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与人文价值视角下的成都温江绿道体系规划研究*

2016-03-24 02:13ResearchontheGreenwaySystemPlanningintheEcologicalandHumanisticValuePerspectiveofWenjiangChengduCity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城乡统筹绿道可持续发展

Research on the Greenway System Planning in the Ecological and Humanistic Value Perspective of Wenjiang, Chengdu City

杨春燕 彭益旻

YANG Chunyan, PENG Yimin



生态与人文价值视角下的成都温江绿道体系规划研究*

Research on the Greenway System Planning in the Ecological and Humanistic Value Perspective of Wenjiang, Chengdu City

杨春燕 彭益旻

YANG Chunyan, PENG Yimin

摘 要在城乡统筹环境下,基于生态与人文价值的视角,通过对成都温江绿道的空间体系构建与价值体系构建的分析,来探寻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方法,以便在乡村景观的保护与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措施方面为城乡统筹下的小城镇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乡统筹;可持续发展;绿道;生态;人文

杨春燕, 彭益旻. 生态与人文价值视角下的成都温江绿道体系规划研究[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6, 31(01): 110-114.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SWJTU11ZT18)

Abstract:In the environment of urban and rural overall development, the paper explore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spatial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valu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Wenjiang Greenway in Chengdu City, in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y and humanistic value ,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easures of rural landscap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Keywords:Urban and Rural Overall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reenway; Ecology; Humanity

1 概念解读

绿道的英文表述为Greenway,查理斯·莱托(Charles Little)在其经典著作《美国的绿道》(Greenway of America)中对绿道所下的定义为:绿道就是沿着诸如河滨、溪谷、山脊线等自然走廊, 或是沿着诸如用作游憩活动的废弃铁路线、沟渠、风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线型开敞空间,包括所有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人的自然景观线路和人工景观线路[1]。

绿道是连接公园及其他高密度聚居区之间的开敞空间的纽带,从地方层次上讲,就是指某些被认为是公园路(park way)或绿带(green belt)的条状或线型的公园。广义上讲,“绿道”是对起连接作用的各种线型开敞空间的总称,是与人为开发的景观相交叉的一种自然走廊,包括从社区自行车道到引导野生动物进行季节性迁移的栖息地走廊;从城市滨水带到远离城市的溪岸树荫游步道等。

2 成都温江绿道建设背景

2.1 地理文化背景

温江区位于成都平原腹心,属于成都市主城区,东临成都市青羊区,南毗双流县,西接崇州市,北靠郫县、都江堰市。区府所在地——柳城街道人和路距成都市中心城区(二环路)15km,距双流国际机场18km(图1)。

图1 温江区位分析图Fig.1 location analysis of Wenjiang

温江境内属岷江冲积平原,无山无丘,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河流纵横,雨量充沛,物产丰富,地称天府,以“金温江”的美名享誉海内外。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留下了古鱼凫王墓遗址、文庙、陈家桅杆、大乘院等名胜古迹,流传着柏灌王、鱼凫王墓、古城埂、金乌池等许多动听的历史掌故、民间传说。

温江绿道迄今为止已建成140km,延伸到了农村群众的家门口。为发挥绿道的健身功能,温江区依托健身绿道体系,在绿道沿线规划和建设了全民健身路径、篮球场、兵乓球台、垂钓池等户外运动设施,改善了群众的健身环境,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使得农村群众可在绿道上健身运动,城市群众也可无障碍地进入绿道锻炼和休闲,感受其独特文化[2](图2)。

图2 温江绿道节点景观图Fig.2 the node landscape plan of Wenjiang Greenway

2.2 城乡统筹背景

“城乡统筹”从字面上解释是“城”、“乡”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中互动发展,以实现“城”、“乡”双赢为目的的发展格局。“城乡统筹”就是要改变和摈弃过去那种重城市、轻农村、“城乡分治”的观念和做法,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削弱并逐步清除城乡之间的樊篱,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确定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研究重大经济政策的时候,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3]。

3 成都温江绿道空间体系构建

3.1 城市层面

3.1.1 与城市发展思想的结合

温江区按照成都市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战略部署,基于自身实际情况作出规划,在全市率先启动绿道建设,依托全区自然、历史、文化、旅游等资源和花木种植优势,充分保护和利用乡村景观,建成了具有川西平原地方特色的健身绿道体系,初步形成了田道相融、江水环绕、自然生态的田园绿道(图3)。

