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易林》文学价值的多元体现
——以取象、写实及题材为视角

2016-03-19 08:59汤太祥许太梅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延寿意象

汤太祥,许太梅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外语系,安徽 芜湖 241002)

论《易林》文学价值的多元体现
——以取象、写实及题材为视角

汤太祥,许太梅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外语系,安徽芜湖241002)

《易林》一书源于《周易》,本为占筮之作,但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这一点自唐朝始便获学界确认。《易林》的文学价值表现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熔“立象”与“比兴”的艺术手法为一炉,对中国古代文学中现实主义精神全面继承,同时,对中国古代诗歌的题材进行了多方的开拓和创新。

《易林》;文学价值;“立象”;比兴;现实主义精神;诗歌题材

西汉一代,易学兴盛,名家鹊起,易著纷呈。易学家焦延寿及其著作《焦氏易林》在其中就占据了相当重的分量。焦延寿字赣,西汉梁国人,生卒年不详,在学界存疑,一般认为其是西汉中期人。焦延寿学易于西汉著名的易学大师孟喜,形成自己独到的易学思想体系,创立“分卦值日法”,并将毕生绝学传授于西汉另一位易学巨擘——京房,在易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和地位。《焦氏易林》又被称为《易林》,全书将《易经》64卦衍生为 4096条林辞,命名为某卦之某卦,如《乾之乾》《乾之坤》等,并为每一条林辞配上四言韵语的诗歌文辞(林辞偶尔有三言的)。这些林辞形式上整齐划一,音韵铿锵,引经据典,包罗万象,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在诗歌不甚发达之西汉——“诗思最消歇的一个时代”[1]46,作为一部经学别传、衍易注易之作,《易林》的文学色彩能得到横跨千年、众多学者的一致好评,说明了《易林》的文学价值确有其独到之处。就连对《易林》评价甚低的某些学人也不得不承认:“的确,如‘烈分雨雪,遮逼我前’,‘春生桃花,季女宜家’之类的句子或全章,直比国风、小雅。”[2]3其实,焦延寿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将《易林》当成诗歌来看待的,林辞《大有之贲》“楚乌逢矢,不可久放。离居无群,意味精丧。作此哀诗,以告孔忧”便是最好的例证。《易林》的文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熔“立象”与“比兴”为一炉

《易林》既是一部象数易学巨著,又是一部四言韵语诗集,其中能作为诗篇看待的林辞,善于炼字、炼句、炼意,富于浓郁的抒情色彩,且构思立意具象可感、耐人寻味,其“立象”和比兴的艺术手法更是令人赞叹不已。“立象”语出《周易·系辞上》:“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立象,简而言之即从自然界人类社会中取出各种意象以阐明渊深的易理。“比兴”乃《诗经》惯用手法,学人尽知,无须多言。《易林》“盖事虽《易》,其辞则《诗》”[3]65,从《周易》和《诗经》中大量援引典语,同时也继承了《周易》立象和《诗经》比兴之艺术手法,并将两者很好地融为一炉,自铸新词。闻一多在谈到《易林》艺术手法时也提及这一点:

神秘的语言——比兴。

《系辞》上:“圣人有以见天下之绩,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后人以卦画为象,又以卦名为象,其实皆非。象者,以事物种种变相寓吉凶之辞句也。

手段——“易象”。

天机不可泄露。谈言微中。暗示。比喻imagery。

以生物比人——以无知识的比有知识。

人格化——personification——全个宇宙皆有知识有感情了。[3]62-63

《易林》林辞确实善于立象,不但完全继承《周易》卦象,还能够发挥《周易》逸象,更能够通过变卦衍生出新的易象。当我们将这些林辞当成诗篇来欣赏时,这些易象便成了诗歌中的意象。焦延寿在《易林》中描绘了众多鲜明可感的形象,创造了丰富多姿的意象,且能将这些意象巧妙无痕地组合起来,形成了曼妙动人的诗歌意境。前文已经有所涉及,今再举数例:

千雀万鸠,与鹞为仇。威势不敌,虽众无益,为鹰所击。(《无妄之明夷》)

兔聚东郭,众犬俱猎。围缺不成,无所能获。(《蹇之坤》)

虎狼结集,相聚为保。伺啮牛羊,道绝不通。病我商人。(《大畜之复》)

