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以来地域学派研究综述

2016-03-28 07:15刘思文
成都工业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事功浙东湖湘

刘思文

(西南交通大学 人文学院,成都 611756)



20世纪以来地域学派研究综述

刘思文*

(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成都611756)

地域学派是研究区域环境与学术文化关系的标本。地域学派的出现是区域文化繁荣的重要标志。中国学术史上,兼有区域学术意义的学派有稷下学派和濂、洛、关、闽四大学派及湖湘学派、泰州学派、永嘉学派、浙东学派、扬州学派等,它们依托地域而不断发展、壮大。从地域学派研究历程、代表作、特点和不足等维度对1911年以来学界对地域学派的研究作一梳理。

地域学派;综述;文献

学派多因师承、地域和问题而形成,因而大体上可归为“师承性学派”“地域性学派”和“问题性学派”[1]三类。地域学派是研究区域环境与学术文化关系的文化标本。地域学派的出现是区域文化繁荣的重要标志。王晓清《中国地域学派叙论》认为:“地域学派起源、扩张扩散与传播分布,在漫长而久远的氤氲中向一相对集中区域位移,形成地域学风的渐次蔓延。……地域学风为地域风气的较高层次,预示着该地域的文化精神生活沉积的厚土层级。”[2]历史上,兼有区域学术意义的学派有稷下学派和濂、洛、关、闽四大学派及浙东学派、湖湘学派等,它们依托地域而不断发展、壮大。近代以来,学界对地域学派的研究从未中断,如果说19世纪初至20世纪末对其研究属于自然发展,那进入21世纪以后,则步入了繁荣期。下面对1911年以来学界对地域学派的研究加以综述。

一、对湖湘学派的研究

湖湘学派起于北宋周敦颐,中经胡安国、胡宏、张栻宣讲,后历朱熹、王夫之推动传播,至清末邓显鹤、曾国藩光大,到新中国成立后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跨越了千余年,是湖湘文化的重要代表。学界对湖湘学派的研究,随时间的发展而呈现一定阶段性。20世纪以前,学界主要从代表人物、学术渊源和学术特色及成就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代表性著述如陈谷嘉《张栻与湖湘学派研究》介绍了张栻生平、本体论逻辑结构体系、认识论思想体系特色、人性哲学、圣德王功之学、道德学说及道德规范系统和教育思想,提出湖湘学派是理学阵营中颇具特色的重要学派[3]。还有陈谷嘉等《湖湘学派源流》则对湖湘学派思想渊源、学术成就、学派特色、代表人物、师承关系、传统走向和历史影响诸方面作了多方位、多视角的对比考察,论述了湖湘学派与同时代朱熹闽学、陆王心学、南宋浙东学派间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学术交流关系[4]。21世纪后,学界逐渐转向湖湘学派文学成果及其与其他学者和文化的关系研究。如宁淑华《南宋湖湘学派的文学研究》突破理学研究的传统范式,以湖湘学派大家所存文集为研究对象,全面分析了湖湘学派文学思想及其作品,总结提出湖湘学派文学的总体特色为:重道轻文的文学观念、论学论道的本色追求、慷慨论证的经世趋向和诗歌明道以节情[5]。又如朱汉民《湖湘学派与湖湘文化》结合理学思潮史背景,重点解析了湖湘学派胡安国、胡宏、胡寅、张栻等与湖湘文化及其他地域学派的关系[6]。再如杜钢建等《李栗谷的法思想与湖湘学派》[7]和刘俊《“观过知仁”说释义——兼论朱子与湖湘学派的论辩》[8]将李栗谷的法思想、朱子的“观过知仁”与湖湘学派对比,探究其中异同与价值。这些研究既有宏观的纵向梳理,又有微观的横向对比,研究视野较为开阔,但交叉研究类成果不多。