图3 绿道总体结构示意图Fig.3 overall structure of the greenway

绿道建设不仅应强调城乡一体的形态规划,同时需要融入生态性理念,维护生态的多样性,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开创产业保持绿道的纯洁性,不以反生态的手段去建设生态绿道,而是在原有自然生态本底上进行乡村景观的最大化保护和利用。

温江的田园城市规划中不仅考虑了生态性的可持续发展原则,而且运用地域文化和历史特色来推动可持续发展,尊重自然,不占用农田,不拆迁房屋,不砍伐树木,避免大规模、高强度的开发,保护好历史民居和民俗风情,注重保护和修复绿道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而其环境的原有面貌则是特色的乡村景观。

3.1.2 与城市结构的结合

温江区充分利用现有花木资源,构建丰富的森林生态系统,打造“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林城相融”的总体生态格局;创建生态园区、生态村等,实现环境优美乡镇全覆盖;建成多个工业生态园区、生态村、绿色社区等生态细胞工程,通过对乡村景观的保护和利用打造生态景观。

绿岛结构的设计中,以绿道为载体的田园乡村景观融入温江生态的组团式布局,结合绿带、绿心以及楔形绿地等进行发展,并在温江的整个城市形态结构中加入绿色乡村景观元素,用绿道将温江特色乡村景观带入组团式小城镇当中,利用城镇的经济带动农村,使整个城乡一体化发展更进一步。

3.2 自身层面

3.2.1 外部形态

温江绿道的总体形态结构可以概括为“一心、两环、三廊、四场、多点”。绿道成为温江生态细胞工程的一个轴心骨架,支撑起了温江组团式的城市内部形态结构(图4)。

图4 温江绿道外部形态图Fig.4 the external form of the Wenjinag Greenway

绿道交通建设的特点为渗透性,其将各类路网融合贯通,相互渗透,打造多种路线的选择模式,使得城镇交通网络有机结合,更加具有丰富性和趣味性。

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将经济性策略融入外部结构,使绿道设计结合自然。利用地方资源丰富绿道功能,配合产业优化发展,在乡村景观中挖掘出生态和人文景观的结合点。

绿道将乡村景观作为产业的承载体,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对乡村景观进行了最大化的利用。而产业带来的吸引力也将乡村景观放在了人们眼前,形成极具特色的乡村景观环境下的产业集群。绿道建设为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多样性——为城镇土地的使用提供了多种选择,促进了土地的集约利用与混合使用。

3.2.2 内部结构

在绿道自身结构上,应从人的角度出发来组织乡村景观。绿道在城镇可持续发展中起到了连通性的作用,其减轻了城市机动交通的压力,改善了城市的交通状况,强化交通节点,鼓励非机动交通与其他功能的混合使用。绿道的连通性表现为层级式布局,即绿道不应该仅仅是线性的,或仅似一根链条把城市绿地串联起来,其自身还应该针对不同人群对景观的利用进行圈层系统的划分。

据此可将绿道划分为几个层次,如国色天香片区的万春绿道即被细分为以下三个圈层(图5)。

图5 万春绿道圈层结构图Fig.5 the circle structure of Wanchun Greenway

第一圈层:核心生态步行道。万春城区的江安河河道曲折、植被丰富,且因为襁河留出了50m的防护绿地,不受机动车等交通的干扰,具备作为步行休息区的优质条件。设计保证了其原有乡村生态景观不被破坏,不因绿道的使用而对乡村景观的保护产生影响。而不受机动车干扰的步行道路也有效利用了原有乡村景观,使人与自然充分结合。

第二圈层:普通生活步行道。万春镇在城市建设中规划了大面积的城市绿地,生活步行道有意识地结合城市道路,将这些块状绿地连接起来,为市民生活服务。此类绿道与城市的生态系统相连接,把绿道系统融入田园城市的生态景观结构体系中,更进一步地推进了温江的生态细胞工程建设。