第一首林辞中,焦延寿采用了大量的禽鸟意象,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惊心动魄的鹰捕雀鸠图。整首诗诗境是紧张刺激、扣人心弦的,但作者不慌不忙,让这些禽鸟意象逐个登场:你看那空中有成千上万个雀啊鸠啊一起自由欢快地飞翔着。他们人多势众,应该能安然无恙吧!可惜他们时运不济,突然遇到了声威浩大、气势逼人的鹞和鹰。这时,雀鸠们数量再多也于事无补了。第二首林辞也是写捕猎,场景却由高空转入地面了。诗中出现的意象均为敏捷善走的野兽,描绘的是一幅情节跌宕起伏的众犬搏兔图。这首诗的诗境更为精彩起伏、精妙传神:三两只兔子被一群凶悍的猎狗疯狂地追捕着,他们诚惶诚恐胆战心惊地逃到了东郭下。猎狗们本以为这次志在必得,纷纷露出了闪光的獠牙,得意地向这顿美餐逼近,对野兔形成了包围圈。就在这时,野兔突然发现了这个包围圈有个缺口,于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逃窜出去了。众猎狗们个个垂头丧气,真如丧家之犬了。一个极其简单的捕猎场面,在焦延寿的笔下,通过意象的组合,写得跌宕起伏,摇曳生姿。第三首林辞中的意象为大型的凶残的猛兽虎和狼,以及温顺的柔弱的牛和羊。一群虎狼集结在一起捕猎,他们运气不错,遇到了几只家畜牛羊。对立的双方力量根本不在一个层次,可谓高下立判,且这些牛羊已经被虎狼们逼上了绝境,没有了任何的退路。至此,你也许认为这场捕猎应该没有悬念了,不会再象上一首林辞那样,出现意外的结局了。但是,看完最后一句,你会发现也许你错了。这首诗境的绝妙之处就在于最后加入了一个新的意象——商人。这些家畜可能是商人用来牟利的商品,是他们用来维系自己和家人生命的口粮,他们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些家畜被狼吞虎咽吗?但是商人是否有能力从虎口夺食呢,我们不得而知,诗境含蓄蕴藉,引人入胜,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无言的结局,让读者用自己的遐想来弥补了。

温山松柏,常茂不落。鸾凤以庇,得其欢乐。(《需之恒》)

蜩螗欢喜,草木畅茂。百果蕃生,日益富有。(《中孚之随》)

三骊负衡,南取芝香。秋兰芬馥,盈满箧筐,利我少姜。(《复之艮》)

前面三首林辞取动物为意象,再看这三首主要以植物为意象组成诗篇的林辞为我们展现的诗境之美。第一首诗中出现的意象为碧绿的茂盛的常年不凋的松柏树,以及翩翩起舞的坚贞不渝的音韵婉转的鸾凤鸟。鸾凤鸟在松柏树枝头成双成对,他们欢乐无比,一唱一和、载歌载舞,终生相伴、至死不渝。松柏象征着生民的长生不老,鸾凤则比喻爱情的生死不渝。焦延寿将两者组合在一起,对世人传递出了多么美好的祝愿和期盼,真可谓诗情洋溢,画意盎然!第二首林辞也是焦延寿为世人传递美好的祝福,为生活在穷苦坎坷之中的西汉中后期百姓点亮一盏心灯,鼓励他们不要放弃生活的希望。这也正体现了焦延寿作为一个诗人的伟大的人格魅力,因为诗人是时代的良心。这幅蒸蒸日上的日常生活图景是通过众多的意象组合而成的。这里有欢快的蜩螗,茂盛的杂草,茁壮的树木,繁杂的水果,这里更有对富庶生活的期望。焦延寿运用了听觉描写、视觉描写,勾勒出了一幅诗意浓郁的夏日丰收图景。读者也不禁被此诗的诗境所感染,升起了对美好生活的希望。第三首林辞读罢,我们眼前也会出现似锦的繁花,鼻息之间流淌着的是紫芝馥郁、秋兰飘香。光有这些香草的意象,诗意、诗境总给人感觉欠缺点什么。于是,诗人在诗篇的最后让美人粉墨登场。这是个爱花更爱美的少女,你看她采了满满一箩筐的芝兰香草,是要送给谁呢?诗中起初出现的芝兰意象,只是为最后登台的少女做下的铺垫。诗意层层展开,诗境呈现出一种婉约朦胧之美,读罢令人自然想起了“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诗经·周南·卷耳》)和“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楚辞·九歌·山鬼》),因为这些优秀的诗篇,都有着同样优美的诗意和感人的诗境。

