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建植与管理关键技术

2016-04-05 17:25王者勇孟维彬山东省无棣县畜牧兽医站251900
山东畜牧兽医 2016年10期
关键词:播种量苜蓿种子

王者勇 孟维彬 (山东省无棣县畜牧兽医站 251900)

苜蓿建植与管理关键技术

王者勇孟维彬(山东省无棣县畜牧兽医站251900)

苜蓿有“牧草之王”的美称,不仅产草量高,而且草质优良,具有很高的饲用价值。由于其根系根瘤发达,能够固定空气中的氮素,又是一种很好的水土保持、改土培肥地力植物。目前,我国正在进一步深化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搞好苜蓿种植,发展草牧业已成为趋势。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以养带种、以种促养”的原则,大力发展苜蓿等优质饲草作物,是加快草牧业发展,保证畜牧业的稳定生产的有效途径。为适应当前苜蓿生产的需要,现将苜蓿建植和管理的关键技术总结如下,供同行参考。

1 品种

苜蓿品种多达300余个,如何选择适合的品种是很关键的。苜蓿品种应具有良好的区域适应性、光合生产力和生物学抗性;具体讲在选择苜蓿品种根据其产量潜力、持久性、耐寒性、秋眠级、抗病性、牧草品质以及利用目标等方面综合判定。

1.1产量潜力

产量对经济效益的影响最大。在品种选择上应筛选在对比实验中产量较高的品种。同时,要注意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的表现也不尽相同。要选择与当地土壤类型以及气候条件类似测试点中的高产品种。

1.2持久性

通过比较4~5年龄苜蓿植株密度或产量可以判断苜蓿品种的持久性,但是注意利用年限越长未必能够带来越高的经济效益。一般来讲种植的年限短产量高,年限越长产量越低。

1.3耐寒性

耐寒是一个复杂的环境胁迫与生物适应过程,是测定苜蓿越冬且不受伤害的能力。耐寒性一般分为6个等级,其中1级代表耐寒能力最强,6级最弱。苜蓿根系具有直根、分枝、根茎和根蘖等4种类型。其中分枝型和根茎型比单主根具有更强的耐寒能力,根蘖型由于具有大量的水平侧根耐寒性强于直根型。根茎和根越粗耐寒性越强。

1.4秋眠级

秋眠是苜蓿的一种生长特性,与苜蓿的耐寒性和生产特性有直接的关系。是苜蓿引种、生态区域以及旋转最佳种植期的关键,决定了苜蓿引种的成功与否。美国根据苜蓿不同品种生长期的长短和耐寒性将苜蓿分成9个秋眠级:1~3级为秋眠级,4~6级为半秋眠级,7~9级为非秋眠级。具体来讲1级的休眠性最强,即耐寒能力最强,而秋眠级为9的无休眠性,冬季生长活跃,但耐寒性最差。在我国不同地区选择苜蓿品种的规律大致如下:内蒙古高原区、东北北部和新疆北部适宜引种秋眠级1~3的品种;黄淮海地区,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以及东北地区南部和新疆南部以4~5级品种为主;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地区以7~9级为主;华南地区由于雨量偏高,不适宜种植苜蓿。

1.5抗病性

病害会使幼苗死亡、降低植株的密度、减产和缩短苜蓿地的利用年限。最有效的措施就是选择抗病品种。首先,应根据当地过去发生的病害情况,然后选择具有相应抗性的品种。如苜蓿曾发生过茎腐病,会使苜蓿的分蘖能力下降,在选择苜蓿品种时一定要注意选择抗茎腐病的品种。

1.6牧草品质

应在用苜蓿饲喂畜禽上就其消化率、采食量以及相对饲用价值的变化对引进品种进行牧草品质评价。

1.7利用目标

如果种植苜蓿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优质的干草或半干青贮产品就应该选择高产和持久性强的品种;如果为了放牧就要选择耐牧性强的品种;如果为了进行短期轮作或提高土壤的氮肥含量以便其他作物能良好生长,就要选择头两年产量高的品种。

2 管理

2.1土壤

2.1.1土壤类型及特性土壤分为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类型。其中砂质土因颗粒粗、砂粒含量高,透水性好,但保蓄性差,水分蒸发速率快,失墒多易引起土壤干旱,潜在养料含量少,但养分转化快,不易种植苜蓿;粘质土是指粒径小于0.005mm,含量大于总质量50%,且塑性指数大于或等于10的土。粘质土特征为保肥、保水能力强,养分含量比较丰富,但通透性差,易旱易涝;壤土质地介于黏土和砂土之间,兼有黏土和砂土的优点,通气透水、保水保温性能都较好。因此,粘质土和壤土是较理想的种植苜蓿土壤。根据土壤特性分为碱性土、盐渍土和盐碱土。其中碱性土和盐碱土pH值小于8.5,盐渍土pH值大于8.5。种植苜蓿时,土壤pH值以6.8左右为最好。

