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学角度看网络流行语的发展

2016-03-07 02:31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流行语音节大众

李 真

(贵州师范大学 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从语言学角度看网络流行语的发展

李真

(贵州师范大学 文学院,贵州 贵阳550001)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发展会对汉语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与汉语的发展规律并不冲突,它仍然是遵照语言的规律而产生、发展、变化的。首先,网络流行语符合汉语的使用特点;其次,体现了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和可变性的特征,符合语言发展变化的轨迹;同时网络流行语在产生、发展过程中获得了社会大众的集体认同,也会促使其进一步流行。因此,网络流行语并没有污染汉语。

网络流行语;任意性;可变性

在网络时代,人们对于信息传播速度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网络平台的交际中出现大量网络流行语是互联网时代给语言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许飞[1](2008)认为“网络技术为人们沟通提供了更为直接、方便的途径,体现了民主沟通的原则与价值,网络技术所构建的网络空间,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交往的领域”,因此,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进一步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生活中使用网络流行语,这种网络流行语具有结构简单、内涵丰富、通俗易懂的特点,它们是对事实真相的总结概括和真实反映,也可以说,每个网络流行语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或新闻事件做支撑,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词或简短的句子表达相应的态度情感,也正是由于这种趣味性和意义同在的特点,使这些流行语能够自由地游走在人们的交际中。

关于网络流行语的来源,郑洁、白崭[2](2010)将其分为三类,一是与网络有关的主页术语,也就是计算机专业术语;二是与网络有关或者是网络平台衍生出来的各种行业语;三是网民在网络平台上表达内容时的常用交际语。一般我们所说的网络语言则是第三种网络交际语。这些交际语,包括一些简短精炼的词,如“给力”“稀饭”等,也包括一些短小精炼的小句,如“吓死宝宝了”“主要看气质”等等,由于这些词往往与潮流事件有关,因此得到许多年轻人的认同。然而,有人对于这种网络流行语进入生活用语表示担忧,“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问卷网对160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9.8%的受访者日常生活中会使用网络流行语。64.2%的受访者认为当下网络流行语入侵汉语的现象严重。46.0%的受访者担心会污染汉语。”[3](向楠、许锦妹,2015)

我们认为,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并不会对汉语造成污染,主要是由于网络流行语符合汉语的使用特点,符合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可变性的性质,并且为社会大众所广泛接受,这些特点都告诉我们,网络流行语只是语言符号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对汉语的纯洁性不构成影响。

一 网络流行语符合汉语的使用特点

1.双音节词。

按照汉语使用习惯,汉语中的双音节词汇较多,即使是较长的词语或短语也通常会缩减成双音节词,达到简便的目的,如“人大”“政协”“高校”“三军”等等,而现今的网络流行语有一些词也是遵从汉语这种使用特点,很多都是简洁的双音节词,如“完美”“给力”“山寨”等等,此外也有通过缩略产生的双音节词,如表示友谊走到尽头,用于朋友之间调侃的“友尽”。这种双音节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多是由于语言经济性原则的影响,即力求以最简单的语言表达最复杂完整的意思。而这种略带调侃、诙谐幽默的表达又符合大多数求新求异的年轻人勇于追求新事物的心理。

2.三音节词。

在网络流行语中,与汉语的双音节词占优势有所不同,出现频率最高的是三音节词,如最近较为流行的“小公举”“怪我咯”“微电影”“云服务”等,还包括一些伴随现实事件产生和发展的流行词语,即从某一特定事件中提取或概括的一个词来代表整个事件,从而表达使用者对于事件的态度或心理倾向。这种流行语多为三音节,少数为多音节,如“楼脆脆”一词是2009年由于上海一栋在建大楼整体坍塌,官方以两次堆土施工为原由,遭网友抨击,媒体和公众很快给这栋大楼起了个形象的名字:“楼脆脆”,以表达对该建筑的戏谑以及对建筑质量的担忧。此后又出现了“楼歪歪”“楼薄薄”“楼停停”“楼坠坠”等等,无一不是表达社会公众对不合格建筑工程质量的担忧和讽刺。相类似的词语还有很多,如一系列的“门”事件,当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辞职之后,人们将“水门事件”引申,演变出了很多不同说法,“**门”来表示极具爆炸性的丑闻或众说纷纭无法确定其真实内幕的事件,如后来的“故宫会所门”“棱镜门”等等。此外,“被就业”“被富裕”“被幸福”“被提升”等“被”事件,表现了大众对于不实事求是的讽刺,而其中的“被”字沿用了“遭受”意义。如同此类的词语之所以能够流行主要是因为这些词语是由人们所熟知的内容相加上相类似事件的关键词作为前缀或后缀构成的,这样相较于重新创造一个新词来表示更易于为人们所接受。

