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的虚拟性活动对社会的辩证作用

2016-03-15 18:43龚振黔
贵州社会科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生活活动发展

龚振黔

(贵阳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5)



论人的虚拟性活动对社会的辩证作用

龚振黔

(贵阳学院,贵州贵阳550005)

虚拟性活动是人在虚拟社会中的新的活动形态,它对作为人生存和发展存在形式的社会具有辩证的作用,一方面,它推动了社会存在形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作用是巨大而积极的,正效应居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它又有一定的负效应,如易于引起信息贫富差距、易于引起意识形态冲突、易于引起现实生活失序等。负效应虽然不是主要方面,但也不能忽视,如任其扩大和蔓延,势必影响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为此,必须加强虚拟社会的管理,合理规范人的虚拟性活动。

人的虚拟性活动;社会;辩证作用

当代科技革命催生了虚拟社会,使人的活动从物理空间拓展到虚拟空间,形成了以“数字化符号”为中介的虚拟性活动。虚拟性活动是人的现实性活动的创新,也是建立在高科技平台上的新的活动形态,它对作为人生存和发展存在形式的社会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并且这种作用是辩证的作用。

包括虚拟性活动在内的人的一切活动对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之所以如此,主要在于:第一,从社会构成上看,人类社会是由活动着的人相互联系组成的社会有机体,没有活动着的人及其在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社会性的联系,就不会构成人类社会;而人类社会一旦形成,又是人的活动必不可少的存在形式,即人的活动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是社会性的活动。第二,从社会关系上看,社会关系就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性的联系,正是有了人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精神活动等等,才有了社会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等,离开了人的各种现实活动,就不会有人的各种现实的社会关系。第三,从社会规律上看,社会规律实质上就是人的活动规律,是形成于人的活动过程中并通过人的活动而发生作用的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就是在生产活动中形成并决定生产活动发展的规律,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离开了现实的生产活动,就无所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也不会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第四,从社会生活上看,无论是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是围绕人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精神活动而形成的社会性生活,没有相应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精神活动,就不会有现实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所以说,社会生活都是人的活动创造的,也是随着人的活动的发展而进步的。第五,从社会变革看,无论是生产力的变革还是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变革,都是通过人的活动而实现的,是人的活动变化发展的结果。从根本上说,生产力的变革就是生产活动中的劳动者、劳动对象和以劳动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以及三者的结合均发生了变革,劳动者的科技素质和劳动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劳动对象从范围、种类到利用层次有了重大变化,劳动工具及相关系统有了明显改进和创新,三者的结合更为科学合理,从而导致了生产力的变革,生产力的变革所引起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也不是自发实现的,而是通过人的能动活动自觉调整的结果。第六,从社会文明看,无论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还是政治文明、生态文明,都是人的活动进步在社会物质、精神、政治、生态等方面的具体体现,是人的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成果。第七,从社会历史看,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的活动的发展过程,社会历史与人的活动史是一致的,社会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史而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条件下,人们之所以重视自己的活动、研究自己的活动、优化自己的活动、创新自己的活动,其深刻的根源也在于人的活动对社会具有的重要意义。

在现代信息社会能够蓬勃兴起的虚拟性活动,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正效应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虚拟性活动对社会发展的正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虚拟性活动推动了社会存在形式的变革

自人类产生,就形成了人类的社会,形成了社会的存在形式。因此,社会存在形式应该是人类社会有机体的结构,是现实的人、人的活动、人的社会关系、人的社会生活等的组成方式。从社会存在形式的性质看,它是属人的社会组织方式,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是人的活动得以正常进行的社会平台,是满足人的需要的社会条件;是人与人建立社会联系的社会桥梁,是维系各种社会关系的社会纽带;是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社会保障。从社会存在形式的构成看,它应该是人的构成形式、人的活动的构成形式、人的社会关系的构成形式、人的社会生活的构成形式等的有机统一,体现了社会各要素的组织结构。从社会存在形式的功能看,它能汇聚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群体,促进各种社会关系的形成发展,助推人的活动的顺利展开,保障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

