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发展中民俗文化资源的配置和保护

2016-03-28 07:15邓广山
成都工业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邓广山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旅游学院,重庆 401331)



乡村旅游发展中民俗文化资源的配置和保护

邓广山*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旅游学院,重庆401331)

民俗文化和乡村旅游是一种共生关系。民俗文化能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可以促进民俗文化的保护。民俗文化资源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内容和依托资源,但并非所有的民俗文化都可转化为旅游资源,只有通过合理开发、科学配置才可实现其资源的转化。通过对民俗文化资源概念、特点的分析,探讨民俗文化资源的配置原则,并提出其保护策略。

民俗文化;乡村旅游;资源配置

一、 研究现状

在相关文献中经常会看到和“民俗文化”类似的概念,如“民族文化”“民间文化”“文化遗产”“传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特有的风景、事物、风俗等为载体开展的旅游活动。关于“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的关联性,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但二者有如下共同点:

1)“民俗文化”并不等同于“民俗文化资源”。后者是民族民俗文化的一部分,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创造财富的工具。通过发掘、整理,民俗文化可以作为资源参与到现代经济生活中,即“民俗文化资源”[1]。但并非所有的“民俗文化”都可转化为旅游资源,只有通过合理开发、科学配置,使其能够满足游客的需求,才可实现其旅游资源的转化[1]。2)“乡村旅游”属于“休闲”范畴。从人类学的角度讲,“旅游”属于“休闲”的范畴。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人们总渴望到与自己生活、居住或工作环境不同的地方去旅游。“休闲旅游”指旅游者在闲暇时间内所开展的以休闲、放松身心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以乡村旅游为例,乡村旅游中的旅游者主要为居住或工作在城市中的人群,出于缓解工作和生活压力的目的,选择到乡村地区亲近自然、放松心情。3)民俗文化资源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内容和依托。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特有的风景、事物、风俗等为吸引物开展的旅游活动,最早兴起于19世纪的西方国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及国内旅游市场需求的拉动下,我国的乡村旅游开始起步并快速发展。通过科学配置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民俗文化资源,吸引旅游者前来旅游,可促使该资源融入现代旅游经济,这也是旅游资源文化性、经济性的体现。4)乡村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一般来说,旅游资源可以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2]。乡村自然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山水景观、田园风光、动植物等。乡村人文旅游资源主要指农村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和社会文化模式。人文旅游资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3]。人文旅游资源是人们在改造自然资源的过程中,融入神话、传说或历史典故形成的,乡村人文景观增加了自然景观的神秘色彩,也赋予了其文化特质,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国内外对乡村旅游的研究较多,但将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的研究较少。民俗文化可以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也能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二者是一对共生体。

二、民俗文化的概念和特点

(一)概念

民俗文化是民间社会生活中各种传承文化现象的总称,是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是历史的沉淀、人类文明的结晶,同时也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内容和依托资源。民俗文化根源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伴随着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发展。它是传统与现实、物质和精神的桥梁,反映了民间、地方或社会团体的共同愿望,并主要以人为载体实现代代相传。近年来,乡村旅游、民俗文化旅游已经成为新兴的旅游方式[4],它能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逐渐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内容。

民俗文化是创建生活、享受生活的文化遗产,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它主要通过口耳相传、代代示范或迁移变迁的影响等途径实现其传播和传承。它是民间保留的宝贵文化遗产,其根源可延伸到社会的各个领域[5]。民俗旅游是以民俗文化为基础所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旅游类型。当前,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民俗、文化形式的旅游。网络抽样调查显示,26%的美国居民、56.7%的中国居民倾向于选择民俗旅游或文化旅游。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民俗旅游都呈蓬勃发展的势态[6]。人们通过开发利用传统的民俗文化,促使其转变为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发展旅游经济。如深圳的中国民俗文化村,汇集了全国各地几十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吸引了来自全世界的大量游客。

(二)特点[7]

1.独特性

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已成为一种具有独特意义的重要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经济、积累财富的重要手段。在开发旅游资源时,必须重视民俗文化的独特性,加大保护力度,促使其转变为发展旅游经济的引擎。发展乡村旅游,要充分抓住游客探索异质文化、求新求异的心理,充分发扬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优势。

