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历史演进与现代意义

2016-03-19 08:59陈得军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民汉双语少数民族

陈得军

(新疆师范大学 语言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历史演进与现代意义

陈得军

(新疆师范大学语言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4)

从教学质量的角度来说,双语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了解中华民族文化和国家文化,同样也有利于促进学生掌握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促进民族均衡发展,提升民族教育质量。从社会发展角度来说,双语教育是促进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的主要国家政策。通过梳理新疆双语教育发展的历程与成就,分析了双语教育的现代意义及其性质。

双语教育;历史演进;意义

一、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历史演进与成就

第一阶段:探索起步阶段,汉语教学开始实施(1950——1989)

到目前为止不少人还把汉语教学当成双语教学的一部分,有的甚至认为“汉语教学”便是双语教育。虽然这种认识并不能反映真实的双语教育现状,但同样折射出“汉语教学”是双语教育发展的雏形,是新疆双语教育的起步阶段这一历史事实。自20世纪 50年代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和教育部门就要求在民族学校加授“汉语”课程,拉开了新疆双语教育发展的序幕。

1956年7月,明确提出初高中开设汉语课,初中每周4—6课时;初中阶段能够学会2500个汉字,高中阶段能学会 2000个汉字。要求学生通过初中和高中阶段“汉语”的学习,能够基本使用汉语进行日常会话和学习。1959年 6月,“汉语”教学从初高中,开始向下倾斜,要求在少数民族小学中从四年级开始学习汉语。随后,又将“汉语”课程引入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提出凡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学生,需学习1年“汉语”课程。这便是现行“预科教育”的前身,这一政策一直延续至今。1961年自治区制定了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大纲,并组织编写了第一部《汉语》教科书,这部教科书 1964年开始实施。1964年至 1965年间,自治区各级教育部门开始实施“汉语教学实验”,积极开始“汉语实验班”。其中新疆大学附中开设两个高中班,伊宁市、喀什二中各开设两个初中班。博州二中开设一个蒙古语高中班,乌鲁木齐六中开设两个初中班。1966年,开始正式实施“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在此期间,自治区先后在乌鲁木齐、伊利、喀什等地师范学校开办维吾尔语专业学习班,并要求毕业后的学习班学生到民族学校教“汉语”课程。[1]“汉语”课程成为新疆少数民族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阶段主要科目之一,并要求少数民族学生通过学习,进入大学后能用“汉语”进行学习,工作后能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及汉语交际能力。[1]

然而,“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6),新疆地区的教育受到严重冲击,汉语教学又回到了20世纪 50年代以前的水平。1978年,自治区开始重新将“汉语教学”纳入到教育规划中。随后自治区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加强汉语教学的管理规章制度,如,1977年《关于加强民族学校汉语教学的意见》、1978年 《关于加强高等院校民族预科班汉语教学的意见》、1982年 《加强民族学校汉语教学的建议》、1987年 《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工作的几项措施》等。自治区进一步提出 “民汉兼通”的汉语教学目标,汉语教学从小学推演至“学前教育”阶段。[1]从 1956年—1989年间,汉语教学经历了很大的起伏,从开始推行到初具规模,再到一无所有,以及文化大革命后的重建。自治区开始从民族教育的发展角度出发,提出了“汉语教学”,并出台了实施“汉语教学”的一系列政策。在起步阶段,汉语教学向下延伸至小学三、四年级(部分地区在改革开放后推行至学前教育阶段,但是数量很少),向上延伸到了高等院校的预科教育,汉语教学形成从小学(三、四年级起)到中学再到大学预科的教学模式。在这一阶段,形成了涉及汉语教学管理、课堂教学实验、教材编写、教师培训和教学评价的立体格局。

第二阶段:试验改革阶段,积极倡导“民汉兼通”(1990——2002)

在第一阶段的末期,“汉语教学”实验再次被提出来,但是并没有得以真正实施。1984年,自治区首次提出汉语教学的目标,“民汉兼通”同样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为此,自 1990年起,以“民汉兼通”为指导目标,自治区开始了新一轮的双语教育教学改革。