在网络社会、虚拟性活动出现之前,社会存在形式都是建立在现实世界里的,它具有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具体现实性,二是相对稳定性。一般说来,在这种性质的社会存在形式中,人是有具体形体的、可感知的现实存在物,人的社会关系是具体的、可感知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人的活动是现实的、可感知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社会生活也是具体的、可感知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文化生活等等。即在现实世界里,作为社会存在形式这一社会组织结构中的各种存在要素都不是抽象的,而是有具体的形体、形态、表象、关系的,这些形体、形态、表象、关系都是现实性的,能为人们的感官所感知,也能为人们所直接作用。构成要素的具体现实性也体现了组织结构的具体现实性,或者说,社会组织结构的具体现实性也必然要求其构成要素是现实具体的,只有这样,才能把它们现实具体地组织起来,构建社会的有机体。并且,这样的社会存在形式一旦形成,就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不变,保持相对的稳定。在网络社会兴起之前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社会存在形式主要表现为两种形态,一种是无阶级社会的存在形式,另一种是阶级社会的存在形式。在人类产生后所形成的原始渔猎社会里,由于人类刚从动物界中提升出来,意识尚未真正分化为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认识水平低下,对周围环境和事物的反映以感性为主,生产工具粗糙简单,活动能力极弱,活动范围狭窄,活动对象单一,人们辛勤劳作也只能维持最低的生存,没有社会分工,也无剩余产品,更不需要交换产品,这时形成的社会存在形式与人的存在状况和社会历史条件相适应,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和基础构成的社会共同体即氏族、部落等。在这种社会存在形式中,人的活动主要是维持基本生存的生产活动,其他形式的活动还在萌芽,社会关系也主要是经济关系,社会生活也是以物质性为主,人们之间的交往基本局限于单个共同体的狭小疆域里。到了原始渔猎社会的后期,随着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的逐渐形成,随着人对自然、对自身认识的逐步深化,随着以青铜器、铁器等为主的金属工具制作技术的逐渐成熟和金属工具的广泛应用,随着天文学、数学、农学等科学的逐渐形成,随着艺术、哲学、宗教等社会意识形式的逐渐兴起,随着交往范围的逐渐扩大,随着社会分工、相对剩余产品的出现和产品交换的逐步开展等等,人类从原始渔猎社会向古代农业社会转化,从无阶级社会向阶级社会迈进,实现了社会形态的质变。从所有制关系看,从古代农业社会至今,人类都处于阶级社会中,区别只在于所有者不同、统治阶级不同而已。进入阶级社会后,社会存在形式也发生了变革,以统治区域划分的国家作为主要的社会共同体取代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原始氏族、部落,并一直持续到今天。

当代科技革命导致了虚拟性活动的兴起和发展,使人类从现实社会拓展到了虚拟社会,它既体现了人类活动形态的创新,也体现了社会存在形式的变革。虚拟性活动是虚拟社会中的新的活动形态,虚拟社会是人的虚拟性活动构成的新的社会形态,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体现、相互作用、内在统一。建立在高科技平台上的虚拟性活动和虚拟社会,使社会存在形式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出现了网络世界这一新的社会存在形式。可以说,网络世界摆脱了阶级的局限,也冲破了国家的界限,使网络世界成为了全球性的存在形式,从而也使各种社会构成要素及存在状态发生了重大演变。从人到人的活动、人的交往、人的社会关系、人的社会生活等等,都是既现实又虚拟,既具体又抽象。比如人,就既是现实世界的主体,又是虚拟世界的主体,既可以是具体的存在物,又可以是抽象的符号、编码;人的活动既可以在现实世界中进行,又可以在虚拟世界中从事,活动结果既可有现实具体的形态,又能以高度抽象化的符号或数字的形式出现,等等。这样,人的主体性就更突出,活动就更灵活,结果就更多样,满足人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程度就更高,保障社会正常运转的能力就更强。同时,由于当代科技迅猛发展,网络硬件、软件不断更新,网络世界也日新月异,体现出了显著的变动性。

2.虚拟性活动推动了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

社会生产方式就是社会所需物质资料的谋取、获得方式,它既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又是社会这一特殊机体的物质担当者,既是人和自然、社会和自然相互联系、相互交换物质和能量的纽带,又是整个社会有机体的“骨骼”,既决定着社会的存在,又决定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生产方式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前者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后者体现着人与人的关系。它们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从而也导致了整个社会的变化发展。

