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介入困难职工帮扶服务的方法及困境

2016-03-16 18:28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孟宪红
工会博览 2016年31期
关键词:助人社会工作者社工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孟宪红

社会工作介入困难职工帮扶服务的方法及困境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孟宪红

社会工作是一项专门的助人服务,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专业方法对困难人群进行帮助,使其达到解决问题和挖掘自身潜力的目的。社会工作的服务范围比较广泛,对工会推行的“困难职工帮扶服务”,社会工作也可依靠自身的理念和价值,对其进行更加专业的介入。社会工作在介入困难职工帮扶服务的过程中,有独特的专业方法,同时也可能面临一些现实的困境,下面就这两个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社会工作介入困难职工帮扶服务的方法

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为弱势群体,困难职工因其面临各种问题,有可能成为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一般来说,困难职工有以下几类: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职工;家庭人均收入略高于当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但因下岗失业、重大疾病、子女教育、意外灾难等原因造成家庭生活困难的职工;因遭受各类灾害、重大意外事故造成家庭生活困难的职工。无论哪种类型的职工,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都需要有人帮助。从社会工作专业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困难职工的帮扶服务:

(一)引入社会工作中“助人自助”的理念

社会工作专业价值中的“助人自助”,具体说就是在助人过程中,结合内外资源帮助案主发挥潜能,适应社会,最终达至自我超越,使案主从“由人助”转向“自助”。这种助人自助的专业特征可以概括为:与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帮助困难人群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教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助人自助”理念的一种体现。同时,在帮助困难人群渡过难关的过程中社工的专业价值也将获得提升,这是“助人自助”理念的另一种体现。助人自助是基于尊重、真诚和同理这些基本职业操守的,尊重是沟通的前提,正因为具有这样的理念,社工才能在助人的过程中游刃有余。

如果将“助人自助”的理念引入困难职工帮扶服务,我们关注的将不仅仅是困难职工当前的问题解决没有,而且更加关注他们有没有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社会工作者始终相信,人是有潜能的。在帮助困难职工解决当前困难的同时,也要激发他们内在的潜力,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善于去鼓励困难职工,发现他们的优势,给予支持,达到个人的增能和成长。这样在以后的生活中,如果再遇到类似的问题,他们就可以用已经获得的经验和方法自己去解决,不仅如此,他们还会帮助身边其他有困难的人,用生命影响生命。这是真正的帮助一个人,即让他获得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而不是事事都依赖外界支持。另一方面,如果帮助服务对象获得了自助的能力,也可以减轻工作人员的压力,使工作人员以更加充裕的时间和饱满的精神去服务更有需要的人,这同样也达到了助人自助的目的。

(二)引入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等专业工作方法

个案工作是由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有关人与社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为个人和家庭提供物质或情感方面的支持与服务,目的在于帮助个人和家庭降低压力、解决问题,达到个人和社会的良好福利状态。个案工作包含不同的理论模式,如心理社会模式、危机介入模式和行为治疗模式等。对于困难职工来说,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如身患重病、生活困难、子女就学难等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势必会影响到职工的心理状态和工作态度,进而影响到工作效率,因此一定要给予重视并加以处理。如果是物质方面的困难,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支持,但不能忽视由物质困难带来的心理和情绪方面的问题。在这里,可以运用个案工作方法,对遇到困难的职工给予支持和帮助,同时结合个案工作中的不同工作模式,使困难职工获得个人和家庭的成长。

小组工作则是通过有目的的团体经验分享,协助个人增进集体和社会功能,以及更有效地处理个人或团体的问题。小组按照不同的目的,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果从小组的目标来划分,小组可以分为成长小组、治疗小组、支持小组、兴趣小组等等。通过小组工作,可以促使个人借助集体的力量来共同解决问题,共同思考,团结协助。在团队协作中,可以使处于困境中的个人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关怀和集体的温暖。在困难职工帮扶服务中,必定有一些职工会遇到相同或类似的问题,但由于自身原因或工作压力无处诉说,久而久之,负面情绪积聚在心,容易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这时如果由社会工作者组织,形成一个支持小组,组员在遵守保密原则的前提下,相互支持、鼓励,势必会达到促进个人成长的目的。

