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的思考

2016-03-13 15:54王小春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6年4期
关键词:能力建设

王小春

(东台市环境监测站,江苏 东台 224200)



加强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的思考

王小春

(东台市环境监测站,江苏 东台224200)

【摘要】阐述了突发环境事件及应急监测的定义,分析了当前应急监测工作现状,结合实际从提高人员素质、健全应急监测体系、完善应急装备、加强演练、强化网络协作、组建专家库、配套保障机制、科学制定方案八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应急监测能力建设的对策建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针对性。

【关键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能力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时有发生。近年来,我国境内接连发生了多起重大以上级别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严重影响了当地的人民生活、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没有固定的排放方式和排放途径,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发生突然、来势凶猛,在瞬时或短时间内大量的排出污染物质,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和破坏,给国家和人民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应急监测是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处置中的首要环节,是对污染事故及时、正确地进行应急处理、减轻事故危害和制定恢复措施的根本依据。

随着环境监测机制体制的改革,环境监测站的职能也不断调整,“三同时”验收监测、环评现状监测、环境质量监测等都可以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实施,但环境应急监测工作始终是环境监测站的法定职能。各级环境监测部门应加强应急监测能力建设,为科学决策提供准确依据,促进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

1突发环境事件、环境应急监测的定义

1.1突发环境事件

突发环境事件指由于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经济、社会活动与行为,及因意外因素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原因在瞬时或短时间内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质,导致地表水、地下水、大气和土壤环境受到严重污染或破坏,对社会经济与人们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恶性事件[1]。

1.2环境应急监测

环境应急监测指突发环境时间发生后,对污染物种类、数量、浓度和污染范围,以及生态破坏程度、范围等进行的监测。其目的是为了发现和查明环境污染情况,掌握污染的范围和程度。环境应急监测包括重大污染事故监测、突发性污染事故监测、对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的自然灾害等事件的监测,以及在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时所采取的监测等,可分为定点监测和动态监测[2]。

2当前应急监测工作现状

2.1应急监测投入差距较大

应急监测中最应该保证的就是“快、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相应的交通工具、通讯设备及快速监测仪器,这就涉及到大量的经费问题。目前省级站的应急监测装备相对较强,地市级及县级监测站投入不足的现象较为严重,一些监测站应急监测仪器很少,且大多局限于便携式pH值测定仪、溶解氧测定仪,少数站甚至连一台应急监测仪器也没有,对有机污染物的监测能力很低,人员防护、车辆配置、监测仪器均不能适应应急的需求,无法应对有机污染事件。

2.2缺乏完整的应急监测体系

现在,各级环保部门特别是地级市以上环保部门已经认识到应急监测的重要性,大部分地级市以上环保部门都在其监测部门(站)成立了应急监测小组,但完整的应急监测体系还没有建立,这势必造成应急监测手段和处置技术落后,应急响应能力不足,从而影响应急监测的快速性和准确性,进而影响对突发事故的处理和决策[3]。

2.3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人是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不少监测站进人把关不严,人员素质不高,专业不对口,或专业水平较低也严重影响了应急监测的效能。

3提高应急监测能力的对策建议

3.1提高人员素质,增强应急监测业务水平

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监测对监测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旦发生事故,监测人员要能迅速进入应急状态,快速判断污染物种类、浓度、污染范围、污染变化趋势及可能造成的危害,提出处理处置建议。而污染事故的发生往往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突发性,同样的事故源强由于气象状况、水文条件、周围环境条件不同,对环境的影响就会有很大差异,对污染事故的监测布点及处理处置方式也有很大差别,这就要求环境应急监测人员必须具备全面的综合业务素质,如环境监测、环境影响预测、环境质量评价、及环境污染事故处理处置措施等相关知识,只有业务素质全面才能准确判断,制定完善的现场监测及跟踪监测方案,优化监测断面(监测点)、监测频次,采用最适当的监测分析方法,才能取得准确的有代表性的监测数据,从而出具科学、准确的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报告,为快速决策提供准确的依据。因此各级环境监测部门要加强人员培训,合理配备监测人员的知识结构以适应应急监测工作的需要。

