幸福。”

(23)家长嘛,都是这样,只要自己的孩子一爱上异性朋友,脑子立刻就紧张起来,就想到是不是搞对象,会不会出问题,有没有歪门邪道。

“朋友”指恋爱对象并不是泛指,而是特指。这种意思是在现代汉语中才有的现象,古代汉语的语料中几乎没有。时代的不同,思想开放程度不同,因而委婉地用谈朋友来代替“谈恋爱”。这个“朋友”即指恋爱的对象。

综合上文所写,朋友从古至今出现过的意义如下:①秦汉以前具有主从性的人身依附关系的人;②君臣;③志同道合,交谊深厚的人;④并无深厚情谊、交情,但存在互相帮助的可能性的人(拉近关系的社会称谓语);⑤明代士大夫对儒学生员的称呼;⑥“龙阳”“娈童”的同义词;⑦特指恋爱对象。这之间反映的是一个由亲到疏的人际关系。再者,“朋友”的年龄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趋于同龄、同辈化;“朋友”之间的人身地位从等级性向着平等性、自由性发展。这中间也有用“友朋”来替代“朋友”。这里的原因大致可以解释为两个:一是避免行文的重复,改朋友为友朋。一是为了诗歌平仄押韵。

(24)戎佐推兄弟,诗流得友朋。《全唐诗》

(25)东西兄弟远,存没友朋稀。《全唐诗》

“兄弟”是平仄,“朋友”为平仄,改“朋友”为“友朋”这样就是仄平,可以与“兄弟”相对。但是“友朋”的使用频率不是特别高,而且一般见于古代汉语中,现代汉语中已经不用。“朋友”一词到现在,既有社会称谓语的作用,也有称呼语的功能。

二  “朋友”的社会称谓语向称呼语的转变及称呼语的泛化

在说“朋友”的称呼语性质的由来之前,我们先明确一下,什么是称谓语,什么是称呼语。

这里借用曹炜的定义。[7]63所谓称谓语,是人们用来表示彼此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等所使用的名称。所谓称呼语,是人们彼此间当面招呼所使用的名称。这是两种具有密切关系却又存在明显差异的不同的词汇现象。我们这里所论述的“朋友”,最开始是作为社会称谓语中的泛称称谓语,这类称谓语大部分既可以面称又可以背称,用于面称的可以作为称呼语。那“朋友”一词又是怎样或者说是为什么会有称谓语和称呼语的性质的呢?又是怎样成为了代表没有什么交情或密切关系的人的社会关系的名称呢?

从第一部分的“朋友”的历史意义中的“拉近社会关系的社会称谓语”里可以看出,这里的朋友血源性关系已经很浅了,而且可以没有任何交情。称这种社会关系叫做“朋友”是因为尊重对方、拉近关系的心理原因,为更近的关系或者实现自己某个目的才产生的行为。这可以看作是社会称谓语用作称呼语现象的起源点,也是社会称谓语用作称呼语出现称呼语泛化现象的原因之一。③

(26)那朋友道:“好个清幽庵院!”《初刻拍案惊奇》

(27)遇个朋友,是个苏州人氏,叫做梁山伯,与他同馆读书,甚相爱重,结为兄弟。《喻世明言》

(28)在奥运村的新闻中心看到两位黑人朋友,一问方知其中一位竟是尼日利亚国家奥委会主席。

(29)他对画家朋友说:"诸位,我请求你们让这位模特儿作我所需要的姿势……”

这里“朋友”并不是指有什么交情的人,只是一种对他人的尊称,“朋友”可以用“人”代替。但是“画家朋友”中的“朋友”并不能。“画家朋友”是一种同位形式,前面说的“那朋友”“(遇)个朋友”是偏正形式。社会称谓语中,绝大部分成员可以同一些泛称称谓语“同志”“先生”等组合构成复合形式,这种复合形式已不再是称谓语,是称呼语。“朋友”是泛称称谓语,可以和社会称谓语组成复合形式,因而“画家朋友”有了称呼语的性质。有时在不知对方职业、身份、职务的情况下,就选择性省略了复合形式中的社会称谓语部分,只剩下泛称称谓语“朋友”,但这时的“朋友”已经有了称呼语的性质,而且这里的“朋友”已经是称呼语的泛化义了。社会称谓语和泛称称谓语的复合形式的省略构成了“朋友”由社会称谓语转变为社会称呼语以及称呼语泛化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社会称呼语和社会称谓语相比,社会称呼语的数量大大少于社会称谓语,因此会有社会称谓语充当社会称呼语的情况。[8]56比如“同志”这个词语,曾经一段时间用得非常频繁,但是,“同志”的政治色彩比较浓厚,而“朋友”相比之下,营造的是一种轻松、友好的氛围,更有利于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时代的发展、称呼语的缺失,“朋友”便逐渐代替了“同志”。“朋友”这一称呼语运用范围逐渐变广,逐渐可以称呼没有什么关系的人,这里和人们的交际需求也有一定关系。同时“朋友”的语体色彩也从书面语逐渐转向口语,从背称转为面称。应该注意的是它替代的只是“同志”单独作为称呼语的那部分功能。[9]“朋友”产生称呼语用法以及称呼语泛化的现象的原因不限于此。

(30)呵,朋友,我不知道,三十多个年头,是否已经使我多懂得一点马克思主义,多懂得一点社会和人生?

