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国以来广东莫家拳传承态势与发展研究

2016-03-19 08:59佳,李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林荫水口师傅

毛 佳,李 壮

(韩山师范学院,广东 潮州 521041)

晚清民国以来广东莫家拳传承态势与发展研究

毛佳,李壮

(韩山师范学院,广东潮州521041)

莫家拳诞生于岭南民间武术运动鼎盛的时期。它能够在众多武术门派中脱颖而出,成为广东五大名拳之一,一是与创拳伊始莫氏家族辉煌长兴有关,文兼武备是家族实力的体现,“莫家拳”藉此开宗创派;二是莫家拳扬名海内外,广州林荫堂、林仲伟父子贡献不可磨灭。林荫堂先生是第一个将莫家拳传进广州的高手,林仲伟教授在此基础上将莫家拳进一步发扬光大。莫家拳传承人纵向传播的同时,继承者们利用所学的拳术同时糅合其他拳派在横向上进行了改造、创新,从这种层面讲,也是一种贡献。

莫家拳;传承态势;发展状况

一、莫家拳在莫氏家族内部的传承与发展

莫拳因长时间隐匿于家族内部,并未被世人所了解,直至晚清时期传到莫亮这一脉时,才掘弃只在族内传承的规矩,将拳术大范围传播,尤其是在传给谢岗林荫堂后,更是名噪一时。

(一)莫氏传承绵延有序

莫家拳在粤省广泛传播仅仅是自晚清民国时期以来百余年的时间。莫家拳早期并不外传,仅是莫氏族人内部用来强身健体、自卫防身的一门拳术。从莫达士开宗创派到“潼湖打仔”莫定儒、莫亮儒,从惠阳火岗到东莞的大洲、石水口,莫拳也仅是在家族内部或同姓族人之间相传。

据资料记载,达士公生三子,长乔锡,次定儒,三亮儒。定儒精通武术,因火岗村在惠阳潼湖岸边,故有“潼湖打仔”之称,恩赐登仕郎、候选州司马;亮儒赋性刚劲,兼收武备,名闻四乡。定儒又生三子,即琼璋、凤璋、兰璋。琼璋为乡举人,正当生平,性直淳厚。凤璋、兰璋赋性刚正义重,授修职郎、外省州左堂等职。定儒孙莫鸾翲,精于歧黄,远赴西藏,精修密宗佛法,著《藏芗述录》传世。亮儒三子尧璋,赐登仕郎;四子瑞璋,术卜易命理,兼收武备。莫达士之兄莫硕士,号华岳,赐登仕郎;子通儒亦赐登仕郎,孙莫振蛟,曾孙莫礼杨赐修职郎,这些人都精通“莫家拳”。[1]

在莫家拳形成初期,基本是族内父子相传、同姓相传的状态。莫家拳在惠阳火岗一带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后,其影响力逐渐扩大,成为广东有名的拳种,并以火岗为中心,向四围扩散,桥头遂成为莫家拳发展史上重要的集散地。伴随着不断的传播发展,一些外姓人士以姻亲的关系也得以窥其奥秘。像晚清时期居于东莞常平元岗村的陈堂公,便是因为姻亲关系而成为莫家拳的受益者。陈堂公后为东莞武技第一人,从学者四百多人。

桥头石水口籍莫德裕师傅曾对莫家拳在桥头的传承作过一些分析。他说,莫达士的真实名字其实叫莫蔗咬,后来的名字则是由他师傅修改的,叫莫清娇,后来改为莫大昌。桥头莫家拳族谱[2]如下:

〔一传〕莫定儒(石水口村)、莫振蛟(石水口村、字大昌)。

〔二传〕莫黎胜(石水口村)、莫林(石水口村)、陈堂公(常平镇元冈村)、徐皮铁(企石镇徐屋村)。

〔三传〕莫亮(石水口村)、莫群亨(惠阳县沥林镇火冈村)、莫群庆(惠阳县沥林镇火冈村)。

〔四传〕莫孔(石水口村)、莫鍚计(石水口村、1957年莫在广州擂台比赛荣获冠军)、莫鍚安(石水口村)、莫丁贵(石水口村、1935至 1943年期间任教於星洲)、莫海(石水口村、1949年曾任教元朗山下村)、莫镜夫(大洲村)、莫创(惠阳县沥林镇火冈村、莫群亨之子)、姚坤培(企石镇东山村)、姚立(企石镇东山村)、陈余庆(常平镇)、陈泰(常平镇)