3.2健全应急监测体系,制定应急监测预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有效地对突发性环境事件实施应急监测,使历来高发和潜在突发的环境污染事故得到有效防范,确保事发后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各级环境监测部门应完善应急监测体系,建立应急监测工作程序、对辖区内的重点风险源档案及重大危险源应急监测预案,做到防患于未然。

3.2.1完善应急监测体系,编制应急监测工作程序

为确保一旦发生污染事故,各级环境监测系统能够迅速进入应急状态,有条不紊地快速开展工作,必须完善应急监测体系,成立应急监测领导小组,和各类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工作小组,制定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工作程序,规范应急监测的工作程序、岗位职责。

3.2.2建立风险源档案

各级环境监测部门应对辖区内危险品仓储、重点工业污染事故性排放隐患、饮用水源地事故隐患建立风险源档案,其中包含风险源的地理位置、污染物来源、污染物种类及名称、危险品储存量、污染物排放量、影响范围及危害。通过风险源的调查切实掌握可能引发事故的危险品和污染物特性、相应的环境标准以及可以采取的处理处置方法。可形成专用区域污染事故分布隐患电子地图。以便快速查找。对重点风险源要根据各种可能的情况制定详细的应急监测预案。

3.2.3制定重点风险源预案

对重大危险源要制定应急监测预案,应急监测预案包括以下内容:预案编制的依据;预案适用的范围;不同级别事故的应急处理方案;事故处理原则和各机构的职责;预案的启动、终止、及信息的发布;保障措施及监督考核等。

3.3完善装备,增强应急监测能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实施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监测处理,就要配备相应的应急监测器材及相关防护装备。各级环境监测部门要跟据本地区经济水平和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配置应急监测仪器、设备。有条件的监测站可配应急监测车。应急监测车能够充分发挥其快速鉴别能力。同时利用车载移动信息传输系统,将现场情况及时反馈中枢指挥部,实现应急监测的效率最大化[4]。

3.4加强应急监测演练,增强实战能力

提高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监测能力,不能纸上谈兵,制定的各种预案和工作规范要经过实践的检验,要反复操练,熟练掌握才能提高实战能力。各级环境监测站要开展应急监测演练,熟悉应急监测程序、熟练掌握应急监测仪器和防护装备的使用操作当事故发生后,应急监测人员以最快的速度赶赴事故现场,并通过监测仪器和一定的技术装备及实验室手段,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提供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剂量、污染的范围及其可能的危害等重要信息,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应急演练不能仅环境监测部门单独开展,必要时还应和消防、医疗等部门联合提高彼此之间协同作战能力[5]。

3.5强化应急监测网络协作,拓展应急监测能力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污染种类繁杂,情况千变万化,在发生重大污染事故时仅依靠某一个监测站的监测力量有时难以实行对事故的准确监测,应建立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监测网络,加强网络协作,根据突发性污染事故发生的地域和专业特点,必要时可请网络成员单位或行业性的专业单位共同参加应急监测。

3.6组建专家库,拓展技术水平

当前的环境安全隐患和突发事件呈现出高度、高度叠加和高度非常规化的趋势,科学决策已成为环境应急管理必备的核心条件之一,在应急处置及应急监测的过程中仅依靠环保系统的技术力量不能满足突发环境事件处理工作科学决策的需要,应组建环境应急监测专家组,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专业特长和技术优势为环境应急监测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决策建议,专业咨询、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提高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因处置不当所造成的损失和环境污染,保障环境安全。

3.7配套保障机制,保障监测人员工作环境

在污染事故处理过程中监测人员有介入早、终止晚、持续作战时间长的特点,辛苦程度较高。监测人员应认真履行职责,有条不紊认认真真地完成应急监测任务。同时,监测单位也应该配套相应的保障机制,给予一线人员提供较好的工作环境。首先是一线监测人员的安全环境,事故发生后大家都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及时开展工作,但事故现场很复杂,可以分为“内环境”和“外环境”,仅就污染对象而言,环保部门主要针对“外环境”或者遏制外环境收到污染而采取的方法措施,尤其一些爆炸内事故,现场情况很复杂“内环境”应为消防人员的责任。如果监测人员主动“冲锋陷阵”或要求监测人员“冲锋陷阵”由于不在责任范围内防护条件不完备,很可能达到“添乱”的效果,甚至发生意外事故。因此,应急监测人员现场介入的范围要科学合理,既不能胆小怕事,也不能胆大妄为。某些环境需要的防护装备必须具备。其次,应急监测工作往往是加密、加时监测,监测人员加班加点、牺牲星期日、节假日是必然的,应配套相应的绩效考核机制,给予适当的劳动报酬[6]。