在社会生产方式中,社会生产力是起决定作用的方面。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解决人同自然矛盾的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自己需要的物质力量。从根本上讲,生产力要解决的是人要求自然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自然又不能以现成状态自动满足人的需要的矛盾,因此它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构成上看,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以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三大基本要素。劳动者即劳动的主体是现实的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的唯一能动的要素,也是起主导性作用的要素;劳动对象即生产过程中所加工改造的对象,它包括未经过加工的自然物和已加工过的原材料;劳动资料即劳动的中介,它以工具为主构成。生产力的运动过程就是生产活动的开展过程,它是劳动者使用工具加工改造劳动对象使其发生符合人的需要的变化过程。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它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从静态或基本要素看,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关系这三个方面;从动态或基本环节上看,生产关系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四个环节构成。在社会生产方式这个统一体中,作为内容的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而作为形式的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因素,只要能满足生产力在一定历史时期发展的需要,就可以保持相对不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些特征,决定了生产方式在历史发展中既具有一定质的稳定性,又具有迟早发生变革的必然性。因此,任何生产方式都不是凝固不变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进而引起整个生产方式的变革,人类历史上的社会形态依次更替,最终都是生产方式变革的必然结果。

而现代虚拟社会、虚拟性活动的兴起和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变化发展,进而推动了生产方式的变革。从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看,作为劳动者的人既是在现实世界从事生产活动的主体,又是在虚拟世界从事生产活动的主体,这种双重主体的身份表明人的科技素质更高、作用能力更强,因而活动效率也更高;劳动对象既以具体的现实形态存在于现实世界中,又以抽象的信息、比特的形式存在于虚拟世界中,这种虚实结合的对象更具理想性,能给人带来全新的体验和享受,更好地满足人多元化、多层次的需要;以工具为主的劳动中介系统也发生了新的变化,除物理性的机器工具外,虚拟性活动还需要与数字化的软件程序相结合而形成的智能化中介系统,这种中介系统以数字化的方式连接着主体与客体,既是人类感觉器官的延伸,又是人类思维能力的外化,使作用力更强、作用效果更好。同时,在虚拟世界里,高科技能使人的要素与物的要素更好地结合,更好地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生产力基本要素的优化及结合因素的优化,其结果就是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又必然导致生产关系的变化。而虚拟性活动既能促进生产力的变化发展,也能促进生产关系的变化发展。在网络世界中,所有资源是共享的,人们在活动中的地位是平等的,也能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得自己所需的对象物,人与人的关系更具公平、公正性,即虚拟性活动也促进了人与人经济关系的优化。正是虚拟性活动的作用,导致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向前发展,进而导致了生产方式的变革,使建立在虚拟社会基础上的生产方式更新、更优,更适应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3.虚拟性活动推动了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

人的社会生活方式也是通过生活而满足人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方式,因而,这种方式也是属人的、为人的。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多方面的,人的社会生活方式也是多方面的。从生活内容上看,社会生活方式可分为经济生活方式、政治生活方式、精神文化生活方式等等;从生活时间上看,社会生活方式可分为职业生活方式、闲暇生活方式;从生活区域上看,社会生活方式可分为城市生活方式、乡村生活方式等等。一般说来,人的生存发展需要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在社会生活中呈现,也是在社会生活中得以满足的,因为社会生活与人的关系最直接、最具体,能直接反映人的本性,具体体现人的需要,也能通过直接具体的方式获得需要的东西,从而直接具体地满足人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正因为如此,人才必须要形成自己属人、为人的社会生活,要采取一定的方式来展开社会生活。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社会生活方式表现出了一些相互联系、相互对应的特性。概括起来,这些特性是:既有稳定性和历史继承性,又有发展性和时代创新性;既有人类的共性,又有个体、群体的个性。一定的生活方式在适应了一定的人群的生存发展需要后,往往会在一定的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而且能通过社会遗传机制继承下去,我们在人类历史上就能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个民族在若干年的发展中虽然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甚至是不同的社会形态,但该民族固有的生活方式却一直延续下来了。但生活方式决不是固定不变的,任何生活方式都最终会随着生产力的变化发展、科学技术的变化发展乃至人自身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这种变化发展既有量变,也有质变,其变化主要是增添了新的内容,体现了时代特征。随着全球性交往的扩大,各国的对外开放程度得以提高,各种思想认识、价值观念、道德意识在相互碰撞、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从而使社会生活方式表现出了越来越明显的趋同性,具有了人类的共性。但共性不能取代个性,从个体看,由于个人的生活经历、阅历不同,受教育的程度不同,思想观念不同等等,从而也形成了个体生活方式的个性;从群体看,由于生活的地理环境不同,传统习俗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等等,也会导致群体生活方式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其实也是一种个性。通过这些特性也反映出,社会生活方式作为满足人生活需要的行为活动方式,必须与人相适应,必须与人的生存发展相适应,必须与人的活动相适应。