窟室蓬户,寒贱所处。千里望烟,散涣四方。形体灭亡,下入深渊,终不见君。(《大畜之艮》)

上文列举的林辞中的意象,多为有生命的动植物,那么再看看焦延寿是如何将没有生命的事物设立为诗歌的意象,从而组成优秀的诗篇的。这首林辞中出现的意象几乎全为无生命的事物,如满是窟窿的房屋,蓬草遮盖着的门户,这一看就是饥寒交迫卑贱鄙陋的老百姓的住处了。广阔千里的大平原,看不见一丝炊烟,纵有那么半缕升起,也早被凄风吹散四方,不见踪迹。诗中用了一系列无生命的意象,描绘了一幅没有半点生活气息和生命征兆的凄楚画卷,这便是西汉中后期民间生活的真实写照。全诗诗境哀怨凄迷,感人泪下,令人想起曹操曹植父子的名句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蒿里行》,“形体灭亡,下入深渊”自然是对应“白骨露于野”,两者意思是一样的,只是表述不一罢了)和“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送应氏二首》,“千里无人烟”完全可以照应“千里望烟,散涣四方”)。曹操擅长四言诗,对《易林》不可能不熟悉,曹操诗歌的创作不可能不受《易林》的影响,因为两者都是关心民瘼的伟大诗人,写出了相似的诗篇,“要在三百篇后寻找一位四言诗的继承者,曹操之前,就应该是焦赣了”[4]290,从以上对比分析中就可以看出。

上述林辞立象纷繁复杂,有全取天上之飞禽者,有天上飞禽配地上植物者,有动物与人同时登场者,更有动植物、人与物共同演出的。据田胜利统计,《易林》中光动物意象就达到83种之多。[5]169确如钱锺书所言:“《易林》工于拟象”[6]549,且能“多变其象,示世事之多端殊态,以破人之隅见株守,此《易林》之所长也”[6]573。

焦延寿在立象时,真可谓“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难能可贵的是,《易林》林辞还经常将立象和比兴融为一体,混合使用,“作为《易》象出现的具体之物有时又是比兴手法的运用,因此,《焦氏易林》中的《易》象和比兴常常形成一种交叉的关系”[7]3。以下所举林辞便是最好的例证:

雎鸠淑女,贤圣配耦。宜家寿福,吉庆长久。(《履之无妄》)

葛藟蒙棘,华不得实。谗佞乱政,使恩壅塞。(《师之中孚》)

泛泛柏舟,流行不休。耿耿寤寐,心怀大忧。仁不逢时,复隐穷居。(《屯之乾》)

春桃生花,季女宜家。受福多年,男为邦君。(《否之随》)

河水小鱼,不宜劳烦。苛政苦民,君受其患。(《无妄之丰》)

上述林辞除最后一首外,一眼即可看出全部援引了《诗经》典语,且使用了《诗经》之比兴手法。比兴手法,源远流长,学人再熟悉不过了,在此不再赘述。且看上文《否之随》,这首诗中出现了春天、桃树、桃花、年轻的女子、身为一国之君的男子,等等。作者将这些纷繁复杂的意象巧妙地串联在一起,运用比兴手法,用春桃生花起兴,用桃花比喻年少貌美的姑娘,全诗立象、比兴混为一体、水乳交融,难分彼此,达到了一种幻化的境界,也创造出了和谐圆满的诗境。最后一首同样使用比兴手法且工于立象,以河水小鱼比喻小百姓,希望在上者施行仁政,一如老子之“治大国如烹小鲜”,不要虐政害民,要不最终定会导致“君受其患”。

二、对现实主义精神的继承

中国诗歌自《诗经》始便形成了一种“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精神传承,“在诗歌创作上初步形成了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代的诗人影响很大。”[8]55闻一多在《易林琼枝》中谈到《易林》的内容特点时列出了如下提纲,足资证明《易林》对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精神的继承:

关于内容手段两特点

占辞本身性质所形成

内容——一般人的生活——写实主义。

全部生活——无英雄人物。

日常生活——无传奇意味。

以上性质阴暗者多——故近自然主义——几乎是暴露的。[3]63

焦延寿之《易林》的确如此,内容为一般人的生活,采用了写实主义,即自《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这一方面从《易林》大量援引《诗经》熔铸林辞就可以看出。据笔者统计,《易林》有 500余首林辞援引《诗经》,涉及《诗经》篇目 70余首280多处,古今学人也多有指出。另一方面,从《易林》众多深刻反映现实生活的林辞中也可以清楚地反映这一点。前文已多有胪列,今再分别举例一二。例如,西汉中后期奸佞当道,外戚和宦官把持朝政,尾大不掉,臣强君弱,于是《易林》中便有了以下林辞:

思初道古,哀吟无辅。阳明不制,上失其所。(《颐之乾》)

河出小鱼,不宜劳烦。苛政害民,君受其患。(《无妄之丰》)

阴雾作匿,不见白日。邪径迷道,使君乱惑。(《复之鼎》)

裸裎逐狐,为人观笑。牝鸡司晨,主作乱根。(《大有之咸》)

西汉中后期战事连绵,《易林》中便有了下列林辞:

持刀操肉,对酒不食。夫亡从军,少子入狱,抱膝独宿。(《无妄之比》)

沙漠塞北,绝无水泉。君子征凶,役夫力掸。(《噬咦之比》)

千岁之墟,大兵所居。不见子都,城空无家。(《比之师》)

上述林辞,或描绘西汉中后期朝政腐败,岌岌可危;或叙述劳役不休,人民困苦;或刻画奸佞当权,仁道闭塞;或控诉后宫篡权,外戚乱政,这和西汉中后期的政治现实何其相似。西汉一朝自汉武帝死后便长期君弱臣强,先是霍光家族长期操纵朝政,大权在握,甚至可以扶植或废黜皇帝;霍光的妻子又毒杀了宣帝的原配许皇后,想将自己的女儿扶正成皇后,好世代独揽大权。汉元帝一朝更是宦官掌权,佞臣当道。“坐法腐刑”的石显,“巧慧习事,能深得人主微指”,深受元帝宠幸。后石显又勾结弘恭、牢梁、五鹿充宗等人“结成党友,附倚者皆得宠位”。这些人在元帝一朝只手遮天、权倾朝野,以至于当时民间有这样的歌谣:“牢邪石邪,五鹿客邪!印何累累,绶若若邪”(《汉书·佞幸传》)。“牝鸡司晨”“君受其患”等林辞不正是对西汉这段历史真实的反映吗?

腐朽的政治,不停的战争,必然给下层老百姓带来了无尽的灾难。试看《易林》林辞对此的描述:

阳旱炎炎,伤害禾谷。穑人无食,耕夫叹息。(《乾之睽》)

目不可合,忧来搔足。悚惕危惧,去其邦域。(《谦之大畜》)

众神集聚,相与议语。南国虐乱,百姓愁苦。兴师征讨,更立贤主。(《屯之节》)

积水不温,北陆苦寒,露宿多风,君子伤心。(《睽之旅》)

腐朽的政治,在《易林》中被焦延寿称为“浊政”,如“阴雾不清,浊政乱民。孟春季夏,水坏我居。”(《家人之晋》)浊政再加上无休止的战争,让老百姓始终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浊政引发了战争,甚至加剧了战争,让战争变得永无止息;而战争在很大程度上又加剧了浊政,让西汉中后期的政治深陷腐朽的泥潭,不能自拔。战争破坏了社会生产,消耗了社会财富,势必减少那些贪官污吏的收入,使得他们变着法儿变本加厉地攫取老百姓的财富。君王对在战争中获胜的将领们的巨额赏赐,又让这些将领们变得更加贪婪和嗜血。但是,老百姓的日子再怎么艰难也要顽强地生存下去。于是《易林》林辞便有了对西汉中后期农民耕织、商人买卖、畜牧渔猎等的反映:

耕石山颠,费种家贫。无聊处作,苗发不生。(《比之解》)

丝纻布帛,人所衣服。掺掺女手,纺绩善织。南国饶有,取之有息。(《困之中孚》)

东市齐鲁,南贾荆楚。羽毛齿革,为吾利宝。(《家人之蛊》)

畜鸡养狗,长息有储。耕田得黍,主母喜舞。(《大壮之咸》)