2.历史性

作为一种文化类型,民俗文化经历了长久历史的积淀,具有漫长的发展历史。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是其历史风格的再现,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民俗文化的形成多处于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某个或某些阶段,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或地域渊源。民俗文化的形成多集中于某个区域,由于不同地区和民族人们生活方式的差异,导致了民俗文化本土化的特征[8]。

3.神秘性

每个人都有探险、破解神秘、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旅游地的民俗文化具有较强的神秘性,这也成为吸引游客前来旅行的重要原因。如民间盛行的一些传说或传世的一些文物等,增强了民俗文化的神秘性,吸引着人们前来探险破谜。

4.参与性

当前,人们对文化感知、感受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再局限于游览参观、游山玩水,专业性、科学性过强的旅游方式也难以被大众所接受。在这种背景下,乡村旅游、民俗文化旅游成为多数人的选择。民俗旅游的发展应立足于调动游客参与旅游项目的积极性,促使游客融入旅游项目。旅游项目的开发必须与旅游者的参与相结合,让游客能亲身体验、参与到文化中来[9]。

三、民俗文化资源的配置

民俗文化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文化不断创新、发展的动力,更是关系到国家、社会安全和稳定的前提。民俗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不仅可以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可以避免自身遭到破坏,同时还能推进文化多样性的保护。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不但能促进乡村旅游、旅游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是发展文化产业、特色经济的重要途径[10]。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只有合理配置民俗文化资源,才能促使乡村旅游与民俗文化共同生存与发展。通过对民俗文化概念和特点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乡村旅游发展中民俗文化资源配置的主要原则:

(一)围绕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的发展,吸引游客前来的关键正是基于“乡土”特性。在一定范围内,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与乡村人文旅游资源也难以划定清晰的界限。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要紧紧围绕乡村旅游的发展,将民俗文化旅游与乡村旅游相融合,在了解游客需求的前提下,尽量展现乡村旅游资源的“乡土特征”。

(二)把握开发重点

在乡村旅游开发中,不同的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程度也不同。民俗文化资源也存在较多的种类和数量。不同的民俗文化资源具有不同的开发潜力和难度,也具有不同的开发成本和开发效益。要综合考虑资源的开发投入和产出。对于开发潜力大、开发难度小的旅游资源,要加大开发力度,优先开发;对于开发难度大而开发潜力小的旅游资源,则适当延后开发[11]。结合本阶段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开发类型,把握适当的开发程度。

(三)集成旅游资源

乡村民俗文化一般分布零散,为旅游资源的开发增加了难度。对零散分布在区域内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要坚持联合、集成开发的原则,使区域内的乡村旅游发展与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成为一个整体,深入调查、发掘,分析其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关系,因地制宜打造旅游景点、开发专项旅游产品、举办节庆活动等方式,寻找二者共同的结合点,联合开发。

(四)突出历史文化

民俗文化是特定区域、特定居民长时间内所形成的,它不仅仅包括风土人情,更多的是指历史遗留或存在过的文化传统。从这个角度讲,民俗文化也属于历史文化的范畴。乡村旅游的发展,既要关注农村现有的民俗文化,也要不断挖掘被破坏的、残留的、甚至已消失的历史文化。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历史文化的传承,也弥补了现代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不足,增强了民俗文化旅游、乡村旅游市场产品的吸引力。

(五)原生态性开发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配置与开发,关键在于其旅游产品的原生态性与原真性,这是乡村旅游和民俗文化旅游生存的基本原则。在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既要突出特色、树立品牌、丰富旅游产品类型,也要保持其原真性、原生态性和文化内涵。据此构建具有典型地域特色和民族特征的文化旅游类型,发挥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在乡村旅游中的作用。

(六)社区参与共管

民俗文化、乡村旅游皆源自民间、来自百姓。脱离了其产生、发展的空间和氛围,民俗文化难免变质。乡村旅游的开发,要通过政府引导、调动居民共同参与。政府应尊重当地居民,鼓励居民主动、积极参与到管理和经营之中,提高当地居民的积极性,让他们了解民俗文化资源的重要性及其产生的巨大经济利益。通过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共同富裕。

四、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

当前,乡村中的民俗文化资源已面临较严峻的形势,其开发和保护也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保护民俗文化资源已经刻不容缓,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民俗文化终将被破坏或消失,民俗风情资源、传统文化旅游资源也将难以再现。因此,我们必须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和对策,促进民俗文化资源的长期利用和延续。

