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视角看中俄问候语差异

2016-03-16 21:02郭和英
文化学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问候语问候中俄

郭和英

(辽宁大连大学英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语言与文化】

从文化视角看中俄问候语差异

郭和英

(辽宁大连大学英语学院,辽宁大连116622)

问候语是人际交往中最常用的礼貌语言,中国人的问候方式正在逐步走向国际化。笔者通过分析对比中俄问候语差异,挖掘其中体现的文化深层方面的差异,在尊重中俄不同文化特色的前提下,探索有效解决跨文化冲突的对策,以期实现双方可以顺利交际。

中俄;问候语;文化差异

互致问候是人际交往善意的体现,也是开启心灵之门的钥匙。在中俄跨文化交际中,部分带有深刻“中国特色烙印”的问候语,对俄罗斯人来说很难理解,而部分带有“俄罗斯人特色”的问候语在中国人看来同样也是不解,相互的不适必然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

一、中俄两国问候语差异具体体现

问候语是人际交往的开始,所以问候语运用得恰当与否直接关系交际能否顺利进行。随着中俄两国人民交往不断增加,可以发现双方问候时所使用的语言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人见面打招呼会充分体现民以食为天的观念,如“你吃饭了吗”“有时间请你吃饭”,这种司空见惯的以吃为中心的打招呼方式,随时随处可以听到。另外,中国人也习惯于根据具体场景来与对方打招呼,如马路上见面问“上哪儿去”“忙什么”。商店见面问“买什么呢”“看什么呢”。当然,问候语也与时俱进,人们关心的话题也不断地出现在问候语中,如“涨工资了吧”“去哪玩了吗”。对中国人来讲,这些都是极普遍的问候语,这不但是一种礼貌、客套,也是一种关心。但俄罗斯人听了便会认为这些话语具有明显的窥探之意,这是不礼貌的行为。

俄罗斯人问候语在我们看来就很中性,无论在什么场合,什么时间,针对什么样的人都喜欢用“您好!”称呼对方时,如果表示尊敬,多用名字加父称这种尊称形式。[1]也可以用“早上好”“日安”“晚上好”与人打招呼。如果早晨见面已说过“您好”,中午或晚上再次相遇就用其他问候语,如“日安”或“晚上好”。偶然相遇,俄罗斯人常常说些高兴或惊讶的话用于文后对方,如“久违了”“真突然”“好久不见”“真是令人愉快的意外”“什么风把你吹来了”“我这是看见谁了”及“真是太巧了”[2],等等。俄罗斯人还习惯用“祝词”表示问候。遇到节日,打招呼常用“过节好”“新年好”“预祝节日快乐”。遇到乔迁的熟人常说“祝贺乔迁之喜”,遇到朋友正在吃饭常说“祝您胃口好”。可见,俄罗斯人问候语内容简单,重在表达礼貌之意,不涉及具体信息。在中国人看来,这种打招呼太正规,不能完全被接受。

二、中俄两国问候语差异原因

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透过问候语言的差异可以窥见两个民族的文化差异。

人们的思维、行为方式不同,是因为价值观各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中俄两国的价值取向截然相反。中国的文化价值取向为群体文化,也就是说以群体、他人为先。这与俄罗斯人的文化价值取向不同,俄罗斯文化更加注重个体和自我。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中国人很多时候喜欢从他人的角度打招呼,多强调对方。在群体主义文化里,把自我视为整个社会关系的一部分,把自己融入集体中,说话比较委婉,同时洞察他人心思。而在个体主义文化里,独立占主导地位,人们善于表达自己,在意会话的清楚性。另外,交际中不同的文化取向产生不同的说话行为。群体主义文化里,受儒家文化影响,大多数人们被认为是“他者中心主义者”,他们注重人际关系。而在个体主义文化里,人们普遍被定义为“自我中心主义者”,他们提倡自我支配。在这种不同的文化领域,必然产生不同的问候语。当俄罗斯人听到中国人这样打招呼时,他们常把它理解为“询问”或是打探他人隐私的行为,而不会理解为一种友好的“问候”,这是因为俄罗斯人更看重的是个人和自我。

另外,群体文化要求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相互爱护,亲如兄弟姐妹。这在问候语中就体现出了语言的暖意,如“多穿点”“多吃点”“别太辛苦”“别累着”等。这种问候语从简单的衣食住行,到婚丧嫁娶,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在中国人看来,这是种得体的询问式问候,会拉近双方的距离,营造出一种温馨的氛围,但这种问候会引起西方人的反感,从而造成交际中产生误解。

三、解决跨文化交际障碍措施

首先,尊重并宽容对待不同文化的个性和特色。[3]为避免语言上的冲突,在跨文化交际中,要了解彼此的文化习俗和语用习惯。平时应多阅读与俄罗斯文化背景有关的书籍,观看相关的影视节目,积累相关知识。在与俄罗斯人问候时,最好改用对方日常问候用语,同时也要传播本民族的文化精髓。

其次,作为语言文化的教育和传播者,有义务和责任在传播语言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课堂是外语学习的主要场所,作为外语教师,应利用课堂给学生灌输相关的交际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现象的展现、描述以及深层文化的探究,培养他们对异文化的接受能力。

再次,利用各种渠道来传播中国文化。电影、电视、广播、网络都可以是很好的宣传工具,用先进的文化意识和理念,将中国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真实再现当下中国人的生活状态,让俄罗斯人重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文化。

[1]陈春红.俄语称呼语中的性别歧视研究[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1):32-37.

[2]汪景民.汉语和俄语中的问候语对比[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5,(7):26-30.

[3]胡超.跨文化交际:E时代的范式与能力构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周 丹】

H313

A

1673-7725(2016)07-0183-02

2016-05-05

郭和英(1968-),女,辽宁大连人,讲师,主要从事俄罗斯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问候语问候中俄
中俄今起海上联演
对世界的一声问候
风带来的问候
问候武汉
薛范:毕生译配只为中俄文化交流
最美三月天
越南问候语中的交际文化特征及其在中国大学生中的教学应用
礼貌原则视角下英汉问候语应用实证研究
2016年中俄贸易有望实现正增长
别扭的问候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