二、对永嘉学派的研究

永嘉学派是南宋时期浙东永嘉地区形成的,提倡事功之学一个儒学流派,它是南宋浙东学派中一个先导学派,它曾与理学派、心学派形成三足鼎立之势。20世纪末以来,相关的研究论文,呈现蓬勃发展之势,涌现许多佳作。21世纪以前,学者主要从总体上讨论永嘉学派学术渊源、成就与地位。代表作如章柳泉《南宋事功学派及其教育思想》系统论述以陈亮、叶适为代表的事功学派成因、影响,对事功学派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方法和风格进行探讨,梳理出南宋事功学派学术思想及成就[9]。周梦江《叶适与永嘉学派》考证叶适与永嘉学派的学术渊源及流传,认为叶适早期的思想与朱熹没有严重分歧,当其罢官回乡后,重新进行哲学思考,建立理论体系时,才明确反对道学思想[10]。还有陈国灿《论南宋浙东事功学派的历史地位》认为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是当时事功思潮的主流,一度与理学相鼎峙,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对后世的影响也很深远,在中国学术文化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11]。进入21世纪后,学者研究视野逐渐扩大,开始对永嘉学派史学、经济、法律等思想进行探究。方如金等《论南宋浙东事功学派的史学思想》从学派研究历史的出发点、所坚持的历史进步论、呼吁史学体裁的变革及主张六经皆史、注重发挥义理的观史方法等角度入手,分析了永嘉学派的史学思想,指出其史学思想始终围绕“事功之学”“经世致用”的大方向展开,贯穿着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12]。又如方如金等《论南宋浙东事功学派的富民强国思想》主要从经济角度总结了永嘉学派主张“农商并重”,提倡保护富人,倡导轻徭薄赋,呼吁施行有利于百姓利益的各种措施,以实现藏富于民,最终达到民富国强、国家中兴统一的思想[13]。还有王宇《试论永嘉学派的活动方式——以陈傅良门人集团为中心》[14]和刘冬梅《叶适事功法律思想研究》[15]等分析永嘉学派游学与法律思想活动的研究。这些研究跳出了纯学术研究,注意从文献中发掘对社会发展有启发意义的东西,视角更为多元,论证更为深刻。

三、对泰州学派的研究

泰州学派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典型的思想启蒙学派,学派创始人王艮发扬了王守仁的心学思想,引领了明朝后期的思想解放潮流。改革开放以来,学界陆续发表了一些研究成果,涌现了一些佳作。如林子秋等《王艮与泰州学派》重点介绍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的家世、生平、著作和哲学思想、伦理思想、社会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和教育思想,阐述了泰州学派巨擘王栋、王襞,代表严钧、何心隐、李贽、焦竑、汤显祖和袁宏道等学术思想及成就,指出泰州学派继王学而起,具有传道对象大众化、儒学理论简易化、儒学经典通俗化、心性自然化、传道活动神秘化和社会理想道德化等特点[16]。蔡文锦等《泰州学派通论》从胡瑗与泰州学派渊源关系研究、王艮与台州学派创立研究、泰州学派其他代表人物研究三个方面探讨了泰州学派学术渊源、代表人物、学术成就及影响,指出泰州学派的产生是宋明理学演变的逻辑必然,其总体发展趋势是从理本论走向心本论,它是晚近中国思想史上十分奇特也十分重要的思想学术派别,影响了明清两代乃至五四时期[17]。吴震《泰州学派研究》从“泰州学案”的重新厘定着手,集中探讨了泰州学派王艮、王襞、王栋、颜均、何心隐、罗汝芳等代表的思想及行为,窥探泰州学派的思想全貌,认为泰州学派的思想特征有浓厚的社会取向、政治取向以及宗教取向,其思想立场大多有取于阳明心学的“现成良知”说,同时又有“回归孔孟”的思想[18]。还有黄元嘉《论泰州学派的传承与转化——从王艮到耿天台》重点分析了泰州学派学术传承与转化过程,系统呈现了学派学术发展脉络[19]。这些佳作多从整体上纵向研究泰州学派渊源与发展,尚未将其与其他地域学派或学者进行横向对比研究。