虚拟性活动形成后,对人的社会生活方式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更好地解决了原有社会生活方式的时空制约问题,二是极大地丰富了社会生活方式的形式和内容。在现实世界中,社会生活方式会受到物理性的时间与空间的制约,如人们购买生活用品的消费行为就会受到特定的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他们必须在商家上班经营的时间里,或步行或乘坐交通工具去到某一超市、商场选购,离开了既定的时间与空间,消费就无法进行。而在虚拟世界里,同样的消费行为都可以在网络上完成,既可以选择去任何能网上交易的场所,也可以选择任何的时间,消费时空可依人的意愿而确定,使时空呈现出了更大的选择性、灵活性和可变性。消费者是如此,经营者也是如此,他们可以基于网络世界在任何时间与世界任何地方的人进行任何商品的交易,不受物理时空的限制。突破了物理时空限制后,使人们的社会生活方便快捷、方式灵活、即时性强,提高了生活节奏,也提高了生活质量。同时,网络世界的出现,也确实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社会生活方式的形式和内容。就拿精神文化生活中的学习方式来说,远程教育、虚拟大学、虚拟图书馆不仅突破了原有学习时空的制约,使学习的时空更为灵活,而且也使学习的选择面更大,学习的形式更为多样,学习的内容更为丰富,为人们的个性发展创造了更好、更优的学习条件。总之,虚拟性活动的兴起和发展,使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演变,这种演变也是一种重大的变革。

4.虚拟性活动推动了社会交往方式的变革

人之为人,最根本的就在于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交往则是人们在社会生活、社会活动中发生的社会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往来、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它是人的一种社会性的活动,也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形式和重要联系。从定义上看,社会交往方式应该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交往活动的模式或样式,它反映着人们在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生活、活动过程中所构建的交互往来、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社会关系。这样的社会交往方式体现了人的本质和人的特性,也体现了人与其他一切动物的根本区别之处。因此,社会交往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社会交往理论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是社会的存在物,社会交往是人类的特性,也是人类特有的现象,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它,由人构成的社会也同样离不开它。人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存在和发展的,而人的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是离不开社会交往的,只有通过现实的经济交往、政治交往和精神交往,才能构成人的社会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并且这些社会关系也是随着社会交往的发展而发展的。人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必须不断地与他人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这是现实的人能够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前提,而这种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是离不开社会交往的,是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实现的。人是有思想、有情感的存在物,他必须经常与他人进行思想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和丰富自己的情感,实现精神上的提升。社会是人相互联系构成的共同体,而人的联系是动态的联系,是在社会交往及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联系,因此,人类社会及其发展与社会交往及其发展是统一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与社会交往的发展过程具有一致性。从这一意义上说,没有社会交往及社会交往的发展,就没有人和社会的存在、发展,反之,没有人和社会的发展,也不会有社会交往及社会交往的发展。人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人的社会交往方式也会变化发展,其变化发展表现为从单调到多样、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既有量的渐进,又有质的飞跃。