〔五传〕莫德裕(石水口村、移居香港)、莫泊许(大洲村)、莫坤雄(移居香港)、黄华安

〔六传〕姚大东(移居香港),另还有多人在国内教授。

莫德裕,1943年生,石水口村人,现任香港武术联会传统武术顾问。莫师傅师承莫照容。由于在那个年代,习武之风尤盛,拳派内部彼此交往也较频繁,因此根据此族谱结合莫德裕师傅的研究,桥头莫家拳第三代、第四代的传人总结的是比较准确,尤其是第四代。但是,向上追溯到源头时,考证内容的真实性很值得商榷,莫蔗咬即莫达士实在很难苟同,笔者认为这是为了与传说中的海丰莫蔗蛟强拉的关系。

战争、动乱是莞惠地区武术盛行的一个重要原因。尤其到了晚清,帝国主义的入侵、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清政府连年的用兵等每次必波及莞惠地区。下层无辜平民为了躲避战乱就不断地迁移,而莫家拳流行的惠阳火岗以及东莞桥头等地地理位置相隔很近,同为莫家族人,彼此之间的人口流动必然会比较紧密,也是莫家拳能够在这一代盛行的主要原因。有资料显示,莫达士侄孙莫振蛟,可能即坊间误传之莫家拳创始人海丰莫遮蛟,传有莫遮蛟为南少林弟子,于乾隆年间避难寄迹祖居地东莞大洲村。笔者认为莫家拳是在火岗一带发展形成一定气候后,莫达士的后人为避战乱在不断迁居的过程中传播到东莞桥头的,当然这不会排除莫达士侄孙莫蔗蛟。

如果把从惠阳迁来东莞的莫振蛟等人作为在桥头的第一代传人,根据这层关系,以及古谱记载再加上先辈们的不断整理,笔者得出莫拳的传承顺序大致是:

〔第一代〕莫振蛟等

〔第二代〕莫龙富(大洲村人)、莫黎胜(石水口人)、莫林等

〔第三代〕莫亮(石水口人)、莫容(石水口村人)、莫群亨(石水口人)、莫群庆(火岗村人)等

〔第四代〕莫照容(大洲村人)、莫孔(大洲村人)、莫锡计(大洲村人)、莫丁贵(石水口村人)、莫海(石水口村人)

〔第五代〕莫柏许、莫宁乐、莫德裕、莫坤雄、莫润金、莫培桂等

莫家拳在向以村为单位的家族中人传播时,并没有保持它的神秘性。限于当时战火纷飞的年代,人们学拳无非为了安家护院,团结家族的力量抵抗外族的欺压,因此拳师在村子里教拳,同为一族人,不分彼此,并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师徒关系。白天举锄种田,晚上拂袖教拳已蔚然成风,全然没有那些门规局限,你想学,我就教,全村人男女老少都在学拳,村里的每个人都能比划几招。采访调查时,桥头莫柏许师傅说:“那时村子里拳打得很好的师傅,村民自然尊他为长,跟着他学拳,乡里乡亲,又都是同族中人,根本不用拜师。在练拳的时候,老师傅看你练得用功,是学拳的材料,也会特意多辅导,但是绝不会厚此薄彼。等老一辈的拳师离世了,学拳的村民中,学得好的就会得到村里人认可,就成了这个时期有威望的师傅。我从小就跟着村里的莫照容拳师练拳,他就是我的师傅。”莫家拳在东莞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传下来的。

东莞历来不乏著名拳师,莫拳祖师莫亮就是一位功力深厚、德高望重的拳师。莫亮,又名莫英龙,是莫家拳第四代传人林荫堂先生的师傅,林荫堂的儿子林仲伟教授亦受过祖师爷莫亮的指导。莫亮师祖也是破除家族传统,将莫家拳所有精华传给外姓人的第一人,这一举动为以后莫家拳在广州的扎根奠定了前提。民国16年,林荫堂师傅在广州开设莫家拳馆时就曾请莫亮师祖来广州。

