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集聚战略的探讨

2016-03-28 07:15
成都工业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会展业成都旅游

王 瑀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分院,成都 610041)



成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集聚战略的探讨

王瑀*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分院,成都610041)

从文化旅游的产业性入手,提出区域旅游业的转型升级与取得市场竞争的有效途径是产业化发展。结合成都市文化旅游发展现状提出了以休闲为统领,会展和创意为驱动,多元文化积聚的“双轮驱动,1+N”式文化旅游发展的战略模式。“休闲”为魂,多元文化是“休闲”的集中展现,会展和创意是驱动力。通过会展和创意产业的发展,休闲文化的“魂”借助多元文化被市场所感知,成都区域文化旅游品牌借此得以树立。

产业集聚;文化旅游;成都文化旅游

目前文化旅游与旅游文化之间的界限较为模糊,对于文化旅游、旅游文化的内涵以及文化与旅游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认识不清,更遑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本文在梳理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文化旅游的内涵做一个界定,进而以成都为例,分析其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并提出成都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的战略性思路。

一、研究现状

关于文化旅游与旅游文化的内涵,徐菊凤[1]从学科化视角分析了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的诸多区别,然而并没有给出文化旅游的确切定义;任冠文[2]分析了文化与旅游、旅游文化、旅游者与文化旅游者、文化资源、文化旅游资源等概念,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主要以消费文化旅游产品,体验与享受旅游活动中的文化内涵,从而获得身心愉悦的一种活动。笔者认为文化旅游是以体验目的地异质文化为目的,消费以旅游资源文化为基础形成的旅游产品为主要形式,最终获得身心愉悦的一种活动。

郑四渭等[3]从旅游吸引力的视角对国外城市文化旅游进行了分析;汪贝[4]以都市旅游发展为背景,对成都市文化旅游的开发进行了细致分析;诸丹等[5]从实践的视角,选取了成都的文化旅游创意产业进行了研究;颜军等[6]探讨了成都文化旅游资源与成都旅游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联系;宋振春等[7]从城市文化资本与文化旅游之间的关系入手,对二者的双向互动关系进行了分析。

窦志萍[8]以苍源县为例,对其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了思考,但其对旅游资源文化与文化旅游的界定不清晰,对文化旅游也没有进行深入探讨;张梅等[9]对河南省文化旅游的产业化发展提出了建议,但对文化旅游的产业性及其竞争优势缺乏先导分析,认为二者是一致的;王兆峰[10]从产业集聚的角度对民族文化旅游竞争优势做了分析,但其侧重阐述产业集聚的优势,认为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的策略对其他地区文化旅游的产业化发展缺乏有效借鉴,且着眼于微观,没有注重宏观层面的分析;陈永正[11]对成都的文化旅游进行了产业化分析,提出创意是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文化旅游的产业性界定拘泥于旅游活动的两大参与主体,此外,对成都文化旅游的发展战略分析较为笼统。

笔者认为,文化旅游的产业属性不仅限于旅游活动的两大参与主体,还应有旅游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性以及旅游活动本身的参与;产业化是文化旅游取得竞争优势的最佳渠道。

二、文化旅游的产业属性

产业是指由利益相互联系的、具有不同分工的各个相关行业所组成的业态总称。尽管它们的经营方式、经营形态、企业模式和流通环节有所不同,但其经营对象和经营范围都是围绕着共同产品而展开的,并且可以在构成业态的各个行业内部完成各自的循环。

陈永正[11]指出文化旅游从属于旅游是误区,应从旅游供给主体即旅游经营者的角度去分析文化旅游的产业属性,认为应当将旅游活动的两大参与主体相结合去界定旅游与文化旅游。因此文化旅游就具有了其自然的产业属性,而旅游产品供给者基于赢利的考虑,必然会注意产业业态的完善和旅游产品的竞争优势(即努力使自己的产品有特色,有市场竞争力)。

