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对大学生辨析的影响及其对策

2016-03-28 07:15王海英马理叶
成都工业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价值观大学生文化

王海英,唐 鹏,马理叶

(西华师范大学 国土资源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2)



多元文化对大学生辨析的影响及其对策

王海英*,唐鹏,马理叶

(西华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学院 ,四川南充637002)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社会的来临,我国出现多元文化的格局。多元文化的交流、交锋给当代大学生的辨析和选择带来困难,甚至影响其价值选择。因此,应指导大学生认清文化的本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多元文化进行分辨、审视与选择,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思想引导。

多元文化;大学生;辨析;价值观;对策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强,受多元文化的影响,有着强烈的价值诉求和选择意愿。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多元文化的不断涌现对我国的主导文化形成冲击,西方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主流价值观的不断交锋给当代大学生的辨析造成一定的困难。研究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对促进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多元文化的形成及其结构

(一)多元文化形态的形成

改革开放的环境是多元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邓小平理论关于改革开放总方针的论述中提到“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对外开放的政策使得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与其他国家的联系加强,促进了对外科技、教育和文化的交流;对内开放的加强使得国民之间、企业之间的交流进一步增强,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以更多更新的方式为人所用,通过日常交流陶冶民众,并不断激发从中创造、创新的可能性。

经济的发展是多元文化形成的有力推手,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客观、必然的历史进程,是世界发展的主流趋势。“经济全球化”原本是指“生产要素正在以更快的速度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从而实现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配置”。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联系增强,文化认同、价值认同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包容意识、整体性思维应运而生,这其中既包括人类共识的交流与融合,也包括不同价值观念间的矛盾冲突。

信息社会的文化孕育进一步加速了多元文化的发展。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互联网及其他通信技术的广泛运用,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带来了革命性变革。网络世界的开放性、包容性和交互性,为多元文化的传播开辟了更新、更快的方式。无数网民改变着传统价值观念和话语体系,冲垮了民族乃至国家所精心架构的意识形态樊篱。[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5年7月23日在北京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达6.68亿人,居世界之首,网络已然成为各种新文化的发源地[2]。

(二) 中国当代多元文化的构成要素

1.社会主义主导文化

主导文化是由统治阶级提倡并大力推行的表现国家意志和意识形态的文化,代表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观点。主导文化具有绝对权威,制约和引导着社会中存在的其他文化,处于文化领域的核心地位。社会主义主导文化是指社会主义体制下的国家意志和意识形态文化体系,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行动指南,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3],综合反映国家意志的文化体系。社会主义主导文化现阶段在我国具体体现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资本主义文化的交流、涌入和渗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西方的文化扩张以及文化霸权日益威胁我国的安全。面对西方国家强大的“软实力”,我国的国家文化安全不容乐观。经济全球化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国家也以此为契机敲开了中国的文化之门,大量良莠不齐的西方文化产品趁机涌入国民视野,充斥中国市场,俘获大批中国民众的头脑,日渐削弱广大群众对我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削弱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凝聚力。由此可见,资本主义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的战争虽不见硝烟,却早已攻城掠地。伴随着英语的霸权、美剧的热播,美国的文化顺差不仅为其赚得了金钱,更重要地是为其打开了一扇争霸世界的文化大门。[4]

3.大众文化的兴起

大众文化来源于“人民”,它并不是自上而下强加于普通民众的文化,而是一种地道的“人民”文化,是作为民间文化的大众文化,是为人民服务的人民文化。[5]大众文化具有流行性、休闲性和娱乐性等特点,结合时代特征,当前大众文化的表现形式多样,包括电视文化、电影文化、广告文化、流行文化、网络文化、青春亚文化等多种形式。大众文化已成为我国公众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青春亚文化尤其深受各个时期处于时代边缘地位的青年群体所追捧,虽然它由青年群体创造,但在传播过程中往往被媒体宣传、放大,一定程度上对传统文化进行颠覆和批判,对当代大学生有较大影响。

4.网络文化的涌现

网络文化是一种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依托的与现实社会文化有本质差异的文化体系。它蕴涵着特殊的内容和表现手段,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依赖于以信息、网络技术及网络资源为支点的网络活动而创造的精神财富。[6]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为多元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极大地扩展了多元文化传播的广度、深度和速度。由于网络技术“零成本”和“零时差”的传播特点,多元文化跨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实现了随时随地的传播,且信息的覆盖面十分广泛。由此可见,相较于传统媒体,网络文化具有更强时效性和参与度,人们也更容易被网络上的热点问题所吸引。此外,网络群体对传播的各种事件往往添加自身的情绪色彩,网民都在网络舆情事件事态的扩散上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多元文化对当代大学生辨析的影响