1990年,首先提出中学要增加汉语课时,将汉语课时由原来的3节,增加到4节,并将“汉语”课程设置为高三必修。1991年,针对汉语教学实验进行了总结,并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实验班的数量,从 1989年至 1991年,实验班的数量“由12个发展到45个班。喀什、伊利两地由2个实验班扩大到 40个点、123个实验班。”[1]1992年,首次提出“少数民族学校双语教育实验教学”的概念,并将伊宁市七中、乌鲁木齐十四中和乌鲁木齐五中等10所学校确定为以“民汉兼通”为目标的“双语教学实验”试点学校,提出民汉兼通是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新疆社会和谐发展、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1]至此,双语教育打破了原有单一“汉语教学”的教育模式,开始实施“母语加汉语”的“双语教学”模式。教学目标由原来的增加“汉语”教学,促进学生基本掌握“汉语”,发展为以促进学生汉语和母语共同发展,以母语为主汉语为辅的“民汉兼通”教学目标。为促进“民汉兼通”教学目标的实现,自治区推行了一系列“双语教学”实施方案和管理规章制度,从政策层面对“双语教学”和“民汉兼通”进行了解读。

1992年,首次提出“双语教学实验班”。在教学中,涉及到理科教学的科目使用 “母语加汉语”的双语言授课模式。随后乌鲁木齐、塔城、吐鲁番、博州等地相继实施了此项改革,确定招收“双语实验班”。从教学语言的使用来看,主要包括以汉语和维吾尔语为教学语言的 “维汉双语实验班”、以汉语和蒙古语为教学语言的“蒙汉双语实验班”等。从此以后,双语实验班逐年增加,并出现了“内地高中班”形式的双语教育实验班。1996年,新疆实验中学进一步发展了“双语实验班”的“双语言授课”模式,试办了民族中学部分学科用汉语授课实验班和高中理科实验班;提出部分学科,如理科,全部课程汉语授课,在课堂教学语言中以汉语为主,母语为辅的授课模式,拓展了“双语教学”模式。随后(1997年),《自治区少数民族学生双语授课实验方案》对“部分课程汉语授课,部分课程母语授课”的双语教学模式进行了肯定,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目标:“(1)通过部分课程汉语授课,提高自治区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达到‘民汉兼通’。(2)强化理科教学,平均成绩接近本地区汉语学生的水平,建立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生源基地,加快我区少数民族中高级理科人才的培养。(3)直接学习和应用区内外汉族教育的先进思想、理论和教学方法,促进相互交流,不断提高自治区少数民族教育的质量。(4)学习和掌握汉语的同时,保证母语的学习和掌握,本民族语文水平不低于同年级非实验班学生的成绩”。[2]341999年自治区下发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中学双语授课试验方案》,要求进一步强化数理化教学,通过不断的双语教育改革,提高数理化教学水平。从语言教学的角度,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汉语,而且要促进学生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学习。从评价的角度,要求高中毕业的双语学生汉语水平要达到 HSK六级以上。[1]

200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五”计划和 2015年规划方案》颁布,将双语教学改革和提高民族教育质量作为新疆教育发展的主要内容,要求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增加汉语课程,在某些教育资源紧缺地区可以延迟到三年级,到中学阶段逐步实现理科课程使用“汉语”授课。[1]通过近25年的努力,新疆双语教育完成了从“汉语授课实验班”向“双语班实验”的转变,双语教学目标完成了“从提高汉语水平”向“民汉兼通”的转变,双语教育体系经由文革期间“停滞和后退”实现了新时期“恢复、重建和超越”。双语教育不仅是少数民族学生提高“汉语”水平的有效方式,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母语文的学习成绩,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到 2002年底,全区所有地州市都开办了双语班(不再叫汉语授课实验班),共有105所学校开办了 294个双语班,在读学生达到了 13733人。[3]20

第三阶段:规范发展阶段,促进双语教育模式完善(2003——至今)