还有与林荫堂同时代的莫照容在东莞桥头也是数一数二的莫拳高手,解放初期,被誉为广东武术五大教头之一,曾在广州、茶山镇南社村开馆授徒。莫照容在广东省珠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处中小学教师轮训班修业,之后担任茶山镇第一中心学校校长,东莞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二)当代莫家拳的式微发展

莫家拳在晚清、民国时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奇。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莫家拳却逐渐式微,年青一代学武兴趣大减,莫家拳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桥头莫柏许师傅13岁开始学莫家拳,白天上课,晚上点着煤油灯练拳,还亲手抄写《莫家拳棍谱》。那时候,几乎个个青年仔都练拳,就像现在打篮球一样,光大洲村一个村就有3个武馆,而现在,桥头全镇称得上拳师的寥寥无几。现在桥头镇,莫拳发展最好的村子只有大洲村。据了解,在大洲村像莫师傅一样懂莫家拳的人还有不少,但都已六七十岁了,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武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2009年,桥头“莫家拳”成功入选广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桥头镇第一小学在镇政府的扶持下成为桥头镇的 “莫家拳”训练基地,并聘请莫家拳师傅在校指导教学。将近古稀之年的莫柏许师傅,体格依然健朗,凭着对武术的热爱,在村小学教授莫家拳功夫。为了更好地发展莫家拳,2009年,莫柏许师傅专程带领东莞的莫家拳武术队与广州的莫家拳武术协会交流切磋,并拜访了莫家拳的 “掌门人”林仲伟教授。

尽管桥头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拯救莫家拳,也有一定的效果,但是现在让莫家拳“难堪”的还有它本身的退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这门功夫逐渐在向“花拳绣腿”演变,渐渐失掉了本来的面目,明眼人一看,就有点不伦不类。每年春节期间,在桥头的各个村里都有文艺表演。在大洲村舞麒麟正是他们的拿手好戏,而舞麒麟用的正是莫家功夫,麒麟舞之后也有专场的莫家拳表演。尽管招式还在,但实战能力大减,当年的硬功夫已逐渐变成表演性质的 “花拳绣腿”了。如果桥头莫拳的发展还能看见希望的话,那在莫拳家的发源地早已失去了踪迹。惠阳沥林镇火岗村是莫家拳的发祥地,始祖莫达士以及莫定儒、莫振娇等都是火岗村人,然而今天莫家拳在本是人杰地灵的火岗却几乎遭到了灭顶之灾。笔者在访问村子里的村长时,他竟对莫家拳不甚了解,只是含糊其辞地说:从上世纪80年代还曾见村子里有几个老拳师打拳。自他们去世之后,就再没有人练过了。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村子比较落后,很多人都举家搬迁到外地去了,现在留在村子里的人整天忙着挣钱,根本没有时间学功夫。

二、莫家拳——开枝散叶,羊城扎根

19世纪中叶,西方人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西方文化在列强的殖民化政策的支配下大量输入,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社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起初,面对西方文化的强行输入,除少数进步人士外,大多中国人采取排斥与全盘拒绝的态度。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西学的先进,许多开明之士逐渐从“天下之大,唯我中华”的梦中苏醒,由之初对西学的“全盘拒绝”到后来的“援西入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9世纪末 20世纪初正是东西方文化不断交融、碰撞的年代,许多有志青年正是在这一阶段接受的新思潮。

在武术界,国民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危机,武术救国,强种强民,振兴中华的口号响遍武林。在新的门派观念指导下,不限于一门一派,很多武术团体、社团广聘名师,比如精武会就从各门派之精华中选出著名拳械套路作为精武的大门派统一教材。这股新的武术思潮由北向南,很快席卷岭南、港、澳、东南亚等地。由于这股思潮顺应国情民心,受到各阶层广大有识之士的欢迎响应,而且也得到部分官绅的支持。将莫家拳带到广州的第一人林荫堂正好生活在这样一个年代,他所接受的新思想、新观念是日后莫家拳创新、提高的前提。