虚拟性活动出现后,也使社会交往方式发生了重大的演变,其演变表现在多个方面。第一,改善了社会交往的手段。在虚拟世界中,人们依靠网络这一当代科技的平台,运用高度信息化的手段,通过简单明快的界面点击就能实现着各种社会交往。这样的社会交往手段,除信息化程度高之外,还有便于掌控、交往轻松、个性化明显等特性。面对网络世界,虽然技术构成复杂但操作方式简捷,普通人都能迅速掌握并运用自如,使大众都能普遍接受并广泛参与;通过这种交往方式,能克服面对面直接沟通的拘谨心理,交往轻松,心情愉悦;人们在交往时能围绕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特点和长处,从而形成情感融洽的交往主题和交往群体。第二,丰富了社会交往的内容。网络条件下的社会交往面远远超过现实世界,人们可以选择不同的内容与不同的对象进行交往,讨论交流的主题可以多样化、多层次,既能讨论天下大事,又能讨论个人小事,既能分析国家的经济、政治、教育、文化、国防军事问题,又能探讨人们的日常生活、情感意志,既能求教高深的理论,又能展示感性的认识等等,交往的内容在日益丰富,交往的主题也在不断更新。第三,拓展了社会交往的空间。人们现实的社会交往由于受到生存地理空间和活动范围的限制,交往总是局限于一定的地域、区域的空间里,甚至出现“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状况,而网络世界的兴起,使地球变小,空间压缩,人们可以在自己所在的生活区域与网络所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的人进行交往,庞大的世界变成了微小的“地球村”,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都成了村里能直接交往的“村民”。第四,节省了社会交往的时间。在网络世界里,社会交往手段的先进性和社会交往空间的压缩性也使交往时间变短,呈现了网络交往的即时性、便捷性。在现实生活中,交往时间与交往空间往往是紧紧连在一起的,人们只有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到达特定的交往空间,交往空间的距离远近决定着持续时间的长短,两者成正比,空间距离越远,所需时间就越长,反之亦然。而基于网络,人们可以在突破物理空间限制的同时,突破物理时间的限制,因为通过高度科技化、信息化的手段,人们根本不用考虑空间距离的远近,可以与网络所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的人进行交往,实现了交往的瞬间性、即时性,较大地节省了社会交往的时间。其五,提高了社会交往的实效。在虚拟社会中,人们交流的所有信息都以数码的形式组织起来,并以电子作为传送载体,实现同步实时传送,即时体现交往的效果。同时,网络条件下的交往是高效率的交往,它不仅提高了交往的频率,而且还降低了交往的成本,符合现代社会快节奏、高效率、实效果的原则。应该看到,社会交往方式在虚拟社会中的演变也是一种革命性的变革。

5.虚拟性活动推动了社会思维方式的变革

人是有意识能思维的能动存在物,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思维也是社会性的思维,是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能否思维、是否具有思维能力,是人猿揖别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的生命存在不同于动物生命存在的重要根据,因为只有人才能在思维中对自己生命存在的价值意义有深刻的认知和理性的把握,才能在思维中确定自己需要追求什么和怎样实现追求,也才能在这种理性追求的过程中思维清晰、紧随目标、自强不息、奋力拼搏,也才能真正地实现人生的价值,体现社会的意义。而人的思维总是具有一定方式的思维,思维的过程就是人的意识活动过程,思维的方式就是人在头脑中从事意识活动、理性思考问题的模式或样式。思维方式是人特有的,是人的能动性的表现方式。

人的思维能力和方式是属人的,但决不是一直如此、从来不变的,它本身也经历了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在人类诞生的初期,即原始渔猎社会的早期,人们是在恐惧自然、崇拜自然的前提下依赖自然、认识自然、作用自然的,生产极为简单粗放,意识尚处感性为主的初级阶段,思维能力低下,思维方式单一,基本上是单向型的简单思维。人的思维能力和方式也是随着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发展进步的。到了原始渔猎社会的中后期,特别是到了后期,随着生产力的逐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逐步形成,人的认识水平逐步提高,思维能力逐步提升,思维方式逐步优化,人类实现了从原始渔猎社会向古代农业社会的过渡,开始了人类文明的崭新阶段,也开始了人的思维能力和方式发展的崭新历程。从古代农业社会到近代工业社会再到现代信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人与社会的文明步伐越来越大,科学技术的进步程度越来越高,从而使人类对自然、对自身及其关系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思维能力的提升越来越快速,思维方式的形式越来越多样,思维方式的创新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当代科技革命所导致的虚拟世界的出现,使信息社会的信息特征进一步凸显,为人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变革创造了新的科学技术平台和社会历史条件。

在虚拟化的网络空间里,社会存在发生了重大变化,作为社会存在意识再现和能动反映的社会思维能力和方式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概括起来,其变化表现出了几个方面的特性。一是虚实交融性。虚拟社会出现后,人既是现实性活动的主体,又是虚拟性活动的主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既是现实性的,又是虚拟性的,作用的对象既是现实性社会的事物,又是虚拟性社会的事物,为此,人们在思维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必须是虚实融合,既必须思考如何把现实性的需要通过虚拟性的设计使之变得更为理想化、更为合人化,又必须思考通过什么途径使虚拟化的理想需求变为现实性的东西,更好地满足人的需要。二是两端延伸性。在网络世界里,时间既可向前持续,又可向后逆转,为此,人们在进行思维时,既能基于虚拟现实技术从现在推测未来,形象地展现未来的发展前景和变化结果,又能从现在回溯过去,生动地再现以往存在过的事物和相关联系。三是结果即时性。在现实的思维活动中,思维的结果必须要通过现实的活动才能变为现实的结果,这一转变过程是现实作用的过程,也是时间持续的过程,它们是不同时、不同步的,而通过网络世界,这种思维的结果能够以生动的形象快速显现,体现了思维结果的即时性。可以说,虚实交融性、两端延伸性和结果即时性,体现了网络条件下人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性,也体现了人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创新性。