2003年到2012年,自治区颁发了一系列双语教育文件,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决定的意见》(2003)、《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学的意见》(2005)、《关于进一步加强管理提高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质量的意见》(200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双语”幼儿园(学前班)课程设置方案》(2009)、2010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双语教学评估指标体系(试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育发展规划(2010—2020年)》(2011)、《关于印发普通高中双语教育课程设置方案的通知》(2011)、2012年 《关于进一步提高中小学双语教育质量的意见》等文件,为双语教育的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促进了双语教育的规范化和模式化发展。这一阶段双语教育政策文件有以下特点。

第一、突出双语教育的作用和意义。2003年是新疆双语教育发展的关键一年。自治区提出新疆双语教育十年发展目标,成为自此以后新疆双语教育发展的指导性目标。2010年是新疆双语教育发展的第二个关键年,自治区制定了2010年至 2020年的发展纲要。两个发展纲要,均强调了双语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2003年提出逐步提升学生的‘双语’能力,不断提高民族教育质量,促进民族教育事业持续发展。2010年十年发展规划中进一步提出,双语教育有利于提升各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和国家认同感,提升学生全面发展;双语教育事关民族教育质量提升,是培养民汉兼通人才主要途径,是西部开发的国家战略,是维护新疆和国家统一的必要选择;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我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工作,要充分认识推进双语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做好双语教育的规划和管理工作,充分认识双语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提升双语教育认同感。[1]

第二、规范双语教育的发展,促进双语教育模式的完善。自提出“双语教学实验班”模式以来,双语教育初步实现了“规范化”发展,“双语班”成为双语教育实施的双语教育模式。从2003年以后,自治区进一步拓展了双语教育模式的发展。2004年提出双语教育模式转变和发展目标,要求少数民族中小学要继续加强“以理科为主的部分课程汉语授课”的模式,直到实现“全部课程汉语授课,加授母语文”的双语教育目标。“2004年9月以来,这种模式(理科课程汉语授课,其他课程民语授课)已较快地推进到了各地、州、市的部分民族中小学,成为初期阶段易于进入的双语教学模式”[4]97。进一步要求双语教育发展需要遵循规范化原则,提出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2011年重申了这一指导原则,并提出双语教育发展两类模式,将理科汉语授课、其他课程民语授课模式融合新模式提出 “模式一和模式二”。模式一是汉语、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课程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其它课程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授课;模式二是全部课程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开设民族语文课程。不具备师资条件的学校,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课程可以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授课。

第三、学前教育纳入双语教育,双语教育体系不断完善。这一阶段,双语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建立了从幼儿教育至高等教育的双语教育体系。2005年《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学的意见》,首次提出双语教育“要从幼儿抓起”,“汉语教学要从小学提前到学前班和幼儿园阶段”,将 “学前教育”纳入到了双语教育体系。2009年颁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双语”幼儿园(学前班)课程设置方案》,对学前双语教育目标和课程设置进行了详细规定。2010年,自治区首套学前双语教材付诸实施。现阶段,新疆双语教育实现了学期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包括大学预科教育)为一体的民族教育发展体系。

第四、进一步加强双语教育的培训工作。教师是双语教育发展的关键要素,但是 “中小学双语教育教师队伍无论从数量或质量上说,还存在着诸多影响双语教育正常发展的不利因素”[5]149,双语教师成为制约新疆双语教育发展的瓶颈。2005年《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学的意见》提出,双语教育“要从教师抓起”,要加强对双语教师的培训。2006年《关于进一步加强管理提高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质量的意见》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双语教师培训力度,要求各地州市在选取参训教师时要严把质量关;把“双语”教师培训的重点放在学前和小学阶段,本着“培训一个、管用一个”的原则,切实提高培训质量。2011年双语教育十年发展规划中,将加快双语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双语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任务,认为双语教师队伍建设是完成双语教育目标的基础;要求2012年学前双语教师达到 1.53万人,2015年达到2.19万人。

目前,从政策层面来说,双语教育模式已经比较确定,模式一和模式二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截至 2011年,双语教学班总数已达 33990个,就读学生达到 1107751人;学前双语教学班总数已达11528个,接受学前双语教学的人数达到362771人。