(一)“广州五虎将”之一林荫堂——莫拳传穗第一人

林荫堂是莫家拳史上一个重要人物,他是第一个将莫家拳传进广州的高手。戴植秋教授曾这样评价林荫堂:“荫堂老先生为莫拳之第四代传人,莫拳正宗,发迹于莞邑,蜚声于穗垣。其武艺为第一流,武德为第一流,其教育德艺之方法亦为第一流”。

莫家拳作为家族传承的拳术,虽然早就创下广东五大名拳的称号,但是历来只在家族内部传授,因而造成一定程度上的闭塞,缺少与主流文化交流的机会。直到清末莫亮将拳传给外姓林荫堂,林荫堂将莫拳带到了广州。

林荫堂于民国 8年(1919)广东精武会成立时便参加了该会举办的第一期国技训练班,由初级、中级直到高级毕业,历时6年之久,成绩优异,为众拳师所称赞。①根据广东精武会体育会章程(1925年修订)第七章毕业第二十条规定,国操部会员毕业由教员及主任审定合格者,满二年给以初级毕业文凭,满四年给以中级毕业文凭,满六年给以高级毕业文凭,均于春季开运动会时举行。会员中有能于高级毕业后再求精进以竟全功者,尤为本会所欢迎,其会费并可按年递减。《广东精武会纪》[3]243记载当时林荫堂为信丰栈司理,任广东精武会调查员。据资料显示,担任调查员的还有广泰来号司理谢沃生、厚兴银号萧汉明等。这些在社会上有一定身份的人物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精武会的影响。林荫堂在广东精武会时创编了一套健康舞。李佩弦在1929年将此舞传授至暹罗(泰国)坤德学校,深受华侨欢迎。[4]73

民国16年(1927年),林荫堂从惠阳县火岗村请来莫英龙拳师,在家设立莫家拳馆,收徒习武。民国18年(1929年),两广国术馆先后聘请南北名师傅振嵩、顾汝章、王少周、任生魁、李运恒、许锡国、林耀桂、林荫堂、张礼泉、黄啸侠、刘继封、黄俊新等为教官,荟萃各路武林精英于一馆。[5]78此时在两广国术馆担任教官的林荫堂在南北拳术融合的过程中,相信莫家拳也随之博采众长,向前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借广东精武会、两广国术馆成立的契机,林荫堂接触到来自各门各派的武林高手,使他有机会将莫家拳与其他门派的武术进行比较切磋,取长补短。

民国25年(1936年),林荫堂在广州德政路创办了“国术健身学院”,还有后来的林荫堂体育会,对莫家拳在广州的广泛传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抗日战争期间,林荫堂等“广州五虎将”共同创编了大刀、刺刀格斗术,之后与广东省国术协会共同组织大刀法培训班,亲自传授抗日大刀法,毕业的学员分赴各地训练抗日军。

林仲伟教授在回忆其父时写到:“林荫堂为人谦恭有礼,虚心好学,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勤学苦练,崇尚武德,主张破除门户之见,各门各派,团结友爱,为振兴中华武术,共同努力。”[6]1解放初期,被誉为广东武术五大教头之一的莫照容曾告诫学武的弟子说:“石龙林荫堂很硬手。”无疑,这是行内高手对林荫堂练就的一身功夫的赞誉。

林荫堂是将莫家拳传到广州的第一人,无论是从他的学术水平、思想境界还是武功修为都远远高于一般武林人士。这种兼容并包的开放思想为莫家拳在广州扎根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二)武林“十大长老”之一林仲伟——子承父业,发扬传统

莫家拳第五代传人林仲伟,是华南师范大学退休教授,卒于 2015年。他自 1952年调入华南师范学院已有半个多世纪,一生致力于武术研究,并且不遗余力地传播发扬家传的莫家拳术。