3.句子。

在网络流行语中,除了有双音节、多音节词语较多以外,也包含句子,一般为短小精悍的小句子。源自娱乐影视媒体的“主要看气质”“吓死宝宝了”“你们城里人真会玩”“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等等,这些流行语中的句子较为短小精悍,并且多出自为大众所熟知的某个事件或某个宣传媒体,人们可以通过这种短句简单地表达自己的某种看法观点,并且,随着网民对于这些词句认可度的不断提高,逐渐被应用在日常生活中。

这些网络流行语被使用者以一种诙谐幽默而又颇具调侃意味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结构虽然简单,但背后却是整个事件做支撑,具有极强的指向性以及表达的趣味性,符合大众的表达诉求,因此被广泛使用。

二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索绪尔[4](1999)提出“语言符号是能指和所指相连接所产生的整体,能指和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玉米”“鱼丸”等词作为明星粉丝的名称既表达了对明星的喜爱,同时也使“玉米”“鱼丸”等词又具有了新的意义,使词本身的“所指”发生了变化,当用于粉丝名称的时候,“玉米”表示的“所指”是李宇春的粉丝的统称。同样,“躲猫猫”一词本义为一种儿童游戏,然而在2009年云南看守所男青年因玩“躲猫猫”游戏而导致撞墙并离奇死亡的事件曝光之后,“躲猫猫”一词大热,借以表示暴力事件后,负责人为了规避法律责任的一种托词。“这类词汇往往采用隐喻的修辞手法,突破词汇‘能指’范围,在‘所指’上由一个具体概念域转换为一个抽象概念域,赋予词汇特定涵义。”[5](王仕勇、陈聪 2013)

此外,近来较为流行的“男闺蜜”“女汉子”的说法,由于其直观的表达以及幽默风格使得这两个词在现实生活中以及新闻媒体中大热,使用频率非常高。山西日报刊发文章《男闺蜜,说白了就是婚外性伴侣》,该文作者认为“男无闺蜜,女无汉子”,然而这种说法却是违背了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男闺蜜”只是用来形容女性的关系较为亲密的男性朋友,“女汉子”是指男性气质较强的女生,从语言的发展角度来看,语法的发展变化总是慢于词汇的发展变化,“新事物,新概念不断产生,人们的思维也越来越细致复杂,这些都会向语言提出新的要求。为了满足这些要求,语言也就不断的丰富词汇,改进语法。”[6](伍铁平,2012)“男闺蜜”“女汉子”的出现也是应时代的发展需求而出现的一种新的名称,这种名称新颖、简洁并且流行。此外,这种“男+闺蜜”“女+汉子”的形式使人们更容易理解个中内涵。

正是由于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所以,当出现新事物时,可以使用已有的词语进行表示,这种用法比之再造新词来说,减省了重新认知的过程,更易于被大众所接受。

三 语言符号具有可变性

“语言符号具有连续性,这种连续性也使语言符号或快或慢地发生变化,因此语言符号具有可变性,总是处在变化的状态中。”[4](索绪尔,1999)正是因为语言符号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所以,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也在不断地变化着。因此,“玉米”在语言运用中,既可以表示农作物,也可以表示某个明星粉丝的统称。

在同一语言系统中,同一个语言符号的意义在不同的阶段可能会含有不同的意义,一些网络语言通过沿用词本身的某一种意思,从而在网络上流行开来,网络流行语“亲”沿用了该字本身的“亲人、亲近” 之意,现在多用于电子商务网站或网络平台中相互之间的惯称,在浏览论坛时通常也会用到,称为“楼亲”或“亲们”, 这样的称呼会使人们在虚拟的社交网站中感到亲切,因此,“亲”现在较多地用在年轻人之间对相熟之人的一种称呼,使人际之间的交流既亲切又俏皮,而又不失流行。

四 语言符号的集体认同

在网络流行语充斥人们生活的今天,有人对于网络流行语的发展与汉语的纯洁性问题提出了质疑,认为网络流行语阻碍了汉语词汇的发展和传播,使汉语变得不纯洁了,应该对网络流行语进行严格管理,提高规范性。

然而,语言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并不能完全依靠人为制定规则来改变它的发展轨迹。