此外,文化旅游的产业属性还表现在其“文化”上。文化产业本身是一个很大的范畴,但其与旅游的结合使得这个范畴缩小,指向性更加明确,那就是通过旅游活动来获得精神层次的满足。文化旅游的产业特征明显,要想使旅游者获得精神层面的满足,必然伴随着文化旅游供给者的“努力”,从而使得这个产业链条趋于完善,产业业态逐步丰富。

在明确文化旅游产业属性的基础上,利用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进行的创意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创意不能脱离旅游资源(不等同于旅游资源文化),而是旅游资源内在蕴含文化基础上的创新,其目的在于营造产业的竞争优势,取得市场的领先地位。

三、成都文化旅游产业集聚的现状

(一)产业要素自成体系,没有形成规模

由于地理及历史等方面的原因,成都地区所拥有的文化自成体系,且发展较好。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与自给自足的蜀地文化相对应的休闲文化也更加深入人心。“天下山水之胜在蜀”,成都及其周边地区,自然山水文化也有其独特的影响力。金沙文化、三国文化、大熊猫文化、蜀绣文化、美食文化及古镇文化等丰富的文化资源却并没有形成文化的集聚效应,更没有形成文化衍生效应抑或是品牌力。究其原因,是没有充分发挥每个文化因子的张力,没有扩展其应有的市场价值,因而没有带动相关产业因素的集聚,没有形成文化产业的发展优势。成都地区的文化定位不清晰,给人的感觉是“泛”“散”,少数具有成都地方特色的文化内涵也影响有限,仅限于成都及其周边地区,难以扩展到全国。“天下四川,熊猫故乡”的大熊猫文化影响较广,但围绕大熊猫文化的产业扩展并不成熟,即这个“点”并没有扩展到“面”。

(二)会展业驱动下的产业集聚文化特性未发挥

近年来,成都会展业的发展迅速,相关产业要素得到了集中,成都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挖掘,且由于会展业自身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使产业因子逐渐向文化旅游倾斜,形成了初步的成都文化旅游产业。但由于在会展业发展背景下,文化旅游的从属性决定了产业集聚中文化的因子挖掘程度不足,仅能满足会展消费者的“客观”“被动”的消费,这种消费是快餐式的、符号化的,没有深入到资源的文化本质,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体验式文化消费。

(三)创意产业有所发展,但没有形成市场效应

如前所述,从文化旅游的产业性来看,创意是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基于文化旅游的创意主要建立在文化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即文化旅游资源是创意的主要构成,除此之外的创意则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附着部分。成都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仅限于创意产业内部自发的兴趣交流。创意与文化旅游资源的结合有限,难以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进行最优化挖掘和提炼,因此创意与文化旅游资源的协调发展需要进一步融合。

四、成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成都旅游业发展依托独具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伴随着国内观光旅游向体验旅游的过渡,已发展到一个相对的瓶颈期,发展接近停滞,迫切需要开发新的旅游增长点,需要激发市场的新需求。旅游业自身的发展特性决定了其必然不能脱离已有的旅游资源基础(包含人造景点),旅游业层面的创意也不能离开资源这个基础。因此,对现有的各种资源进行整合,深挖其内涵,拓展其发展形式等成为成都旅游业进一步提升的必然途径。结合产业集聚的相关知识,笔者对成都文化旅游发展战略进行分析,提出了“双轮驱动,1+N” 式的战略发展模式。

(一)“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

1.“创意”驱动

成都创意产业发展相对缓慢,目前仅有的创意文化仅仅局限于圈子内部和企业、行业协会,如天府创意园、西村创意园、东郊记忆、U37创意仓库等,且这一类型的创意吸引游人的能力有限(其原始的开发初衷也不是做旅游)。成都的创意产业应该在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的基础上,以产业化发展为目标,结合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一定程度的延伸,深挖文化旅游资源的创意内涵(客观上也是对文化旅游资源价值的提升),与创意产业相结合,协调其产业化要素,做到从文化资源的创意入手,形成创意文化资源,进而构建创意化的文化旅游资源产业,延伸成都文化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吸引更多的旅游者,从而形成成都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2.“会展”驱动