(三)建立有本土特色的困难职工帮扶社会工作

困难职工帮扶服务开展至今已有十余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一套相应的制度体系,并且服务了众多的困难职工,得到了广泛的社会认同。然而,从我国对社会工作的分类来看,困难职工帮扶服务属于实际社会工作,不属于专业意义上的社会工作,但从某些方面看,却带有专业社会工作的特征。社会工作的目的是助人,而困难职工帮扶同样也是为了助人,相同的初衷可以将两者联系在一起。在社会工作日益发展壮大的今天,完全可以吸纳专业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困难职工帮扶社会工作,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

1.工作人员“社工化”

工作人员“社工化”,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在竞聘帮扶工作人员时,可以有意选择社会工作者(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者)担任某些职位,这样,工作人员本身就具备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有社会工作价值观做指导,能够遵守社会工作伦理守则,按照专业标准去开展帮扶工作;另一方面,是指对原有工作人员进行社会工作专业培训,使其学习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巧,然后通过专业考试,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再继续聘用。通过这两种方式,使困难职工帮扶服务的服务主体更加具有专业性,能够在利他主义指导下,达到帮助服务对象的目的。

2.工作方法“专业化”

对于目前帮扶工作的开展来说,工作方法“专业化”是指可以在原有工作方法(如直接疏导法,调解方法、做思想工作等)的基础上,加入一些社会工作方法,比如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和社会工作行政等。工作方法“专业化”并不意味着要抛弃原有的工作方法,而是在现有基础上,加入一些更有效、更专业的方法,目的都是使帮扶工作更好地发挥作用,体现帮扶工作的中国特色和本土性。

3.工作理念“利他化”和“平等化”

困难职工作为弱势群体,已经受到各种问题的困扰,身心俱疲,如果在寻求帮助的时候,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甚至被误会,会更加恶化他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工作人员一定要具备利他主义的精神,平等地去看待服务对象,把他当作和我们一样的“人”来对待,给予尊重和理解,对其进行接纳和支持,这样才会使困难职工有改变的愿望和决心,也才能真正实现助人的目的。

二、专业社会工作介入困难职工帮扶服务的现实困境

当前,尽管社会工作在中国获得了一定的发展,甚至有学者认为社会工作的“春天”已经到了,但在目前阶段,专业社会工作能够介入困难职工帮扶服务还是受到一定制约的。这表现在:

(一)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准入问题

社会工作者以职业社工的身份进入工会帮扶系统有一定的困难。如果专业社会工作者不能进入工会系统,不能进入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工作,那么建立专业化的有中国特色的困难职工帮扶社会工作是无从谈起的。因此,新形势下,需要建立一个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准入制度,为社会工作者进入困难职工帮扶领域工作提供政策和制度依据。

(二)社会工作者的编制及薪酬问题

如果社会工作者可以进入工会系统,进入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工作的话,又涉及到编制问题。在中国目前单位体制下,社会工作者属于哪一类工作人员,岗位职责是什么,都需要相关部门给予思考。另外,还涉及到薪酬待遇的问题,社会保险问题等等,也要相关部门加以重视。

(三)原有工作人员对社会工作的认可和接受问题

目前阶段,社会大众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可程度并不高,社会工作还没有达到社会大多数人熟知的状态,因此原有帮扶工作人员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可程度如何?他们是否接受社会工作专业的理念、方法和态度?是否会存在排斥心理?另外,如果专业社会工作者以职业身份进入帮扶中心工作,不知原有工作人员是否会接受这部分人,他们会以怎样的心态与之相处?这些都是未知的问题。因此,需要在引入社会工作者进入帮扶中心工作之前做大量的调研工作,为社会工作者顺利进入帮扶领域铺平道路。

综上,专业社会工作介入困难职工帮扶服务是有一定现实意义和基础的,不过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给予充分的重视,能够从立法上加强,进而更好的服务困难职工群体。

猜你喜欢
助人社会工作者社工
青春社工
工作条件、家庭支持与职业发展:中国社会工作者离职意愿的多因素分析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助人无需等待
助人为“乐”
助人为乐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处境尴尬的医务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