四、对浙东学派的研究

浙东学派源起于宋代,中兴于明代,盛行于清代。学派继承并发扬了浙东学术传统,倡导“经世致用”,对中国近代学术特别是日本和东南亚影响很大。清末以来,相关的研究文章较多,按时间顺序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中期以前,代表学者有张其昀、陈训慈、何炳松和大经。前二者均为柳诒徵先生的学生,二人相继发表《宋代四明之学风》[20]、《浙东史学管窥》[21]和《清代浙东之史学》[22]三文,对推动浙东学派研究做出了积极贡献。之后何炳松《浙东学派溯源》较为系统地梳理了浙东学派史学渊源,全文围绕浙东学派产生的文化背景、程朱二人思想区别、理学实质特点和方法论、浙东学派兴起发展等内容,回溯北宋以前我国儒道释三家源流,指出南宋后我国学术思想有“由佛家思想脱胎出来的陆九渊一派心学,由道家思想脱胎出来的朱熹一派道学和继承儒家正宗思想而转入史学研究的程颐一派”三个系统,而南宋后程颐一派的学说流入浙东,演化而成为早期的浙东史学[23]。第二阶段是20世纪中后期至21世纪初,此期围绕浙东学派和代表人物召开了多次学术研讨会,出版了如王凤贤等《浙东学派研究》[24]、管敏义《浙东学术史》[25]、方如金《陈亮与南宋浙东学派研究》[26]、陈祖武《明清浙东学术文化研究》[27]等系列著作,将浙东学派研究推向高潮。论文方面较有代表者如潘富恩等《论浙东学派的事功之学》从事功之学理论依据、政治教育观、伦理观和历史观四个方面对南宋浙东学派的事功之学进行论述,指出南宋浙东学者的民族自尊心、关心国家大事的公利心和注重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研究之法对时下仍有借鉴意义[28]。第三个阶段是近十年,学者侧重讨论浙东学派思想特点,代表如赵连稳《清代浙东史学派经世致用思想》提出浙东史学经世致用思想的产生既是对我国古代史学传统的继承,又是明末清初社会现实的反映,它随着清代社会发展变化呈现出形成、鼎盛、式微和终结,是一个从批判现实到逐渐为现实服务,从不和清廷合作到逐步与其合作的过程[29]。又如吴光《黄宗羲与清代浙东学派》从黄宗羲生平与著作成就入手,重点分析黄宗羲在政治、史学、文学和哲学方面的创新,肯定了其作为浙东史学开创者的历史地位[30]。

五、对扬州学派的研究

扬州学派是乾嘉汉学的重要分支,其学术渊源远及顾炎武,近承乾嘉吴皖两派,形成于乾嘉时期,开启了近代学术之先河。所以,研究扬州学派学者成果,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学界研究的热点。概论性成果如扬州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主编的《扬州学派研究》[31],书中收有如赵航《“扬州学派”散论》、王世华《刘师培与章太炎的〈新方言〉》、许卫平《浅论扬州学者在方志学方面的成就》、华强等《戴震与扬州学派》等18篇研究扬州学派的论文,梳理了扬州学派形成发展情况,总结出学派重视传统、喜研学术史、富有开拓精神等特点以及在地理学、方志学等多个领域的成就,提出在继承和发扬清代扬州学派业绩的基础上,“不能局限在他们脚下盘旋”,要利用各种科学新成果,发掘并创建新的“扬州学派”。还有赵航《扬州学派概论》介绍了学派17位代表人物学术专长、渊源,价值、地位及影响,在“专传”之外做“互传”,重现扬州学派治学的恢弘气派及辉煌历程[32]。专论性成果有刘建臻《清代扬州学派经学研究》对扬州学派前、中、后三个时期17位代表学者经学思想、方法、特点与成就进行了梳理与归纳,认为扬州学派经学对清末民初的曾国藩、俞樾、孙诒让、章太炎、刘师培等人产生了重要影响[33]。李贵生《传统的终结——清代扬州学派文论研究》从扬州学派文论的两大方向、经学与文学之交汇、骈文正宗论的经学根据和传统文论的夕照余晖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学派文学,指出扬州学派文论是西学东渐前中国最后一套原生态的文学评论,它标志着传统文论的终结,其影响力一直延续到民国初年[34]。还有张晓芬《天理与人欲之争 清儒扬州学派情理论探微》认为扬州学派慢慢转换了中国传统哲学,从形上精神的探索走向具体经验的实践[35]。孙显军《扬州学派教育叙事 以汪中汪喜孙父子为例》对二孙家世、庭训、母教、学历和举业等探讨,管中窥豹,侧面展示了扬州学派教育思想与特点。这些研究总体向着更细化的方向发展[36]。