第三圈层:城乡骑游道。骑游道的选线有两个原则,一是不干扰城市正常的生产生活,二是与郊区乡村景观紧密结合。因此,规划中把城市最外围的道路结合杨柳河岸一并作为骑游道路。骑游道经相关技术处理,与城青快速通道等过境道路相协调[4]。在此圈层,绿道对外围的吸引力增加到最大,为内部圈层的景观利用提供了很好的渠道。而外围圈层也可稍微弱化生态保护功能,更多地以骑游功能与城市道路紧密结合,使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完美衔接。

4 成都温江绿道价值体系的构建

4.1 生态价值

4.1.1 城市与农村生态景观的融合

良好的生态景观需要注重多样性与异质性,生态绿道在温江生态细胞工程的思想指导下,将乡村景观融入最广大人民的生活中,且建设中并未破坏原有生态本底。最重要的是,该绿道对广大群众开放,是属于群众的生态花园。在此基础上,绿道利用乡村景观,开发当地农家乐,促进了农民的收入。通过绿道空间的打造,形成了紧凑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对于乡村的保护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绿道细节的设计也把乡村景观保护放在首位。绿道周边并非为了绿化而绿化,而是保留了原有的乡村农田景观,把农田也作为乡村生态景观的一部分。对于乡村农田景观的保护和利用,在温江绿道规划与设计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图6-7)。

图6 绿道道路剖面图Fig.6 cross section of the greenway road

图7 绿道河流生态景观Fig.7 the river ecological landscape of the greenway

当今城市建设已越来越注重生态景观和地域特色景观的打造,怎样以最小的经费投入和环境破坏来实现最好的生态景观效果是现阶段应该探讨的问题。如何在各类用地极其紧张的条件下实现生态景观与城市特色景观的共同发展,尤其是小城镇与农村生态景观的结合与互融,也是一个重要的命题。本案例将带状的公园道路与城市道路相互融合穿插,使城市与生态景观自然过渡,形成了连续多变的景观风貌,并且不改变周边用地的性质,使景观的价值得到显著提升。绿道将村落、景点、园区、林带等有机串联,使各要素间可达性增强,利于特色景观风貌的展示。

绿道建设不仅将乡村景观与城镇相结合,而且对乡村景观的开发利用效果良好,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绿道与周边乡村景观是连接城市与乡村的最好的桥梁,是城乡一体化的体现。

4.1.2 农村生态产业的优化

大都市区的农田不仅具有生产功能,更具有生态服务与景观文化功能。为了营造良好的生态与景观视觉环境,需要将农田纳入城市空间结构,并利用国家保护基本农田的政策,将城市“禁止发展区”和“限制发展区”内的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划为基本农田保护区,加以特殊保护,从而最有效地防止城市建设的无序蔓延,促进生态城市和田园城市的建设进程,确保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空间规划得以可持续实施[5]。

在城市集中建设区,组团之间依托主要道路、河流形成150~200m的绿化景观带,对组团发展进行有效隔离和生态联系;组团内部大幅提高城市绿地比例,在建筑上强调城市的“高密”发展原则,在绿地空间上强化开放性和通透性,形成高密建筑与开敞绿地交融的城市空间,形成生态城市的基本肌理[6]。把生态保护与推进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自然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等结合起来,走生态农业之路,实施生态农业工程,合理规划郊区农业,加速生态农业建设。

本案例在将自然生态景观引入城市空间的同时,不仅没有影响自身的生态农业生产,而且在将游人引入绿道的同时促进了农家乐等农村小型个体商业的发展,因此不仅保留了原有农业生产环境,也增加了农村的额外收入,使绿道建设在产业优化方面取得了一举两得的效果[7]。

4.2 人文价值

美国游步道主席罗伯特·西恩认为,在快速城市化的环境形式下,线性景观承载着更多的功能,如游憩功能、保护生态廊道、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绿道空间是线性空间的一种,是以廉价的方式承载各种其他功能的空间载体。

4.2.1 乡村文化的延续与发扬

乡村社区文化体系是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地方文化,是乡村的文化遗产。乡村文化的继承性是乡村文化得以保存的根本,反映了特定社会历史阶段的乡村风情风貌,是现代社会研究历史发展和形成价值判断的窗口。绿道的人文价值中非常突出的是乡村性,其不同于城市区域的性质与特征,表现为一种人所感受到的“氛围”——具体的乡村劳作生活片段反映在人的主观感受中,便形成了“乡村意象”,它包括对实体的识别和对气氛的感知。“乡村意象”是对游客产生吸引力的根本源泉,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8](图8-9)。