1916年 8月,林仲伟出生于广州,8岁便随父亲林荫堂习武。少年时期的林仲伟在打下了坚实的武术基础后,为了博采众长,他还跟随众多南北名师学艺,如林耀桂先生的龙形拳,姚达深师傅的六角桩和姚家拳,罗光玉师傅的螳螂拳和翻车拳,陈铁笙师傅的精武门弹腿、功力全、上、下大战拳、节拳等,以及林养师傅的毒蛇出洞棍,杨澄浦师傅的杨式太极拳,吴鉴泉师傅的吴式太极拳,还有其他器械:如刀术、剑术、枪术、东莞大钯,等等。[7]36

1942年林仲伟在广东省立第一中学任教兼初中部体育主任。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林仲伟同几个同学到国民党新一军三十师师部任体操教官,与省体专同学参加体育干部训练班工作,同年随军前往东北。1946年林仲伟就任东北吉林省地方干部训练团总教官。1947年在吉林中正体育专业学校任副教授,时年31岁,风华正茂。1948年在广东省立体育专科学校从事体操教学工作,同时兼在广州大学体育室任教。1951年在华南联合大学、南方财经大学、中山大学附属护士学校任教。1952年,林仲伟调入新成立的华南师范学院体育系从事武术和体操教学工作。从此时起便开始潜心研习武术,对南拳名家林耀贵所传的杨氏、吴氏太极,他博采众长,以莫家拳为宗,兼收并蓄,使莫家拳不但在南粤城乡有深厚的根基,而且在香港、澳门、东南亚及欧美地区都有广泛的影响。

1983年 8月林仲伟教授应广东省武术馆的邀请,开班传授莫家拳。林仲伟教授曾任广东省武术协会和武术馆顾问、广州市武术协会名誉副主席,曾被评为广东省“武林百杰”之一。多年来随他习武的生徒累计几千人,遍布全国和世界各地。1990年,林仲伟把莫家拳法详尽地整理成书,命名《莫家拳》付梓。2001年《中国武术段位制》高段位评审团批准授予林仲伟(广东)、周信有(甘肃)、王培琨(上海体院)三人为武术八段位称号,这是中国武协对作为传统武术传承人林仲伟教授的认可。2006年90高龄的林仲伟教授出席世界武林联盟在北京举办的长城武术节,获“世界武林联盟武林长老团十大长老”荣誉称号。

林仲伟教授说:“练好一门功夫需要沉下去、下苦功,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相对于莫家拳的基本功训练最少也要五年,所需器械是单支竹、小沙包、石锁、沙袋、大沙包、人字桩等。器械看似简单,但练习起来要很能吃苦!”

(三)莫家拳在广州发展的曲折历程

在莫家拳的传承和发展历史进程中,从林荫堂师傅开始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传统,即历代传人毫无地域、门户、派别之见,在精研莫家拳的基础上积极地学习其他拳法的优点,做到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从而不断地丰富和充实莫家拳法的内容,使这一古老的拳种不断地焕发新的光彩。后来,林仲伟先生也同样继承优良传统,学习过众多南北各派的武艺,把各门各派的优点、特色成功地融入进了莫家拳之中。

林仲伟先生回忆说,其父林荫堂师傅经常教导他 “练武之人,要重武德”“要注意谦虚谨慎,破除各派门户之见”“武术是中国古老的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多彩,南北门派各有所长”“功夫家家有,巧妙各不同”。因此他非常注重向其他的门派学习。

但是从林荫堂在20世纪初把莫拳传入广州到世纪末,莫家拳的发展几乎是在停滞中缓慢发展。笔者经过调查采访,理清了原因。

民国年间,林荫堂师傅把莫家拳带来广州,并扎下根。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武术界名拳师不少介入了军政界。“广东五虎将”都曾在国民党军界任职,且都有一定的军衔。林耀桂曾任过广东燕塘军校、警卫旅、空军学校、海军学校等校的国术教官,张礼泉曾加入过兴中会,林荫堂曾任过黄埔军校中尉国技教官、国民革命军警卫旅部少校国技教官、国民革命军第一教导师师部中校国技教官等,当时林荫堂师傅的儿子林仲伟也是国民党军中团职的干部。正是源于这层关系,莫家拳在广州得以顺利发展,林荫堂在民国年间确实培养了一批莫家拳精英,像他的儿子林仲伟、“哑侠”徐耀祥、陆青山、张济川等都是精通莫家拳的好手。他们为莫家拳在这一时期向港、澳以及东南亚等地的传播做了很多努力。这是莫家拳在广州打下基础后,辉煌发展的一个阶段。