獐鹿雉兔,群聚东国。卢黄白脊,俱往追逐。九狝十得,主君有喜。(《蛊之鼎》)

《易林》林辞中还有大量篇幅反映男女爱情婚姻生活的,或描绘爱情的苦涩,或反映婚姻的甜蜜:

采唐沫乡,邀期桑中。失信不会,忧思约带。(《无妄之恒》)

童女无媒,不宜动摇。安其室庐,傅母何忧。(《大畜之旅》)

麒麟凤凰,子孙盛昌。少齐在门,利以合婚。振衣弹冠,贵人大欢。(《无妄之大壮》)

上文这些林辞很好地继承了 《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以及《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优良传统,反映了方方面面的现实社会和人生百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易林》中的四千多首林辞,上至国家政治、军战戎役,下至渔猎耕织、商旅羁行,抑或风情民俗、男女情爱,甚至神话传说、古今史实,兼收并蓄,无所不包,为后人展示了一幅广阔的社会画卷。《易林》林辞不但具有反映现实的广度,同时也具备反映现实的深度。如林辞在描述百姓颠沛流离、饱受苦难的生活时,作者能够深挖造成这种局面的社会原因,那就是西汉中后期皇帝荒淫昏聩、奸邪执掌朝政、贤良报国无门、战祸连绵不绝、自然灾害频仍等原因造成的。而这一切在《易林》林辞中均有着广泛的记载,上文多有论述。正因如此,有学人将焦延寿和诗圣杜甫比较论述道:

如果说,杜甫因书写安史之乱前后的唐代诗史被尊为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的话,那么,这位至今未进入中国文学史的民间诗人焦延寿,实在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之先驱![9]305

三、对诗歌题材的开拓

《易林》林辞多达 4096首,也即 4096首小诗。这些诗歌题材广泛,后世之咏史诗、讽喻诗、边塞诗、爱情诗、咏物诗、游仙诗、寓言诗、哲理诗等,无所不包,兼而有之,真可谓是旷古烁今。其中,咏史诗、讽喻诗在上文考论《易林》援引《左传》林辞时多有涉及,边塞诗、爱情诗在阐述焦延寿反战思想时时有罗列,今不再赘举。现先就咏物诗举数例:

鹿食美草,逍遥求饱。趋走山间,过期乃还,肥泽且厌。(《央之大有》)

凫雁哑哑,以水为家。雌雄相和,心志娱乐,得其欢欲。(《师之萃》)

临溪蟠枝,虽恐不危,乐以笑歌。(《临之离》)

寄生无根,如过浮云。立本不固,斯须落去,更为枯树。(《旅之乾》)

第一首描绘鹿的逍遥自在,饮食无忧,第二首叙述凫雁的雌雄相和,得其所欲,这其中也寄托了焦延寿的美好愿望,希望身处乱世也能象野鹿凫雁一样逍遥无虑,“得其欢欲”。三四两首咏物诗所咏对象由动物转变为植物,第三首写溪流边的蟠桃树,“虽恐不危”,和前两首中的动物一样自得其乐。但是最后一首中的树的境遇就不一样了,因其“寄生无根”,所以“立本不固”,终至“更为枯树”。在这里焦氏是以树喻人,传达哲理:任何人如想保持长久不败,必须要根正本固,仅靠一时的攀附权贵是不可能长治久安的。西汉中后期石显等人的经历,不就是对这些咏物小诗最好的注脚吗?这是因为在焦延寿心目中,一切动植物的生存状态也就是人的生存状态,人在现实中的遭际,和动植物在自然界的际遇是何其相似。

骑龙乘凤,上见神公。彭祖受剌,王乔赞通。巫咸就位,拜寿无穷。(《家人之剥》)

恬淡无患,游戏道门。与神往来。长久以安。(《夬之旅》)

茹芝饵黄,饮食玉瑛。与神流通,长无忧凶。(《豫之蛊》)

鹤鸣九皋,避世隐居。抱朴守贞,竟不隐时。(《师之艮》)