2.1.2土地整理及防虫(1)土地整理:由于苜蓿种子细小,幼芽细弱,顶土力差,整地必须深翻。要求地面平整,土块细碎,无杂草,墒情好但是播种层要紧密。对于腌渍化程度中等的土地可以采用挖沟起垄的方法进行播种。土壤含水量一般黏壤土在18%~20%,沙壤土在20%~30%时为最佳播期。在生产中常常将10~20cm土层的土,用手捏成团土团落地立即散碎,这时作为合适的整地时刻。(2)防虫:播种前应先选好品种,进行晾晒催醒后再用低毒农药拌种(能驱避地下病虫,隔离病毒感染,不影响萌发吸胀功能,加强呼吸强度,提高种子发芽率)。在从未种过苜蓿的土地播种时,还需对种子进行接种处理。

2.2播种

2.2.1播种方法播种方法常用条播、撒播和穴播三种,要根据地力条件合理密植,精量播种。但生产中一般以条播为主。这样可以使深度一致,出苗整齐,便于田间管理。

2.2.2播种时期能否掌握最适宜的播种时间,将直接影响到苜蓿的出苗率、保苗率,也是苜蓿地建植成功与否的重要技术环节之一。苜蓿种子萌发最适宜的土壤温度为10-25℃。为了保证良好的播种质量,必须根据苜蓿种子萌发时对水分和热量条件的要求以及当地的气温、土壤含水量以及杂草危害程度、苜蓿的利用方式等,来选择最适宜的播种时期。在诸多因素中,水分是决定性的条件,在有灌溉条件的地方,采用春播、夏播、秋播均可。

2.2.3播种前对种子的处理种子的纯净度和发芽率要求在80%以上。紫花苜蓿种子具有休眠性,硬实率较高,所以在播前应进行处理,可以使苜蓿种子达到最佳播种状态。种子的处理方法主要有:(1)打破苜蓿种子的休眠期硬实处理:①擦破苜蓿种皮:可放在石碾上滚碾或掺入与种子等量沙子,摊在水泥地上搓擦。或将种子和等量沙子同装于编织袋中,封口时留有一定空间,然后用木棒敲打。均以种皮起毛而又不压破种子为限;②变温浸种:把苜蓿种子放入50~60℃温水中浸泡30min,然后捞出在阳光下曝晒,夜间转放凉处。此法处理的种子适宜于播种在含水量高的土壤;③干燥处理:将苜蓿种子置于75℃的烘箱烘烤40min,或88~98℃下烘烤10min;④晒种:播前选择晴天晒种3天,可以打破苜蓿种子的休眠;⑤接菌:该方法采用接种青霉、米曲霉或者绿色木霉,或者上述菌种的组合处理苜蓿种子,能够提高其种子的发芽率和出苗率,所使用的微生物霉菌,可制成苜蓿种子包衣剂或拌种菌剂。(2)消毒及催芽:①用1∶10的食盐水,或1%的石灰水浸种5min,捞出晒种2~3d;②将种子置40℃温水浸泡10~12h,然后捞出置20~25℃条件下催芽,待种子露白后,置于阴凉干燥处晾6h炼芽。(3)接种根瘤菌:在播种前应进行根瘤菌接种,特别是未种植过苜蓿的地块更需要接种。接种根瘤菌可提高紫花苜蓿的成苗率,幼苗结瘤率,增加产草量,提高蛋白质含量,同时还可以增加土壤肥力,促进后茬作物生长。

2.2.4播种量播种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幼苗的长势、植株的密度以及苜蓿的产量和品质。因此,在播种时必须计算好播种量,做到合理密植。影响播种量的因素很多,一般应根据以下几条原则确定最适播种量。(1)种植目的:种植苜蓿的目的是为了产草还是制种。一般情况下,产种田的播种量要小一些。产草田苜蓿的播种量应控制在每亩用种子1kg左右,而种子田的播量应控制在0.5kg左右。(2)种子品质:种子的品质要好、发芽率高时,播种量可适当降低一些,反之则应稍加大播种量。(3)土地状况:整地质量好、土块细碎、水分条件好的地块有利于种子的出苗和保苗,这样的地块播量可以降低一些;整地质量不好、土质不好的地块,对种子的萌发出苗有一定的影响,播种时种量要稍加大一些。(4)播种方法:播种方法不同,播量也不尽相同。条播比撒播用种量要小一些,一般要少25%左右的用种量。(5)土壤状况:土质不同、土壤肥力不同、水分条件不同时,播种量也应有所差别。土质好、土壤肥力高、水分条件好的地块能满足苜蓿旺盛生长所需的各种养分及水分需求,这样的地块种植密度可以大一些,以充分利用土壤资源,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播种量就该大一些。反之,土地贫瘠、肥力不足、有机质含量偏低的地块,植株之间竞争激烈,每一株苜蓿体都需要一定的营养面积,这种情况播种量就应小一些。

2.2.5播种深度苜蓿种子细小,顶土能力差,其播种深度主要取决于所播地块的土壤含水量、土壤类型等。在含水量较低的沙质土壤中宜深播,含水量较高、土质较粘重的土壤应浅一些。但因苜蓿种子颗粒小,在播种时宜浅不宜深,一般以控制在1.5~2.0cm之间为好,最深不能超过3cm。