2013年4月22日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通报意识形态领域情况的文件,肯定了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态势,指出“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值得注意的突出问题”,提出七大危险,要求警惕和根除。[7]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要阵地,多元文化对其影响深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主导文化与非主导文化影响并存。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我国呈现出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局面,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交锋、融合与碰撞也进一步加剧,这些现象给我国主导文化的传播带来挑战。同时由于多元文化的共存,价值观领域也呈现出交流、交融、交锋、多样、多元、多变的局面,多元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多样价值选择正强烈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判断标准,使他们面临着价值选择的困难和疑惑。

2)学校文化教育与社会文化影响并存。学校文化和社会文化是一对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的矛盾共同体,尽管它们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其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校的文化教育依托专业课堂和第二课堂等多种形式,始终做到全员、全程、全方位传递给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达到以正统的文化教育学生的目的。社会文化是指对社会群体有广泛影响和号召力的各种文化现象或活动,它与普通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由人民群众创造,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民族性或群体特点。由于其地域优势和易于接受的表现形式而显得简单鲜活,且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选择,相比之下,学校文化则显得模糊与含蓄。由于审美及包容性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国家政策层面的干预程度不尽相同,社会文化比学校文化表现得更为多元多变。由此可见,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程度不同,学校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影响力不尽相同。

3)文化认同与文化排斥并存。文化认同是对形式多样的文化认可的一种态度。文化排斥是人们对全球化过程的反应之一,指人们为了使内群文化免遭污染而对外来文化表现出的排斥态度。文化排斥出现的前提条件是多元文化的出现,即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化共同出现的情境中文化的类别属性被凸显出来。其中,厌恶性情绪是多元文化情境下激发出来的文化排斥体现。文化排斥具有以下特征:人们明显感知到外来文化的入侵性、存在性动机被唤起、对外来文化认同度较低或对内群文化认同度较高。

大学生对我国主导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强烈认同,既是我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精神力量,也是使民族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有效支撑。当然,由于接收别样形式文化的渠道畅通无阻,对外来某些错误文化价值的认同,将会成为瓦解国家政治制度,削弱民族凝聚力的罪魁祸首。

三、当代大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反应

(一)当代大学生的适应性表现

1.乐于接受多元文化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近年来迅猛发展的网络信息化、大众化的教育模式不断拓展大学生的素质。他们普遍好奇心强、喜欢寻求刺激、追求新鲜感、思维活跃、创造性强、接受新生事物能力较强,且善于接受新信息,乐于学习新东西,因此对多元文化往往表现出认可和接受的态度。

2.适应文化开放,在学习、选择多样文化中凸显个性

当代大学生乐于接受多元文化,大多数人具备秉承优良的主导文化,兼具对外来文化的鉴别能力,能较好地适应文化开放的环境。但随着其自我意识逐渐成熟,开始注重个人利益的满足,主张通过努力和竞争获得成功,思想上逐渐由群体本位转向个体本位。加之博客、QQ空间、人人网、微博、微信等现代网络技术和平台又为其自我意识的彰显提供了载体和途径,网络的匿名性也便于大学生自我展现。因此,他们在学习和选择多样性文化的过程中,追求平等、注重自我的意识日益凸显。

3.具有开阔的文化视野与活跃的思维空间

在国际化的冲击和渗透下,我国高校的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高校纷纷将国际化提升作为学校发展的战略目标,多元文化由此进入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国际化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重要内容,大学生习惯在国际化的比较视野中来学习和思考,也习惯用国际化的标准来衡量评价我国现有的多元文化现象。

(二)当代大学生的不适应表现

1.在坚持文化主导与多元辩证统一上不清晰

部分大学生在坚持文化主导与多元辩证统一上意识不清晰,主要表现为:一是文化多元化对社会主导价值观的消解。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现代网络技术的进步,原本相对封闭的信息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及其价值理念涌入大学生的视线,使得社会的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同时,价值观的存在具有相对性,任何一种价值观都在特定范围内存在且合理,加之每个人由于自身环境和境界差异产生了独特的价值观,当下已经很难找到真正放之四海皆准的价值观,这些都给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了挑战。二是文化多元化使大学生在基本价值判断方面困惑不断。部分大学生在多元多样价值观局面中丧失了基本的判断能力。因为在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除了受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的影响之外也受到多种价值观念冲击,这就使其原本纯正的价值观逐渐被功利价值消解,盲目追求的诸如“另类”或“时尚”等价值形象却不断被强化。

2.面对复杂的文化现象难以分辨和选择

我国目前呈现出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态势,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等多种文化的冲击使他们接收到海量的信息。如何对海量文化信息进行甄别,充分吸收精华而去其糟粕让他们感到迷茫和困惑。

3.部分学生热衷多元文化漠视主导文化

人民论坛“千人问卷”调查显示,36.3%的人认为“主流价值观边缘化危机”是未来十年我国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一方面,大多数人认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识形态是我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另一方面,部分人认为在全球化趋势下,西方价值观或其他多元价值观不断冲击主流价值观,甚至有取而代之的可能,值得我国国家意识形态部门重视和反思。例如影响大学生最多的网络文化就抓住了大学生的心理来营造环境,让他们乐于在网络中消费,享受无限的空间带来的自由快感,自觉接受制造者表达的思想价值观念。互联网已经变得触手可及,主导文化如何取得网络青年的认同是我国意识形态长远发展中的关键。