(一)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历史、民俗文化的生命力和连续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智慧与沉淀的统一,是民族团结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此外,民俗文化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过度开发,将被破坏乃至消失,要注意加强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12]。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民俗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关系。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做好民俗文化资源的利用和传承工作。

(二)加强原真性和独特性的保护

民俗文化的原真性和独特性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所在,也是保护民俗文化资源最重要的工作。当前,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一些地区一味模仿、人为制造民俗活动,对民俗文化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应加强民俗文化原真性和独特性的保护,让游客体验旅游地真实的历史、传统和现实。

(三)依靠民间组织自发保护

民俗文化资源的传承,终归要回归生活,依靠民间组织、民众自发传承。要依靠政府引导、民间组织和群众共同参与的方式推进,充分发挥民众在民俗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动性,要注意保护民俗文化资源赋存的生活环境,依靠民众自主管理,避免过度开发。

(四)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针对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相关部门应加强资源赋存和乡村旅游发展状况的调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操作标准,推进乡村旅游与民俗文化旅游的融合。从法律层面严格约束开发商和管理者的行为,确保民俗文化资源和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五)引入民俗行为景观

居民日常行为和生产方式是民俗文化生存的具体环境,传统的、博物馆式的民俗行为展示方式难以调动游客的积极性。游客渴望的是活态的、可参与性的旅游方式。发展乡村旅游,应注重引入动态的民俗行为活动,引导游客融入到当地民俗之中。

(六)保护和复兴传统手工艺

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为旅游目的地带来了经济效益,同时也加速了旅游地传统手工艺的复苏。单纯、空洞的民俗文化难以得到有效保护和开发,而传统文化的物质化即手工艺的生产和复苏,对振兴传统文化和手工艺市场却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可在传统手工艺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加工新的旅游产品,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

[1] CIRIACY-WANTRUP S V. Resource conservation:economics and pollcies[M].Berkeley: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52.

[2] HESMONDHALGH D.The cultural industries[J].Sage Publications,2007,11(1):1-13.

[3] 吴必虎.地方旅游开发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4] 王莉,陆林.国外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研究综述与启示[J].旅游学刊,2005,20(3):87-93.

[5] 保继刚,孙九霞.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中西差异[J].地理学报,2006,61(4):401-413.

[6] 张骁鸣,保继刚.旅游发展与乡村变迁:“起点-动力”假说[J].旅游学刊,2009,24(6):19-24.

[7] 谢志华,吴必虎.中国资源型景区旅游空间结构研究[J].地理科学,2008,28(6):748-752.

[8] 刘瑞,苏维词.贵州乡村民俗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类型特征及其开发模式[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6(2):45-52.

[9] 李德明,杨开福.我国乡村旅游研究进展及展望[J].皖西学院学报,2006,22(5):122-125.

[10] 吴亚平,陈志永.基于核心力量导向差异的乡村旅游制度比较研究:对贵州“天龙屯堡”、“郎德苗寨”与“西江苗寨”的实证分析[J].热带地理,2012,32(5):537-545.

[11] 钟建伟.三峡库区旅游活动变化趋势与旅游产品开发策略[J].商场现代化,2007(6):215-216.

[12] 李亚兵,肖星.区域旅游产品开发及其影响机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20(4):108-111.

Research on the Allocation of Folk Culture Resour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DENGGuangshan*

(Turism Department,Chongqing City Management College, Chongqing 401331,China)

Folk 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 are a kind of symbiotic relationship. Folk culture can not on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can also promote the protection of folk culture. Through analysis and summary of some scholars in the past research, it is concluded that “folk cultural resourc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and relying on resources, but not all of the “folk culture” can be transformed into tourism resources, only through reasonable development and scientific configuration it can realize its tourism resources. Through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folk culture resources, the paper explores folk culture resources configuration principles, and puts forward the protection strategies.

folk culture; rural tourism; allocation of resource

10.13542/j.cnki.51-1747/tn.2016.01.011

2015-12-11

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三峡库区乡村旅游发展中民俗文化的利用与保护研究”(14SKS23);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发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与保护机制构建研究”(KJ1503210)

邓广山(1985— ),男(汉族),山东阳谷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区域旅游发展,通信作者邮箱:dengguangshan@126.com。

F590.7

A

2095-5383(2016)01-0041-03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旅游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