成都会展业发展迅速,会展业带来的聚焦效益、名片效益和宣传效应,对成都完善产业结构、创建国内最佳旅游城市等具有重要意义。会展活动聚集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有利于改变成都的资本和劳动力拥有状况,推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正是会展业的这些特质,为成都文化旅游产业集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最佳的消费群体和完美的产业资源整合方式。一方面会展业带来了有别于成都及其周边旅游市场的差异化群体,为成都文化旅游带来了新的市场(前提是成都已有的文化旅游市场的消费趋于饱和);另一方面,会展业强大的产业资源整合能力为文化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平台。

(二)“1+N”的发展战略

1.“1”的定位

“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的宣传口号确定了成都“休闲文化之都”的定位。休闲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内涵较为丰富,涵盖范围较广,不仅仅局限于旅游,也包括公园的休闲、在家的休闲等“非旅游”的方式,因而具有一定的统领性和概括性。成都文化旅游的各个层面都可以休闲为中心,因为文化旅游本身就是精神层面的追求,是满足消费者精神层次的需要,是一种更高程度的休闲,诸如美食文化、三国文化、金沙文化等都以休闲的方式来展现。因此,休闲的范畴要更大一些,文化旅游产业是休闲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1”是一种内涵的统领,是成都文化旅游品牌与众不同的彰显方式,是一种载体和平台,是成都文化旅游产业集聚的深度切入点。

2.“N”的内涵

“N”指的是成都多元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如三国文化、金沙文化、三星堆文化、大熊猫文化、火锅文化等。这些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需要进行进一步产业化挖掘,提升其市场价值。各种文化的汇聚需要有一个释放的平台,需要一个深度展现文化内涵的平台,否则,在旅游消费者心中便是“多”而“散”的印象。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找到一个有效且符合消费者心目中对成都旅游形象认知的支点。因此,多元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是成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各种资源之间在产业上形成集聚,形成产业集聚优势,构成成都休闲文化发展的主体。

3.“1”与“N”的定位和关系

丰富多元的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展现和提升应以休闲文化为导向,这也是成都文化旅游彰显品牌,取得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没有休闲文化的导向和统领作用,成都丰富多元的文化旅游资源价值的挖掘就会与其他区域相重合(重合在这里指的不是文化内容而是开发和挖掘的方式),从而导致资源价值的浪费和不能持续发展。相应地,成都休闲文化品牌的进一步彰显也需要依赖区域丰富多元的文化,没有这些文化内涵的彰显,就不会有休闲文化的进一步延伸,休闲文化就会失去其市场价值,而仅仅是留存在部分消费者头脑中的感知。所以,休闲文化的彰显与成都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与利用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并不是独立发展的。休闲文化需要文化旅游作为展示的途径和载体,文化旅游需要休闲文化作为突破口。“1”是一种引导,是一种无形的品牌或消费导向意识,“N”是“1”的具象化和展示,“1”通过“N”来彰显,“N”需要“1”来引领。

成都创意和会展产业强大的发展态势,为成都文化旅游业的发展集聚了基本的市场流量。借助创意和会展业的发展,文化旅游中的“魂”——休闲文化客观上得到相当程度的展现。休闲文化要素的认知、氛围的营造为文化旅游要素的进一步凸显提供了机会。借助于休闲文化意识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固化,文化旅游产业因子的“休闲化”特色更加浓重,各种文化要素在空间上的汇聚,又保证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同时,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又会反过来促进创意和会展业的发展,形成创意、会展与文化旅游产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五、“双轮驱动,1+N”式发展模式的支撑

(一)政策要素

成都市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创意产业和会展业的扶持力度,结合目前创意、会展以及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出台相关政策法律文件,充分发挥创意和会展业的强大资源整合能力,带动与创意、会展相联系的产业发展,优化政策环境,与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相联系,鼓励文化旅游产业内部的创新,对文化旅游创业提供政策支持,鼓励中小型文化旅游企业的创新,给予其税收优惠政策,人才引进落户政策等。