然而这段辉煌随着国民党的溃败而宣告终止。临解放时,曾经为国民党服务过的一些武术教头离开了内地。“即以岭南来说,到港、澳、美国、加拿大等地的不少。留下来的,一般武馆的主要成员,往往因触及‘反动党团’或‘反动社团’登记条例而被监管。多数武馆活动停顿或解体。”[8]284林荫堂鉴于自身以前的社会背景在建国以后也只是开设医务所行医,他钟爱的武术也不得不低调下来。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在“除四旧”的暴风骤雨中,中华武林备受摧残。很多院校的武术工作者被扣上了“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学校武术几近停滞。时任华南师范学院体育老师的林仲伟教授虽没有因在国民党军中任职的原因受到过多的迫害,但是也被下放到韶关五七干校劳动。受封资修的影响,大批武术手抄本、古籍、拳谱秘笈被查抄焚毁,武术器械也被作为“反革命工具”被查抄,武术再也没人敢练。莫家拳谱在林仲伟师傅的精心保护下幸运地躲过了一劫。而民间武术师傅被视作“黑教头”“封建残渣余孽”,被抓去游街、批斗,“像岭南民间拳师以气功肚驰名的伍某,便被批斗殴打致死;岭南著名拳师李某、区某、邓某等被批斗及押送回乡或边远地区强迫劳动。螳螂拳名师霍某,被抄家并判刑后抑郁而死。”[8]293林荫堂师傅正好于当年逝世,避免了这场浩劫,现在来看,当也算“幸事”。在这个时期,武术活动基本上已经停顿。

采访莫家拳在广州的第六代传人张国琛先生时,他说:“林师傅(林仲伟)有个原因,广州武术界的人都知道他的功夫很好,但是在学校里面没怎么教莫家拳,教的是其他武术,主要是因为以前他在国民党的军队里面教,是蒋介石新一军的那些领导的教官,在东北教了三年,他只是个教书的老师。虽然他没上过战场,没跟共产党打过仗,但是也不敢太过张扬。解放以后更没有这个政治环境,更加不可能广泛教学。后来,有人说他以前搞武斗,还抓他去牛棚。加上这样的政治背景,所以也没有很多人敢去亲近他。”林仲伟教授的儿子林加强老师说““当时父亲是国民党军中团一级的军官,还有过一身军官服装,由于文化大革命怕惹祸上身,就烧掉了。”

自1976年打到“四人帮”后,十年动乱结束中国武术得以发展。20世纪80年代,国家体委组织人员对中国传统武术进行了史无前例的挖掘整理,在全国掀起了一番武术热潮,民间武术得以发展。林仲伟教授也于这个时期才开始正式授徒,而他却已是花甲之年了。由于当时他还是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系老师,身兼教学任务,因此莫家拳在林老师那里也只是小范围地传播,并没有像洪拳、蔡李佛拳那样如火如荼地开展。

三、莫家拳在香港以及海外的流传

(一)莫家拳在香港的传播发展

有“哑侠”之称的莫家拳第五代传人徐耀祥是林荫堂师傅的亲传弟子,徐耀祥在很小的时候就在林荫堂师傅的指导下习练龙形拳和莫家拳。

1938年,广州被日寇占领,徐耀祥在师兄林仲伟的带领下去香港图谋出路。徐耀祥颇擅武功,挂出“龙形莫拳”的招牌,开设武馆兼治骨科,行医济世。因又聋又哑,“哑侠”徐耀祥的名字和“龙桥莫腿”的金字招牌就在香江扎下了根并发扬光大、传播开来。这是莫拳在香港传播有确切记载的记录。与徐耀祥同时期的莫姓族人在晚清及民国年间为了躲避战乱也多有移居到香港,莫家拳也就随着他们被带到了香港。