绿道建设根据原有的农村空间结构进行道路铺设,从而避免了对乡村景观和传统文化氛围造成破坏。此外,绿道紧邻林盘、院落、农田等,游人在行进中视线可达性良好,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并了解乡村文化,推动其延续和发展。

图8 乡村农家乐Fig.8 the rural farmhouse

图9 村落住户Fig.9 village houses

4.2.2 丰富生活休闲方式

对城镇居民来说,与城市空间相结合的绿道系统能够满足其周末短程出行的需求,从时间与经济成本上促进了人们生活休闲方式的丰富与转变,在绿色低碳的同时唤起了人们锻炼身体与强健体魄的热情。步行、骑游、露营等户外休闲运动可大大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加强生活在城市环境中的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感知能力,提升其生活环境品质。绿道中的乡村景观将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很自然地联接在一起,使他们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了解和体验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

5 结 论

对于乡村景观的保护和利用,不同的层次上需要不同的方法策略,体现出不同的价值。

(1)在城市层面,需要将乡村景观保护与利用的载体融入到整个城镇的生态系统中,与城镇结构和绿地系统相互连接,使二者形成相互包容与促进的关系。

(2)在载体的自身结构层面,需要对保护与利用的等级结构进行明确合理的分级,对不同层次的乡村景观施以不同的保护和利用策略,形成不同层次的圈层,对各个层次的乡村景观进行有针对性的保护和利用。

(3)在保护与利用乡村景观的细节层面,要注重最朴实的景观,强调景观的亲民性,从最普通群众的朴实生活中去保护景观特色、挖掘景观潜力。应保留最原始的乡村景观而不是经过刻意改造的乡村景观,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4)在价值体系构建层面,生态价值上应注重城市与农村生态景观的融合以及农村生态产业的优化;人文价值上则应注重乡村文化的延续、发扬及对生活休闲方式的丰富。

基于温江绿道的研究,作者提炼出6点生态与人文视角下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应当重视的策略,以期对今后的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方式提供参考和借鉴。

(1)生态性——维护生态多样性。

(2)地域性——体现景观和文化价值,尊重地方和历史特色。

(3)渗透性——选择多种类型的路线。

(4)经济性——设计结合自然,利用地方资源。

(5)多样性——提供用途的多种选择,促使土地集约化、混合化使用。

(6)连通性——改善城市交通,强化交通节点,鼓励非机动交通与其他功能的混合使用。

参考文献:

[1] 查尔斯·E·利特尔. 美国的绿道[M]. 余青, 莫雯静, 陈海沐, 译.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

[2] 方正行, 邵昱, 周敏, 等. 统筹城乡改革:温江的探索与实践[J].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2009, 16(01): 10.

[3] 王伟勤. 统筹城乡发展制度创新中的风险防范——以成都市温江区为例[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2(02): 28.

[4] 黄磊. 成都市国色天香片区绿道规划[J].城市建设, 2010(18): 17.

[5] 张凤荣. 从城乡统筹的角度合理布局、建设与利用都市区农田. 节约集约用地及城乡统筹发展——2009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9: 4-12.

[6] 温江城乡形态发展战略规划研究课题组.温江城乡形态发展战略规划研究[J].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2008(01): 64.

[7] 辛勤, 张陆良, 熊风. 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方法探讨——成都市温江区城市环境建设对策分析[J]. 中国测试技术, 2004, 30(03): 78.

[8] 李飞. 基于乡村文化景观二元属性的保护模式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1, 8(04): 85.

图片来源:

图1、3-6:作者绘制

图2、7-9:作者拍摄

(编辑:郑曦)

◎建筑技术科学

收稿日期:2015-09-10

作者简介杨春燕: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annieyang@163.com彭益旻: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DOI:10.13791/j.cnki.hsfwest.20160119

文 章 编 号2095-6304(2016)01-0110-05

文献标识码B

中图分类号TU112.2

猜你喜欢
城乡统筹绿道可持续发展
骑行绿道“潮”玩成都
环湖绿道游憩机会谱构建及应用——以南京市玄武湖为例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城乡统筹视角下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理论述评
城乡统筹视角: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优化研究
浅谈我国农民工住房问题及解决措施
江苏城乡二元结构现状及实现城乡统筹的政策建议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