虚拟性活动对社会发展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正效应居主导地位,这也是虚拟性活动能够兴起、发展的深刻根源。但它的作用也是辩证的,负效应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概括起来,其负效应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易于引起信息贫富差距。人类进入数字化的网络信息时代以后,信息富有者与信息贫乏者对信息资源的拥有状况是大不一样的,会导致两极分化的趋势,形成信息贫富差距,即形成数字鸿沟。据联合国人权发展报告的有关资料显示,全球收入最高的国家拥有的互联网用户占了总数的93%,而收入最低且占全球20%人口的国家,却只拥有全球互联网用户总数的0.2%,从财富的贫富差距到信息的贫富差距都极大。目前,国际互联网上绝大多数的信息为英文信息,使英文成为信息世界的独霸语种,西方文化也正凭借语言优势大举渗透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并且,西方发达国家基于网络技术上的优势地位,扮演着精神文化、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输出者和传播者的角色,成了“信息霸权者”和“信息殖民者”,而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的社会意识则在网络信息时代被弱化、边缘化了。

2.易于引起意识形态冲突。在开放而又自由的虚拟世界中已经弱化了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界限,但是,由于信息内容总要体现一定国家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政治主张,总要反映一定民族的风俗习惯、道德规范、宗教信仰,为此,不同国家、民族的精神文化、价值理念、政治观念等社会意识形态在虚拟世界中发生碰撞甚至冲突在所难免。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发达国家打着“全球信息共享”、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旗号,充分利用自己的科学技术优势垄断信息、控制网络世界,大肆宣传自己的精神文化、政治主张、价值观念等等,形成“信息霸权”,从而造成边远落后国家的信息资源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信息自主权受到侵害,民族文化得不到发扬光大,价值观念遭受严重冲击,对发达国家的信息依赖性、文化依赖性越来越强。再者,网络上的恶意政治宣传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现象,即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同、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国家利益的冲突,一些国家利用网络传播的方式,对与其处于矛盾状态的国家实施政治宣传、进行政治攻击、施加政治压力,迅捷地对其国民实施广泛直接的影响,如近年来各种反华势力通过互联网对我国进行的歪曲攻击,就是明显的例证。

3.易于引起现实生活失序。由于在虚拟性活动中,人们具有极大的自由度,能够相对摆脱现实生活角色、责任以及诸多规范的约束,可以自由变换自己的身份,可以自由改变自己的形象,可以自由参与自己喜欢的活动,甚至也可以自由地做自己在现实社会不敢做的事,这样,就会从虚拟生活的失序导致现实生活的失序。确实,在网络世界这一高度自由的环境中,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受现实法规、伦理道德束缚的个人欲望有可能在虚拟生活中得到自由释放,人们在现实世界不能或不敢做的事有可能在虚拟世界里去大胆尝试,从思想上放纵自己,而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虚拟思想的放纵则易导致现实行为的放纵,进而引起现实生活的失序,这样的事例在现实生活中已不少见。

上述问题和负效应虽然不居主导地位,但也不能忽视,如任其扩大和蔓延,势必影响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因此,如何加强网络和虚拟社会的管理、监控和引导,如何合理地规范人的虚拟性活动,尽量增大、增强其正效应,减少、减轻其负效应,也是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2] 曾令辉.虚拟社会人的发展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3] 龚振黔.当代科技革命与人的活动演变问题研究[M].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13.

[4] 黄河.虚拟活动:一种新型的人类活动[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3.

[5] 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6] 迈克尔·海姆.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M].金吾伦,等,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黄旭东]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虚拟社会中人的虚拟性活动的哲学研究”(12BZX016)。

龚振黔,贵阳学院教授,贵州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认识论、人的活动。

B02

A

1002-6924(2016)05-004-010

猜你喜欢
生活活动发展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