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语言要素是否变化、该怎样变化并不是完全由人为因素造成的,而是由社会大众所共同决定的,也就是语言的集体认同。语言符号的集体认同对网络语言的发展流行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每天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的信息有无数条,同时也有无数的新词条出现,然而最终被大众所接受并广泛使用的往往是很小的一部分源于生活并简单易懂的词语,这种“新的语言表达形式首先被少数人使用,然后逐渐传播开来,直到被多数人接受和使用,最后成为大众语言”的过程,覃建平[7](2010)将其称为语言被公约化的过程。也就是语言的被集体认同的过程。

因此,语言符号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语言总是处在大众之中,同时又处在时间之中,谁也不能对他有任何的改变”[4](索绪尔,1999),网络语言这类的语言符号也不能完全通过人为的规范来影响其发展。但是“在语言里受变化影响的只有一些孤立的要素”,“语言符号根本无力抵抗那些随时促使所指和能指的关系发生转移的因素”[4](索绪尔,1999)。因此“玉米”“亲”等单独的语言要素随着时间的变化,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然而这种变化必须要为社会大众所接受,随着社会大众对各种语言变化形式的了解接受程度的逐渐加强,才能使其得到广泛的使用。

曾经风靡一时的“卡拉OK”就充分印证了这个道理,卡拉OK初入中国时由于其极具西洋色彩的名称而受到很多人的抵制,然而由于“卡拉OK”的主体受众多半是年轻人,对于新事物求新求异,对于充满新鲜色彩的东西较容易接受。“卡拉OK”这个名字被保留并逐渐流行开来。

因此,网络流行语是广大网民的共同意志催生出的一种流行语言形式,并且在大范围内被广泛接受和使用,“这些被记忆并广泛流行的语词和句子中,蕴含着大众的爱憎和喜悲,并逐渐变成一种民族的公共记忆”[8](杜晋华,2008)。

网络流行语的发展是符合现代汉语的特点的。同时,网络流行语的发展也符合语言符号的发展规律并且为社会大众所接受。因此网络流行语并没有脱离语言发展的轨道,也没有对汉语造成污染,然而,我们并不否认众多的网络流行语的质量参差不齐,认为其对汉语造成污染则主要是集中在一些内涵较为低俗的词语上,如“2B青年”“屌丝”等等,这些词往往是一些青年人用于对自身的调侃,如果用于他人也许就会造成误会。这类词语在使用时注意使用场合和对象,就不会影响表达效果,因此对于部分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条件和使用环境还需使用者个人正确把握。

网络流行语的广泛使用与汉语的纯洁性并不冲突,库尔特内认为,在语言材料的可靠性方面,“活”的口语材料要优于“死”的书面语材料,而网络流行语都属于口语材料,使用在日常交际语中,网络流行语的广泛使用使汉语口语词汇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强化了语言的表达效果,使汉语更具表现力,更加丰富灵活,为古老优美的汉语注入了新的活力。

[1]许飞.网上公共领域功能实现的过程研究[J].科技资讯,2008(22):29-31.

[2]郑洁,白崭.伦理学语境中的网络语言[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3(4):135-138.

[3]向楠,许锦妹.64.2%受访者认为当下网络流行语入侵汉语现象严重[N].中国青年报,2015-02-07(07).

[4]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02-115.

[5]王仕勇,陈聪.事件类网络流行语的成因探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105-109.

[6]伍铁平.普通语言学概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04.

[7]覃建平.从语言的社会公约性看网络语言[J].三峡大学学报,2010,32(6):42-44.

[8]杜晋华.雷词爆发2008公众语文生活太强了[N/OL].2008-07-21.中国青年报.http://zqb.cyol.com/content/2008-07/21/content_2272056.htm.

Class No.:H13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Development of Network Buzzwor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nguistics Research

Li Zhen

(School of Liberal Art,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25,China)

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buzzwords will have a certain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Network buzzword is not confli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it is still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s of language of the formation, change and development. First of all, the network buzzwords conform to the dominant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Second, it can be taken as a symbol of randomicity and variability of language ,Meanwhile, the network buzzwords won the recognition of the public in the 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its popularity. Therefore, Network buzzwords doesn't contaminate the Chinese.

network buzzword; randomicity ; variability

李真,硕士,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1672-6758(2016)10-0135-3

H13

A

猜你喜欢
流行语音节大众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流行语大盘点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大众ID.4
上汽大众
大学流行语考察
拼拼 读读 写写
巧借 流行语
藏文音节字的频次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