(二)资金要素

鉴于文化旅游的发展对资金的较大需求,可以考虑引进大的投资集团或整合民间资本,优化目前的资本结构,多渠道筹措资金,利用文化旅游产业的强大关联效应,建立文化旅游发展的自身造血机制等。通过资金的扶持,进一步加大对休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多形式、多渠道构建资金筹集机制,创新性地加大资金扶持,注入文化旅游产业。鼓励有条件的大型文化旅游企业上市融资,优化内部结构,吸引风险投资基金,整合闲散民间资本等。

(三)人才要素

出台相关的人才引进政策,引进创意和会展业及文化旅游的相关人才。建立行业内的自由流动机制和文化旅游人才资源库,给予引进人才充分展示才华的空间,鼓励人才进一步创业。鼓励文化旅游相关单位利用自身优势引进相关人才,给予引进人才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发展环境,充分激发引进人才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六、结语

成都文化旅游的产业化发展是对成都文化旅游资源价值的挖掘和提升;是对相关资源的进一步优化、整合,将为成都市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新的切入点;是对成都文化创意产业内容的丰富和完善;也是对成都区域性文化旅游品牌及城市精神的彰显。从产业化视角探索成都文化旅游资源的集聚优势有积极意义,将促进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的发挥,进一步推进成都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将休闲要素与文化旅游产业资源相联系,使文化旅游资源有了共同的发展之“魂”。以休闲为引领,以产业化为途径,将凸显成都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优势。

[1] 徐菊凤.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J].旅游学刊,2005(4):69-70.

[2] 任冠文.文化旅游相关概念辨析[J].旅游论坛,2009(2):161-162.

[3] 郑四渭,贝勇斌.国外城市文化旅游研究:基于旅游吸引力视角的一个文献综述[J].旅游论坛,2009(1):136-137.

[4] 汪贝.基于都市旅游发展下的成都市文化旅游开发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09:38-39.

[5] 诸丹,袁力,董庆佳.实践视角下的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以成都地区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187-188.

[6] 颜军,李荃辉,张亚峰.文化旅游资源与成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6(4):27-29.

[7] 宋振春,李秋.城市文化资本与文化旅游发展研究[J].旅游科学,2011(4):6-8.

[8] 窦志萍.沧源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J].旅游研究,2010(4):29-30.

[9] 张梅,刑会敏.河南省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化发展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0(4):96-97.

[10] 王兆峰.基于产业集聚的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竞争优势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1(2):163-164.

[11] 陈永正.文化旅游的产业属性及其发展战略:以成都市为例[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7(1):88-91.

The Discussion of the Cluster Strategy for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Chengdu

WANGYu*

(Tourism Department,Chengdu Polytechnic, Chengdu 610041,China)

Starting from industrial culture tourism, the author presents the idea that an effective way to upgrade the regional tourism industry and market competition is the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combined with the present situation for Chengdu city culture tourism development leisure time tourism is taken as a guide, exhibition and creativity is taken as a driving power, which will drive a variety of cultural accumulation, “such as strategic mode of 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1+N” type.

industrial cluster; cultural tourism; cultural tourism in Chengdu

10.13542/j.cnki.51-1747/tn.2016.01.015

2015-10-27

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基于产业集聚的成都文化旅游发展战略研究”(13SB0363)

王瑀(1981— ),男(汉族),山西晋中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旅游管理、景区规划与开发,通信作者邮箱:64272758@qq.com。

F590

A

2095-5383(2016)01-0055-04

猜你喜欢
会展业成都旅游
拨开迷雾破而后立
穿过成都去看你
数看成都
旅游
成都
互联网时代会展业的出路何在?——广州市会展业行业协会访谈
如何发展海南会展业?
西安会展业发现状及策略
在成都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