上述四条林辞为游仙诗。第一条描绘出一幅天上众神在位图;第二首得道成仙,与神仙共逍遥,无忧患;第三首写神仙们的饮食,或求仙时的饮食;最后一首最为世人所熟悉,即仙人饲鹤,守道退隐,高洁清芬,不染纤尘。游仙诗可谓源远流长,最早可溯源至屈原之《离骚》《远游》。汉乐府中也不乏游仙诗之题材,如《郊祀歌》十九首、《王子乔》《董逃行》《善哉行》《陇西行》等等。而《易林》中亦有大量游仙诗,一方面是由于西汉中前期统治者如汉武帝等信奉神仙道家思想,上行下效,在整个社会掀起了一股潮流;另一方面是由于《易林》的原始性质决定的。《易林》乃衍易、注易之作,其原始性质和《周易》一样,用于占筮,而《周易》与道家思想有着同源关系。《周易》在原初阶段属于巫文化的范畴,由巫掌控,而“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汉书·艺文志》)。我们知道,古代从事求神占卜等活动的人叫“巫”,而掌管天文、星象、历数、史册的人叫“史”。这些职务最初往往由一人兼任,统称“巫史”;后来尽管分化为两种职务,由不同的人掌控,但两者的因缘关系决定了“巫”和“史”在后世的发展过程中必然相互渗透。这才是《易林》具有大量游仙诗的真正原因之所在。“像西汉时问世的焦赣《易林》,杂采神仙典故、灾变之说,在思想宗旨上与道教根本追求相合拍,故能为其所用,成为道教预测的工具”[10]5。下面再看《易林》中的寓言诗:

猕猴冠带,盗在非位。众犬共吠,仓狂蹶足。(《剥之随》)

子号索哺,母行求食。反见空巢,訾我长息。(《乾之同人》)

双凫俱飞,欲归稻池。经涉萑泽,为矢所射,伤我胸臆。(《屯之旅》)

怒非其怨,因物有迁。贪妬腐鼠,而呼铦鸢。自令失饵,倒被困患。(《履之否》)

第一首是对《史记·项羽本纪》中“沐猴而冠”的改写,描绘猕猴装模作样学人穿衣戴冠,却被众良犬识破,结果被追得仓狂而逃,跌倒崴脚。画面生动形象,令人捧腹。如果说第一首是一幕喜剧,那么二、三两首则是悲剧上演了,或为幼子嗷嗷待哺,母亲出门觅食,返回却鸟去巢空,只能对天长叹;或为双宿双飞之凫鸟,不幸中箭身亡早。作者无限之伤感,均寓字里行间。最后一首援引“鸱得腐鼠”,出自《庄子·秋水》,但是焦氏对其进行了加工改造,别出一番新意。鸱终于知道鹓鶵不吃腐鼠,时过境迁,鸱竟然主动呼唤起铦和鸢来了,以为它们也和鹓鶵一样高洁,但这回鸱彻底错了,“美食”也被抢走了,这是因为鸱不懂得“因物有迁”啊!从这数首寓言诗可以管窥出焦氏林辞之深意。二、三两首看似写鸟,实则写人,写的是千千万生活在昏庸腐朽的西汉中后期的贫民百姓。焦延寿是将人的生活状况乃至情感和心理状况,与自然界中际遇坎坷的禽鸟的生存状况贯通起来,以鸟喻人,人鸟通感,使得这些生活化的寓言诗具有了现实的意义。一、四两首或讽刺了那些没有真才实学的奸佞之徒官居要职,或戏谑那些假情假意的小人不懂变通不辨忠奸,结果也只能或“仓狂蹶足”或“自令失饵”了。

最后,让我们看看《易林》中篇幅最多、成就最高的哲理诗:

朝露白日,四马过隙。岁短期促,时难再得。(《鼎之大壮》)

三虎搏狼,力不相当。如鹰格雉,一发破亡。(《兑之渐》)

作室山根,人以为安。一夕崩颠,破我壶飨。(《贲之明夷》)

取火泉源,钓鱼山巅。鱼不可得,火不肯燃。(《畜之屯》)