(31)朋友,十几年来的恶梦算是醒了,醒后的凄凉与空虚的滋味,是没有法子可以忍受的。

(32)他上前对寄居蟹说:"喂,朋友,你的活动房子,挡住了我们的眼界,你可知道么?"

(33)朋友,借个火可以吗,我忘带打火机了。

这些例子中的“朋友”都是称呼语,前面两个例子一般是以书面语的形式出现,因此这里的“朋友”带有比较强的书面语色彩,后面的两例就趋于口语化。例子中说话人与听话者并没有什么关系,只是出于一种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原因,所以说话人把听话者称为“朋友”。这样既让听话人感觉到说话人对自己的尊敬,又让说话人把双方心理距离拉近,有利于语言交流的进行。这离“朋友”的基本义有许多的不同了。但是,这是建立在双方仍然有可能为对方带来帮助、好处的前提下才产生的用法。没有这种有价值的互助或者帮助关系,产生泛化义的“朋友”还是具有一定困难的。在这种交际需求的催化下,“朋友”的称呼语用法以及称呼语泛化现象逐渐产生。

结语

“朋友”意义的演变展现出如下趋势:所连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开始的血源性基础逐渐朝着非血源性基础发展,而且随着时间的发展进一步淡化血缘基础,由于人们的心理原因、社会称谓语和泛称称谓语复合形式的省略、社会称呼语的缺失,某种交际需求,它逐渐具有了称呼语的性质,出现了称呼语泛化的现象。这个过程中,“朋友”的定义,从原来的老少皆宜到现在泛指同龄人之间的关系,年龄范围逐渐趋于同龄同辈化。此外,“朋友”之间的人身地位从奴隶制下不平等的主从关系逐渐演变为现今平等的、自由的人身关系。“朋友”所具有的词义演变,和社会制度的更换、人类社会的进步、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有密切的关系。

注释

①本文所用语料均出自国家语委语料库。

②奴隶制逐渐进入社会文明时代后,那种家长制度中取得胜利的家长,从家长变为君王,那么他身边建功立业的人身份自然就变了,成了贵族、成了百辟卿士。原来的人身依附的主从关系,自然成了君臣关系了。

③这种现象在清代就产生了,只是没有普遍,如:我说:“朋友,你错怪了我了!”(《儿女英雄》)便高叫道:“朋友为着何事,与人争吵。”(《五美缘》) 这里的“朋友”并不是泛化的称呼语,只是刚开始具有了称呼语的性质。

[1]黄丹丹.浅析“朋友”一词[J].现代语文,2014(2).

[2]郭守信.古代社会人际关系初探(上)[J].文化学刊,2007(4).

[3]张节末、吴壁群.“君臣”“兄弟”与“朋友”——《诗经》中的人伦观考察[J].浙江:浙江大学学报,2014(1).

[4]吴壁群.《诗经》朋友关系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2013(6).

[5]张志平.有关“朋—友”现象的原体验分析[J].江海学刊,2009(1).

[6]王琪.上古汉语称谓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8.

[7]曹炜.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语和称呼语[J].江苏:江苏大学学报,2005(3).

[8]黄荷.浅议现代汉语称呼语的泛化[J].贵州:语言艺术,2012(6).

[9]楼峰.汉语“通用”社交称谓语的语义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2007.

Class No.:H031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Development Trend and Generalization of Salutation of Chinese Word “Pengyou”

Hu Qiong

(School of Liberal Art,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Hu’nan 410006,China)

The evolution of meaning of Chinese word “pengyou” historically showed the following tendency. It has changed from connecting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based a blood-borne foundation to the none-blood development. Due to the psychological reason, there appears the phenomenon of generalization of salutation, due to the lack of social the lack of salutation and the need of communication, the Chinese word “pengyou” gradually has the nature of the term of address.

Chinese word pengyou; salutation; evolution trend; generalization

胡琼,在读硕士,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研究方向:现代汉语。

1672-6758(2016)10-0126-4

H031

A

猜你喜欢
君臣
《史记》列传“伯乐”形象探析
二元决策视阈下的辽朝君臣之“问”“对”
《心是谓中》命论观探析
试论墨子社会政治思想中的君臣观
何种弑君?孰当讨贼?
出尔反尔的誓言
从《氓》看女子的抱怨和依恋
明清两朝边疆治理中的西夏历史借镜——兼论明清君臣的“西夏观”
“君臣”与“均沉”
学渣当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