二、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性质

一般来说,双语教育的目标,一为掌握第二语言;二是掌握第二语言所包含的文化,即双语双文化。和一般的双语教育和国内的汉英双语教育不一样,新疆的双语教学改革是一种教育模式的改革,同时也是民族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丰富双语生活和双语现象发展的诉求。

(一)双语教育是一种教育制度、教育模式的改革

新疆实施双语教育本身和起源就不是为了语言目标,而是要提高民族教育质量,尤其是理科各科教学质量。

首先,引入双语教育,改变民族教育传统的、封闭的教育制度。传统的民族教育是一种封闭式教育,并且单独设立,和汉语系学校没有交流和沟通,和国家教育体系脱节。教师是本民族的,教材是本民族语的,考试是本民族老师出题改卷,学校领导和教育行政部门都是本民族独立管理,和平行的汉语系学校互不来往。这种封闭式教育,容易固步自封,不易暴露教学中的问题,造成了民族教育和国家规定的教育质量差距越拉越大;最终的结果是,培养不出合格的人才,少数民族和汉族学生之间素质、能力的差距极大。这一矛盾,在计划经济时期尚不明显,因为国家包分配,好赖都有一份工作做。但到了市场经济时期,学生要走向市场,由用人单位来挑选,素质不高、能力差就找不到工作,而且由于民族教育整体水平差,以至于在人才市场凡是民用人单位就不考虑要。

20世纪 90年代初,由于高考改革,民语系高考试卷全部采用国家统一试卷(在这之前,民语系全部试卷由新疆本地出),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考试结果使新疆民族教育界震惊,学生数理化成绩极低,平均成绩不到 10分,近一半人为零分。零分的考生进入大学后如何学习专业?后来,招生部门不得不进行数理化最低分数的限分,最初为9分,就是说高考数理化考了9分就有资格上大学。直到今天,最低限分还在30分以下。这就充分暴露出民族教育的问题,它没有培养出掌握理科基本知识的人才,学生的科学素质极差。因此数学和理科教学改革刻不容缓,这样,各地才尝试汉语授课试验班改革,希望通过双语教学来改变这一状况。

其次,引入国家通用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改变原有单一的教育模式。新的双语教育模式采用双轨制,用本民族语来学习一部分学科,掌握本民族语,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双语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好汉语,更主要的是通过汉语这一渠道,接受新的教育方式、新的教育内容,扩宽视野,特别是强化理科各科的学习,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尤其是高科技人才。这样培养出来的少数民族人才才是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二)新疆的双语教学是添加式双语教学

它是在原有的以本民族语为主的教育形式上增添汉语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双语教育不同,新疆的双语教育立足于不同语言、多元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民汉多种语言和文化互相补充,互相促进,能够最大效益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迅速成才。比如在新疆有维汉双语教学模式、哈汉双语教学模式、柯汉双语教学模式、蒙汉双语教学模式。不同教育模式下的学生,既要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汉语),又要学习本民族语言,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由本民族语言为主向以国家通用语言为主的模式。

(三)双语教育适应了新疆多元文化和多语言的教育环境

第一、双语教育适应了新疆的多元文化环境

新疆世居民族13个,包括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蒙古族、汉族等,形成了多民族的语言环境。这一独特的多语种的社会环境,为民族之间交流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新疆各民族呈现大杂居小聚居和成片聚居的分布格局。南疆地区虽然是维吾尔族聚居区,但在城镇仍然是多民族杂居,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农牧区的社会生活所需的物质产品、生产资料都来自内地,一部分农牧产品也要销往内地,这就加强了新疆与内地的联系,产生了用汉语交流的现实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少数民族农民进城打工、做生意的越来越多,由政府组织或民间自发前往内地打工的少数民族人员也越来越多,汉语成为他们求职谋生的主要工具,促成少数民族学习汉语的热潮。再加上宣传媒体的传播作用,广播、电影电视的宣传,商业广告等媒体的作用,即使在偏远的农牧区也出现了不少双语人,社会双语现象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为广泛。