3.8科学制定方案,及时终止监测

突发环境事故具有的特点是时间、地点及范围的不确定性,应急监测小组应在第一时间制定监测方案。实际监测过程中组织者出于重视,往往把战线拉得很长,水、气、土壤、底泥点位布设多多益善、监测项目、监测频次多多益善。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顾此失彼,保了“量”而由于监测设备、人员精力有限难以保“质”,应科学合理制定监测方案。同时应急事故时处理中,应急监测开始得到充分的重视。应急监测工作应根据事故处理进展情况,事故解除后监测工作应相应终止,应急监测工作终止是一个客观评价过程,只要污染消除,被监测的环境要素恢复到未发生事故前的状态或达到相应的环境质量标准,即终止环境监测,但在实际应急监测过程中往往是开始有人管,结束时无人过问,将监测时间拉得很长,都害怕谁说终止谁担责任。应急监测工作终止应由监测人员提出,应急监测指挥部决策。

4研究小结

近年来我国境内接连发生了多起重大以上级别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严重影响了当地的人民生活、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没有固定的排放方式和排放途径,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发生突然、来势凶猛,在瞬时或短时间内大量的排出污染物质,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和破坏,给国家和人民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应急监测是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处置中的首要环节,是对污染事故及时、正确地进行应急处理、减轻事故危害和制定恢复措施的根本依据。

随着环境监测机制体制的改革,环境监测站的职能也不断调整,“三同时”验收监测、环评现状监测、环境质量监测等都可以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实施,但环境应急监测工作始终是环境监测站的法定职能。各级环境监测部门应加强应急监测能力建设,为科学决策提供准确依据,促进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研究建议:提高人员素质增强应急监测业务水平;健全应急监测体系,制定应急监测预案;完善装备,增强应急监测能力;加强应急监测演练,增强实战能力;强化应急监测网络协作,拓展应急监测能力;组建专家库,拓展技术水平;配套保障机制,保障监测人员工作环境;科学制定方案,及时终止监测。总之,应急监测是当前环境监测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各级环境监测站要高度重视应急监测工作,为污染事故及时、正确地进行应急处理、减轻事故危害和制定恢复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促进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环境保护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HJ589-2010)[S].2010,10,19.

[2]肖勇泉,齐燕红.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中的监测支持[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5,17(2):4-6.

[3]杨晓荣,王佳.完善污染事故应急监测能力建设提高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J].内蒙古环境保护,2006,18(3):14-16.

[4]李国刚.环境化学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技术与装备[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9.

[5]周炜,李军,石勇,刘华诚,田凡,黄伟.加强环境污染事故应急能力建设 提高应急监测能力[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2008,1904-1906.

[6]岳有来.关于环境应急工作有关问题的思考[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文集,2011:3140-3142.

作者简介:王小春,高级工程师,学士,主要从事环境监测管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X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88X(2016)04-0089-03

Considerations about the Reinforcement of EmergencyMonitoringAbilityBuilding

WANG Xiaochun

(Dongtai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Jiangsu Dongtai 224200)

Abstract:The definition of paroxysmal environment event,emergency monitoring were expounded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mergency monitoring is analyzed in the paper. Then,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emergency monitoring ability were put forward combined with practical eight factors,such as improving the personnel quality,perfecting the emergency monitoring system,consummating the emergency equipment,rehearsing more drills,Strengthening the network collaboration,establishing expert database system,matching guarantee mechanism,making scientific scheme. So,the paper has a certain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pertinence.

Keywords:paroxysmal environment events;Emergency monitoring;capacity building

引用文献格式:王小春.加强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的思考[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6,41(4):89-91.

猜你喜欢
能力建设
应对“寨卡”疫情的几点体会
党刊记者能力建设思考
高校图书馆智库能力建设探究
建筑施工企业市场营销特点与营销能力建设
嵌入心理契约的馆员知识服务能力建设研究
试析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建设
关于新形势下提高组工干部能力的思考
浅析如何做好民生检察服务热线工作
审计人员职业发展与能力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