六、对关学学派、荆州学派、八桂学派的研究

关学学派、荆州学派和八桂学派等地域学派也受到学者的关注,涌现了一些成果。研究关学学派的代表有陈俊民,其《张载哲学思想及关学学派》分总论、本论和附论三部分探讨了宋明理学思潮中关学思想的源流、形成背景、发展及终结的历史过程,剖析学派领袖张载确立的“性与天道合一”的关学主题、“民胞物与”大同理想、“孔颜乐处”的自由人格和“天人合一”、“体用不二”的结构原则等基本内容和思辨逻辑[37]。研究荆州学派代表如鲁锦寰《汉末荆州学派与三国政治》详细梳理了荆州学派产生的学术背景及渊源,指出荆州学派形成于汉魏之际,以宋忠、司马徽为核心,精髓是标新立异、薄古厚今,富有新思想,专于革新政治;鄙视名教之治,主张明法政治,不重修德行、治儒术而崇尚事功,讲求经世致用[38]。研究八桂学派的佳作有陈吉生《论中国民族学的八桂学派(一)》率先系统论述了八桂学派成因与发展过程,认为八桂学派是一个兴起于桂林的以研究少数民族为中心的地域学派,它是在历史文化、意识形态、学术环境和改革开放等系列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对广西经济振兴和民族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有重要影响[1]。这些研究因关注度不及湖湘学派、永嘉学派、扬州学派等,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待进一步拓展。

七、结语

清末特别是近代以来,海内外学者非常关注对地域学派的研究,研究视角与范围不断开阔,取得了一些有影响力的成果。为将来进一步研究地域学派提供了丰富史料。然而,上述研究或讨论也存在一些不足。

1)研究目标过于集中。阐述学派代表、学派精神与思想、学术成就与影响的研究成果占据地域学派研究成果半数以上。研究对象总体较集中,学者主要关注永嘉学派、浙东学派、扬州学派等知名度高的地域学派,忽视了对荆州学派、八桂学派等影响较低的学派进行系统考察。

2)横向研究略显不足。学派的产生发生都离不开时代背景及周围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现有成果偏向纵向梳理学派发展情况,而对学派内部、学派之间、国内外学派之间以及学派与其他领域横向对比研究的成果偏少,缺乏横向对比分析学派发展及变化之研究。

3)交叉成果有待丰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学者投入到地域学派研究中,涌现一批相关成果,然多数研究专注于经学、史学、哲学、文学、美学和宗教等领域,学科交叉研究的创新性成果还比较少,还有待进一步拓展。

[1] 陈吉生.试论中国民族学的八桂学派:一[J].广西社会科学,2008(7):17-20.

[2] 王晓清.中国地域学派叙论[J].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3):2-5.

[3] 陈谷嘉.张栻与湖湘学派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4] 陈谷嘉,朱汉民.湖湘学派源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5] 宁淑华.南宋湖湘学派的文学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6] 朱汉民.湖湘学派与湖湘文化[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

[7] 杜钢建,赵香如.李栗谷的法思想与湖湘学派[J].法治湖南与区域治理,2012(3):357-389.