第一首说明了一个再浅显不过的哲理,时光易逝,不可浪费,但文辞优美,比喻贴切。第二首运用了一系列的鸟兽意象,告诫世人切莫不自量力,逞能斗狠,以弱斗强,自取灭亡。画面跌宕起伏,鸟兽博斗之场景跃然纸上,喷薄而出。第三首始于山脚建房作室,终于遭受灭顶之灾,告诫世人要有忧患意识,要审时度势,居安思危,否则不仅锅碗瓢盆被毁,身家性命也会不保。第四首颇有喜感,用了两个荒谬可笑的比喻,说明了为人处事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否则就会劳而无功,适得其反。通过短短的四则林辞可以发现,《易林》中富于哲理性的林辞,并不是平铺直叙式的说教训诫,作者往往将深刻的哲理,寄寓在具体可感的形象比喻或事物描绘中,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得林辞意味隽永,耐人寻味,启人遐想,从而增加了《易林》一书的文学色彩。

《易林》哲理诗之价值,不仅在于其文学性,更在于其所蕴含于林辞之中的种种哲理。焦延寿虽官居卑职,但也深谙官场之道,从其告诫其徒京房之语“得我道以亡身者,必京生也”即可看出。焦氏同时还“爱养吏民”,混迹民间(《易林》中众多游仙诗以及表达隐逸思想的林辞如《家人之讼》“耄老蒙钝,不见东西。少者弗慕,君不与谋。悬舆致仕,退归里居”便是明证)。所以,栾勋曾赞之道:“此人不仅为官干练,而且无意升迁,充分表现出他的立身处世 ‘世事洞明’、‘人情练达’。”[9]13焦氏可谓看透了世态炎凉,尝遍了人生百态,最后将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化为首首林辞,以育后人。这也正是焦氏高尚无私之人格的一种体现。借用今人时评如下:

诗体林辞,引史据经,喻事觊切,滋趣横生……《易林》古诗,典雅隽永,摄自然生物之百态,指社会万象之真形,潜移默化,具有建德树人之功。如师之履卦云:“义不胜情,以欲自萦。见利危宠,灭其令名”;又如旅之损卦云:“皋陶听理,岐伯悦喜,西登华道,东归无咎。”等辞,昭然可见焦令耿耿赤忱,劝人为善,戒莫贪利自误。珠矶警语,万古箴言。[11]6

《易林》的文学价值远远不止上文所概括的几点,如语言的平实幽默,不避俚俗,取口语入诗。钱锺书曾评之曰:“异想佳喻,俯拾即是,每可比《善哉行》瑟调。”[6]538俗语如“谈何容易”(《解之蒙》:“朽舆疲驷,不任衔佩。君子服之,谈何容易。”)一语至今仍在广为使用。它如用韵之质朴古奥,句式之灵活多变等,限于篇幅,不再展开。

[1]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4.

[2]钱世明.易林通说[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3]闻一多.闻一多全集[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4]张新科.文化视野中的汉代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5]田胜利.沟通卜筮与文学的桥梁[J].学术交流,2012 (7).

[6]钱锺书.管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6.

[7]刘银昌.盖事虽《易》其辞则诗[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6.

[8]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

[9]陈良运.焦氏易林诗学阐释[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0.

[10]詹石窗.易学与道教思想关系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11]崔新.译著焦氏易林[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刘昱]

On the Multiple Embodiment of Literary Value of Yi Lin: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Image,Realistic Writing and Subject Matter

TANG Tai-xiangXU Tai-mei
(Anhui Business College,Wuhu Anhui 241002)

The book Yi Lin originated from Book of Change.This work has very high literary value,which has been affirmed in literary field since Tang Dynasty.This value is embodied from different aspects mainly including the combining utilization of images and comparison,inheriting the whole spirit of realistic writing in ancient literary writing,and making many creative points in subject matter in ancient poetry.

Yi Lin;literary value;combining utilization of images;comparison;realistic spirit;subject of ancient poetry

I 206.2

A

1672-402X(2016)04-0036-07

2016-01-22

2014年度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易林》文史价值研究”(项目主持人:汤太祥;项目编号:SK2014A247);2016年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项目“《易林》与经学典籍关系及其人文价值研究”(项目主持人:汤太祥;项目编号:gxyqZD2016492)。

汤太祥(1978-),男,安徽无为人,文学博士,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与文化。

许太梅(1981-),女,安徽无为人,文学硕士,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猜你喜欢
延寿意象
装备延寿整修区域化联合保障模式研究
破局大型游乐设施延寿困境的探讨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美修订核电机组二次延寿审批程序四台机组受影响
一场细雨,携着意象而来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身残承载情无限——记延寿镇永安村会计、村医景玉珠同志
意象、形神
“国际空间站”延寿2024,还有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