1949年石水口人莫海曾任教于香港元朗山下村,祖籍桥头石水口的莫德裕师傅在20世纪70年代亦曾在香港莫家拳国术总会担任教练。但是现在香港莫家拳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莫德裕师傅说:“过去平时都有二三十人去学习莫家拳,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来学了,国术总会也名存实亡了。”移居香港的莫坤雄、黄华安等莫家拳师傅,受社会现实的影响,也没有很好的办法传播发展莫家拳。

(二)莫拳在海外的传播发展

莫家拳在海外的传播集中在东南亚各国,是东莞以及广州一些会莫家拳的拳师为谋生机远渡海外,随之传播,对华人华侨影响较大。据了解,现在东南亚地区享负盛名的莫家拳,大多是由林荫堂在广州开班教学时所发扬光大的。

莫家拳在美欧扬名主要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哑侠”徐耀祥在香港的徒孙、美国溯本武术院院长马田(译名,美国人,真名Steve Martin)经徐老介绍专程来广州向林仲伟教授深造。后来马田于1996年邀请林仲伟教授前往美国进行为时半年的讲学。这次美国之行,扩大了莫家拳在海外的影响。海外《功夫》杂志对林仲伟教授和莫家拳法作过详细报道。2004年来自意大利顾德义精武门武术院的客人,专程来广州向林老先生学习正宗的莫家拳法,并进行了传统的拜师仪式,成为莫家拳的第六代弟子。这是自马田之后又一次将莫家拳发扬光大的机遇。

四、各家拳师对莫拳的革新、改造

受岭南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等影响,使广东人具有了兼收并蓄的特征,在对待传统文化中既有保守的一面,又有发展创新、开拓务实的特质。这种特质对广东南拳产生了很深的烙印。[9]岭南各拳派之间经常进行比武交流,促使广东南拳不断发展,像融汇了蔡家拳、李家拳、佛家拳的蔡李佛拳,还有融汇了莫家拳技术而形成的蔡莫拳、李莫拳以及流传于香港的洪莫派等。流传于广东其他地区的莫家拳经过历年历代拳师们的发展,也有了许多新的变化。

(一)龙形莫拳——莫家拳的升华

龙形拳是中国传统南派拳术,也是广东声名卓著的一个拳种。龙形拳大师林耀桂自小随父学武,其头脑灵活,悟性甚高,并善于从比武和打斗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摸索和改革武术招式。他不但学会了父亲一身的功夫,还将功夫进行了精改和整编,对龙形拳进行了两次改革。在不断的拜师学艺过程中,他的武术境界达到了新的高度。

林荫堂作为一位接受新式教育的大师,对拳派之间一直力主摒弃门户之见,因此很乐于接收新鲜的东西。林耀桂的龙形拳得到林荫堂师傅的首肯。受龙形拳的影响,荫堂老先生当年根据林耀桂的龙形拳对莫家拳也进行了一番改进,把龙形手法紧密、动作短小精干的特点结合莫家犀利的腿法,形成了独具风格的 “龙桥莫腿”。“哑侠”徐耀祥在香港开办武馆挂出的招牌就是“龙形莫拳”。随后,徐耀祥的名字和“龙桥莫腿”的金字招牌就在香江传播开来。

林仲伟师傅少年时便是拜林耀桂祖师为师学习龙形拳的。林仲伟教授在其父的基础上把龙形的很多精华继续融合进了莫家拳。莫家拳传人张国琛先生说:“龙形拳是刚柔相济、紧密的连消带打的实战性的拳种,极具特色的一种南派拳法。习武之人有它(龙形拳)做基础以后,全身的协调性和发劲的力度就会大有提高。”

今天流传在广州的莫家拳又有“龙形莫拳”之称,“龙桥莫腿,刚柔并济”诠释了龙形莫拳的风格特点。经过林荫堂父子两代人的努力,莫拳已经经过了一番新的改革,把莫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蔡莫派、洪莫拳的“诞生”