[8] 刘俊.“观过知仁”说释义:兼论朱子与湖湘学派的论辩[J].江淮论坛,2014(5):108-113.

[9] 章柳泉.南宋事功学派及其教育思想[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10] 周梦江.叶适与永嘉学派[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11] 陈国灿.论南宋浙东事功学派的历史地位[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6):24-28.

[12] 方如金,张敏卿,赵瑶丹.论南宋浙东事功学派的史学思想[J].温州大学学报,2004(6):61-66.

[13] 方如金,赵瑶丹.论南宋浙东事功学派的富民强国思想[J].文史哲,2005(6):62-69.

[14] 王宇.试论永嘉学派的活动方式:以陈傅良门人集团为中心[J].浙江社会科学,2007(4):167-178.

[15] 刘冬梅.叶适事功法律思想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4.

[16] 林子秋,马伯良,胡维定.王艮与泰州学派[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0.

[17] 蔡文锦,杨呈胜.泰州学派通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18] 吴震.泰州学派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9] 黄元嘉.论泰州学派的传承与转化:从王艮到耿天台[D].南投:国立暨南国际大学,2012.

[20] 宋史座谈会.宋代四明之学风:宋史研究集第3辑[M].台北:编译馆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66(4):33-72.

[21] 陈训慈.浙东史学管窥[J].史学,1933(1):113-153.

[22] 陈训慈.清代浙东之史学[J].史学杂志,1931(5):1-41.

[23] 何炳松.浙东学派溯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2.

[24] 王凤贤,丁国顺.浙东学派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25] 管敏义.浙东学术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6] 方如金.陈亮与南宋浙东学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7] 陈祖武.明清浙东学术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8] 潘富恩,刘华.论浙东学派的事功之学[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5):49-54.

[29] 赵连稳.清代浙东史学派经世致用思想[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30] 吴光.黄宗羲与清代浙东学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1] 扬州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扬州学派研究[M].扬州:扬州师范学院印刷厂,1987.

[32] 赵航.扬州学派概论[M].扬州:广陵书社,2003.

[33] 刘建臻.清代扬州学派经学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34] 李贵生.传统的终结:清代扬州学派文论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35] 张晓芬.天理与人欲之争 清儒扬州学派情理论探微[M].台北:秀威资讯,2010.

[36] 孙显军.扬州学派教育叙事 以汪中汪喜孙父子为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37] 陈俊民.张载哲学思想及关学学派[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8] 鲁锦寰.汉末荆州学派与三国政治[J].中州学刊,1982(4):105-110.

Review of Regional Studies School since the 20th Century

LIUSiwen*

(School of Humanities,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Chengdu 611756,China)

Regional school is the academic study of regional environmental and cultural relations specimen. The emergence of regional school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the regional cultural prosperity. In Chinese academic history, there are significant regional academic schools such as Ji Xia school and Lian, Luo, Guan, Min Four Schools and Hu Xiang school, Tai Zhou school, Yong Jia school, Zhe Dong school, Yang Zhou school, etc.. They rely on regionals and continue to develop, grow up.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representatives,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and shortcomings of academic study of local schools since 1911.

Regional School; review; document

10.13542/j.cnki.51-1747/tn.2016.01.022

2015-06-26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西南交通大学拔尖创新人才项目“清代瑞安学派研究”(XJXY201421)

刘思文(1985— ),男(汉族),湖南浏阳人,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籍整理与出版,通信作者邮箱:bijian11@163.com。

I206.5

A

2095-5383(2016)01-0078-04

猜你喜欢
事功浙东湖湘
《湖湘论坛》征稿启事
清代浙东曲家补考
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
近代湖湘文化的崛起与启示
原玉奉和声高先生
浙东沿海地区台风脉动风速时程模拟研究
儒学世家、抗金名帅张浚的事功思想
湖湘论坛2016年全年目录
《湖湘论坛》征稿启事
儒家事功伦理的发展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