另一方面,从内地来新疆投资办企业、经商、打工的汉族人也越来越多。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自然形成了各类双语人和大大小小的双语社区。由需要而产生学习动机,进而学习语言已成为一种社会潮流。这也是当前各地少数民族拥护双语教学,把孩子送进双语班和汉族学校的主要原因。

一定的教育制度是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反映。新疆的社会双语生活,必然要求其教育制度和教育模式与之适应,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双语人,进一步推动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所以说,无论从社会发展还是从个人成长的需要来看,双语教育都是适应了新疆地区双语社会生活。

第二,双语教育满足了各族人民对于双语的社会使用功能

新疆社会语言使用状况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各大中城市基本上是一个以汉语使用为主、民族语使用为辅的双语双文社区。第二类,县城和北疆交通沿线的乡镇基本上是民汉双语使用相对平衡的语言社区。第三类,在偏远地区和农村牧区,广大群众一般使用少数民族语,很少使用汉语,基本上是—个以民语言为主,汉语为辅或单纯民语言社区。但是,随着社会的日益开放、人口迁移与文化变迁,这些社区也正在逐步朝着民汉双语社区过渡。

新疆三种不同类型的民汉双语社会的语言文字生态环境及语言文字的社会使用功能,为新疆实施三类不同模式的双语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当前正在实施的双语教学是新疆民汉双语社会的客观现实的反映:在以汉语为主、民语为辅的大中城市,实施以汉语授课为主、加授民语文模式的学校双语教学;县城、乡镇和交通线附近的民汉双语相对平衡发展的地区,实施部分课程汉语授课模式的学校双语教学;在偏远的以民语为主汉语为辅和纯民语使用区,暂时保留普通班教学模式或者模式一。双语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客观上适应了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语言文字生态环境,并满足了各族人民对于双语的社会使用功能。

三、新疆实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现代意义

(一)双语教育提高了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新疆自治区教育厅制定的各级各类双语教育政策文件都提出,将提升民族教育品质作为双语教育发展的目标,也是自治区实施双语教育实验的初衷。双语教育改革实践,不仅提高了民族教育质量,而且促进了新疆教育的均衡发展,促进了教育公平。由于多种原因,少数民族教育,尤其是理科各科的教育存在较多的问题。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科技素质不高,现有教材上的知识都难理解,掌握不牢;学生的汉语能力差,不能够顺利融入多元文化社会,给求职谋生带来不便;少数民族学生获取现代知识和科学的渠道有限,不能够直接阅读和利用其他语言的资料。通过高考录取分数线和单科成绩要求,我们看出,民族教育有了一定发展。双语教育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双语教学已成为继承、传播、发展民族文化,提高民族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民族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和途径”[6]102。2004年新疆汉语系本科录取分数线为484分(文科)和447分(理科),而民语系则为347分和357分,二者相差137分和 90分;数学单科最低录取分数线为23分。2005年新疆汉语系本科录取分数线为455分(文科)和433分(理科),而民语系则为360分和335分,二者相差95分和98分;数学最低录取分数线为 24/26分。2007年新疆汉语系本科录取分数线为520分 (文科)和518分 (理科),而民语系则为405分和369分,二者相差115分和149分;数学单科最低录取分数线为26分。2008年新疆汉语系本科录取分数线为525分(文科)和515分(理科),而民语系则为 410分和374分,二者相差115分和 141分;数学单科最低录取分数线为27分。可见几年来少数民族和汉族差距没有变化。

新疆的民族教育与全国民族教育还有一定的差距。国内的众多双语教学实践证明,实施双语教学,实现“民汉兼通”,可以给少数民族学生和教师与汉族学生和教师创造更多的互相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在交流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少数民族师生在与汉族师生的大量接触中,增进相互了解,可以培养师生在多元文化社会的各种适应能力;可以使少数民族与汉族学生所使用教材保持在同一知识量的标准上,缩小、消除知识摄入量上的差距,让少数民族学生在进入大学和内地高中班之前,知识结构和信息量上尽量保持与汉族学生的同步。