在潮汕、海陆丰一带最盛行的“蔡莫派”便是由蔡家拳与莫家拳结合而成的。蔡莫派创派宗师刘仕忠早年练蔡家拳和莫家拳,他把所学到的武技,去芜存菁,融汇贯通,集洪、刘、蔡、李、莫以及朱、范、钟、太极、六合等精华,创出技法独持、别具风格的“蔡莫拳”。《顺德县志》中记载在顺德县武馆——叶馆有弟子习练洪莫拳。洪莫拳以莫家的腿法为主,加上洪家的桥手功夫,因此有了“洪莫派”之称。1980年由隐僧编著的《莫家拳种》一书介绍了莫家拳的一些基本知识。虽然书名是《莫家拳种》,但实则是洪莫拳。

现在民间那种实战性极强的功夫依然存在并不断发展着,但经过多年的发展衍变,可能已分不清他们所练的是属于洪家拳、莫家拳还是李家拳。师傅们根据实战需要,去其糟粕,合编成新的套路为己所有。东莞高埗镇冼沙五坊的李铭师傅,在习练莫家拳术时,将一些感觉生硬的招式进行变通,同时吸取其他拳派的优势,创新了一套招式更加灵活、丰富的拳法,自称为“李家拳”(不同于惠州李家拳与新会李家拳)。南方日报曾对李铭师傅创新拳术做过访问,他说:“除了对南北派拳术都要有了解外,还要善于观察生活。比如当看到一只螳螂时,要非常细心研究它的动作。同样,当看到有人在练拳时,就要注意学习他们的拳法,对比自己的拳法,仔细揣摩,取长补短。”李铭师傅认为,武术不应该只限于固定的招式,更要在对战时,做到灵活多变,耍出千变万化的武术。[10]

广东洪、刘、蔡、李、莫五大拳为其他后起拳种的衍生奠定了基础。在拳术传承人纵向传播的同时,继承者们利用所学的拳术同时糅合其他拳派在横向上进行了改造、创新。从这种层面讲,也是一种贡献。

[1]莫国胜.南拳及莫家拳介绍[OL].http://article.netor. com/article/memtext_48892.html.2006-2-18.

[2]莫国胜.莫氏家族变迁实录[OL].http://article.netor. cn/article/memtext_40032.html.2004-12-23.

[3]释永信.民国国术期刊文献集成(第一卷精武本纪)[M].北京:中国书店,2008.

[4]张雪莲.佛山精武体育会[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

[5]曾昭胜,黄鉴衡.广东武术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

[6]林仲伟.武林一杰,济世功深活万民——记莫家拳传人正骨科专家林荫堂 [J].广州体育文史(合订本):1986-1989.

[7]张国琛.龙吟虎啸集(内部流通)[Z].广州:广州市东方广告彩色印刷有限公司,2006.

[8]马志斌.岭海武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9]李壮.对当代传统武术保护策略的思考——以广东莫家拳为例[J].中华武术研究,2014(2).

[10]李书龙,刘进,等.最后的拳师[N].南方日报,2011-05-26(DC03).

[责任编辑:刘向红]

Study on Guangdong Mo Gar Development Since Late Qing Dynasty

MAO JiaLI Zhuang
(Physical Education Dept.of Hanshan Normal College,Chaozhou 521041,China)

Mo Gar was born in the prime of Southern Chinese martial arts.As the top of the five most famous Guangdong martial arts,Mo Gar's fame is closely connected to the Mo family's glory of militant and academic excellence.Mo gar became famous at home and abroad because of Guangzhou Lin Yintang,Lin Zhongwei's contribution.Mr Lin Yintang was the first to spread this martial arts in guangzhou,while Lin Zhongwei further developed.Successors of Mo Gar continued to develop it both vertically and horizontally.

Mo Gar;trend of inheritance developing

G 86

A

1672-402X(2016)04-0021-07

2016-01-06

毛佳(1986-),女,湖南益阳人,教育学硕士,韩山师范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与文化。李壮(1984-),男,山东肥城人,教育学硕士,韩山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武术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林荫水口师傅
水口水电站7号机组完成增容改造和并网发电
师傅开快点儿/你笑起来真好看
水口、水口环境与风水(下篇)
咏国槐
只会一种
只会一种
千年沧桑话水口
光影视界
枫叶
枫 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