2.3田间管理

2.3.1压实土壤墒情不好时,播前对土壤进行一次镇压,让种子与土壤充分接触,以利于出苗。

2.3.2中耕除草为实现苜蓿建植与生产能力最大化,播种后,出苗前,如遇雨土壤板结,要及时中耕并防止病菌侵染,提高抗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光合作用强度,保护幼苗茁壮成长。苜蓿播种当年苗期长势较弱,中耕作业要以除草为主。当杂草密度低时不需要控制杂草,当杂草密度中等时(1株/m2杂草以上时)必须除草,以确保苜蓿在2~7片三出复叶时期无杂草。一般在苗期除草2~3次。春季返青后及每次刈割后进行一次中耕,以破除土壤板结。中耕一般与追肥作业结合进行。

2.3.3施肥苜蓿与动物一样也需要有足够的养分,施肥是提高苜蓿产量的重要措施。施肥方法包括底肥、种肥和生长期追肥。底肥要施足并保证氮磷钾等各种元素的匹配和充足。以农家肥为主,可加入肥效期较长的磷肥,农家肥的施用量一般在每亩3000kg左右。如果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超过2%就不要施入过量的氮肥,否则会抑制固氮微生物生长;种肥是在播种时施的肥,一般亩施40~60kg过磷酸钙做种肥。生长期追肥一般在春季返青后、分枝期、现蕾期或是每次刈割后结合灌溉进行,追肥的方式有行间条施、撒施和叶面喷施等。在正常情况下,每吨苜蓿需要7kg磷酸二铵、25~27kg氧化钾、3kg镁、15kg钙、3kg硫和0.04kg硼元素。

2.3.4灌溉及排水(1)灌溉:苜蓿是深根植物,根系很发达,能吸收深层土壤水分,所以苜蓿比较耐旱。同时,苜蓿又是一种需水较多的植物,对水分的需要高于禾本科牧草。各茬苜蓿的灌水次数和灌水量根据生长情况、气温高低、干旱程度等灵活掌握。在临近刈割时不宜灌溉,刈割后再生草还不到10cm时不宜灌溉。(2)排水:苜蓿不耐水淹,不适于在低洼地和地下水位高的地方生长。在生长过程中遇涝会造成烂根而大量死亡,因此在多雨的季节应及时注意抗涝排水。

2.3.5病虫害防治常见病害有霜霉病、锈病、褐班病等,虫害有蚜虫、浮尘子、盲蝽象、金龟子等。应按照预防为主的原则进行病虫害防治。在发病期前及时喷洒有效药物防治,一旦发现病虫害露头,即行刈割喂畜为宜。要做好冬季病虫害的防治,注意搞好秋冬季灭茬,适时使用有效药物,既能大量消灭的病虫害原体,减少次年初侵染源,又能最大限度的减少次年紫花苜蓿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量。

3 收获

要做到合理调控营养以及具有良好的机械调度能力。

3.1适期收割

苜蓿为多年生植物,再生能力强,生长旺盛。每年可刈割3~4次,多者可达5~6次。刈割的最佳时期为现蕾前期,此时蛋白质产量最高,品质好。一般每次刈割留茬5cm左右。在冬前50d左右应停止刈割,使苜蓿有一定的生长量,以利越冬。如收获种子,应减少刈割次数,并在荚果大部分变褐时收获。收获前应彻底拔除田间的菟丝子、草木樨等杂草,确保种子质量。

对于生产苜蓿草来讲,应该在生长季结束前,刈割利用一次(植株高度达不到利用程度时,要留苗过冬),冬季严禁放牧。两年龄以上的苜蓿地,每年春季萌生前,清理田间留茬,并进行耕地保摘,松土追肥。每次刈割前要根据苗情适时喷施壮茎灵,可促使植物杆茎粗壮、叶片肥厚、叶色鲜嫩、植株茂盛,天然品味浓。同时可提升抗灾害能力,减少农药化肥用量,降低残毒。刈割后要耙地追肥灌水,并喷施新高脂膜保墒保肥,促其快速再生。入冬时要灌足越冬水,施足越冬肥,并喷施新高脂膜保温防寒。

3.2留茬高度

在利用的第1年,留槎高度以3~5cm为好;成年苜蓿留槎高度在3cm左右。

3.3采种

收取种子以生长第3、第4年的苜蓿较好,一年之中以头茬籽产量最高。

S812.5

B

1007-1733(2016)10-0014-03

2016-07-08)

猜你喜欢
播种量苜蓿种子
苜蓿的种植及田间管理技术
苜蓿的种植技术
2019—2020年度优质小麦不同播种量试验
2019—2020 年度优质小麦不同播种量试验
播种量与多效唑对豫麦158 产量性状的影响
桃种子
弱筋小麦“杨麦15”播种量试验研究
可怜的种子
苜蓿:天马的食粮
要造就一片草原……