(二)双语教育既促进学生汉语水平的提升,同时也促进学生本民族语言的学习

双语教学开拓了学生的文化视野,为学生获得更多科学文化知识提供了语言基础,提高智力、思想感情、个性特长和文化素养等全面素质。双语教学也是提高学生两种语言水平的一个途径。研究发现,双语教育不仅促进了学生汉语的学习,而且提升了学生母语的成绩,进一步促进了新疆民族教育的均衡发展。“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汉双语教育,对于加强国家认同、促进各民族教育均衡发展、传承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1]。我们通过对比不同模式背景下学生母语文成绩发现,接受模式一学生的母语文成绩明显优于普通班学生的成绩。在民语文教学效果上,双语教育模式一优于普通班模式。而且,双语教育进一步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拉平了学生成绩的城乡差距,接受模式一学生的成绩成效差距不大。

(三)双语教育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的国家认同

从国家认同的角度来看,语言是影响国家认同的因素之一,“在这个意义上,会说法语,便成为法国公民的关键特质;就像会说英语,是成为美国公民的必要条件一样”[7]20。但是,从民族认同和民族形成来看,“语言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他是族群历史事件的记载方式和文化传统的象征,是族群认同的重要标志”[8]79。新疆双语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最初提出的“汉语教学”,还是本民族语言文字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并行的 “模式一和模式二”,都把“双语”能力的提高作为根本目标,培养“民汉兼通”的双语人才。从国家认同的角度来说,通过促进少数民族学生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少数民族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文化奠定语言基础,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认同国家文化,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国家认同。从少数民族学生自身来说,双语教育保留了民族语言文化的教育和传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国族认同以族群认同为基础”[9]63,因此,双语教育不仅促进学生民族认同,同样能促进学生国家认同的发展。

[1]佚名.新疆双语教育工作大事记[DB/OL].http://www. 360doc.com/content/14/0708/21/2812407_393051475.sht ml.

[2]阿不拉·艾买提.新疆双语教育[J].中国民族教育,1999,(4).

[3]李儒忠,曹春梅.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千年大事年表(之二)[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9,(3).

[4]张梅.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模式及其语言使用问题[J].民族教育研究,2009,(4).

[5]涂红梅,陈得军.新疆和田地区双语教育现状分析与启示[J].新疆社会科学,2014,(3).

[6]武启云.重构双语教学模式的多元文化思考[J].青海民族研究,2004,(2).

[7][英国]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M].李金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8]阿达莱提·塔伊尔.中国柯尔克孜族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调查研究[J].2010,(6).

[9]张梅.新疆多元文化认同教育与民族关系研究[J].新疆社会科学,2012,(6).

[责任编辑:刘向红]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Modern Significance of Bilingual Education of Minority Nationalities in Xinjiang

CHEN De-jun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Xinjiang Urumqi 830054)

The bilingual education of Xinjiang minority nationalities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social stability,political,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thnic education quality of Xinjiang,and it is the important national measur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Xinjiang.The present stud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bilingual education in Xinjiang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achievements,analyzes the nature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the status quos of bilingual education in Xinjiang.

bilingual education;historical evolution;significance

G 40

A

1672-402X(2016)04-0014-07

2016-01-10

本文为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新疆民族群众国家认同现状调查研究”(项目主持人:陈得军;项目编号:15XMZO1O),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中心 2014年招标项目“新疆高校民汉教学一体化调查研究”(项目主持人:涂红梅;项目编号:XJEDU040414B04)及 2015年招标项目“南疆双语教育现状调查研究”(项目主持人:刘博;项目编号:XJEDU040415C01)阶段性成果。

陈得军(1981-),男,新疆石河子人,教育学硕士,新疆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少数民族文化与教育。

猜你喜欢
民汉双语少数民族
新疆高校民汉合住宿舍管理制度探究——以新疆工程学院为例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新疆民汉合校发展历程回顾与反思
民族地区高校民汉合宿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以新疆工程学院为例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对克拉玛依市第十三中学民汉合校后工作开展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