四、大学生适应多元文化的对策

马克思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8]中共十八大报告强调:“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9]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多元文化

1.文化的本质差异表现形式多样

文化的差异既表现为方式差异,也表现为价值取向差异。多元文化带来了各式各样的表现形式,也依赖于越来越多新技术载体。从价值取向层面看,西方的普世价值取向与我国社会主导价值取向也应当辩证对待。究其根本来看,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多元的文化可以提供多样化的价值选择。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活跃,积极性高,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较强,有着强烈的价值诉求和多样价值选择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就是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这样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大学生才不会心存疑惑,形成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价值观。

2.以正确的“三观”对多元文化进行分辨、审视与选择

面对多元文化,大学生应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其进行分辨、审视和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现实体现,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善于接受新鲜事物但欠缺鉴别能力,因此,应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纠正其价值观,让他们在纷繁芜杂的多元文化选择中明辨是非,选择符合自身也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文化类型。

(二)围绕“四个贯穿始终”加强思想引导

1.“中国梦”成长工程教育活动贯穿始终

以紧密围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时代主题和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向为契机,在基层党、团组织中扎实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用“中国梦”不断夯实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基础,激发其历史责任感,增强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同时,按照分层分类引导的原则,结合实际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大学生开展不同的教育活动,将“中国梦”与大一新生的适应性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将“中国梦”与高年级学生的就业目标准确定位相结合,帮助他们将“中国梦”与个人的理想相结合,将个人的目标落到实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脚踏实地地为个人、集体乃至国家的发展做出努力。

2.推进厉行法治凝聚正能量贯穿始终

围绕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文件精神,通过文件解读、形势政策课程、媒体专题宣传、实践考察等多种方式展开厉行法治青年大讨论活动,依托主题班会、团日活动、支部共建等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让大学生自觉找寻素材,扩充对厉行法治的所见所闻,帮助其准确领会建设法治社会的新思想、新论断和新举措,深入了解我国当前国情和深化改革推进厉行法治的总体安排。结合大学生中普遍开展的“两课”教育,通过案例的讲解帮助大学生了解法律常识,树立法治观念,形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依靠法的意识。

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始终

结合实际,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落实到团队活动和建设中,广泛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和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教育,大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大学生思想。扎实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感恩教育、成长成才教育和廉政教育。多种形式宣传优秀学生的典型事迹,教育激励更多大学生学习先进、赶超先进、立志成才。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思想为指导,依托各级各类志愿服务平台,积极开展各类服务型活动,齐心协力,努力进取,服务学校,服务社会。

4.运用新媒体和强化宣传教育活动贯穿始终

以网络为载体,利用微博、微信、校园论坛等形式开展党、团组织的活动和社团活动,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宣传阵地和文化阵地功能与作用,引导校园主流思想,保证各种诉求渠道畅通,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1] 陈锡喜.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41.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 36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5-07-23)[2015-08-27]. 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507/23/t20150723_6022843_3.shtml.

[3] 中国共产党章程[EB/OL].(2012-11-18)[2015-08-27].http://www.gov.cn/jrzg/2012-11/18/content_2269219.htm.

[4] 张国庆.媒体话语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5.

[5] 陈立旭.重估大众的文化创造力[D].上海:复旦大学,2007:52.

[6] 吴风.网络传播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133.

[7] 人民论坛杂志.挑战十:主流价值观边缘化危机[EB/OL].(2009-12-24)[2015-08-27].http://news.sina.com.cn/c/sd/2009-12-24/121719329795_11.shtml.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5.

[9]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2-12-14)[2015-08-27].http://www.nmg.xinhuanet.com/zt/2012zt/zqlh/2012-12/14/c_114033068.htm.

The Effect of Multiculturalism on the Discrimination and Choice for Modern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WANGHaiying*,TANGPeng,MALiye

(Land and Resource Department,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637002, China)

With the speeding up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the pattern of multiculturalism appears. Under this pattern, the exchange of multiculturalism brings difficulties of differentiating and analyzing for modern college students,the most serious thing is the influence of value choice. In order to change the phenomenon, the paper proposes tha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 should help the modern college students to recognize the essence of culture. And teachers should instruct correct world outlook, the outlook for life and values by distinguishing,surveying and selecting multiculturalism.

multiculturalism;modern college student;differentiating and analyzing;view of value;countermeasure

10.13542/j.cnki.51-1747/tn.2016.01.012

2015-10-27

王海英(1982— ),女(汉族),四川华蓥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通信作者邮箱:wanghaiying8228@163.com。

G412

A

2095-5383(2016)01-0044-04

唐鹏(1983— ),男(汉族),四川西昌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价值观大学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的价值观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谁远谁近?
大学生之歌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